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李书明 傅茜】10月10日晚,国科大2011届记者团团长苏孟迪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607教室为2012届记者团新成员进行了第一期记者团培训,主题为“新闻采访写作入门”。此次活动由李晨阳主持。

苏孟迪从新闻采访和写作两个方面讲解了记者的入门知识。“什么是新闻?”培训一开始,苏孟迪向大家发问。随后,她引用陆定一先生的话解答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写作,“七分采,三分写”,所以新闻采访要特别地留意。苏孟迪强调,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与采访有关的资料、背景,制定好采访的方案、提纲,注意要携带的必需用品;在采访的时候,要能够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气氛,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而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就是“新、快、短、活”,苏孟迪详细地说明了消息、通讯、评论这三种文体的写作格式和特点。同时,她还特别为新团员介绍了跳笔、“蒙太奇”的新闻写作手法,并挑选了报刊上许多优秀的新闻稿件进行讲解,使大家能够更清晰、明了地认识各种写作文体的格式和要求。

培训过程中,记者团新成员也积极参与、踊跃发问,现场气氛活跃。他们表示,第一期的培训让刚入门的小记者们受益匪浅,期待在陆续的培训中更加充实自己。

也许你曾精打细算以求每月的网络流量不超标?也许你曾面对精彩的电影望“片”兴叹?也许你每月都不得不支付超出流量部分的网费?

10月8日,一封来自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名为《关于我校学生上网网络流量扩充的通知》的邮件让许多为上网流量而苦恼的学生欣喜不已。根据通知内容,在同等资费情况下,同学们每月的上网流量增加了1倍多。全日制一年级学生的流量标准从过去的国际下行1G、国内下行2G变为了国际下行2G、国内下行5G;全日制其他学生的流量标准从国际下行2G、国内下行5G变为国际下行5G、国内下行10G;留学生的流量标准从国际下行5G增加至国际下行10G。超过以上流量的部分计费规则不变,即国内流量下行0.01元/MB;国际流量下行0.10元/MB。

对于学生上网网络流量的扩充,研一新生董筱说:“流量的增加可以让我在下文献资料的时候更加大胆。比如,在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的时候,我可以在网上找到更多的视频资料和PPT模板,将课程报告做的更精彩。”

这次上网流量扩充为同学们下载学习资料和日常使用提供了很多方便,也让同学们对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工作关注起来:流量标准是如何制定的?WIFI何时能够建成?网络流量扩充之后网络是否会变慢?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校网络信息中心的高随祥主任和史剑雄工程师。

网络流量的扩充在同学们看来是“意外之喜”,而在网络中心实则规划已久。高随祥主任对记者说:“之前实行的网络流量标准是02年制定的,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和科研的上网需求,网络信息中心从上学期就开始着手筹划扩展网络流量。现行的流量标准是参考同学们上网的实际流量和其他高校的流量标准,经过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的,并经过校长办公会审批后确定实施,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学校的网络设备足以承受网络流量的扩充么?史剑雄工程师为我们的困惑提供了数据解释:“我们在网络流量增加之后的两天内进行监测,发现同学们目前上网的峰值流量是400多M,而学校的网络带宽是500M,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容量能够正常承受大家的流量,而不至于因网络拥堵降低上网速度。但在月底大家集中使用流量时可能会对网速有轻微影响。”

在问到学校的WIFI校园网有关情况时,高随祥和史剑雄老师介绍:“中关村校区教学楼1层大厅、S101、S201、S206、N107,以及青年公寓6号楼的三层教室都有WIFI覆盖。另外,怀柔雁栖湖新校区的WIFI网络已经在建,明年新校区启用后马上就能够投入使用。由于将来学校的主校区在雁栖校区,玉泉路校区目前没有部署WIFI。”

采访最后,高随祥主任和史剑雄工程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和科研活动,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并提出了5点建议:请同学们注意流量的时间分配,不要集中在月底使用网络,以免增加网络流量压力;尽量使用免费的IPV6;学校网站有很多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比如空中课堂和数据库,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利用;此外,要注意电脑的防护措施,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和补丁。根据他们的经验,在连接网络的时候出现故障,大多都是个人电脑终端的问题,可以先尝试自己解决或者拨打网络信息中心的24小时热线(010-88256622),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学生上网网络流量的扩充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学们也期待学校的网络建设能进一步加强,少出现网络阻塞现象,在增加流量的同时,保证同学们的用网质量,能真正high起来。

【新闻网讯 许静静 傅茜】10月8日晚,明德讲堂系列M011号讲座在国科大中关村园区S201教室举行。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的报告。

高丙中以西式建筑烟囱的保留、中国建筑挂灯笼等几个观感开场,使听众直观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含义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诠释。

高丙中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放在全球背景下理解,指出了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创新点和成效。他从法律法规和文化行政两个方面总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认为中国实践的创新之处在于广泛的社会参与。

高丙中从多个方面解释文化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巨变,并指出该巨变的关键在于理解“公共文化”这一核心概念。

演讲结束后,高丙中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此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相关链接: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族志、公民文化、民俗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兼职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已出版《中国民俗概论》、《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等多部学术著作。

10819:00,国科大明德系列讲座文艺版块第二场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201教室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与同学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情况。

高丙中首先用历史的视角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往的物质遗产是死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是为了找寻鲜活的文化”。通过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回溯,高丙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界定上出现了从“杰出性向代表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吸收更多优秀的文化。

高丙中结合实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的情况概括为“非常热闹”,已经从“单项运动转化为社会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性质已经超出了文化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在中国已然扩展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改革”。

高丙中对其观点进一步做出了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性质,“是为了保持我们民族原先那些被视为落后的、传统的东西”。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被视为人与人斗争的工具,传统文化遭到排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核心是人与人的“团结”与“包容”。

报告从全新的角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意义,为在场同学提供了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高教授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演讲过后,在场同学就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与高教授进行了交流。

 

109,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学生会组织57名学生来到中央电视台参与了“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的录制。

该节目是一档情景喜剧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由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王雪纯担当主持,本期节目点评嘉宾为金韬,特邀明星嘉宾为范军、温兆伦、张秋歌及戴军。节目于1830正式开始,此后现场精彩不断,掌声连连,四位特邀嘉宾出演角色风格各异,有欢笑、有感动、有妙语连珠、有真情流露,参与节目录制的同学们都被现场的气氛感染,切身投入到节目设置的不同场景之中,与主持人及嘉宾积极互动。

节目结束后同学们都表示参与节目的过程获益匪浅,不仅在未知挑战中与特邀嘉宾一同动脑思索机智应对,而且还对本期节目不同场景所涉及的主题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了轻松愉悦、快乐感动。

本次活动组织井然有序,同学们在现场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国科大研究生的优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