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评】博世界之物,掘民族之萃

  • 李秀梅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05-19
  • 540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这一天属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人和热爱博物馆文化的民众。
 
今天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致力于社会和谐,旨在强调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责任。现代的博物馆已不再是过去的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博物馆从只有皇室贵族才能赏玩的收藏室到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场馆转变,不仅仅是收藏奇珍异宝,还要对这些宝贝进行保存、展览、加工和复制乃至研究,这一切都是为了向民众传播自然人文知识,教育启迪思想并在潜移默化中提供欣赏环境和美的享受,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经济繁荣的象征。世界各国各地区接触日益增多,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也随之增强,各个博物馆之间展品的交换展览,借展等等活动,从小方面说是宣传了各自和对方的博物馆,从大方面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交流、融合,促进文化、科学创新。
 
博物馆日,北京的很多家博物馆免费或是优惠对外开放,借以宣传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由于不是周末,很多人不能安排时间参观,参观者多为老人或是在校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或许在明年、在后年这个遗憾就可以弥补了,又或改天周末自己掏钱去。一些博物馆的票价虽然不高,可是却分区收费,不收费的区域设置简陋,敷衍了事,导致要想参观完整个博物馆往往花上百元钱,这种变相收费让人心中怄气。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博物馆不能免费呢?盼望免费开放是得寸进尺还是异想天开?博物馆不是营利机构,靠收费来支撑运行不免荒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对成人是收费,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爱国教育基地还要收费。现在正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2010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正是致力于社会和谐,“让所有人都能参观得起”是博物馆的宗旨。其他国家的许多博物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或收取观众“可以承受”的门票,而且学生和老年人还可享受优惠。这些博物馆发达的国家往往是靠政府财政支持、企业投资和个人捐赠多种途径来建设管理博物馆的。中国博物馆现阶段可能还不能贯彻“所有人都参观得起”的这个宗旨,但是每年设置一段时间或是定期向公众免费开放应该是可行的,可喜的是已经有一部分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了。
 
国内的很多博物馆还停留在展览、说教的层面上,展品永远都是冷冰冰的搁在展台上,配以或简单或繁冗的文字介绍,观众只要从头到尾把展厅游览一遍就完事了。没有互动没有活动没有体验,一味的灌输知识甚至是陈旧、僵化的知识给观众。很多学生刚从学校说教的课堂出来,又进入到博物馆说教的课堂上来,如此怎么能期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怎么期待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被学”啊!在博物馆中设置体验环节,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北京的电影博物馆、天文馆就有很强的互动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招募志愿者进行义务讲解,观众也能较为详细的获取知识,向志愿者询问和探讨。如果把这种招募志愿者的行为公开化、扩大化,面向全社会,不仅仅是“让每一个人都参观得起”,还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当志愿者,去了解、学习、融入博物馆,在这过程中作为博物馆的一份子切身建设博物馆,那么全民博物馆指日可待了吧。有一天当你为观众介绍、讲解时,你也培养了责任心和上进心。博物馆需要跟教育结合,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课堂教育之外,结合博物馆参观学习,也许会让学生们对学习有深刻的体会,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号召全民关注博物馆,参与博物馆,让艺术和科学平易近人,形成另一种博物馆文化,这应该算是最深刻最彻底的宣传博物馆了吧。
 
曾经有学者说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里有各国的展品,唯有中国的博物馆只展览中国的展品。细细一想,猛然觉得何等精辟!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个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中国博物馆的标杆——就是以展览中国明清时期皇家收藏为主的博物馆。其他的博物馆也是以展示中国自己的藏品为主,而且就算有其他国家的展品也多是仿造甚至是文字叙述。如何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遗产的共享是博物馆管理者当务之急的考虑。观众已经不满足于本国文化、技术的了解,还希望不出国门就能看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精粹,技术发展,文化特色。借外国展品,定期举办临时性的专题展览,对观众来说可以拓展知识,加深领域知识的了解;对博物馆来说也是吸引观众、增强生命力的办法之一。那么博物馆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博,博世界之物,博多民族之文化。另外从与国外的博物馆接触交流中吸取管理经验教训,完善自身机能。
 
对已有展品的继续研究和挖掘可以升华展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不是单纯的引进大量展品,而是在做大同时做细做精,博大且精深。那么需要专业领域的人才进行艰苦研究方能有卓绝成效。
 
2010上海世博会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中,通过这次博物展览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博物馆,把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或许有一天,你走在中国的一座城市里,就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气息。
 
责任编辑:李秀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