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欧阳静4月28日报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28日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说, 大力发展以产业的环保化和环保的产业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解振华认为,在全社会要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环保化和环保的产业化,以此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

    解振华指出,国家将通过制定推进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他透露,最近国务院将要发布一个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

    他说,在产业的环保化方面,各区域、各行业、各企业各负不同的责任。各地和重点行业要编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以清洁生产和生态链为纽带,规划产业发展;企业要实行清洁生产,工业集中的地区要建设工业生态园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当前,国内已有一批典型示范的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区、生态城市等。

    解振华说,要通过实行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配套的抵押金和保证金制度,来推进产业环保化。这种制度国外已经开始执行,像欧盟,所有进入欧盟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必须先付一部分钱,这部分电气报废的时候处理的钱你要付,所以我们国家的海尔的电冰箱进入欧盟要先付钱。像日本在建的厂子,不仅生产复印机,还要负责回收全世界的复印机的墨盒。而在环保产业化方面,要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和环保产业,增加社会就业,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

    在环保产业化方面,回收利用废旧物质要靠市场机制运营,通过严格执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新闻网讯 记者张懿璇29日报道】“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五单元报告会自27日开讲以来,在科苑星空BBS上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关于论坛报告,同学们纷纷表示,本单元的报告会专业性比较强而趣味性稍弱。只有相关专业的听众才能深入地去思考报告中蕴含的科学与人文的问题,而对于广大的非相关专业听众,往往只能起到科普的作用。

    关注最多的无疑是论坛的票务问题。据Science_Humanity版和CASexpress版的统计,有约85%的关于论坛的帖子都是发文求票或换票。

    还有一些帖子是询问班车时间地点。据了解,在两个园区内均没有公开的班车时间地点通知,一般都是院系通知。有同学建议,今后能够在宣传栏或BBS热点版面上发班车安排的通知,为同学们去人民大会堂提供方便。

解放网北京月29日专电(驻京记者 李文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的第五单元主题报告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的演讲,他说,未来气候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全球变暖,到公元2100年,预计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一1.4至5.8度。 他强调说,必须指出这种长期的气候预估比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低得多,因为包括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模式怎样变化、气候变化模式不一样且自然变化的原因还很难预料等,所以只能根据不同情况的现阶段认识水平做出预估,"但是总的趋势是变暖,只不过分歧在于增温增多少"。世界气象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在对未来百年全球温度变化的这个曲线做进一步修改,估计2007年将拿出一个结论。中国科学家也在做这方面工作,国家气候中心预估到2100年,中国温度的变化比全球还要大,温度升高在3度到8度之间。 科学家们还预测,21世纪中国降水将在变化当中有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全球变暖,中国极端天气情况、冰川融化均会继续增加,海平面继续上升、草原全面退化,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也都将退化。这种变化会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增加,对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秦大河表示,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而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并将之付诸于经济、社会和教育的行动当中。 秦大河表示,关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仍然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环境科学中摆在第一位的难题。气候变化的问题,不仅是科学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外交问题。"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基础工作还有很大的欠缺,比如说我们对大气成分的探测,特别是新物质的探测以及许多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新问题的观测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气候和环境变化预测的准确性。" 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而提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并且把它付诸我们经济、社会和教育的行动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也为我国外交部门环境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武器。 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过四次,论坛致力于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徐冠华、刘东生、吴良镛、李肇星、杨振宁、吴建民等数十位中外专家在论坛上发表过演讲。 (http://www.jfdaily.com 2005-4-29 10:32:16)

解放网北京月29日专电(驻京记者 李文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的第五单元主题报告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的演讲,他说,未来气候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全球变暖,到公元2100年,预计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一1.4至5.8度。 他强调说,必须指出这种长期的气候预估比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低得多,因为包括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模式怎样变化、气候变化模式不一样且自然变化的原因还很难预料等,所以只能根据不同情况的现阶段认识水平做出预估,"但是总的趋势是变暖,只不过分歧在于增温增多少"。世界气象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在对未来百年全球温度变化的这个曲线做进一步修改,估计2007年将拿出一个结论。中国科学家也在做这方面工作,国家气候中心预估到2100年,中国温度的变化比全球还要大,温度升高在3度到8度之间。 科学家们还预测,21世纪中国降水将在变化当中有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全球变暖,中国极端天气情况、冰川融化均会继续增加,海平面继续上升、草原全面退化,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也都将退化。这种变化会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增加,对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秦大河表示,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而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并将之付诸于经济、社会和教育的行动当中。 秦大河表示,关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仍然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环境科学中摆在第一位的难题。气候变化的问题,不仅是科学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外交问题。"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基础工作还有很大的欠缺,比如说我们对大气成分的探测,特别是新物质的探测以及许多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新问题的观测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气候和环境变化预测的准确性。" 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而提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并且把它付诸我们经济、社会和教育的行动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也为我国外交部门环境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武器。 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过四次,论坛致力于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徐冠华、刘东生、吴良镛、李肇星、杨振宁、吴建民等数十位中外专家在论坛上发表过演讲。 (http://www.jfdaily.com 2005-4-29 10:32:16)

     【新闻网讯 记者高希彬 张光希4月28日报道】28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进入第二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研究员以“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为题,作了当天的第二场演讲。

    演讲中,李培林首先谈到了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的过程。他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是提高执政的五种能力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四大建设之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建国以来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汲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汲取。

    李培林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问题,并要把握好和谐社会与理想社会、富裕社会、稳定社会、公正社会、小康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演讲中,他用翔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将目前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做了清晰的阐述。

    最后,李培林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投资与就业形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各自的作用等问题,与广大的听众进行了充分交流。

    论坛副理事长李惠国先生主持了李培林研究员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