要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要利用传统的农业理念,即天、人、地合一的思想,把非良性模式转为良性的模式。怎么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上要从现在依靠资源、破坏环境、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体系,全面升级转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体系。同时,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本身,而且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人文环境。

    工业文明时期农业科技和生产与自然的非和谐模式,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城乡二元、价格剪刀差等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使得环境问题凸显,出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问题,也使得中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解决的出路在于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变传统农业与工业界限为生物性产业和非生物性产业的界限。如果在我们国家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物质企业,这绝对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没有必要非得把农民都要转到城里来了!”

    这是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教授,所做《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讲演中的内容。石元春院士的精彩讲演赢得场内听众阵阵掌声,并“带给大家一种思想解放”!

    石元春回顾说,农业文明早期,是敬畏自然的人文环境,低科技和低生产力水平良性的互动、和谐发展。

    正式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之间是双重的良性互动。不存在人与自然矛盾的问题,也不存在环境问题。

    但人口爆炸使得传统农业出现危机,全球特别是中国,18世纪开始出现了人口爆炸。在原有循环的基础上满足不了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所以出现了第三个阶段的问题,就是工业革命,这个时期出现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非良性互动。

    他以中国为例说明,1949年到1999年,化肥增加了720倍,农药原来是没有的,现在是131万吨,地膜有1.5亿亩,机械动力增长了6125倍,灌溉面积增长了325倍。高投入,高产出,也出现了高成本,还有高资源环境的代价,农民的收入不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这些物质的投入,还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比如我国五大淡水湖已经有4个富营养化了,其中化肥的污染起了四到五成的作用。另外还有农药的污染,白色塑料污染等等。

    问题也在于近代农业工业的人文环境不好,即人类中心主义。工业化发展初期,把神赶下神坛以后,人成了中心,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战地斗天。

    而且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激烈竞争中,农业始终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这样的人文环境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相当不利。

    石元春认为,希望所在就是要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而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将使得农业科技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国科学工作者正在通过基因工程尝试生物制钢,而生物塑料现在已经慢慢取得了重大突破,每年在全球造成大约1.5亿吨污染的塑料现在正被生物塑料替代,生物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会给农业、工业都带来非常大的突破。

    石元春比较认同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最近几年所写的《B模式》一书的思想,布朗认为工业发展的模式就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A模式,布朗很有魄力地认为,今后的生态经济将是驾驭一切经济之上的经济。

    要利用传统的农业理念,即天、人、地合一的思想,把非良性模式转为良性的模式。石元春院士觉得最难的就是人文环境的转变。当然情况正在变化,例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出现,另外还有《京都议定书》的动议,同时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我国的战略,包括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年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所有这些都从人文的价值方面讲,都是顶级的概念,都是会长时间起作用的概念。当然有了概念不等于现实,现实还有很多路要走。

    怎么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上要从现在依靠资源、破坏环境、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体系,全面升级转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体系。同时,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本身,而且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人文环境。石元春希望大家跟他一起树立信心,一起来改变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古国的八九亿农民现在生活的状况,希望大家共同关心农业,关心农业科技,关心农业成长的人文环境。

    (来源:科学时报2005-05-13 11:02:59 记者 王卉)

     要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要利用传统的农业理念,即天、人、地合一的思想,把非良性模式转为良性的模式。怎么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上要从现在依靠资源、破坏环境、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体系,全面升级转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体系。同时,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本身,而且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人文环境。

    工业文明时期农业科技和生产与自然的非和谐模式,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城乡二元、价格剪刀差等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使得环境问题凸显,出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问题,也使得中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解决的出路在于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变传统农业与工业界限为生物性产业和非生物性产业的界限。如果在我们国家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物质企业,这绝对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没有必要非得把农民都要转到城里来了!”

    这是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教授,所做《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讲演中的内容。石元春院士的精彩讲演赢得场内听众阵阵掌声,并“带给大家一种思想解放”!

    石元春回顾说,农业文明早期,是敬畏自然的人文环境,低科技和低生产力水平良性的互动、和谐发展。

    正式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之间是双重的良性互动。不存在人与自然矛盾的问题,也不存在环境问题。

    但人口爆炸使得传统农业出现危机,全球特别是中国,18世纪开始出现了人口爆炸。在原有循环的基础上满足不了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所以出现了第三个阶段的问题,就是工业革命,这个时期出现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非良性互动。

    他以中国为例说明,1949年到1999年,化肥增加了720倍,农药原来是没有的,现在是131万吨,地膜有1.5亿亩,机械动力增长了6125倍,灌溉面积增长了325倍。高投入,高产出,也出现了高成本,还有高资源环境的代价,农民的收入不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这些物质的投入,还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比如我国五大淡水湖已经有4个富营养化了,其中化肥的污染起了四到五成的作用。另外还有农药的污染,白色塑料污染等等。

