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巡礼(19):中科院研究生院国际化拓展

  • 李爱华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8-06-21
  • 2850
开放 合作 发展
——中科院研究生院国际化拓展
 
在有过外交官经历的朱相彬看来,“弱国无外交”同样适用于高校——“弱校无外事”。
 
强校建设过程中,国际化程度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1978年始建,中科院研究生院就一直着眼国际,坚持开放办学:1980年正式招生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成为打破中西方科教界长期隔离状态的壮举;自费留学潮也在同一时间滥殇于中科院进而扩展到全国。
 
30年间,研究生院背靠中科院这棵繁茂大树,在步步逼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也日渐丰富而多元,由最初的简单工作逐步转变为多职能、多手段、多方向的综合事务,由原来只重视“迎来送往”的数量的粗放式管理,转为重视效率、服务及综合资源利用的“集约式经营”。
 
“无国界”的校园园区
 
“我在这里感觉比在家里舒服。”6月16日,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一办公室,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生Manzoor Elahi笑着对国际合作处的李莉老师描述他现在的状态。他长着典型的中东式的超高鼻梁,脸上有他们族人特有的宁静神情。2004年末,他任职的巴基斯坦高校派员参加国家代表团来华考察,后决定与中科院研究生院合作培养,由巴基斯坦政府出资,派遣一批学生来华攻读博士学位,他幸运入选。
 
Manzoor告诉记者,巴基斯坦气温较高,日常温度能达到45~51摄氏度,中国的气候让他感觉很舒服。同时,研究生院对生活和学习的细节考虑得很周到,并组织他们参观了北京的各处古迹,触摸中国文化;导师的指导也很细致,亲自带他参加各种学术研讨,并帮他翻译。
 
他偶尔也步出校园,去体会北京的“胡同文化”。不过,语言成为他的主要障碍,尽管入学时学校曾开设半年的汉语课程,但对从零开始的他来说,“要是延长到一年会更好”。
 
截至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招收来自22个国家的143名留学生(27人已毕业),分布于41个研究所,还有来自我国港澳台的累计92名学生(46人已毕业),分布于9个研究所。
 
“所有留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是我们的工作范围。”李莉说。留学生各有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当地学生有很大差异,同时还存在语言障碍,国际合作处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给他们营造无国界的生活和学习氛围。
 
在2004年朱相彬任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前,李莉已在此工作了一年。那时,处里只有包括她在内共两人。2003年,刚刚更名两年的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内容仅涉及人员出国(境)手续办理、来访接待、外教、留学生招生启动等。至今,各种类型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正稳健实施并不断推进,工作领域逐渐拓展到留学生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工作)、国际学术交流的组织与服务、涉外智力引进、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以及教师出国培训等。
 
“大国际化”的概念
 
朱相彬认为,判断一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如何,不应简单以留学生占学生总数比或以送出的数量作为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几点: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的数量及质量;国际合作的教育科研项目的数量及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频率及层次;留学生数量及“送出去”的数量。
 
朱相彬说,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总体上超出我国许多,而基础研究对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只有身临其境,受教育者才能耳闻目睹,亲手实践,获得许多书本上无法获得的“难言知识”和“技术诀窍”,从而推动知识的国际转移,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
 
2002年11月,中科院研究生院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签署备忘录,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年,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访荷后,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开启了与中科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项目,由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在8年内每年资助至少145200欧元,由KNAW与中科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每年不超过6人,博士生研究的一部分在中国完成,一部分在荷兰完成。
 
2005年,在研究生院的组织协调下,3个培养单位——中科院数学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两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德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目前已有近30名德国学生来院相关培养单位进行短期学术交流。
 
也是从这年起,研究生院与东京大学联合举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东京大学学生论坛,2006年起,由于有新的国家的高校参加,更名为国际学生论坛,至今已举办4期,共有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6国的数百名学生参与。
 
正在实施的国际交流项目还包括,中科院研究生院—澳大利亚BHP Billion(以下简称BHPB)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中科院研究生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术研讨会项目等,惠及全院3万多学子及导师。
 
利用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研究生院争取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目前已先后和世界其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学术及教育联系,如德国马普学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美国科学基金会、荷兰皇家科学院、澳大利亚科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巴基斯坦国家工程和科学委员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
 
2004年至今,研究生院共接待境外来宾2000余人次,聘请外国专家45人次,授予外籍知名学者18人为研究生院名誉教授、3人为顾问教授,邀请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百事公司总裁努伊,诺贝尔奖得主斯宾塞、朱棣文等国际知名人士来院访问交流。
 
同时,研究生院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包括第35届国际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第3届国际认知科学大会、第7届国际计算科学大会等。
 
2006年起,研究生院与BHPB公司合作举办了“职业生涯与发展研讨班”,每年一期,在不同地点的3个培养单位举办,邀请3位外籍专家、3位国内专家作报告,旨在通过研讨班这个平台,让专家与学生互动,使学生有所收益,给未来职业甚至一生的发展作出清晰的规划。
 
让朱相彬印象深刻的是,澳大利亚两院院士、BHPB前副总裁Bob丰富的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在首期职业生涯与发展研讨班上,Bob介绍说,自己早年为物理专业背景,后来成为化学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以后又被BHPB公司聘为企业的副总裁。
 
“在他成长的文化背景下,他的思维方式、对人生的理解、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与规划和中国的专家肯定不一样。”朱相彬认为,引进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是国际化的一种体现。
 
朱相彬认为,大学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一流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应该是学校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应当是服务、研究和战略咨询工作的延伸,成为学校发展的“推进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呈现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爱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9)
 
 
责任编辑:李爱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