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岁末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也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喜剧电影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什么才是好的喜剧片,中国喜剧片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2月12日,光线传媒制作的贺岁片《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上映,小投资大票房,使其成为了今年贺岁档的一大黑马。据不完全统计,《泰囧》首日大卖3900万元,三周票房突破十亿,同时打破12月最高首日记录,华语影片单日票房记录,内地单日观影人次记录等多项纪录。光线传媒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涨幅高达涨幅13.89%。

而如此大卖的一个电影,其制作成本仅3000万,如此小投资大回报的电影会不会令动辄几亿投资,大腕云集的大片感到“太囧”呢?《泰囧》的成功绝非偶然,笔者就其成功原因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影片定位喜剧片,一线搞笑明星阵容:徐峥,王宝强,黄渤三位主创从演员创作上有一定的保证。徐峥和王宝强的组合已经在《人在囧途》上已经体现其驾驭喜剧角色的能力,再加上因《疯狂的石头》搞笑而成名的黄渤,演员阵容虽不是很强大,但在观众的内心里已经默许这三张脸的喜剧形象,已经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具有强大的消费引导作用。一部真正商业上成功的电影,真正能打动观众的电影,首先必须不是刻意迎合的电影,而是能打动导演自己的电影。

其次,徐峥首部电影导演作品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可掌控力。剧本的创作非常到位,台词对白都非常“接地气”,生动有趣,能让观众自发地开怀大笑,剧情还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淳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电影行业里。一个优秀的导演,应该抓住大众的心理,应该知道观众需求什么、想看到什么样的影片,应该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拍电影。现代人都忙于工作,忙于急促的生活,闲暇之余急切需要这类轻松幽默的影片来缓解工作的压力。《泰囧》的出现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大众纷纷如饿虎扑食一般冲进影院。

《泰囧》的成功不由得引发人们对国产影片的深思。港片的无厘头的喜剧已经在走下坡路,大多数都是东拼西凑,吃老本,把以前的经典桥段再翻来覆去的重新拍一遍(比如《八星报喜》、《东成西就2011》等)。香港导演常常是临时抱佛脚,前期马马虎虎,现场时,演员对词别扭,才想到要改剧本。大陆的喜剧影片一直不温不火,虽然大陆电影人有能力,有诚意,有知识但拍不出《大话西游》、《赌神》等百看不厌的经典。因为市场上投资商要求的喜剧就是港台无厘头。

徐峥的成功恰恰是他不妥协的结果。如果徐峥不是坚持自己的主见,那么在那些大的影片公司反复拒绝他,甚至要了他的剧本却要请香港导演来代替他的时候,不是他宁可破釜沉舟放弃拍摄,也不愿意妥协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他现在的成功。

现代影片具有题材撞车、重复生产等一系列问题,创作过程所受的广电总局限制还比较多,选材空间还比较狭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引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可以说,在以好莱坞电影领衔的电影市场中,中国影片在其他国家市场上,仍然是非主流。甚至可以说,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既无口碑,也无市场。 虽然中国电影产业空有一大把吓人的数字,要来何用?

品质决定成败,希望中国电影在2013年逐渐走向理性,多出一些像《泰囧》贴近生活感染观众的影片,而不是只是靠噱头和卖点来忽悠观众,而是真正的让电影自己“站”出来说话。同时也期待中国电影的“春天”真正的早些到来!

 

 

12月28日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美工视频培训”之第二期“摄影技术培训”,在玉泉路校区205教室进行。虽然活动当晚下起了大雪,但来自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系的培训嘉宾朱剑老师及摄影爱好者中海油集团的谢治国老师,依然早早到场,精心准备,就摄影基础知识及旅行中的摄影,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而丰富的讲解。

首先,担任我校图像处理技术授课教师的朱剑老师首先就摄影的基础知识为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解。朱老师从相机构造入手,分别分析了相机成像原理、镜头结构、传感器的功能以及光圈、焦距、快门、景深等几个概念。对于AF-S、AF-C等几个较难理解的概念,朱老师用了几个日常摄影中的实例进行了解释,并就单点对焦、重点对焦、3D对焦在具体情况下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浅出,让即使没有摄影基础的同学也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的意义。

朱老师还讲到,他认为一张好照片要从三个角度说明,即技术、逻辑和意味。技术是保证相片质量的前提,需要一定量的学习和实战经验。而除了技术,照片的逻辑也很重要,我们拍出的照片要符合客观存在,要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这样拍摄出的相片才是真实的、符合审美的。第三方面就是要有意味。朱老师认为,照片要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思考,要富有能让人解读的内涵,有一定的意境,并让大家找到共鸣。

