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泛黄的信纸,唤起了飘着馨香的回忆。

记忆里的第一封信好像是写给姐姐的。那时自己才上小学三年级,曾目睹她升高中时压力,心情的焦虑,还有那不平的心绪。只记得当时用粉红的小卡片纸写了一些歪歪扭扭的字,小心翼翼的夹在她那宝贵的复习资料里。写的内容全忘了,只记得当时说了一句现在她都拿来调侃的话:“你是我们家的开心果,相信开心果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现在她依旧是全家的光芒,不知道当时这封信是否曾给与她一份勇气与力量,让她在那段阴霾的时光有过那么一刻欢快的会心的笑容。

小学、初中,好像节假日收到了同学们很多贺卡,也写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明信片,还有那些充满着童趣的言谈集。泛黄的贺卡依旧珍藏着,“学习是灯,努力是油,要想成功,必须加油”“愿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永远快乐”等,记录了一些简单而又真挚的话。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是满心的欢喜。

初中曾给爸妈写过很多信,大都数是为了应付家长会或者什么学校感恩节活动之类的。好像自己真正主动去写的很少。只记得印象中最深的一次,第一次月考考得很差。不过后来呆在那个龙盘虎踞的地方回过头来看,其实那一次考得不算太烂,因为后来发现原来那次是考得最好的。只是对于刚刚迈入进去时就打上了成绩优异标签烙印的学生,而第一次就考得那样,着实让当时的自己失望了一把。由于当时的成绩单要寄回家,为了给爸妈一个交代和掩饰下自己羞愧的内心,于是在成绩单的背后附上了一封短短的信。好像当时解释了由于迈入新的环境还没有适应、基础还不够扎实、以及学习还没有进入状态、考试心态不好等等种种原因,并向他们信誓旦旦的表明,下次坚决会考出好成绩,好像当时还订了一个具体的目标。盲目自信的人在没有认清具体实况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情况下,最终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事实最后得到了证明。写了这样一封慷慨激昂对前途充满了无限憧憬的信,确实让当时学习的激情高涨了好一阵。虽然成绩考得不怎么样,但是因为当时的白纸黑字的证明,仿佛就像一个看着你的望远镜,时时的督促你。那种学习意境,依然记忆犹新。

高中对于信纸的回忆是漫天飞,现在依旧能够体会到那段经常收到信的幸福时光。收到最多的来信是好朋友,仅仅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赌注。每个月给我写一封信,高考必上北师大。不记得当时下赌注时的那份豪言壮语与霸气,只记得收到信时的甜蜜与看完信后的激情与斗志,着实让我在那段灰暗的时光享受到了很多阳光明媚的日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最后还是不得不面对高考失利后的打击。由于心态、学习策略的不当损失惨重,不过那些信却永远成了我人生途中那段青春激情日子的最好证明。那时,倘若一月之内较忙,与一个县城上高中的好友没有时间相聚,也会用信代人的方式,写信向彼此传达近况。见字如见人,虽然短短的时日不相见,可是见到那些灵动的端正的楷书时,也着实让幸福的时光抛弃了征程中的那些烦恼。而那一封封长长短短的信,也记录着我们永不败的友情。

大学对于信纸的回忆差不多慢慢的空了,电话、短信、邮件等虽然依旧在传达着彼此的近况和对彼此的祝福。可是那些泛着馨香信纸,那些灵越的楷体字,那些被人喊着:“xx,你的信”的激动不能自语的时刻,那些透过窗前暖暖的阳光读着来信的美好时光,那些信中夹杂一些会蹦出的惊喜,以及当自己展开信纸,写下那些内心最真实的话的感觉,都已渐渐消散。不过时常也偶有好友从远处寄来明信片,简单的几行字,见到依旧别样的惊喜与感动。或有朋友节日送礼物时用小小的精致的卡片纸写的那些简短的话,细细的看,总会扣动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这些端正的不同形态的字体配上真诚而又质朴的话,动人心弦。xx,你的信到了。”活泼的洋用她高分贝的北方腔调再一次给我送来了惊喜。国科大紧张的学习不能湮没这些单纯的美好。迫不及待的从她手中接过信,橘黄色的卡通信封,秀气而又洒脱得端正楷体阴入眼帘。灵动的南方女孩,“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我仿佛在一次见到了那个智慧而又聪慧的你。轻轻的打开信纸,幽默诙谐的语调,依旧我的欢乐源;平和而又踏实的谈工作,虽苦但乐着,人生需要积累和沉淀;美好而又欢愉的希冀与祝福,暖暖了心窝。那些浮躁的喧嚣,都在此刻慢慢的融化。温和从容,岁月静好。

信纸飘香,纸墨年华。生活可以美的单纯而从容!

