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评】浅谈科学家的素质和责任

  • 孙中亮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1-28
  • 1517
资料图片
【校园时评】如果将新中国的成立视为一场伟大的政治革新,那么新文化运动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彻底的文化洗礼。一群受过新式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批判封建礼教思想。由此翻开了中国文化界崭新的一页,“德先生”和“赛先生”开始深入人心。
 
如今,我们依然向往“民主”与“科学”。但是时下真正地践行这种信条的人却越来越少。当一个社会充满物欲的时候,恐怕只有少数人还依然清醒,他们会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纵观社会的发展,忧国忧民。这些人应该是科学家。
 
科学家,顾名思义,是一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曾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父母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中科学家名列前茅。当今,科学工作者不计其数,然而真正称得上科学家的人却寥寥无几。学术界的造假等不正之风在近些年不能不说是愈演愈烈。人们对科学家的期望与信任正逐渐丧失。并不是说科学的辉煌成就者就该被人们所敬仰,而多数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就该被人们所遗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家?而科学家又该具备哪些素质担负哪些责任呢?
 
笔者在阅读完李醒民先生大作《爱因斯坦》之后,不禁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冲动。自知才疏学浅,不过还是试着写出来,仅算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倘若对受众有所启发就更感欣慰了。
 
(一)   怀疑精神
 
怀疑与批判在科学探索中是必不可少的。纵观爱因斯坦的一生,怀疑始终是他手中的利器,他曾毫无保留地抛弃自己数年的研究成果,为的是向更新的理论迈进。肇始于爱因斯坦十二岁那年阅读通俗的自然科学书籍,抛弃使他得到心灵寄托的宗教天堂之时,当时他对所有的权威和流行信念都持怀疑的态度,从此怀疑和批判精神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精神气质之一。[1]
 
怀疑精神的缺失也就意味着科学失去了生命。在如今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青年科学工作者(包括在读研究生)应该大有作为。但是长年累月的应试教育抹杀了不少年轻人怀疑的天性。笔者看到:在研究院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做作业,俨然一群中学生。当然,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且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只是想提供一些思考,当学校被社会追问为何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时候,是否可以先从教育制度层面反思。
 
(二)  合作精神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不论科学家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如何,作为一个社会人,在事业上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周围亲朋好友的协助。爱因斯坦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围绕在他周围的不乏知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爱因斯坦文集》收录的大多是爱因斯坦与诸好友之间的通信。他的很多思想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萌发的。例如数学家格罗斯曼对爱因斯坦研究理论物理提供的数学帮助不可谓小。[2]
 
一位博士生海外学习归来,在被问及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几年,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什么的时候,他提到“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许多灵感来源于某一个教授的一句话,一个问题,一句建议,许多火花来源于这种讨论和闲聊。[3]
 
可以说,在一些领域,我们缺乏这种合作的态度,没有这种“闲聊”的时间。
 
(三)  社会责任
 
爱因斯坦是倡导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者,是反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者,是自由的民主主义者,是人道的社会主义者。[4]除了科学成就以外,爱因斯坦还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被人们所熟知。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他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
 
在当今世界,学术腐败使我们开始怀疑科学家是否都是无私的、可信赖的。一些科学家为了获得学术上的成就不惜伪造作假,更有某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竟然践踏法律,不可谓不无耻。我国生物化学界泰斗邹承鲁先生生前对学术不端行为深恶痛绝,他称“反虚假是科学家的责任”。他还提出了科研工作的“七宗罪”,提醒每一位从业者洁身自好。[5]
 
尽管利益的诱惑很大,但是希望科学家们不要像西方传说中的浮士德博士那样,为了获得知识,不惜把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从而忘却了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爱因斯坦说曾经对年轻的理工科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可见,科学家作为当代社会的精英,不仅要以其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以其在美和道德方面的良好教养帮助社会敦风化俗,主持正义和公道,对公共事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6]
 
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担当的责任远不止这些。写到此处,笔者不禁感到,作为一名将要在科学道路上行进的青年人,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又该担起那份责任?应该说,上述精神与责任均是我辈年轻人所应有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把责任放在肩头,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科学大道上走得远,走的顺。
 
 
 
参考文献
1 李醒民,《爱因斯坦》,第105页
2 李醒民,《爱因斯坦》,第482页
3 科学网,王德华的博客,《一位博士生海外学习的几点体会》
4 李醒民,《爱因斯坦》,第3页
5 腾讯网,中国生化界泰斗邹承鲁
6 许春彬,《科学家及其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孙中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