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记访童秉纲院士

  • 学生会 (学生处)
  • 创建于 2010-09-23
  • 1467

9月20日下午三点,第四期“院士大讲堂”活动特邀童秉纲院士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83岁高龄的童秉纲院士至今已经从教58年。58年中,他从未有节假日、双休的概念,周末都会去办公室读书看报、指导学生。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有人这样评价他:“润物细无声”——“莘莘学子,孜孜不倦,春风化雨,桃李缤纷”。

    我们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有幸借此机会对德高望重的童院士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记者:有些学生将来的课题和科研方向可能与自己的兴趣相差较大,我们应如何处理兴趣与专业方向间的关系?
    童老:学生自身的兴趣与专业方向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行业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常见的事情,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学生们正确的定位自己,弄清自己的处境。尤其是在课题组里,大家是一个共同的集体,一个合作团队,不能因为跟人兴趣而脱离集体、影响集体的工作进度。既然选择了某个方向,就要在此方向尽职尽责,有一种使命感,这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之源。因此发展个人兴趣要在完成基本任务、保证不影响主业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才能达到同舟共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

    记者:作为一名当代研究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创新的要求?
    童老: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能力,这能力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独立思考的能力,凡事要有自己的见解,杜绝人云亦云;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讲解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是要靠自己的发掘、汲取;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要从研一开始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除了专业技术过关外,还要注重跟人打交道的方式、能力,成功的跟同事、合作者沟通交流;独立生活的能力,当然,这方面侧重点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

    记者:您已任教达58年,培养优秀学生无数,您能谈一谈您的培养经验心得吗?
    童老: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博士导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国外甚至国内有不少例子是一个导师带好多学生,学生到毕业只见过导师几次面或未曾谋面。这种情况,导师显然不可能对学生有过太多的指导,更别说生活等其他方面。我对待学生只凭一个信条:全心全意、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记者:您能简单谈一谈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与导师相处吗?
    童老:首先导师需要从外面申请课题拿到经费来培养学生。像我拿到了课题以后,把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指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去做,培养他们成为有科学创造性的人才。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和导师之间最重要的是多交流、多沟通。学生应该将自己的兴趣与所希望的研究方向告知自己的导师,以便于导师为他们选择合适的科研任务。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要过分依赖于导师,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记者:我们还比较模糊地一个问题就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具体有什么样的区别?
    童老: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培养要求和标准上是有程度上的差异的。硕士生是博士生的初级阶段,对博士生的要求比硕士生要高。博士学位从业务、知识水平、能力来讲,有这么三条要求:一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二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是在科学或者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且,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是辅助的,只是起监管和咨询的作用。

    记者:目前我国的科研多事跟从国外的脚步,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主创新、开辟新的路径?
    童老:研究生要做创新性工作,就要学会在研究中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你对某一个领域首先要抓住问题,要会提出问题,所谓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要提出那些新的、很有价值的而且重要的问题。然后你对这个新问题要考虑如何解决它。做基础性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什么叫新结果呢?一是其内容和结论是新的,二是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一种是内容以前有人研究过,但是用全新的方法来做的,异途同归。 探索出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得出跟前人相同的结论? 但是他用的方法当然比别人原来的方法更有好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的途径。

    在采访过程中,童老的亲切和蔼以及踏实严谨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待问题客观而深刻,对待学生真诚而热情。他像一个睿智的乐施者,将知识与美德传播给几代学子;他像一盏明灯,在前进的道路上为我们指明方向。感谢童老的无私奉献!

 

 

 

 

责任编辑:学生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