   

   

   

【新闻网讯 记者 欧阳瑶】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乐哀乐,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张德芬,曾经的台视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在本书中,她用似曾相识、我们生活周遭日复一日机械化演出的故事,以坚若磐石的信念,让我们身心灵再一次受到了洗涤。人生旅途看起来繁杂纷沓,置身其中才知道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沿途的湖光月影,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外面没有别人,我们自己在创造自己的世界。

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一步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解开大都数人困惑成因的神秘面纱,且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主宰着我们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着我们的身心?最后提供了如何解除这些模式的有效方法,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活出我们想要的人生。

我是谁?——简单的名字?工作的身份?爸妈眼中的孩子?朋友们眼中的开心果?是思想、情感......不,不,这些都不是。这些仅仅是一个代名词,一种身份的认可,而不是真正的我们自己。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浮躁的社会,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让人身心痛苦而疲惫,而这些受苦的根源正是来自于不清楚我们自己是谁。简单的爱,平和、喜悦即构成了真正的自己。一直希望自己能追求简单的爱,单纯的快乐,觉得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可是这些就像虚无飘渺的云,忽隐忽现,而导致得到的快乐也反复无常。现在才发现,原来快乐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快乐源,你才会获得些快乐。而喜悦则是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由内向外的绽放,所以一旦援用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以前对于快乐的追求是处于浅层次的孩童般的快乐,而并不是成熟姿态获得的真心欢喜。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一直是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和知识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生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可是角色的扮演,面具的掩盖,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与真我的连接。但是人类还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因此也失去了真我,同时也就失去了爱,喜悦和平和。

为什么会有人爱花、爱动物?为什么水会因为在接受音乐、看图片、接受电磁波、读文字等不同作用下结冰会出现不同的冰态?为什么三份相同的米饭在三种不同话语的刺激下三个月作用后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原来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我们与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间,也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动的交流。因此倘若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引起共鸣。而倘若一个人总是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倒霉的事情也即将降临到他身上。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也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吧。由于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连接,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这就导致了所谓的能量争夺大战。倘若我们掌握了重新连接自己生命能量源头的秘密,是否人类就不需要用各种手段去争夺能量了?温和从容,岁月静好是不是没有能量争夺战时恬淡社会的写照。

曾经看过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当时兴趣甚浓,却迫于专业东西知之甚少,最后无疾而终。看这本书时,又再一次唤起了我心理学的欲望。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更改、判断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对自己的一切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全貌的1%而已,而潜意识却掌控了99%。无形之中,倘若不掌控自己的潜意识,你会发现有很多事都最后由它而影响事情的结果,并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我们的大脑每秒都会处理四千亿位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位的信息。所以,我们才会选择性的去看东西,并且意识到的信息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物。由于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处理也各不相同。忽然发现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原来那些世俗的偏见都皆于此产生。那些狭隘的观点、片面的看法都是因为信息处理的不够充分。殊不知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怎么才能让自己创造的世界更加美好呢?如果你不断重复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让那根根积极的神经越来越粗,而心情也会保持舒畅,每天如沐暖阳般的愉悦。

好运不怕命来磨。有些人生来就含着金汤匙,聪明能干或美貌迷人;而芸芸众生中还有些人却是生不逢时,才智平庸,相貌不扬。生活怎么不因为这些客观的羁绊而限制美好,让灵性与科学相遇,把潜意识的部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追随潜意识和真我沟通的迹象,这样我们离真我才会越来越近,让潜意识的表达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不管出生如何,也无论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道,我们才会过好自己的人生。找回真我,让心灵体会爱、喜悦、平和;学着跟身体对话、尝试倾听身体的讯息;做到身心灵的平衡。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新闻网讯 王久玲】12月15日上午,2012年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承办。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锡章、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颖到会并致辞。
本次大赛自今年10月启动以来,历时两个多月。经过在全市43所招收研究生的院校进行初选,复赛等环节,最终来自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名选手进入决赛,在赛场上一展个人风采。本次比赛采取以“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为主题的半命题自由演讲和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选手们衣着打扮结合了个性特征与“传统创新”这一主题,有中国传统旗袍、西式小洋装、白衬衫西裤和藏族服饰。在自由演讲环节,围绕主题引经据典,谈论古今中外。他们选题广泛,论述深入,有的将传统与创新进行拟人,有的以自身的经历展开论述,更有选手以一曲《水调歌头》开场,把观众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
而在现场问答环节,选手们准确地理解问题,敏捷地反应,不仅注重语音标准和理论阐述,而更注重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以“思想”打动评委,赢得大家的认可。比赛后,评委老师在谈论中表达说对三号选手韩晓萌的回答印象深刻,称其有自己的思想。
而穿插在演讲过程中的才艺表演环节,选手们的黄梅戏和龙头琴弹唱藏族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校外教带着国科大英语歌舞俱乐部的同学们不仅给大家带来了自弹自唱的英语歌曲,更是用一只展现美国自50年代以来的流行曲风的舞蹈串烧把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清华大学的韩晓萌等3位选手获得特等奖;来自有北京林业大学的张云璐等6位选手获得一等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杨璨等9位选手获得二等奖;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选手练虹怡获得最佳人气奖。

 


获奖名单:  

    特等奖:

  韩晓萌   清华大学

  孙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顾媛     清华大学

 

