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部副主任、教育版主编堵力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参加第六期“记者沙龙”交流活动,为记者团做新闻写作辅导讲座。
 
“记者沙龙”系列活动始发于2005年10月,其宗旨是提高记者团成员的新闻素养,加强新闻基本功的训练,提升新闻采写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国新闻社记者孙自法、新华社记者李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孙静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建科、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先后做客“沙龙”与记者团同学交流。
 
本期沙龙围绕“校园记者:如何练就新闻采写基本功”这一主题,就新闻标题和导语凝练、背景调用和采访准备,科技新闻与科普之路、校园新闻与专题报道问题进行了交流。党委宣传部贾宝余老师主持了本次沙龙。
 
在信息数量充塞的情况下,被誉为新闻之眼的标题有先发制人的效果。堵力认为,视点击率为生命的某些报刊媒体更是强调标题出彩,这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去阅读这条新闻。有些事实本身就可以概括成标题,比如5月11日“天上人间被查抄”一事就足以吊起读者口味。优秀的导语不仅要把5W凝练的表述清楚,还要把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敏感的话题提出来以起到开门见山、发人深省的效果。不同的导语体现媒体不同的价值观和个性,读者在阅读一条新闻时就是在阅读作者乃至该媒体对事实发生的看法和价值取向。
 
堵力说,扎实的案头工作是采访成功的一半。新闻报道不是记流水账,其背后的思考和启发往往能揭露事情发生的真实原因和社会问题。这种一系列的思考是层层递进,逐渐接近真相的。她同时强调不应该报道负面新闻的细节,以免对社会起传染、毒害作用。他以南平幼儿园凶杀案和后来发生的江苏泰兴市等杀伤事件为例说明,记者在报道时不仅需要道德底线,还应该有善意的细节缺失意识,谨防以讹传讹。
 
对于从事科学传播的新闻工作者,掌握“性感”的写作手法尤为重要。科学在公众眼里始终是“我在这头,他在那头”的距离感,在关于如何缩小距离,消除陌生感,堵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升新闻的“贴近性”是途径之一。她以上海世博会外国自建馆为例,指出只有贴近人们生活的科学传播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普及,否则只会与普通民众越走越远。科普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甚至与明星捆绑吸引大众关注,把生硬的科学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生活趣味化,以致传播科学,普及科学。通过信息的供给到传播,通过传播激起思考、讨论、再思考,在交流中产生创意。
 
服务性新闻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堵力认为,这种新闻的采访可以从与采访者关系亲密的人入手对采访者作侧面了解,达到多角度的报道;亦可以从采访者的专业、喜好入手去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堵力建议,记者团可以开展“就业”、“校友”、“导师”、“人生观大讨论”等问题,面向广大同学开展服务性新闻报道。
 
在讲座的互动交流时段,对于现场同学提出如何做好一名媒体记者做出了坦诚、中肯的回答。首先是熟悉新闻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地震、奥运、世博期间,媒体机构常常苦找不到专业背景的人来写稿子。没有任何人知道所有种类的科学,新闻记者可以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查阅资料、置身体验等方法去熟悉去领会。然后尝试着去构思结构,力图新颖、独到的见解,多角度、深入阐述主题思想。思考比别人多,就会使文章具有灵性。她建议同学们可以多看看《参考消息》的新闻,她自己本人就是经常从中找行文的感觉。
 
中国青年报以肩负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始终热情地为新生事物鼓与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次‘记者沙龙’犹如一颗‘炸弹’,炸开了同学们新闻写作的桎梏,开启了作为记者应有素质的思考。”参加活动的一位同学如是说。记者团将继续与各类新闻媒体合作,邀请名编名记到校园与和广大师生交流。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研究生院“传承 求索 拓新”演讲比赛中,一大批优秀选手和精美演讲稿脱颖而出,学生会将本演讲稿经过整理后在新闻网刊发并与大家共享,一起感受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什么是科学院青年的使命和责任?对于我们而言五四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够承载起这么大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又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和奋斗?这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我心头

