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 苏刚 (科学新闻杂志)
  • 创建于 2008-10-11
  • 4683
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论述了着力加强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关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为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毋庸置疑必须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要实现上述目标,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综合素质优秀的各行业骨干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人才竞争和争夺的世纪。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全面加强创新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培养造就高级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然而,作为高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制约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整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无论从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还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必然要求来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着力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实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42万人,年均增长9.8%;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达12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46个(高校291所),硕士授予单位697个(高校530所)。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4万人、硕士学位180万人。可以看出,无论从在学研究生的数量,还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数量,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最近几年确实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培养规模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其它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授权审核机制与各类学位授予体系基本建立,研究生培养条件由于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较大幅度地改善,依托面向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学科前沿的高水平研究项目,使得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在整体上也得到了较快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仅次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培养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生源质量有待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最近几年实行了扩招政策,由于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招生规模发展的速度,导致一些重点和普通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与扩招前相比,具有明显地下降趋势;本科教育已从原来的重视专业基础教育为主转向了大众化的宽口径素质教育,一些大学对本科课程的教学做了改革,减少了专业课程数量,缩短了教学时数,精简了教学内容,放松了教学要求,削减了教学实习,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基本训练不够,导致新入学研究生的质量与扩招前相比下降明显。上述现象在研究生招生面试时得到了充分地印证。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一些大学希望让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一些短平快的时髦课程以利于就业,致使教学内容肤浅,点到为止。这种做法,虽然注意了知识的灌输,却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学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满足于应付考试,忘记了上大学的初衷。人们从各种媒体中也会看到,用人单位在招到毕业大学生后,需要花很长时间重新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院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缺乏兴趣,学风浮躁,学习和研究能力薄弱,距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甚远。
 
(2)导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文革”十年浩劫造成的导师队伍断层,最近几年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基本上得到补充和缓解。从我国总体情况来看,虽然我们大部分培养单位都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培养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但数量有限。我们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大批年轻一代的导师尚缺乏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加之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当前各类注重指标性的评估评价机制的导向,与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导师以及与我国老一代研究生导师相比,目前我们有些导师尚不能潜心向学,工作作风浮躁,学术功底不深厚,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意识淡薄,使得这些导师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仍有较大差距。此外,一些研究生导师不愿意承担教学工作,对“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认识不足,导致自身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对学科发展体系不能很好的把握,研究活力不够充分,研究内容不能系统深入。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培养的研究生必然只能在一个专业相对较为狭窄的领域工作,与各学科间的联系不紧密,专业眼光窄小,取得重大创新型成果的几率自然较低。
 
(3)教育教学设施与资源有待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大学间的合并,虽然在调整学科结构、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凸显规模效益、提升评估名次、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成效显著,但是另一方面,学校在教育教学设施与资源建设等方面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为了应对规模扩大后的正常教学活动,许多高校举债兴建新校区,建设新大楼,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地影响到了对教育教学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入,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培养,除了具有一流的指导教师队伍外,还与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完善的教育科研资源、优美自由的校园环境、浓郁深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上述某些方面仍需要完善和改进。
 
(4)研究生教育观念有待转变。我国目前许多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然延续师傅带徒弟的老路,教育观念落后,没有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些导师甚至将研究生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只允许学生从事与自己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甚至将学生当作自己开办公司的职员对待,导致研究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和乐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研究生必须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不连续的转变过程。如果说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主要还是在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知识的阶段,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则是创造知识的阶段,必然要实施创新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导师应创造自由民主的讨论氛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适当引导的前提下,放手让研究生自由探索,向个性化发展,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导师应创造条件,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5)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研究项目和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学位论文的质量也在提高,其中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生的水平。但是总体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生源质量、导师学术水平以及培养单位的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高校(特别是不具备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普通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导师名下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学生,平时根本无暇照顾指导,科研经费不足导致仪器设备落后,研究资源匮乏,使得研究生各行其是,胡乱拼凑论文对付毕业,混个文凭以利于就业。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既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又浪费了学生的青春年华,更遑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我国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亟需提高。
 
(6)研究生教育的自主权有待强化。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面管理,除极少数知名大学外,各培养单位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名额分配,总量控制,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这样控制的结果,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异的单位,其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而那些培养质量较差的单位,因有充足的招生名额在继续培养着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不强的学生,导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失衡,极大地妨碍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高级科技创新和优秀管理人才的进程。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转变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政策机制,参照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估结果,以及考虑到社会上的公认度,科学地制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及时动态地调整匹配研究生教育资源,鼓励培养质量优异的研究型大学和教育型知名研究机构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限制那些培养质量较差或一般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招生数量,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科学有序协调地向前发展。
 
