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一个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决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地方,一个总理先后作出11次批示的地方。目前,甘肃省民勤县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北部生态环境已濒临崩溃,近千亩耕地由于无水浇灌而放弃,农民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2007年底,被寄予厚望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论证充分,目前已初见成效,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量有所增加。但一些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最明显的,就是规划对生态、民生、社会经济的考虑存在不足,尚需改进。
抢救民勤的工作,颇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8条河流进入下游民勤的径流量还有近6亿方,如今已经不足1亿方。其核心问题,正如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赵文智所言:“水管理、水管理,没有水怎么管理?”
在近日举行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综合治理对策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石羊河流域的治理不能仅靠水利工程来解决。更有专家提出:当地需要产业革命。
“忍”字当头的节水措施
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工作始于2006年,要说最有发言权的人,无疑是甘肃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沈清林。近几年,他频繁进京参加各种研讨会,此次作为唯一参会的地方官员,其发言尤为引人注目。
沈清林表示,在无水的情况下管水,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规划,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石羊河流域局部地下水位已经回升。
在所有的治理措施中,最行之有效的就是节水,以至于有人将规划的精髓归纳为一个“忍”字。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年超采达4.3亿立方米。规划对地下水超采进行了重点限制,计划在2010年前关闭农业灌溉机井3300眼,压减灌溉配水面积63万亩。从2006年至今,当地已累计关闭机井1933眼,压缩农田灌溉面积33万亩。
为保证工作切实开展,当地管理局颇下了一番功夫。如对流域内200多家凿井施工单位一一登记;用GPS对每一眼机井进行准确定位,详细掌握机井的井位、井深、开采层位、取水量和灌溉面积等情况;安装智能化计量设施,用水户只能在水管单位刷卡后取水;落实水权转让制度,凡是需要取用地下水的项目,必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和水权转让可行性研究报告。另外,管理局还公布了滥开荒、乱打井举报电话,并加大执法力度。“只要接到举报电话,一定第一时间派人查处。”沈清林态度很坚决。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的重要粮仓,2000~2006年,下游的凉州区和民勤县合计年均提供商品粮约26万吨,占甘肃省商品粮的11%。农业灌溉用水占石羊河流域总用水量的85%以上。关闭机井、减少耕地,这对于靠种粮吃饭的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意味着收入大大减少。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就是当地农民能忍多久?其经济损失如何解决?是否需要靠国家长期补助?
为使农民持续增收,当地采取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的措施,计划到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9∶44∶47;粮、经种植比例调整到50∶50;在全流域建设日光温室27.65万亩;增加劳务输出。近3年,当地已新建日光温室4.6万亩。
发展日光温室是一条为农民增收的捷径,不过在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石敏俊看来,还是有些问题的:若按亩均生产6000公斤蔬菜计算,治理规划预期发展的27万亩日光温室可生产162万吨蔬菜,相当于甘肃省商品蔬菜需求量的96%,甘肃省内市场难以消化,即使远销中亚,也需要上千万人口的巨大市场。
石敏俊的研究小组通过两年时间的入户调查还发现,当地群众对发展日光温室的接受程度较低。
“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有多少能转化为农民的行动。”石敏俊说。研究组模拟计算的结果显示,即使对农民提供5000元/亩的经济补贴,能够发展的日光温室上限也只能达到16.2万亩,离27万亩的规划目标相差甚远。
生态恢复需几十年
节水措施的实行也使得地下水回补减少,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何恢复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专家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国玉认为:石羊河流域不仅仅存在水管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如何恢复、需要多长时间恢复。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肖洪浪一针见血地指出,石羊河流域是中国生态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但目前的规划中最缺的就是生态考虑,“基本是按照水利工程来实施,而忽略了应恢复成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这个问题。”他说。
目前,外流域向民勤和凉州的总调水量为1亿立方米,那么,民勤地区需要多少水来恢复生态系统?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冯起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粟晓玲的研究不约而同地得出同一个结论:至少需要几十年。冯起通过计算得出,民勤绿洲地下水总超采量接近50亿方;粟晓玲的研究显示,民勤恢复地下水位最小生态补水量为35亿方。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院副院长徐宗学研究发现,雪上加霜的是,过去几十年里,随着气候变化,石羊河流域的年平均径流呈大幅降低趋势,上世纪90年代竟比60年代下降了70%。
