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主笔李鸿谷做题为“辛亥革命的历史动力”的学术讲座
  
    主讲人李鸿谷用板书向同学们做展示
李鸿谷和同学交流互动
同学们认真聆听李鸿谷讲座
听众提问
 
    【新闻网讯 记者郑力豪】当看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赫然竖立在天安门广场时,大家似乎已经能够隐约感觉到,在辛亥百年之际,我们回望历史有了新的视角。
 
    2011年10月14日晚,在玉泉路园区阶一六教室中科院研究生院团委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历史盛宴。这场题为“辛亥革命的历史动力”的讲座,特意邀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主笔李鸿谷主讲,研究生院学生处老师出席并旁听了本次讲座。
 
回望历史,与历史和解
 
    讲座主办方特意选取了新上映电影《辛亥革命》的开头作为开场,电影沧桑的历史感仿佛将同学们带回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
 
    主讲人李鸿谷是《失权者》一书的作者,在《三联生活周刊》发表的文章题材多样,涉及历史、贪官、毒枭、医疗、教育、妇女保护、儿童成长等各个领域。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他主笔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文章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特刊的重量级封面文章。
 
    李鸿谷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士绅为代表的立宪派、以及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人集团是辛亥革命的三个核心要素,正是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结果。这三个核心要素,正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动力之所在。
 
    新的时空,再来回顾百年之前的那段血雨腥风,其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历史观并没有清晰地认为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是革命的动力和根源。”李鸿谷说,“历史并不像传统叙述中的拳击战,历史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代人都在共同跑这场马拉松,都在完成一个实现伟大复兴这项事业中的一个过程。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一种襟怀。”
 
    讲座结束后,学生处陈睿老师为李鸿谷先生颁发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发展关怀计划”名誉导师聘书,并赠送了限量版研究生院院刊《远行》杂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刊。
 
注重参与,营造互动氛围
 
    为了达到更好的讲座效果,李鸿谷抛弃了传统的PPT演示方式,特意要求使用黑板为同学们做板书。他把100年前的那场革命在同学们脑海中存留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来,把历时四个月零两天的辛亥革命全过程生动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整场讲座,李鸿谷很注重和同学们的互动。他频繁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当听到同学们的见解时又连连点头。讲座还特意为同学们安排了提问环节,李鸿谷认真聆听了同学们的提问,并做了深入解答。
 
    “我很喜欢这种交流式的讲座方式,感觉自己能够完全参与到讲座之中。” 一位来听讲座的同学在讲座结束后对记者说。
 
    据悉,此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主办,由学生会宣传部承办,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历史学术交流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1年10月14日晚7点,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历史学术交流之《辛亥革命的历史动力》讲座在玉泉区教学楼阶一六教室顺利举行,演讲的嘉宾是来自《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兼主笔李鸿谷先生,研究生院团委陈睿老师和王翠翠老师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宣传部承办,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
 
讲座在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播放中拉开了帷幕,李鸿谷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底蕴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不为大家所熟悉的历史,和大家一起重温了百年之前那场惊心动地的变革——辛亥革命。李鸿谷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板书勾勒出百年前历史的发展进程,将辛亥革命时期零散的历史碎片进行了完美的拼接。他通过以寻找历史现场的核心要素为切入点,从一连串的大小历史事件中分析挖掘,最终得出结论——“推动传统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三个方面的历史动力是:1、孙中山提倡的民主共和的革命;2、康有为倡导的君主立宪的变法;3、袁世凯为主的军人集团。”
 
李鸿谷在结束演讲时给予大家这样的启示:我们要从中华名族伟大复兴这一出发点来看待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对历史有一种和解的态度,历史的格局在于读史者的格局,读史者有格局那么历史就有格局。接着,他还耐心地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最后,陈睿代表团委向李鸿谷颁发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发展关怀计划”名誉导师聘书,并合影留念。
 
此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历史学术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在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振兴中华的使命。
 
 
 
 

思政课的改革,增加的讨论课形式,可以让学习理工科的同学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等诸多问题来发表观点、各抒己见,以此达到学习提升的效果。
 
 10月10日晚,在材料学院的讨论课上,针对“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一讲所留下的讨论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也让笔者对国家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他们的生命基本没有超过一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历史,却要被不尽的后人运用不尽的观点,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描述下去。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救国与革命。没有哪个世纪像20世纪以如此众多的精神财富砥柱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的遗产,完整无损的呈现给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重视调查研究,生平的起起伏伏也都是源于调查研究。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也是来源于一步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生平不同时期,做过很多的调查研究,也写过太多关于调查研究的文章,如:《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做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1930年5月——1931年2月 )、《<农村调查>的序言》(1941年3月17日 )、《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9月13日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1月13日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党真正的切实的去调查研究了,就不会犯错误,但是一旦脱离的实际,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有人说“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这是宿命论的观点,难道历史的教训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从来都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吗?历史的兴衰,就是要我们后人尊重历史,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切实的调查研究,总结事物的规律,去指导现实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历史给现实最大的意义。就如同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一样,笔者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不仅要讲清楚历史之怎么样来的,还要讲清楚历史将向何处。因为历史学家拥有其他什么家都难以企及的专业知识,有客观公正、排斥了政治偏见的科学态度,他对历史的走向会有比政治家、军事家更高瞻远瞩的历史预见性。不错,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就是野蛮,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尽管文明是从战争中走来,尽管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痛的代价,尽管今天仍然是文明与野蛮在厮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明的力量是在增长的,日益增长的文明的力量已经对野蛮与战争形成了有力的制约。
 
 再一次吟唱“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我们从历史中来,也终将会归于历史。“盖棺定论”可以讲是一个人生命的完结,但是却不能讲是一段历史的完结。都说殊途同归,殊途,永远也无法同归。无终结的历史,无终结也是一种终结罢了。                                
                        

    
    10月9日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八届学生会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了新生见面会,来自中关村和玉泉路园区的学生会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学生处处长牛晓莉等参加了此次见面会,第一至第七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代表也应邀出席并参与了交流。

    马石庄作了“关于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的演讲。他强调,学生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一名优秀学生干部首先应当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其次才是一名优秀的干部。他还对学生会工作的辛苦和收获作了辩证的分析,教导同学们要真真正正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回答“为什么要有老师要管理学生会工作”这个问题时,他说道:“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生工作的马老师只有一个,但是,管理学生工作的老师有千千万万个。”妙语连珠的演讲和回答多次把见面会推向高潮。

    牛晓莉就学生会工作向学生会新生做了介绍,并对学生会的工作寄语希望。最后,学生会各个部门分别献上了他们精心排练的娱乐节目。

  

9月28日晚7点,玉泉园区阶二5教室座无虚席。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科苑讲坛”人文系列第二期活动拉开帷幕。

    本期活动的主讲嘉宾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潘云唐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北京的过去、现在、将来”。

    潘云唐热情高昂,首先以一曲“相逢在北京”表示了对大家来到首都北京的欢迎,随后分别从北京的古生态环境演变、北京猿人的发现过程、北京城的演变过程、北京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多个角度为同学们讲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

    在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从古城改造,首都的交通问题等几个方面与潘云唐进行了讨论,潘云唐对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北京发展的客观变化详细的做了解答,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讲座的最后,潘云唐还为“科苑讲坛”人文系列书写了赠言:“祝广大同学文理兼长,争做“干字型”和“开字型’人才”。

    科学精神笃行求真,人文情怀立德树人。“科苑讲坛”人文系列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学生会学术科技部承办,它补充了科苑现有人文活动体系,增强了校园人文氛围,同时为同学们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