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评】重温“老三篇”有感

  • 杨晓梅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 创建于 2010-11-15
  • 1241

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发表至今已有66周年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三篇伟大的著作,她在一个时期内,曾成为全国人民人人必读、人人必学的“老三篇”。

    物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进了二十一世纪,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老三篇”的精神?

    回望那个时代,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老三篇”的光辉思想,已成为当时所有人行动的指南和力量的源泉。普通一兵——张思德,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勤劳质朴的老人——愚公,可称为是那个时代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毛泽东同志用“老三篇”,为人民大众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了人们的灵魂,改造了人们的世界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创造了一个时代精神变物质的光辉范例。在物质财富相当匮乏的那个年代,全国人民能如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就雄辩地说明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三篇”的精神似乎退居到了幕后,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奖励、地位升迁、改善待遇等等;物质刺激一时成为调动和激励人们的积极性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继而滋生出了 “不给好处不干活,给了好处才干活”的现象,甚至得以蔓延。

    曾看到一篇报道,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同志的小铜像作为礼物,赠之于所属各区县党政一把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却寓意深刻,从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将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施政中,注重榜样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一种延续;是对“老三篇”光辉思想的继承;是在努力践行毛泽东同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导;同时,也是对现时社会中呈现出的“唯物质论”的抵制与摈弃;是对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商品社会中,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提升党性修养的创新。

    我认为,在焦裕禄和王进喜这两个榜样人物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张思德和白求恩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了老愚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奋斗进取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当前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今天,我们以一种平常心来读“老三篇”,也还是能真切地感受到她所带给我们的那种精神之力量。其中,不乏细微之处见伟大的磅礴气势,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着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和精神。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消灭了国民党八百万精兵,解放了全中国。

    重温“老三篇”,感到语言质朴亲切,除了历史的回味外,让我体会更深的是: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或许,“老三篇”已不再时髦,也曾被一个时期冷落过,但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我们今天每一名党员来说,不忘自己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提升其政治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发挥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老三篇”具有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她所蕴含的内在的精神是伟大而不朽的。

 

 

 

 

责任编辑:杨晓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