而后,谢治国老师就旅行摄影进行了非常详实的案例分析。谢老师首先从摄影题材的种类入手,分析了体育摄影、动物摄影、人物摄影等各种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然后以旅行摄影为切入点,精心选取了几十个案例进行分析,就何种情况下需进行补光拍摄,什么状态下需要长时间曝光,如何取景,怎样构图才最合理等问题,结合案例做了生动而细致的解读。

此外,谢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旅途中的作品。他告诉我们,想要拍出好作品就要不怕吃苦,就要起早贪黑,此外还需要一定的后期处理技术和拍摄设备。他为大家介绍了HDR、叠层、拼接等图像处理技术,以及ND8、偏振片、滤色片等摄影器材的使用,所有说明全部用照片展现,大家纷纷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美的享受。

两位老师讲解过后,有八位爱好摄影的同学展示了他们的摄影作品,或是自然风光,或是人文情趣,或是旅途见闻,又或者是身边的花草树木、校园景致。朱老师和谢老师对每张照片都做了详细的点评,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说道,题材就在身边,选好素材、找好构图、在合适的条件下,没有专业的相机良好的技术也一样可以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此外,他们还提到了后期处理的重要性,并希望大家可以掌握后期处理技术。

培训结束后,热情好学的同学们把两位老师团团围住,提出了平日遇到的各种关于摄影的问题,两位老师非常热情的进行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解决了他们在拍摄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扩充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并提高了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希望今后能继续举办这样的培训,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同学们的视野。

201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科“科教融合”研讨会于12月21、22日在北京延庆召开,中科院基础局领导、物理学科群相关研究所的领导和人教干部以及物理学院教职工等近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为了贯彻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教学理念,认真研讨了如何在国科大物理学院这个平台上做好工作,实现院所共享、共荣、共发展。整个研讨会交流气氛友好而热烈,与窗外悄然侵袭北京城的严寒形成了鲜明对比。会议由物理学院院长高鸿钧院士及执行院长倪明玖教授主持。高鸿钧特别强调了“科教融合”的重要性,并倡议按照白春礼院长的指示,“好好想一想”如何实实在在地做好融合。

中科院基础局黄敏副局长作了指导发言。黄敏首先指出,中科院基础学科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做国家战略创新的“思想库”。物理学科作为重要成果产出的基础学科,被院内寄予厚望。她还展示了未来基础学科的总体布局要重视前沿基础创新、变革性技术和产业示范,包括先导项目、大科学装置、青年人才稳定支持计划、科研国际化等。她也希望物理学院教师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核专项等院内大项目中。最后,她表示了对物理学科发展前景有信心。

国科大副校长苏刚教授代表学校感谢各位领导和研究所人教干部与会建言献策。他介绍说,随着国科大的更名,“长江学者”教授、国家奖学金、“国家教学名师”评选等教育政策已经向国科大开放,并同样惠及所里授课教师。国科大基础学院秉承“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的理念,自身师资队伍成长与对口研究所融合,未来不仅要在国内领先,还要力争国际一流,这需院所合力共建。

兰州近物所赵红卫书记、国家天文台赵刚副台长、力学所戴兰宏副所长、理论物理所陈晓松副所长、半导体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姬扬研究员、工程热物理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淮秀兰研究员等就科教融合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和经费分配、课程体系建设、基础学院及专业学院建设等先后建言。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力学所、工程热物理所、理论物理所、半导体所人教处主任等分别就怀柔新校区的使用、学生管理、专业学院申请等具体事宜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物理学院部分老师就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等做了发言。苏刚和高鸿钧也在讨论中解说了国科大各项工作安排,对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给予回应。

高鸿钧在总结中亲切地称在座为一家人,鼓励大家保持已有良好传统,并且眼光高一点,把越来越多的菁英团队吸引到大平台建设上,和本部教师一起做好教学,推进科研,这就是最好的个人价值体现。高鸿钧希望大家在“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下,实实在在地做好物理学科的科教融合,院所齐心共建世界一流物理研究平台。

通过短暂但深入的交流,与会诸位都感到“科教融合”是势在必行、实在可行的。物理学院这个大平台就像一列搭载了物理学科未来希望的高速列车,这次会议为列车充满了动力,让列车走上正确轨道,开始迈向国际一流的征程。

2009年末上映了一部叫做《2012》的电影,就是这部被称为《后天》升级版的灾难史诗大片,让全球的观众陷入了持久的“末日”恐慌。还记得当时在电脑桌面弄了个倒计时,如今时间一晃,“末日”来临,众生难逃。

我们曾明明白白的来到这个世界,此时断然不想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离去,当大家回顾往昔,想一想,这一生最遗憾的事是什么?最想带着什么离去,或者有啥特别的感悟?针对这些问题,我与几个身处各地的朋友进行了对话,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吴×× 男 现在北京