    问题也在于近代农业工业的人文环境不好,即人类中心主义。工业化发展初期,把神赶下神坛以后,人成了中心,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战地斗天。

    而且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激烈竞争中,农业始终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这样的人文环境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相当不利。

    石元春认为,希望所在就是要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而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将使得农业科技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国科学工作者正在通过基因工程尝试生物制钢,而生物塑料现在已经慢慢取得了重大突破,每年在全球造成大约1.5亿吨污染的塑料现在正被生物塑料替代,生物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会给农业、工业都带来非常大的突破。

    石元春比较认同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最近几年所写的《B模式》一书的思想,布朗认为工业发展的模式就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A模式,布朗很有魄力地认为,今后的生态经济将是驾驭一切经济之上的经济。

    要利用传统的农业理念,即天、人、地合一的思想,把非良性模式转为良性的模式。石元春院士觉得最难的就是人文环境的转变。当然情况正在变化,例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出现,另外还有《京都议定书》的动议,同时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我国的战略,包括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年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所有这些都从人文的价值方面讲,都是顶级的概念,都是会长时间起作用的概念。当然有了概念不等于现实,现实还有很多路要走。

    怎么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上要从现在依靠资源、破坏环境、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体系,全面升级转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体系。同时,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本身,而且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人文环境。石元春希望大家跟他一起树立信心,一起来改变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古国的八九亿农民现在生活的状况,希望大家共同关心农业,关心农业科技,关心农业成长的人文环境。

    (来源:科学时报2005-05-13 11:02:59 记者 王卉)


     【新闻网讯 欧阳静 尚严伟5月9日报道】从5月4日至5月9日为期六天的艺术电影周今天终于划下圆满句号。在《大逃亡》、《孔雀》、《TAXI》、《公民凯恩》、《滑稽人》《微观世界》、《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疾走罗拉》9部精彩的大片陪伴下,研究生院学子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特殊的五一节。

    艺术电影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节的首项活动,成功地拉开了研究生院文化艺术节的帷幕。根据研究生院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安排,本次文化艺术节历时一个月,共包含9项活动。接下来在全院范围内还有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四届“艺韵”书画摄影大赛及优秀作品展、网络展(5月17日至5月31日在玉泉路园区,6月5至6月30日在中关村园区);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演讲大赛(5月13日决赛);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春的风采”文艺汇演(5月27日);200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有奖征文。在京区及校内的活动还包括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京区“舞动的青春”交谊舞大赛(6月5日决赛);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京区羽毛球团体赛(5月22日决赛);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京区乒乓球团体赛(6月2日决赛);200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校园“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5月20日)。

    研究生记者团将全程报道此次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敬请同学们继续关注新闻网的相关报道。


     【新闻网讯 尚严伟、梁琪5月9日报道】5月9日晚6:30分,在玉泉路园区大礼堂放映了本次艺术电影周的最后一部影片《疾走罗拉》,这意味着艺术电影周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标志着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门红。

    5月4日,随着首日电影的放映,拉开了文化艺术节的帷幕。根据研究生院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安排,本次文化艺术节历时一个月,共包含9项精品活动;其中,电影文化周是其中的第一项活动。

    5月4日至9日的艺术电影周共为全校师生放映了包括《大逃亡》、《孔雀》、《微观世界》、《霸王别姬》、《疾走罗拉》等9部影片,并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老师——王瑞涛和苏成杰老师对影片进行分析和讲解。

【大公網訊】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日前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中國環保工作的關鍵時期,要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的原則,重點抓好6個方面的工作。 據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解振華說,要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要採取最嚴格的措施,保護飲用水源﹔把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庫區和上游、南水北調東線、丹江口水庫作為流域治理的重點。 要以113個城市為重點,深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優先解決噪聲污染,限制生活垃圾與工業固體廢物擠佔耕地,城市建設應該注重自然化、人文化、生態化,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塗、濕地、自然地貌和野生動物等。 解振華說,要以酸雨防治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大氣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生物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積極開發核能。 解振華指出,要把防治土壤污染提到重要的議程。開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積極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活動。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檢測制度,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養殖業污染防治的力度。 同時,把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作為環境保護的重點。堅持生態建設和保護並重﹔嚴格控制破壞地表植被的開發建設活動,防止水土流失,重點控制農牧交錯區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的關係,維護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加強生態功能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搶救性地建設一批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規范海洋開發行為,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海島的生態保護。 此外,還要實施危險廢物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等八大工程,改善環境質量。 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過4次,論壇致力於從科學和人文的角度,就人們共同關心的政治、科技、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等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 (来源:2005-5-2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