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支教社5月20日在华奥学校举行北京科技周分会场活动,以“大手牵小手 科普校园走”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的科普讲座、科普实验和科普竞赛,向孩子们宣传科学理念,倡导科学精神。
 
 作为北京科技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支教紧紧围绕科普这个中心,精心设计了签名和科普宣传两项内容。在主题大横幅上,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自由涂鸦、签名,抒发了对科学的认识,表达着对科学知识的渴望。签名结束后,志愿者们选择了六个班开展科普宣传,通过讲座、科学实验、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小学生们普及全球变暖、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校园防灾等知识。
 
            
 
                           孩子们认真的在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知识竞赛现场
 
                               知识竞赛现场
 
 在知识竞赛现场,气氛热烈。“多少支香烟的毒素可以杀死1头牛”、“世界上四大类人猿的名称”,这些很多成年人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这是志愿者们的功劳。志愿者王泽东说“民工学校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城市里,却因为种种原因受不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我们组织知识竞赛,是为了倡导一种学科学的意识,帮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华奥学校,孩子们了解科学知识的窗口的确很小,“我是从《科学》课上学习知识的,老师讲,我记下来。”而据学校校长介绍,“志愿者来了以后,学校才有了科学课,之前由于师资力量欠缺,根本不开不了,更谈不上科普。另一方面,孩子们的的确确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满载而归的小选手们
 
                               满载而归的小选手们
 
 了解科学,学习科学,倡导科学精神,是孩子们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活动组织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科学传播中心的一个重要期盼,而此次活动正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科学的一扇窗户。
 
 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
 
                           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
 
附:华奥学校是一所面向来京务工人子女的私立学校,创办于1997年。学校有小学17个班,中学5个班,另为还有两个学前班和一个幼儿园,学生总数约950人。
 
 科苑支教社自2009年开始承担华奥学校8个班的科学课程,同时承担春雷小学、振兴小学等民工学校的课程,有着丰富的支教和科普经验,连续几年被研究生院团委授予“十佳社团”称号。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研究生院“传承 求索 拓新”演讲比赛中,一大批优秀选手和精美演讲稿脱颖而出,学生会将本演讲稿经过整理后与大家共享,一起感受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很多名词不时地浮现我的脑海里:青年,科技工作者,自适应滤波,最优化算法,目标,理想……,混乱之中,这些分散的名词渐渐从四面八方集中过来,变换组合,最后排成一行:生命曲线最优化算法!

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三句不离老本行!但是,生命价值的命题再大,农民心系土地,医生救死扶伤,军人坚守岗位,就都能对它做出完美诠释。而我,和我所代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何不拿出科学研究的精神,来解一解这道青春和人生的命题!

首先,我必须坦白,身陷青春令我混乱而迷惑。我试图看那潺潺的河流。近处,嬉戏的鱼群,盛放的鲜花,搅拌的砂石,无不在贪恋河流的步伐。登高俯瞰,那些迷幻的事物全都悄然隐匿,只见河流蜿蜒的曲线,和各自流向的地方。这似乎给我启示,我们每个人是否也像河流,具有各自生命的曲线呢?以时间空间为坐标系,出生为原点,然后生活点滴汇聚成一个个坐标,再由我们亲手将这些坐标连接。河流之中,或者浩浩荡荡,一路奔腾不息;或者静水流深,积聚力量,他们灵动多变,变幻无常,气势磅礴,坚忍不拔;它们不为嬉戏的鱼群所牵绊,不为盛放的鲜花所留连,不为搅拌的泥沙所沉淀!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奔向大海!而我们在各自生命曲线的尽头又期待着什么?

追溯到一九一九年的资料库,我们发现大量五四时期所遗留的生命曲线。他们的原点各异,起伏不同,之后的走势却惊人的一致,重叠起那个时代的脉动走向。他们的作者,是一群同我们一样,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他们原本可以平安地继续学业,但却选择了为国抗争。时代赋予了他们特殊的使命,他们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如果说,他们解得了最优曲线的位置,从而,满怀热情地一致趋向于它,那么,经过了时代的巨变,今天的青年,又该怎样破解最佳的人生坐标?