  一等奖

  张云璐   北京林业大学

  刘新晓爱 北京林业大学

  王晓熔   北京理工大学

  张宇驰   北京邮电大学

  胡琰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

  练虹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等奖

  孙骁骁   北京理工大学

  华桑诺无 中央民族大学

  史志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侯明君  中央财经大学

  康强    北京科技大学

  崔俐刚   中央财经大学

  姚怀瑾   北京理工大学

  杨璨     中国科学院大学

  张正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佳人气奖

  练虹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月16日晚上7:00在三公寓多功能报告厅,国科大追梦剧社年终汇演拉开帷幕。

  长椅二重奏

演员们演的精彩,不管是30剩女,赶车大妈、博士清洁工还是外地临毕业博士,一口乡土话加生动的表情动作把《几点了》这样一个问世间的小品演活了,逗得满厅欢乐。

《魔椅》看似简单,一个换一个这样的设计却把人与人之间最丑陋的自我表现出来。爱情中尤其变得盲目,当牵涉自身的利益,笑脸对象的姐妹可能背后插你一刀,曾经的甜言蜜语都成了往事云烟,曾经的可爱的人都成了所谓的不懂事,曾经无所谓的人亦可以笑脸迎逢。更让人揪心的是,竟然会为了爱情中的讨好,打着善意的名义把无辜的老人推上那张让人无法起身的魔椅。

  悬疑三部曲

第一个《刺花灯罩》的开始,静静的浪花,恬静优雅的女主角挽着帅气的丈夫,而后续的情节发展,too crazy.。出人意料的讲人皮艺术制品,听着主人公的制作描述过程,竟然还看到她陶醉在我头脑中浮现的无比残忍的画面里,一身冷颤。最后,却又只能无力的看着聪明美丽的女主角在针管之下死去,心痛不已。

《电话惊魂》的剧情或许并不出彩,但是主角抑扬顿挫的话术,时而沉浸在老公的温柔中,时而又被电话的恐惧占据,配上剧尾惊悚的音乐和一直隐藏在剧情中的男主角悠然的鞠躬让人恍然大悟,情不自禁的奉上掌声。

最后的剧,果然最吓人,希区柯克编剧的《病人和杀手》一开始就给人紧张的气氛,独身在家的妇女,丑陋厌世的工人,愤怒的美女“杀手”组合起来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剧集。剧终却有了真正的剧透,镜面屏风背后的“贞子”才是真正的女主人,那么出逃的精神病人呢?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让人赞叹。尽管道具并不齐全,尽管布景并不精致,反倒让我们把眼光紧紧的钉在了演员身上,而演员们每一个都活在当下的情景画面, 真实的把剧本表现出来了。

  完美的谢幕

最后的谢幕,遇见了现实里这个校园中,最好的女子,张熙。美的亲切,微微上扬的嘴角,小圆脸,举手投足优雅大气。张熙着整齐的白衬衫于谢幕后的三鞠躬依旧在脑海里回荡着,再看节目单,原来张熙是总导演。场地的寒酸,她对观众有一个抱歉的鞠躬;小场地的满座,她对观众有一个感谢的鞠躬;剧情惊悚却让大家反思自己的人生,她对观众有一个祝福的鞠躬。而这之后,是对所有工作人员由衷的鞠躬感谢。

尽管害怕到惊叫, 这并不会让我们对生活产生恐惧,对人性产生怀疑,我们看戏,看到的是他人的人生,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遗憾和缺点,内心依旧充满着对未来更多的无限渴望。

我有一条绿罗裙

我从小就有一种绿裙子情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童年时玩闹,把一条苹果绿的连衣裙刮蹭得狼藉,也决不肯另换一身。

长大后读《飘》,斯嘉丽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之一是“拥有无数条绿色的裙子”。那些深浅浓淡的翠色,附丽于绫罗绸缎的载体,款款环抱住17英寸的腰身——这种熨贴的温柔,绝对胜过一个不敢深爱的,金发的阿希礼。

白居易作《缭绫》,写那种精致的造物是“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当“江南春水色”的缭绫被“广裁衫袖长制裙”,被娇娆的舞姬旋转成一面湛碧的莲叶,不知远方扎扎弄机杼的寒女会如何思及这份美丽。

欧洲有一首老民歌叫《绿袖子》,忧郁的曲调百转千回地吟唱着一个君王的思念。君王的思念是多奢侈的东西?他拥有一个国家的富饶,却只能追忆一瞥绿衣的倩影。红袖可以添香伴读,绿袖子这样的意象却总是倏然远引,仿佛遥遥地挥一挥,便要作别西天的云彩。

于是就有了牛希济那首《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年岁青葱,衣饰青葱的少女作别远行的情人时,细细嘱托到:“你要记住这条绿罗裙啊,今后不论在哪里,看到碧连天的芳草,都要想起天草相接处,那等你的姑娘!”

她任性地天真。骄傲地自信永远不会从凋落的爱情中明白在远方的红尘紫陌里,还有太多红衣紫裳。她更烂漫地霸道,要全天下一草一叶都做她的眼线,以绿枝代替红绳,拴住游子的心和思念。

这是最动人的草木皆兵。

如果我也有一条绿罗裙,你可千万不要去大漠,去草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