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在计算所听取了普适计算的讲座。可以说,普适计算是一场解放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计算。它使得计算机消失,而追求“随时随地”与“透明”。如果说,普适计算是探求人与机的关系,即另一种意义的文艺复兴,那么今天我们迎来了一次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科学启蒙运动。

我们首先参观了国家动物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动物标本。各种原先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物以一种僵硬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即便是福尔马林的痛苦在她们渴望自由的延伸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五种危灵长类生物,却仅有3种标本,真相竟是另两种稀少的数量不足以承担只做标本的消耗。同一祖先的传承分化为人与其他生物,在人类逍遥自在时为何不感“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痛。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要想奴隶自然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人必须与自然建立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博弈论中的自然即是时刻都存在人类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自然是人!像我们平等对待各色人种一样去对待自然,才能建立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走出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天文台,听取了一场关于探月的报告。从嫦娥一号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元素,探测月壤特性,估算氦-3含量,到二号进行预选高分辩探测,再到三号软着陆、两器分离互拍。短短几年,中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下午,我们参观了鸟巢、水立方、奥体公园,领略体育给北京注入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晚上高院士宴请浙江组,在与各位科学大师面对面交流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启蒙。在他们眼中,外人认为很辛苦很枯燥的科研工作却是一种乐趣。他们一再强调,科研工作需要的是兴趣,以及对所做工作的深刻认识。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平时聊天、吃饭还是日常工作,支撑科研工作者的,不是那种对名利的迫切,而是倾尽全身那股热情。这让我想到了,高三抱怨压力大、课业重,是不是我们没有全新学习的热枕呢?如果能激起学习的热情,想必再苦也能苦中作乐。科研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人羡慕富豪的恣意都市,有人向往隐士的山居生活,但我们不要忘了,唯有充实自己的工作才是体面的。你研究一个项目,其实也是在充实内心的渴望。想想一下,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还会有人因为他没有富豪富、没有隐士潇洒而看轻他么?恰恰相反,在当今这个科技为先的时代,一个发明往往能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说科学家是企业的领军人物也不为过。科研是磨练人毅力的好途径。花三十年成为一位大师,我们不必感伤青春都去哪儿了,因为青春被投入到我们热爱的事业,成为磨练人毅力的一块基石。

可以说,今天是忙碌、劳累的一天,但却是我参加夏令营以来收获最大的一天。我对原本那些迷茫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国科大是科学热爱者的殿堂,相信在一年以后,我能向成为领军人物迈出一大步。

最后,用学军的一句话,今日我以科研为荣,明日科研以我为荣。

参观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感触最深的是灰色。

有物理学理论指出,我们宇宙的未来也许是一个寒冷空寂的德西特时空——就是那种两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随三维超球面的收缩膨胀而变化,两件事物能否相遇取决于坐标的时空。庆幸的是那只是未来预想,现在我们所处的时空,因地球的引力场很微弱,再忽略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如此小的尺度上产生的微不足道的引力场,可被近似看作闵可夫斯基时空。此时空内两事物总产生联系的可能,所以我才有机会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中学生夏令营。

数学所建筑的整体色调是灰色,低调又沉稳。这让我想起昨天在中科院会议中心时,一位老教授指着一片或宏伟或典雅或摩登的建筑群中一幢毫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告诉我们:“那座筒子楼是中关村第一幢楼,是新中国科技工作的开始。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在那里进行,陈景润先生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是在那里完成。”然而它没有自矜功伐,保持着朴实的灰色,安静矗立在高大的楼群中。

灰色,同样是灰色,代表着“品质”的灰色,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同样创造出巨大的成就。研究生处邵处长告诉我们:“数学所不会过分看重论文,不会对SCI论文的发表做出单独的奖励,我们更看重论文在其研究领域的影响及同行业的反响。”极好,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和“数系天地,勤篤求真”的理念,研究院才能在功利之风盛行之时坚守学术净土,不断造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人才。

华罗庚先生曾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所不用数学。”数学是包罗万象的科学,在数学所里,一系列展板让我们了解数学与天文学、绘画艺术、物理学、气象学、生命科学等都有密切联系。

对数学工作者来说,每一次知识上的突破都是新生。新生不容易。一份新生就意味着一场需要更多能量的质变。就像汽车从静止到起动,状态改变的一刹那要克服的静摩擦力一定是最大的;就像第一个光合细菌建立起氢离子大坝,推动ATP合成酶运转的过程一定是最艰难的。坚持不懈的数学工作者就在一幢幢灰楼内,把咖啡和时间变成数学的新生。在我看来,数学家的最迷人之处在于,他们会将稍纵即逝的事物捕捉、再现,将抽象无形的规律固话、传承。

从代表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长城灰,到老一辈科学家在灰楼中青春无悔、奉献国家,再到当今数学所之内众多科研人员的默默工作,象征着中国最先进力量的中国灰将成为且正在成为国际科研舞台上亮丽的色彩。

怀揣着对科研工作的敬仰,我乘着大巴、高铁,一站又一站,闯入了这所科学的殿堂。我一直把这当作上天给予我的恩赐,使我得以从平淡的生活中脱离出短短数日,去想常人之不敢想,为常人所不敢为,经历常人所不能经历。