高中同桌,现就职于创新工场。

高中他是我们中最乐呵的一个,调皮捣蛋是我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时不时的荤段子和恶作剧总是弄的教室不得安静,哪怕是高考倒计时冲刺阶段,教室里还是活跃着他的身影。大学,他的变化很大。他一个人搭车从南昌去往西藏,毕业时放弃了家里找好的优越工作一个人来北京发展。如今的他很成熟,褪去了之前的青涩,针对我的问题,他说:“遗憾的事太多,没有之最,比如,没结婚,没事业,没孝敬老人等等,最想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一起走。”特别的感悟就是“钱不好挣”。

李×× 女 现在天津

大学同学,现就职于天津三星通信。

此人虽性别为女,但由于大学期间为人豪爽大气,整日与男生打成一片,深得我们拥护,遂得×哥称谓,大学毕业她的终生大事一直是我等小弟的头疼事。读研期间听闻×哥风格大变,开始走淑女路线,另一半也有了着落,针对我的问题,她说:“现在谈的男朋友在‘末日’要来的时候跟我分手了,没有一起走到最后,我可以骂人吗?最想带走的是首饰。”好吧,×哥转型成功,但革命尚未成功,还需努力啊!

黎× 男 现在景德镇

初中同学,现在景德镇某部门当公务员。

初中很好的玩伴,他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公务员的道路,针对我的问题,他说:“最遗憾的应该是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没有达到,最大的感悟还是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刻吧;想带走的太多了,亲朋好友,一切自己喜欢的人或物。”

林× 男 日本东京

高中同学,现在日本东京某大学读研究生。

他是我同学中为数不多选择出国留学的,身处异国他乡,别有一番感触,离别时他的那句“我要是再混得不好我就不回来了”犹在耳边响起,针对我的问题,他说:“遗憾的事有两个,一个是没有去更多的地方,然后就是过年没回家。”

答案还有好多,有遗憾至今依旧单身的,有遗憾没好好珍惜大学时光的等等。

好吧,以上都是很俗套的问题,当大家看到这篇文章时应该已经是“末日”之后的事了,但无论怎样,在“末日”之前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往,反思自己的言行,珍惜未来的日子好好努力,找准自己的方向,也是一种新生,不是吗?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里里,摆放着几排办公桌,天花板还挂满了彩色气球,充满喜庆和温馨,导师和学生正在热烈地讨论问题。这就是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中心的办公室。

在一张普通黄色木质办公桌前,记者见到了本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刘恩克。离他不远处坐着的就是他的导师,中科院优秀导师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吴光恒研究员。

创新始于系统的文献调研

“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刚刚起步,只有深入掌握该体系古老文献,全面了解历史,才能开拓新的知识。通过看文献,可以发现研究上的空白,引入自主思想,放手去做,做出来的成果就是创新。” 刘恩克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研究心得。

刘恩克本科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材料学专业,200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由材料学跨至物理学领域,他发现系统阅读文献给他帮了大忙。

刘恩克入学后,并没有急于去做实验,而是对磁相变材料做了系统调研。他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100余篇相关文献,几乎没有电子版的,刘恩克找遍国家科学图书馆和物理所图书馆,一篇篇复印出来。就这样,他完整搜索了相关文献,经过系统阅读后,他发现,MM'X材料虽已被发现半个世纪,但还有可能存在居里温度窗口,对这个空白领域探索有望得到新的研究突破。各国科学家也做了相应研究,但该重要性质还是最终被刘恩克发现。

刘恩克一直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在他看来,一个产业,一个研究方向,一类材料体系,遇到瓶颈处于低谷沉默期时,一定是思维、方法、知识、技术等因素陈旧了,切不可轻易认定该方向无望而怨天尤人。无望的原因往往归结为人的因素,而非物的因素。刘恩克曾在科学网撰写了同名博文《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系统地写下了这些深入思考。四年后的今天,在这类古老体系中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淋漓尽致地印证了他一直坚持的思想。

刘恩克所在的实验室设备条件一般,这一点并没有阻碍他的科研创新。吴光恒老师认为,低端仪器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这恰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智力,正所谓“枪不准就快跑”。刘恩克在设备一般,经费一般的条件下,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冷静和淡定”,吴光恒老师这样评价他的得意学生。

“工作时间决定现在,业余时间决定未来”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事情该去完成,读博士期间的核心任务就是充分利用好这三五年的时间,做出尽可能大的成绩。”刘恩克认为,“如果只在八小时内做科研,一下班就把科研抛之脑后,是很难出成果的。”他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工作时间决定现在,业余时间决定未来”。