我始终认为,中科院的核心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作为科学院的青年学生,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弘扬学术,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思绪将我带回到05年底的一天,这是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学,罗田县夏家坳小学。当时我带领武汉大学的团员青年们去那里进行一个爱心捐赠活动。看看这里的残砖破瓦,看看那个需要靠塑料袋来挡风的的教室,看看这里孩子们天真和充满渴求的眼神。这是我,我在沉思,我在沉思我们除了给孩子们捐一些书以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回忆再我带到08年底的一天,这是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路甬祥院长和郑必坚先生联袂演讲,总结全国科学大会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这是我,我又在沉思,我在沉思我们除了听取高层的远见卓识以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首先,我们能够追求真理。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追求真理。“人生世间,受环境的逼迫,受习惯的支配,受迷信与成见的拘束。只有真理可以使你自由,使你强有力,使你聪明圣智;只有真理可以使你打破你的环境里的一切束缚,使你勘天,使你缩地,使你天不怕,地不怕,堂堂地做一个人。”到科学院来,我们是来求真理的。我们不仅仅要在所钻研的狭窄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更要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发展的真理。

其次,我们能够坚持理想。青年人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心有理想,朝气蓬勃。但是作为成长在21世纪的科学院青年,我们每个人心里是不是都怀有一个理想?91年前,五四前夕,那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们心里装的,是国家的屈辱,是民族的痛苦,是让亿万黎民振聋发聩的声音。今天,我们心里装的是什么?是毕业论文?是一份好工作?还是出国留学,恋爱失恋?我们太多地被现实问题所困惑了,被现实问题所羁绊了,以至于没有穿透黑暗看到光明的眼光和勇气。但是,我要说,我们决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对未来的希望,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仅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只要中国还有大别山深处那样破落的小学的存在,我们的社会责任就很重大,我们就一天不能停止奋斗,我们就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有了房子和车子而耽于安乐。

最后,我们能够乐于奋斗。五四精神传承到今天,时代已经赋予了它太多新的意义。爱国主义在五四的时候,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爱国学生抵制洋货,上街游行。那么爱国主义在今天是什么?我看到的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的据理力争,是科学院学生发愤图强,为国家科技振兴而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知道哥本哈根为什么会成为一场闹剧吗?你们知道碳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看一看我们中科院丁仲礼副院长的演讲吧。这纯粹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这纯粹是西方列强在21世纪用一种看起来既文明又科学的方式对我们进行新一轮的无情掠夺。未来科学院的大师就在我们中间,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就在我们中间,我们今天不努力奋斗,我们将来就会成为21世纪的李鸿章,无奈地去签订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只有我们今天乐于奋斗,才能够在未来真正挺起腰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千年枯海怒潮腾,我也乘潮一后生。” 看看李大钊同志在1919年五四前夕说的话吧:“现代的青年,应该在寂寞的方面活动,不要在热闹的方面活动。现代的青年,应该在痛苦的方面活动,不要在欢乐的方面活动。现代的青年,也应在黑暗的方面活动,不要专在光明的方面活动。”九十一年过去了,五四精神应该由我们传承,更应该被我们超越。我们身上,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我坚信,我们必将创造新的历史,我们也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研究生院“传承 求索 拓新”演讲比赛中,一大批优秀选手和精美演讲稿脱颖而出,学生会将本演讲稿经过整理后与大家共享,一起感受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我用心聆听整个世界,但我一直以为那所有的音符都不属于我,甚至是我自己。
 
 日子是水做的,波涛滚滚的壮阔,风平浪静的随和,晚霞渲染的一江的记忆... ...日子的确是水做的,我无力用手牵回它的历程,我也不能像落入水中的枯叶,随着它的波浪,体味它的颠簸。我只是在这条岁月的河里慢慢的趟着,任凭它不断变换的水色濯洗而又涂染着我心灵的寞格... ...
 
 这世界不再有水晶,我细细阅读美玉的色泽,水有很多颜色,于是心灵没有了水晶的透明,换上了细细的纹线,绿意微明的古玉色,这是历尽沧桑,这是斑斓的美... ...
 
