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吧》是信息学院本次入围“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的话剧节目,它以温情为主,向广大同学们传达我们要热爱国家,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爱国意识。

    作为本次节目的负责人张渊同学表示,虽然话剧的表演者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表演经验,但是,因为这台话剧涉及的内容为研究生毕业支持西部大开发,为了深入演绎角色,大家还是紧张的排练了一个半月。他们希望可以演出角色的真情,并且可以号召同学们“一起走吧,让我们一起为国家做贡献!”

 

 

 

 

配乐双人朗诵《面对灾难我们在行动》代表管理学院此次参加“五月的鲜花”文艺演出。

    记者通过采访到管理学院文艺部长杨博同学了解到,节目内容以支教为线索串联起两个身在不同地方的孩子,以冰冻、旱灾等自然灾害之前、之中、之后,两个人的表现为基础,抒发了面对灾难、面对环境、面对生命的感受,倡导大家要珍惜自然,真爱生命。

    “我们用心创造、用心表演的节目,希望大家可以用心体会、用心感动”,简单的一句话,也道出了管理学院同学们的心声。杨部长说:“我作为此次朗诵的撰写人,因为亲身经历过支教,感受过当地缺少生活必备资源的生活,因此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拿捏人们的感受。这个节目生动的反映了这些年国家、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相亲相爱的感情。希望观众在心灵上得到感动,并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从4月10日到5月7日,历时一个月的中科院奥运村园区八人制足球精英赛圆满结束。比赛得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团委和学生处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院学生会的鼎力帮助,由奥运村园区学生会协同园区八所学生会共同主办完成。

    活动旨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为奥运村园区各所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比赛的形式,彰显科学院学子青春的风采,加深各研究所之间的了解。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动物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心理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研究生会,遥感应用所老师同学的一致欢迎与支持,在奥运村园区师生中间收到了极好的反响。 

    通过三周激烈而精彩的小组赛,微生物所、地理所、动物所和生物物理所力克劲敌,顺利小组出线。在最后的决赛中,经过艰苦的争夺,微生物所球队以一球优势小胜地理所获得冠军,而第三名由动物所获得。比赛还评出了最佳射手榜,前三名是翟磊(微生物所)6球、孙晓宇(地理所)5球、向四海(微生物所)4球、姜平(地理所)4球和饶恩于(动物所)4球。值得回味的是决赛中两队的火力全开,各有一名队员上演帽子戏法(翟磊和孙晓宇),故比赛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本次赛事的总决赛于5月7日夜在微电子所足球场顺利结束。在整个赛事的筹备和运行中组委会的各位成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缜密的计划使比赛得以平稳进行。在比赛过程中各队球员表现活跃、拼抢积极、球技精湛,充分展现了科院学子的良好竞技状态和青春风采。

 

 

 

 

为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向灾区人民提供中科院学子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发起了向西南灾区捐款的活动。活动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食堂小广场举行,自4月12日开始,持续至4月18日结束,共募得捐款近6000元。 

    本次活动通过现场宣传以及海报张贴让同学了解西南地区的严重旱情与灾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号召广大科苑学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表达中科院学子与灾区人民共同抗旱的决心。活动所得全部款项,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转交给灾区人民。

    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心系灾区的热情不仅温暖了灾区的群众,也感动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心。没有过分的宣传与动情的号召,活动本着“情系灾区,多少自主”的原则动员科苑的同学们进行捐款。但大家的自觉性和热情远远超出了想象,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同面额的捐款投入了捐款箱,一颗颗火热赤诚的心传递着爱心与温暖。

    众多的感人场景中,有一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白衣似雪的女生,来到工作人员面前询问活动的主题,当得知是向灾区人民捐款时,她表达出了极大的热忱并建议将整个活动长久地做下去,这位女生捐完款就走了,就在大家都认为这就告一段落的时候,她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出一个存钱罐,里面是大把大把的零钱,她说平日里她仔细地储存着这些零钱,就是想让它们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4月27日,学生会代表将善款转交至贵州省驻京办,由贵州省驻京办转交至贵州省民政厅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贵州省驻京办对外联络处胡处长为科苑同学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捐款深表感动,对广大科苑学子表达诚挚的谢意,并再三表示会及时将捐款转交至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

 

 

 

5月7日晚七点,礼堂里气氛浓厚,选手们摩拳擦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和团委联合组织开展的2010年科普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开始了。
 
这次比赛已经经过四轮预选赛,两轮培训。选手们神采奕奕,等待着今天的决赛展示自己的科普知识和英语水平。这次比赛旨在营造我院学习英语的良好学术氛围,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和学术交流水平,同时巩固2009年英语口语演讲大赛的成果。这次比赛也将作为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在我院的预选赛。
 
出席本次比赛评委的阵容强大。其中有三名外教Tom Kellie, Neal Joans和Jorge,以及外语系副主任刘彬老师。此外评委席上还坐着由各院系推荐的评委老师:材料学院的邢小鹏、管理学院的李虹、资环学院的李煜珊、数学院的王丽谨、生物学院的王嵬教授、计算与通讯学院的王泳、物理学院的郑阳恒教授以及信息学院的刘莹。
 
比赛开始前,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一番简短但激情洋溢的开场白,指出学校领导对本次比赛的支持并预祝比赛成功举行。比赛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解释概念,每位选手随机抽取两个学科的两个概念用简短的话进行解释;其次是3分钟的主题演讲,选手从已做好准备的两个问题中抽取一个人进行演讲;最后是回答问题,评委根据选手的演讲内容提问,选手进行简要的回答。三个环节都与科普知识相关,既考验了选手们的英语水平,也考察了他们对科普知识的了解以及如何用英语来表达。
 
比赛开始后,选手们就开始了三个环节的演讲。解释概念时,他们尽量使用短小、生动、精悍、清晰的语言。主题演讲时,他们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比赛知识涉及科普,题目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如:“How will nanotechnology affect people’s lives?”,“Why do language change?”,“How may traffic be improved in Beijing?”,“What are specific examples of the common features shared by Art and Sciences?”,“How may human immune system be improved?”等等,展现了科普知识的广泛性及多样性。回答问题环节中,选手们都反应敏捷,积极应对各种难题。选手们发音清晰准确,各有特点;舞台表现激情洋溢,才思敏捷;回答问题胸有成竹,相当专业。一些选手还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进行了才艺展示,唱了几曲英文歌,将比赛气氛推向高潮。
 
评委们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出各种各样有关科普的问题,有的直接,有的巧妙。如Jorge在问演讲语言变化的选手时“Since language is always changing, how can we define ‘correct’language?(既然语言每时每刻无不变化,那么我们怎么去界定正确的语言?)”还有的评委问及当前中央在新闻报道中取消英文缩写形式的政策“How do you think of the removal of the use of English abbreviation, such as CCTV?”选手们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获得了满堂的掌声。
 
在经历了解释概念、主题演讲以及回答问题三个环节之后,18名选手的角逐有了最终结果。此次比赛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6名以及最佳组织奖2个。
 
比赛的最后,外教进行了点评,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几点建议。比赛的顺利进行,也与外语系老师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分不开。四轮预选赛之前都经过了外教对选手的集中培训。可以说,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与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