刘恩克在工作之余仍然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工作时间常常被细节和数据占满脑子,而业余时间暂离了这些因素,则更容易出现方法和思维上的灵感,要学会利用这种方式。”刘恩克如是说。此外,他还特别喜欢与实验室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他认为积极讨论既可以辩明概念,深化理解,而且还能活跃气氛,增进同学感情。

刘恩克是个动静皆宜的人。他喜欢阅读。在他的书桌上就能看到《寻觅中华》等各类文史哲书籍。他说,哲学能够改善人的思维,文史能让人明智。空闲时间多时,刘恩克也会和课题组的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打羽毛球、看电影。

在科研中实现人生价值

刘恩克认为成功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等同,“行行出状元”,成功有不同形式,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并不是每一个成功都能满足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他说:“唯有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成功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刘恩克在中学时代就对科学萌发了强烈的热爱,希望自己能够有所积累,创造成绩进而做出贡献。当前,做科研的必经之路就是读博,所以他在大学毕业就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在是否读硕读博这个问题上没有丝毫犹豫。

刘恩克从事着自己所喜欢的科研工作,每一阶段都有新发现。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他对自己目前科研成果进行了总结:“在课题组15年间对磁相变材料研究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在刚刚起步的领域,通过对“沉睡着的”体系基本性质系统掌握,提出一个新的思想,采用单一而有效的方法,同时实现了多个设计目的,最终获得了具有优异物性的新型磁相变材料,促进了所研究的一类体系向新型磁相变功能材料方向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环境

办公室天花板上飘扬着五彩的气球,那是前几天为课题组陈老师过生日时装饰用的,每个办公桌上都摆放着翠色欲滴的盆栽等等,给整个房间平添了许多生机。办公室的一角是讨论区,墙壁上挂着白板,用于大家平日讨论问题时画图说明用。从这些细微处,感受到的是看不见的课题组文化和研究组欢乐祥和的氛围。

吴光恒说:“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环境。”他认为年轻的学生们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置身于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中就能不断改善自己。最让吴老师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这个环境中,精神状态良好,心情愉悦,思维活跃,时常产生科研灵感。

按照有关规定,吴光恒完全可以拥有独立办公室,但他仍旧喜欢和学生们共同坐在一个办公室里。“这样其实更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便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学生解决烦恼。”吴光恒认真地对记者说。他深知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只身来到北京求学,一个温暖的课题组大家庭非常重要。“心里有事,脑力活是做不好的。”吴光恒非常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哪个学生的家人亲戚来北京办事、看病或者探亲,吴光恒非常理解和支持学生出去陪家人。

研究生的津贴是有固定计算方法,按各方面的表现打分,有不同的等级。吴光恒却给所有学生都发放最高等级的津贴。他在给学生传达一个讯息:我相信你们能做到最好,能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导师对学生的关怀也同样赢得了学生对导师的敬爱。在吴光恒60岁生日时,他得到了一个意外惊喜。整个课题组的学生自发将吴光恒的论文集结成书,将整个课题组多年来的照片整理成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吴老师。当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毕业生都赶来给他过生日时,吴光恒内心一阵阵感动,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都这么惦记自己,他有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满足感、自豪感。桃李芬芳,今日格外香。

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吴光恒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在性格上相互匹配、在人格上相互吸引。

谈及学生刘恩克,吴光恒幽默地说:“我们可是网友啊。”原来,四年前,刘恩克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硕士,他精选了材料科学的有价值资料,并自己出钱购买了服务器空间,建立资料站,自称是“多元化材料学科精品库站长”,这引起了吴光恒的注意。

他回忆起第一次跟刘恩克接触时,是向刘恩克请教深过冷玻璃净化技术。“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吴光恒还认为,“学生要学会‘利用’老师,善于挖掘老师的丰富经验,科研的过程正是在于多问为什么,敢于推翻权威。”

“吴老师具有很强的问题分析能力,能在千头万绪中‘一语中的’。”刘恩克谈到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果,认为与导师吴光恒紧密相关,“吴老师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大家在一起吃饭、做游戏,我们将自己的实验室称为‘欢乐祥和的M05组’。”

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2年度颁奖典礼在玉泉路校区礼堂隆重举行。刘恩克作为获奖学生代表上台发言。他感谢了中科院为学子们提供的优越的教学与科研条件,独立思考与自由探索的土壤,感谢培养单位中科院物理所以及导师吴光恒研究员,并最后总结,“辛勤铸就成功,成绩凝聚希望,我们一直在路上”。

 

人物名片:

刘恩克,男,1980年生。2005年7月获西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获校优秀毕业论文奖;2008年7月获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获院长奖学金;2012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现于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12月,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获专项基金支持(2013-2016)。主要从事新型磁相变功能材料及高自旋极化率半金属材料研究,在六角结构磁相变材料中有深入研究和重要进展,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Euro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