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开始。今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招生政策的一些新变化。他说,将强调拓宽学科基础,大力推进专业基础考试科目按一级学科命题,考试内容应更加突出能力立意,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介绍,2004年硕士生招生政策的变化包括:考生报考时不再出示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名登记表中不再要求考生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产生问题由其双方依法自行处理;将体检标准由统一指令性要求改为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并明确要求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合法权益;从2004年起,教育部对参加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制定同样的进入复试最低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科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对应届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复试分数线是否有所差别;强调拓宽学科基础,大力推进专业基础考试科目按一级学科命题,考试内容应更加突出能力立意,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考务工作信息化,在部分招生单位进行网上报名工作试点;加强考试考务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此外,教育部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近年硕士生招生的各项改革举措,如继续在34所高校进行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的改革试点;对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继续要求实行120%的差额复试比例,其他招生单位也应在差额复试的基础上选拔人才,提高复试的有效性;招生单位要继续公开复试办法和程序,严格按照复试程序办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维护受教育者的权利,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在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进一步提高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招生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更加确保招生考试工作安全,更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   硕士生招生报名日期为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参加网上报名试点学校的招生报名日期为11月4日至8日。网址为www.chinayz.com.cn。网上报名具体办法将另行公告。初试日期为2004年1月10日至1月11日。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期策划:本报科技部 对话主持:王光荣、张蕾、齐芳 对话嘉宾:艾国祥: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兵: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徐崇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缘起   从嫦娥奔月动人传说到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华夏“飞”梦五千年。今天,这一美好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为之振奋!世界为之喝彩!在激动之余,本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试图理性地思考和回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影响和意义。透过这一谈话,读者将了解世界各国缘何如此重视航空航天技术?载人航天的成功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在苏美载人上天42年后的今天,中国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意义何在。 载人航天,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艾国祥:我国成功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华民族为之振奋,萦绕着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今天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令中华儿女倍感自豪的一件盛事!因为,在当今世界,多学科集成的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才培养等社会发展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国家安全”里有领海、领空的概念,领空通常是指在领土、领海之上一定高度之内的空间范围。再往高,就是太空,被称为在陆地、海洋、领空之外的人类第四疆域。在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中,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有相当的空间科技实力,否则就会被人欺负。载人航天正是空间实力的标尺。   载人航天,对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领域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载人航天在应用这些已有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为促进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的实现,又对这些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术成果,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向前发展。   这可以从国外发展载人航天中得到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使美国产生了液体火箭、合成材料和计算机等一大批高速发达的工业群体。登月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遥控技术等被移植到其他经济领域,带动了整个科技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应用效益已远远超过了"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载人航天技术的需求和牵引。载人航天工程还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培养和锻炼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大大加快航天科技队伍的建设,为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载人航天,对经济建设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是,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外层空间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   刘兵:在40多年以前,前苏联在世界上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国际上对于外层空间激烈的探索竞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中国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普天同庆,这是我们国家科研实力得到增强的一个新标志。   从根本上讲,我们对太空的探索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对于宇宙和外层空间的探索一直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相对于身边和地球上的认识对象,对地球以外空间的探索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延伸,是对宇宙探索与认识的重要进展。人类可以直接进入太空,而不仅仅是站在地面上对太空进行观测,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新阶段。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讲,这种更为直接的对宇宙的探索,是一种以宇宙为对象的深入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它比传统上限于人类的实力而只能进行的远距离观察有着本质差别。因此,中国的这次成功标志着我们国家在科研实力上的重要进展。   从载人航天飞行一开始,这种国际竞争的领先与落后,成功与失败,就成为衡量不同国家科学实力发展的某种象征。当年,面对苏联的领先,美国感受到了紧迫的危机感,于是各界人士立即着手从各个方面调整战略和发展政策,奋起直追,终于迎头赶上,最先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如果说一开始这种竞争还更多地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的话,那么,现在这种竞争则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包括对于外层空间资源的抢先开发与利用,以及对未来资源的占有):当人类的这一探索行为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时,对于外层空间的绝对控制权就意味着对于未来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绝对控制权。   当然,竞争只是一个方面,从人类发展的最终愿望来说,和平的取得,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太空中,都应是更为根本性的目标。面对现实存在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能够体现自身强大实力的本领(包括在太空中),才有可能为和平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而发挥相应的影响与作用。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正在逐渐成为我们发展这种实力的一种标志。 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徐崇温:不久前,我们国家遭受了非典疫情的肆虐;今年以来,国际航天事业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二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八月,巴西卫星发射场发生爆炸,星箭俱毁,21人丧生。在这样国内国际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我国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奋发图强,成功地把载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送上太空。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壮举!   这一成功的本身就是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成果。