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生态建设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陈广庭指出,2000年在青土湖的风沙线前沿运用草方格内种梭梭灌木,2001年的成活率为70%,2002年的成活率则不到10%。
中科院寒旱所另一名研究员李新荣的报告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和兴趣,因为他提出,白刺等植物不需要吸收地下水,仅靠大气水就能成活,利用这种植物,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重建可以完全依靠每年仅100毫米的降水实现。对此,专家们认为很有意义、值得尝试。然而,石羊河流域整体生态恢复规划还有待补充。
商品粮基地是否重新定位
曾有人开玩笑地说:民勤不如开家赌场挽救当地经济。这虽是句玩笑话,但专家们一天的讨论下来,明显倾向于重新考虑石羊河流域商品粮基地的定位。
在中国的几大绿洲中,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均水量为5000立方米,黑河流域为1400立方米,都远高于石羊河流域的755立方米。黑河生态工程目前已完成一期,居延海再现碧波荡漾。黑河经验能否搬到石羊河也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议题。
作为对黑河颇有研究的科学家,肖洪浪认为石羊河流域治理可以借鉴黑河经验,但石羊河的问题远比黑河严重。据悉,石羊河流域的缺水程度高达31%,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都仅为黑河的一半,“仅仅依靠节水技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石羊河的问题”,肖洪浪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目前,石羊河流域的自产水资源仅有人均755立方米,约为全国的1/3,仅为国际公认的紧张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的44%,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的1/6。赵文智认为:石羊河流域的农业节水潜能已经不大,急需其他手段。
冯起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石羊河流域的单位水GDP为3.33元/ 立方米,具体到民勤地区仅有1.1元/立方米,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7元/立方米。
“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勤湖区是否需要维持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石敏俊提出。
他的研究小组经过3年多的研究,在进行了大量农户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数据模拟发现,推广节水技术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压缩用水量将势必减少民勤农民收入,即便是推广节水技术和日光温室、增加非农就业等措施多管齐下的情况下,压缩用水量后,民勤的农民收入也难以恢复到现状水平。
通过研究,石敏俊给出了一种新的方案,他建议将有限的水资源分配到自然条件更好、水资源利用率更高的凉州和民勤坝区使用。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水资源分配调整之后,虽然民勤农民的收入会降低,但流域整体的经济收益却可增加6000余万元,之后再对民勤进行经济补偿仍将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石敏俊表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基地,长期以来,石羊河流域的大量水资源通过商品粮供应,以虚拟水资源形式输出到流域外部。2000年后年均输出的虚拟水约2.16亿方,相当于民勤县地下水年开采量的42%,相当于规划方案确定的民勤县需压缩的农业用水量(2.79亿方)的78%。
“由此可见,为了满足流域外部商品粮需求,加剧了本来就缺水的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导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石敏俊提出,是否可以在统筹甘肃省商品粮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重新考虑石羊河流域商品粮基地的定位。
通过非工程手段解决民勤问题的思路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冯起明确提出:“当地需要一场产业革命。”他建议发展太阳能和小型风能为主体的新农村。
“石羊河流域发展产业的区位条件比黑河流域更好。”石敏俊说,“石羊河流域更接近兰州,从武威到兰州仅有260公里,比张掖近一半的路程,这是当地发展工业的一大有利条件。”
《科学时报》 (2009-2-4 A1 要闻)
2008-7-6 | |||
| |||
圖:穿過映秀鎮的二一三國道在汶川地震中被震裂 汶川大地震已過去月餘,災區正忙於重建家園,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認為,從大量的事實和證據的分析中可見,中國正處於或者已進入地震活躍期,加強地震檢測預報,避免地震造成的悲劇重演也是當務之急。 受三大板塊擠壓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指出,中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遭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這種構造使中國成為地震多發的國家,也決定了中國將處於地震活躍期。「用業界的話來講,就是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從板塊構造上看,中國處在歐亞板塊的東南隅,東南部印度板塊向北推擠,東部地區(台灣以東地區)受菲律賓海板塊影響向北西方向俯衝,而中國正處在幾大板塊的交接部位,這種大陸型板塊內部地震相對頻發且災害嚴重。」 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主任梅世榮教授指出,二○○○年以來,中國大陸周圍的印度尼西亞發生過多次七、八級大地震,俄羅斯、巴基斯坦、台灣、日本均發生了大地震,這些地震包圍著中國大陸發生。