三、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表明,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与该国的综合国力、学术传统、研究环境、教育理念等有着紧密地联系。从科学史可以看出,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心经历了多次转移。16世纪的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7世纪转到了英国,18世纪转到法国,19世纪转移到了德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中心转移到了美国。这样一次转移的周期大约在80年左右。从现在的发展看,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又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制度和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作支撑,美国目前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暂时不会动摇。长期以来,美国利用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国际上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与其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美国的高等教育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分类进行,呈金字塔形。塔顶是200多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联邦(州)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些大学给予了鼎力支持,这些高等学府也孕育了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一些重大科学发现也常常诞生在这些学校;接下来是600余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是纯教学型大学,少部分是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中高级人才;接下来是数量差不多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主要以教学为主,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底层的是为数众多的约1700所社区和专科大学,主要培养各种专门应用型人才。
 
除了美国,其它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也是遵循了这样目标明确的分层次办学理念。这种分层次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非常明确,经费投入目标集中,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效益较高,培养学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紧密。这种分层次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使这些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足,研究设备精良,师资队伍精干,科研氛围自由、宽松,高水平科研成果随之不断涌现。由于有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导致这些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都非常高,于是反过来又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优秀青年才俊前来深造,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对上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定位清晰,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独立的价值观,管理规范,学科齐全,注重长远发展规划,大力吸引国际一流科学家加盟师资队伍,努力招收一流的优秀学生。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经描述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如下特征: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学术大师汇集,教师素质很高;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经费投入巨大,办学设施精良。以上基本反映了人们对国际一流大学的普遍看法。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大都具有比较共同的特点,学校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科研条件设施设备先进,导师队伍学术水平普遍较高,研究经费充裕,学术传统积淀深厚,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课程教学规范严谨,学生热爱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研究生普遍具有自由探索的精神和动力,做出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强,完成的学位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优异,其培养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四、加强培养我国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大国,最近二三十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拥有重大原始创新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凤毛麟角。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还有科学传统形成和积淀不够的原因等,但更重要的是与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现状有关。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我们必须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多下功夫。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1)明确大学定位,突出各自特色。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具有贪大求全的倾向,原来是专科的要升格成本科,原来是本科的要争取得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原来具有硕士授予权的要进一步争取得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原来各具特色的不同大学合并成大而全的超大型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样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使得大学的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吸引经费能力下降,人均科研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水平降低,教学质量不高,研究水平薄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欠缺、质量不高。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科学地规划调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重点,突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统筹兼顾,明确目标,鼓励创新。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扩大研究生主要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分层次突出重点进行资源匹配和投入。建议把有限的经费和资源用在发展潜力好、教学质量高、学术氛围浓厚、师资队伍强大、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培养质量优异的高等学校和知名科研机构,给高水平大学和知名研究机构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给导师和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适量的生活经济保障,彻底清除导致浮躁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夯实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国家利益为重,充分认识到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知名科研机构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应据此战略性地全面设计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线图,打破部门分割,切断利益条块,调动一切先进的科技和教育力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向前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导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视野、培养方式、行为规范、负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培养质量优异的研究生,必须严格导师遴选制度,使那些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坚持在科技前沿工作的优秀研究人员和教师成为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实行动态优化,建立退出机制,努力构建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加强对年轻导师的上岗培训和其他方面的支持,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导师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自由大胆地开展学术前沿探索,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宽容学生的失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此外,还须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遵循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但更要注重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给予导师充分的信任和灵活的招生自主权,努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和氛围,确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大力支持导师带领研究生在学术前沿自由探索,培养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
 
(4)规范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人文素质。研究生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其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研究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规范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涵盖了学科专业前沿、是否满足培养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等都必须加以考虑。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能够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人文社科管理、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方法论、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应该摒弃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式、研究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大力训练和提升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5)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经验表明,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选择为前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与训练研究生强烈的理性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意识,大力培养研究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改革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相同研究领域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集体指导研究生模式。该指导模式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吸收其他导师和同学的不同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视野、做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联系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沿;论文的主要内容必须包含反映研究生自由探索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淘汰分流机制,严格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控制学位授予质量。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公平公正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众多,在学研究生的数目十分庞大,但培养水平的差异较大。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将会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匹配的失衡,极大地妨碍研究生教育健康协调的发展。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项目及经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状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文献资料的提供和获取;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学术成果;学位论文的质量(创新性成果、评阅及答辩、获奖等);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校友的评价等。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权重,可以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数”,并据此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匹配进行有效科学的动态调整。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苏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