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需要在事先反复进行无人航天飞行试验。这样的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俄罗斯进行了5次。然而,我国在科技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与他们的情况下,只进行了4次实验,就成功地掌握了这种技术。这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迅速提高的明证,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自强不息精神再次得到了高度的发扬。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有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地发展壮大,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必将激发我国人民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的斗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而团结奋斗。   我们相信,由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所激发和振奋的民族精神必将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同心同德建设我们伟大祖国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四届院士大会、第九次学术会议暨建院20周年纪念大会,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科学组织网络第八届大会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词。他强调,科技文明是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各民族智慧和多种文化交汇共生的结晶。历史充分表明,加强各种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激发整个人类的创新活力,有利于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的交往十分广泛和密切,我们更应大力加强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充满创新活力,以造福各国人民。   胡锦涛在致词时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大会的召开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建院20周年,表示诚挚的祝贺!对来自各国的院士、科学家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胡锦涛赞扬第三世界科学院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并祝愿第三世界科学院工作更有成效、前程更加灿烂。   胡锦涛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艰苦努力、不断进取,在科技事业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水平差距更大。发展中国家应奋起直追,学习先进,全力以赴地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应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发挥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潜力、市场对科技的巨大需求和丰富多样的资源等有利条件,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技知识,从较高的起点开始,不懈努力,后来居上,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说,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创造的科技成果应用来为全人类服务。发达国家科技水平比较高,应更多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加速发展自己的科技事业,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为更有效地利用先进科技创造条件。   胡锦涛表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将继续努力,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已确定了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高度重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将继续通过官民并举、技贸结合等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在大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接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颁发的主席奖章,并向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等奖项的获奖者颁奖。   大会开始前,胡锦涛亲切会见了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国来宾。   路甬祥、陈至立、徐匡迪、王选和吴阶平、周光召等出席了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北京市负责人及首都科技界代表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中新网10月19日电)为期四天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14届院士大会19日在北京闭幕,大会一致通过了旨在推进全球科研进步、公开与合作的《北京宣言》。   《北京宣言》指出,建设科技能力将对以下三方面进展起关键作用:一、减少贫困人口,增加人们获得医疗的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并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二、保护生态系统带给人类的益处,包括清洁的空气、土壤、水以及所有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三、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正分享人类的科技成果。   宣言同时指出,科学界应加强同社会各界的合作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缩小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科技能力方面的差距;各国都应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达到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各国有必要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   宣言还建议,第三世界科学院应致力于扩大南南合作,鼓励在一些科研领域取得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向科研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   第三世界科学院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萨拉姆教授的倡议下于1983年11月创建的,是一个非政府、非政治、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其院士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第三世界科学院现有626名院士,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有89位科学家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文章来源:新华网)

  (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讯)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发表题为《伟大祖国的荣耀——祝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社论,全文如下:   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向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向所有参加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遨游太空的我国航天员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几十年来为我国航天事业拼搏的所有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多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的不懈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参与这项事业的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仅用11年时间就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航天事业和其它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具有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的卓越能力。   发展航天事业,推动科技进步,对于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不仅是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有主导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无垠的太空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人类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有益探索。中国应该也能够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动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传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喜讯,极大地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志豪情,极大地激励着航天战线的干部职工继续攀登的奋斗精神。胡锦涛同志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不懈进取,不断夺取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发展的新胜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这是热切勉励,是殷切希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巨大成功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树雄心,立壮志,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就一定能够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及整个科技事业的新篇章,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