「在三大板塊供給能量之下,大陸的哪個地方遲早還會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梅世榮教授說。 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鄧乃恭指出:「從地震活動空間的叢集性和時間的周期性來看,我們已經有充分的資料作為背景進行分析,判斷中國現在處於地震高發期。」地震帶縱穿南北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陰朝民表示,中國大陸目前正處於第五個活躍期,第五個活躍期是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算起的,什麼時候結束目前還不敢確定。中國大陸一般每隔十四至十八年左右為一個活躍期。 中國不僅處在地震活躍的世界兩大地震帶的的夾擊之中,在中國大陸,還存在一條縱穿南北、地震密集的地震帶,在地塊移動、衝撞過程中,隨時會積蓄大量的能量,從而引發大地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指出,著名的南北地震帶從南到北縱穿中國大陸、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省,這是一條地震密集帶,歷史上高強度的大地震在這一地震帶頻發,七級以上的地震非常多。「一九二一年發生在寧夏海原的八點六級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地震帶上,地震直接和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達二十四萬之巨。這一地帶之所以頻發大地震是因為它處於兩大構造域之間,即處於太平洋構造域與青藏構造域之間。」王二七說。 青藏高原躁動期 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地質構造單元,上升至目前的高度只是近二百萬年的事,至今,青藏高原仍處於躁動的青春期──每年仍以五到六毫米的速度繼續上升,這是由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並俯衝於印度板塊之下的結果,同時,還可能受北方剛性的塔里木地塊向南楔入青藏地塊的動力作用有關。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地質學家侯泉林教授指出,二○○一年崑崙山發生的八點一級地震和今年的汶川八級地震,都是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俯衝擠壓的結果。他說:「兩個板塊的擠壓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一系列逆衝構造帶和走滑構造帶。當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能量就會在這些構造帶釋放,這就是崑崙山和汶川兩大地震發生的原因。」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陰朝民、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主任梅世榮等專家均指出,中國大陸處於地震活躍期,應加強地震預報,以免汶川大地震的悲劇重演。梅世榮說:「我們要努力汲取一九七五年成功預報遼寧海城七點三級地震的經驗、唐山大地震的教訓,總結後來幾次預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把它們合理應用;再加上這幾十年來我們的地震觀測系統也在發展,大家應努力爭取,準確預報大的地震災害。」 |
本报讯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在国际经济的相对地位有积极影响,使中国的相对地位有所提高。国际上称赞中国的话多了,一些原来骂中国的国家现在骂少了,对于这一现象我觉得需要冷静分析”。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王洛林在报告中指出,对于这次危机期间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称赞和期望,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首先要看到中国这次在金融危机中出的问题比较少,受的影响相对少一些,这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王洛林在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报告中表示,中国只是相对来说出的问题比较少,这个地位的提高是相对地位的提高,“并不是这两年来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使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提高,而是别人下降我们显得高了一些。”
“其次,对我们的称赞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可有的是出于特殊的政治经济目的,而且多数是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的。”王洛林称,在国际关系中间只有利益关系,比如说欧盟,几个月以前,在西藏问题上欧盟几乎是一致地攻击中国,这次先后都说一向就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样呢?他们有两个目的。”王洛林分析道,第一个目的是要中国掏钱,欧盟主席普罗迪公开讲中国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意思就是你掏的钱不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欧盟想趁这个机会和美国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想以欧元来取代美元,成为国际的主要货币。“要做到这一点他需要拉一些人跟他一块说,中国这次受危机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希望拉着中国。后来看到中国对这个意图反应不是太积极,最近脸又变了,萨科奇又公开见达赖。”。
“我们要对这次危机以后,中国地位的提高和美国地位的降低有一个清醒的估计。”王洛林认为,美国经过这次危机,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肯定受到沉重的打击,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的一个国家,美元的地位会受到沉重的打击,但是美元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目前也没有一个货币能够取代。
胜任特征模型:发现优异人才的新工具 |
——访中科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