我认识一位勤勉的师兄。他文静儒雅,博学多才。曾经在好几次全国会议上得奖。如果你想见他,请到声学所的半消声室。他一定在那里摆弄他的采集识别系统。如果是冬天,请你穿上你全套的御寒服装,因为那个实验室和大街上一样,是能结冰的温度。而他,一整个冬天,从清晨到傍晚,一定在那里摆弄他的系统。我曾在冬天里呆过那个地方,之后我问他:“怎能待下去?”他轻松一笑,说:“提神醒脑,这里最好啦!

有一位年近三十的博士后。女儿刚出生不满周岁。他连同老丈人一家五口住在博士后分的宿舍。每天工作到半夜,然后给女儿换尿布。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但他还是每天神采奕奕。用他的话说:“只要听见女儿含糊地叫,爸爸,科学家,精神就一下子回来啦!”

睿智,幽默,乐观,勤奋,进取……只要你有心,就能在身边发现很多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因与我们同一个时代而显得平凡,也终将因时代前进而显出不朽。他们自豪于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清醒于兴国立邦的重大职责,淡泊于世间功名利禄,默默无言却持久努力,履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决心!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我们拥有年富力强的身体,充满智慧的头脑;我们有幸来到科学技术的瑰丽殿堂;家人的幸福、国家的兴盛、时代的进步,都需要我们诠释好这段生命!如果你还不解这生命曲线最优化算法,请低头去感受“砰砰”的心跳;请抬眼去看看周围匆匆的身影;算法的精髓: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一代代传承,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唯有身体力行,才无愧科技工作者的称号,不枉拥有这充满无限可能的灿烂生命!

 

 

 

 

5月21日下午,“院士大讲堂”第二期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S104教室成功举办。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鼎盛院士主讲。王院士幽默精彩的讲座,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我的老师和我的学生”。王鼎盛院士从颐和园铜亭对联为切入点,告诫青年学生们认识要靠实践积累,并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之后,王院士通过一些生动丰富的例子,详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和他的老师和学生们相处的,并告诉大家现阶段应该如何和导师沟通。

    谈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王院士指出“学生,至少要以超过老师为目标;老师,要以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为己任”,王院士经典的话语和宽阔的心胸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于学生如何做好自己的科研,王院士向大家讲述了“学生四部曲”,告诉大家在什么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并且通过自己学生的特点,寄希望于大家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钻研精神,要有积极面对新问题新领域的研究热情。最后以“志笃理达,欲寡品高”作为结束赠言完成了本次讲座。

    讲座结束后,王院士现场解答了一些同学的困惑,并为本次“院士大讲堂”活动亲笔题词“志笃理达 欲寡品高”,表达了院士对青年学生的无限期望。至此,本次活动完满结束。

   “院士大讲堂”活动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至京区其他高校学生提供与院士近距离接触并与之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探讨人生的机会,从而拓展同学们的眼界,为服务国家奠定宽厚的基石。本次活动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将打造成为中国科学院讲座类品牌活动,以更好的平台和更开阔的视野服务学生群体。
 
    王鼎盛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快报》责任副主编、中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磁性物理理论、表面物 理理论、晶体光学性质理论计算、计算物理理论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在磁性和表面物理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研究生院“传承 求索 拓新”演讲比赛中,一大批优秀选手和精美演讲稿脱颖而出,学生会将本演讲稿经过整理后与大家共享,一起感受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前些日子我读到一篇《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作者同自己正在读研究生的孩子进行过深入交流。当问到孩子为什么对国家对社会那么冷淡,孩子的话到让作者无言以对。孩子说:你看过《蜗居》吗?那里面的人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就是挣一套可以安放自己的房子啊,仅仅是一套房子就聚敛了一生的奋斗努力,还有什么心思去想什么社会、国家。我们可以爱国,可以奉献,可是当花钱读书的大学生成为“蚁族”,毕业即失业,却是回报社会无路,爱国无门。

 也是,学校成为制造大学生的机器,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对大学生起码的人性关怀,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理想中崇高的元素被压迫以致丧失,精神萎靡蜕化,剩下的只是最大程度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在艰辛的现实面前,青年学子不得不丢弃了理想主义,为了一套房子一个安身之地卑微地生活。现实不容许理想主义,现实不同情理想主义的眼泪,是无情的现实绞杀了原本的社会国家理想,个人都难以活好,何来爱国奉献?

