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生物物理所图书馆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在这一次研究生会的学术沙龙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蒲慕明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AB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在主持人简要的介绍后,蒲慕明教授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他首先以一个独具创意的“five W”(即“what who when where why”)理论,提出了他心目中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成才标准。接下来,他系统的阐述了一个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应该注重的知识获取途径,适于采用的信息获取方法,可以借鉴的归纳假设思想,以及必须具备的文化科学素养。蒲教授指出,在科学研究中,知道事实是怎么来的比知道事实本身更重要,知道如何展示事实与知道这个事实同样重要,知道什么是不知道的和知道什么是知道的同样重要,知道如何教育自己比找到教育自己的人更加重要。他还现身说法,说明了如何在旧理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甚至推翻这些旧理论。在具体实践上,蒲老师在屏幕上用“ABC”的图形演示与逻辑推导,生动地讲解了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和发现,来提出新的推论与假设,极大地推广了我们的思路。在一个小时左右演讲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个新颖、精辟的理论,如“引用文献越少的综述越有价值”,“现在教科书50%的结论都是错误的”,“任何不违反化学物理定律的理论都是有可能的”……这些看似标新立异的观点背后,是蒲教授从事生命科学研究30余年里,日渐形成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精髓。在听到蒲教授对他这些独特见解的细致解说后,现场观众一次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现场提问环节,观众表现非常踊跃。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蒲老师一一作了耐心而幽默的回答,博得了现场一片掌声与笑声。

    蒲慕明博士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 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在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共发表了180余篇有关膜生物物理、突触生理、发育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5月8日晚上7:00,由信息学院学生会主办的爱情解码系列讲座之——让爱破茧而出,在中关村教学楼S102顺利举行。本次讲座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胜祥之道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咨询师杜胜祥老师,杜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剖析,因此受到的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杜老师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揭开爱情的面纱》作者,中国首个恋爱艺术培训班创始人,弗罗姆《爱的艺术》传播者。

    此前,杜老师已到中国科学院作过四次类似的爱情讲座,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且每次都受到了同学的极大欢迎。本次讲座一开始,杜老师就提出三个同学最关心的,同时也最需要答案的感情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逐一进行解答。随后,杜老师就如何写一份优秀的爱情简历进行指导。紧接着,杜老师就理工科同学如何与异性进行沟通进行了现场示范,邀请在场的同学进行即兴表演,向大家传授沟通的技巧。讲座最后,杜老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还主动找杜老师沟通,进一步了解杜老师的爱情理论和近期的讲座信息。

    本次讲座虽然被安排在春季学期考试周,但由于讲座内容新颖,宣传工作到位,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大家积极地回答提问,最后带着杜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满载而归。

 

 

 

 

5月9日上午,中国科技大学第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在中国科技大学水上报告厅召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代表学生会副主席王文鹏、副主席姜尚参加此次大会。

    与会期间,研究生院代表同与会各院校代表就研究生工作动态和进展做了报告,对于工作中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各代表就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内容进行了探讨,针对如何开展假期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工作交换了意见。会议指出,面对国家不断地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需求,研究生培养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三十年的研究生教育大发展中,研究生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通过此次代表大会的思想交流,不但巩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会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会的良好合作关系,更为两研究生会日后的密切合作与交流铸就坚实的基石。会议期间,研究生院代表们主动交流,就工作中的问题和想法与各院校代表做多方面沟通,充分展现了科苑学子的风采。会后,研究生院代表表示学生会必将汲取各院校工作所长,努力学习先进经验,为研究生院学生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内唯一同时承担“985工程”、“211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建设任务的大学。也是老一辈科学家和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创办的新型理工类高校,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5月9号上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教授来到“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名家讲座”,在研究生院礼堂为大家带来以“适应压力,健康生活”为题的讲座。

    首先,张教授抛出了“健康”的定义,东西方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人对健康的概念是“非黑即白”,而中国人的理解确实阴阳交合,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有过渡。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健康的10条标准是:1、精力充沛;2、处事乐观;3、善于思考;4、应变能力强;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7、眼睛明亮;8、牙齿清洁;9、头发有光泽;10、肌肉皮肤有弹性。

    接着,张教授介绍了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应激过程中,由于自身躯体和心理系统整体协调失衡,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标准的状态。亚健康有四类核心表现,生理上有头痛背痛颈部紧张等现象,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上有焦虑易怒等表现,行为上则反应为睡眠障碍。

    张教授指出,根据在全国抽样的结果显示,中国60%的劳动力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年学生的亚健康比例也达到了50%以上,而压力是导致亚健康的“魁首”。

    最后,张教授提出调节亚健康的方法,一是学会时间管理。二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让自己乐观,让周围的人和你一起快乐。三是充满热情。四是培养兴趣,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一个或者两个兴趣,这样8小时之外也有放松娱乐的方式。五是让心灵自由,例如尽量多走路少开吃,他说开车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而坐公共汽车就轻松很多,还有偶尔可以允许自己犯错。六是表达感受。七是享受工作。八是对自己好点,开开心心是一辈子,愁眉苦脸也是一辈子。

    张建新,男,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的人格深层结构。通过人际信任的研究,探索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应激与应对策略的研究。

 

 

 

 

5月12日晚七点,为悼念汶川地震两周年,祝福玉树灾区人民,研究生院玉泉园区学生会在教学楼阶一2举行了“缅怀汶川 情系玉树”悼念活动。本次悼念活动放映了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重现汶川军民抗震的灾难电影《惊天动地》,该影片的播放唤起了同学们对汶川地震的无限哀思,同时也表达了同学们对玉树灾区人民的深切祝福。

    活动开始,组织者倡议同学们通过观看影片深刻体会汶川精神,不离不弃,奋发图强,努力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自我的贡献。2008年,四川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灾害,国家和人民在这次地震中损失惨重,面对灾难,汶川人民选择了坚强。两年来汶川奋力建设,重建了新的家园。然而,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发生,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人类在灾害面前显得如此无助和渺小,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相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定能渡过任何难关。每一场灾难,也是一场战争。尤其对现代军队来说,灾区救援部队便是人们坚实的臂膀。影片《惊天动地》就是一部谱写人类奋战的灾难片。电影讲述了某集团军摩步旅旅长唐新生在演习途中突遇特大地震,在通信中断,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带领部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展开生死救援,并与后续赶来的大部队一起,奋力营救受困师生和群众,成功化解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次生灾害危机的故事。影片放映一个半小时,在此期间,同学们都沉浸在感动与震撼的气氛中。看到重伤的同胞、看到失去至亲的悲苦同胞、看到了那失去主人的小书包,在那一刻,每一位学子都不禁潸然泪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戚充满胸腔;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场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时隔两年,在人们日渐淡忘的记忆里,汶川地震中的大灾必有大爱的感人瞬间时刻铭记在每个人心中,影片再现了历史,让同学们重新体会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震撼。

    影片放映结束时,部分同学们还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中,同学们自发举行了默哀活动,沉痛悼念逝者,为汶川、玉树生者祝福。活动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示,在5•12国难日的时刻,这部影片的放映必将激起同学们无限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危难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更加鼓舞了青年人深刻理解爱国的意义,体会祖国的伟大。此次活动传递的不仅是对灾区人民的祝福,更传递着人类勇于战胜灾难的决心,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感动传承,青年人更要在悲痛中奋起,发挥一己之力,自强不息,不辱社会使命,真正成为历史的接班人。

    此次活动也向每一位同学发出了警示,灾害意识尤为重要,在我们的科研学习生活中,要从多方面学习防患自救知识,加强自身锻炼,提高灾害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