 日子逐日稀释着美好的回忆,就像流水冲着岸边的沙子,冲走的有好的,也有让人不愿记住的。每一天或许都要重复昨天的事情,但每一天都是新的,流水的过去与将来都是一样流淌着,但它每次留下的与带走的又怎么可能不变呢?是的,世界的音符不属于我,但我属于这个世界,我也仅是一个音符,在流水的岁月里重复着昨天,打算着明天。没有人可能歌唱我们所作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这样做。
 
 天空不再有候鸟的痕迹,但它确实已经飞过。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真正让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不要因我们所作的没有影响就不去做,你看,那河水与候鸟也不是在各自欢快的歌唱吗?
不能因为生活改变了我们或是把我们丢到了角落而去怨恨,而是应该趁着波涛滚滚逆流而上去拼搏。
水做的日子周围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但靠近我们的却都拥有着我们,于是我们拥有周围的一切,拥有不是属于,我们就应该珍惜周围的一切。
 
 随波逐流不是我的梦想,但我会在逆流的奋斗中打拼出欢乐,在奋斗中打磨着激情,实现着理想,回忆着许多事情,曾经走过的... ...
 
 既然日子是水做的,那么无论你前进与与否它都不会停下。如果你给我一个选择,我会先体味海一般的波涛滚滚,然后是逆流的拼搏,最后,我会在生命的末尾去心平气和,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湖泊。
水做的日子我选择水一样的生活。我会珍惜着现有的时光来打拼我的选择,用江水东流般的执著!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研究生院“传承 求索 拓新”演讲比赛中,一大批优秀选手和精美演讲稿脱颖而出,学生会将本演讲稿经过整理后与大家共享,一起感受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沧海横流,风雨兼程,在共和国发展的60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高歌,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忘我工作,发奋图强,在不平凡的岁月里写下了一首壮丽的篇章,其中,总有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总有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事,航天人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彰显着中国人的非凡志气!
 
 还记得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刚刚成立的人民共和国经济、技术还很薄弱,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开始建设。还记得钱学森院士以拳拳的赤子之心,冲破了很多的艰难险阻回国效力,领导和开创了中国的导弹卫星事业;还记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赵九章院士慷慨陈词,用满腔的热血描绘了中国卫星事业的愿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开启了“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任务;还记得郭永怀院士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在失事飞机的残骸里,胸前依旧紧紧抱着刚刚获取的试验数据。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中国的科学家们经受住生命极限的考验,硬是靠馒头、靠算盘、靠油灯、靠惊人的意志,取得了在许多外国人看来是“天方夜谈”的成就!正像郭曰方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的那样,“他们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中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中国科学家的崇高信念,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可以进行世界上任何先进的计算机都无法做的高难度计算!”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载着“东方红”优美的旋律飞上云天,中国成为了继俄美法日第五个可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的国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个世界航天大国正在崛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拼搏、勇于创造,在新时期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从实现中华民族飞天之梦的载人航天工程到走出远古神话的“嫦娥探月工程”,从空间站的研制到“萤火号火星探测工程”,所有的一切都凝聚了中国航天人的汗水和智慧,中华民族已经给世界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也将要为世界展现更多的奇迹!去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公布了《中国到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路线图中指出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到2050年将具备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为了共和国长远的发展战略,广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秉承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锲而不舍,热血铸剑,以勇往直前的胆略和气魄写下了共和国历史上不朽的诗篇。如今,他们仍然奋战在科技前沿的第一线,他们一直在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年华和生命!这,是中国人的脊梁,这,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是众多精益求精的科研人员,默默无闻的后勤保障人员,发扬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才创造出了无愧于民族、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辉业绩。我们相信,在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航天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多辉煌的成绩!让我们这些年青的航天人携手奋进,放飞航天的梦想,为理想拼搏,让青春的生命绽放出多彩的光芒!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参加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学校系列报道之一)

521日上午,北京市研究生骨干培训学校(简称星火班)第三期培训班开班仪式正式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北京市五十余所高校的106名研究生党员骨干参加了本期培训班。顾超、李建申同学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次参加星火班,并分别经过选举担任一班和四班班长。

下午,各班举行“青年责任演讲”主题班会。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再兴教授作为班级导师参加了一班主题班会。顾超同学主持了班会,并就自己在本科时赴大别山的实践经历和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就读时参加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心路历程,谈了对当代青年人使命和责任的认识。班会围绕“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当代青年的责任”,“中国地区发展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青年的责任”,“‘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当代青年的责任”等论题开展。来自首都各大高校的研究生骨干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畅所欲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张再兴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责任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责任既是一种基本的为人品格,又涉及到远大的人生目标;责任既是在一定思想境界下的选择,又是一种社会客观要求;责任既是对社会的付出,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责任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实际立场感情;责任是一切言行的前提,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历练的过程。班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希望星火精神在中科院得到传承和发扬,为研究生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