然而,身为青年研究生的我们终究会走上历史舞台,肩负起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那么, 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支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想到钱学森先生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看到现在青年研究生的思想状态,今后会产生大师吗?恐怕更难。大师必是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大师绝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活。

人的一生仅仅萎缩到个人生活,这是一种学问道德的退化还是社会某种价值的丧失?人的一生仅仅围绕了个人利益不免狭隘,这不应该是一个研究生的人生目标。

如何捍卫我们青年学子心中的崇高,成为了整个社会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捍卫青年学子心中的崇高,不仅需要整个社会投入对青年学子更多的人性关怀,加强对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和在人生道路的指导,我们广大研究生作为这个社会问题中的当事人,更要捍卫住内心的那一股青春的热情与信念,责任与使命,坚守住我们心中的崇高。

坚守心中的崇高,我们需要一份甘于枯燥、坦然面对清贫的执著。

作为一名研究生,能够在国家科学与技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进行学习与科研,我们总会有一丝荣幸与自豪。然而,我们的人生刚刚起步,我们的科研刚刚起步,我们的宏图大志刚刚起步,我们还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与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事业有成,不是春风得意,更不是荣华富贵,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清贫,是枯燥,是孤独。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够忍受别人受不了的穷困清苦,必然意味着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清醒顿悟,意味着美好的人格修养;能够耐得住科研的枯燥和寂寞,必然意味着包容天下,无所在并无所不在的博大胸怀,意味着山间百合一般心穹静谧的旺盛生命;能够在清贫中矢志不渝,乐别人难晓之乐,必然意味着一个坦荡无尘的赤子之心,意味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豪情壮志。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孔子眼中的颜回,这也是我青年学子修身立命的榜样。有一份坦然面对清贫的执著,在清贫中积蓄知识,凝练思想,提升境界,他日方可大有作为。

坚守心中的崇高,我们需要一份悲天悯人、心怀天下的浩然之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校训是路院长为我们题写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格物明德”都源自《礼记·大学》,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所提倡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纲八目”是历代仁人志士毕生追求的理想,对当代青年学子同样有深刻的启示。

“格物”,“博学”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自己攻读的专业,也能跨越学科的边界涉足其它的领域;不仅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训练,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艺术的修养。“明德”,“笃志”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面向社会,不断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豁达态度相互补充,就会让我们有一份心怀天下的浩然之气。

坚守心中的崇高,我们需要一份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气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原始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地,青年学子作为科研工作中的生力军,要在科技创新中开拓进取,敢为人先;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思想最活跃,最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代,青年学子更要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引领社会风尚,引领时代潮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利益的纷扰、生活的压力只应该增加我们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该引诱我们沉沦、偏激、自私。我们要经常地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522日上午,2010年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在中国科学院玉泉园区礼堂隆重举行。20位参赛选手围绕"Low Carbon Life "展开演讲 "Have you low-carboned today?", "High-tech, Low-carbon", "Low-carbon life,Green energy counts'', "Organic food: Lower Carbon, better life", "Low carbon life in my eyes" 他们或声情并茂、 或饱含激情、或幽默风趣,或立足实践,以极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向大家诠释低碳生活阐释了一种环保理念、一种节约意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简单地说,就是以低能耗实现高质量生活。实践低碳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不少人认为低碳,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我们个人无关,或者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每节约1度电,就可以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千克;少开一天车,减排8.17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千克,每节约0.5千克粮食,就可以减排几乎相同重量的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态度。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却未能真正能持续坚持实践。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色出行”——能走路或坐公交,就尽量不开车,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有车的方便。为此,要加强相关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认识,将低碳环保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知道低碳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真正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此外,要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提高人们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低碳不是空喊口号,关键在于行动。在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上稍加注意,多一份自觉与责任:自习室里,不要让灯无谓地长明;离开宿舍或教室时注意关好电源;洗漱完毕记得关好水笼头;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让勤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惯; 把节约的行为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体现在个人行为和细节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作为一名研究生,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的同时,更应当充分认识科技在低碳发展中的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树立一种低碳与创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需要,致力于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个小时的时间里,20位参赛选手以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赢得在场人员的喝彩,更是通过饱含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引发了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思考,传递着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共筑绿色健康生活的信心和热望。

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异常天气的频现、自然灾害的叠出、2012》影片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与反思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像早上好你吃饭了吗?这样的日常问候语;当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当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周围定会充满绿意,生活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