我眼中的自然是神奇和充满着奥秘的,若我有幸窥得她的一隅,我想我也无法确信何为真何为假。正如《盗梦空间》中陀螺,是转是停,不可知;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亦真亦幻,我并非不可知论者,只是怀着对另一种可能性存在的肯定,怀着对自然之力的敬畏,尽我所能地多知道一些。而这一批与自然的真面目靠的最近的人,现在就在我眼前,带着我在这个世界遨游。

从未想过物理研究所所在地会如此“接地气”,一改我认为研究所必定处于最安静最偏僻的地方的想法,威武直逼云霄的大楼静默在喧嚣的十字路口,似乎随时都会腾起。这却应了陶渊明的心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怕是楼中的他们也已经“悠然见南山”了吧。研究所师哥介绍说:“要憧憬一个浪漫美好的大学生活,但忘记国科大,在这里,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这里静默的一份子,安安心心的搞研究。”是啊,人最易在平凡的生活中迷失自我,也不能说迷失吧,可以说是找到了另一种自我,一种容易让人厌倦的自我。要么流连于醉生梦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鬓苍苍,叹曰:“虚度此生……”;要么毫无追求,得过且过,如行尸走肉。然而,对未知的追求是永无止境且不会使人生厌的,一个未知外仍是无数个未知,也许你会被一个未知困扰,但很快就为征服未知的喜悦倾倒,在此燃起你的热情与信心。当然,这条路上不乏在得到已知前就撒手人寰的勇士,无奈肉体得不到永生,但其精神永不磨灭。这种精神,便是那些静默着的为工作者的心灵写照吧。

就如非晶合金一样,其内部结构排列十分杂乱无章,这样的形态在受应力时变回在各个部分产生相互作用力,以抵抗这种歪理的作用,从而使得物体体积膨胀,产生空隙,液体便可“乘虚而入”,我们也只是秉承一个信念,永不松懈,才能奋勇前进,抵抗所有的“入侵”。科研如此,生活亦如此,在喧嚣中有自己可以静默的世界。

进步是一个无尽的阶梯,永无止境,就像中国特别引以为豪的光物理、激光等亦是如此。一切太多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如今物理研究要朝着两个方向,研究与探索,研究已知的,去挖掘其未知的潜力;探索未知的,研究其创新用途。

科学无等级,H1=2亦是无尽的猜测。就像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他们用最简洁的方法研究出了石墨烯,在所有人唏嘘的时候,成功地与他们挥泪告别。因为他们看轻了科学,只想去探寻那些所谓高等的知识,却忽略了简单之中亦有真理。科学无等级,那两个科学家用踏实苦干的心去探索,成功在向他们笑脸相迎,于是乎,成功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他们没有用等级的眼光去将科学分成三六九等,科学是什么,就是以理性的态度去探索与挖掘事物的潜在性。

所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作为未来的民族脊梁、国家栋梁之人,要勇于攀登无尽之梯,去承担起老一辈的任务,不要让中国成为“啃老族”。如今的90后常常被人说成无责任感的下一代,祖国的未来堪忧,这我不否定,确实有很多之人受到了西潮的影响,被逐渐西化,然而我们是新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代在发展,谁也无法预测我们会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们在努力,在努力接受高等教育,将全民素养提高。

我们在努力,在努力萌生奇妙思想,将全世界打造焕然一新。

我们是新时代的开拓者,革命者。

未来是我们的时代,我们会努力。

新时代的我们有激情,是我们探索的源泉。

新时代的我们有毅力,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新时代的我们有担当,是我们坚挺的未来。

然而,新时代的我们更有承认的勇气,敢于承认,知错就改,是我们打拼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辉煌世界的王牌。

加油吧,新时代的我们,用我们自己替换下老一辈坚挺多年的时代。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短短三天时间,我们经历了数次科学的奇妙之旅。从体验文献检索的方便快捷到倾听纳米科技的院士报告,从观摩老师的物理演示实验到亲手操作实验,感受非晶合金、锂离子电池、超导磁悬浮现象的作用之大;从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到聚精会神地聆听探月报告,我由衷地为我国取得的科学成就而自豪……我们真正有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之感。

而在这繁杂的感触中,纳米科技报告里老师的一句话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如何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们一直在钻研的难题,希望同学们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时也能思考这个问题”。之后,他举了台湾宏基科技的例子,台湾的理论研究成果、论文被引用次数远少于大陆,却唯独在技术专利的数量上超过大陆,原因就是台湾宏基的背后是富士康,他们研发出的新科技,立即便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至可上市的产品。

听了这个报告,我可谓是醍醐灌顶。仿佛科学走下了那个高高在上的神坛,变得不再遥不可及。科学就应该是这样的,针对有疑问的地方,不论是大到地月空间环境,还是小到石墨烯的微纳结构,我们都应大胆地提出假说设想,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和亲自的动手实验和细致观察,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当然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表理论成果的阶段,还要善于分享,与同行们交流并不断完善理论。最终,要积极实践,把最新的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成实际的产品,像3D打印机、谷歌眼镜、智能机器人一样,真正地造福人类。

什么是科学?邓小平爷爷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我不敢说我已经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相信我已经窥到几分科学的真谛。那神奇迷人的未解之谜,引得无数科学家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生。能真正造福人类的——便是我们那伟大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