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2日电(记者 刘军)22日是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日,全国高校学子及时收听、收看了胡锦涛总书记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并参加了当日下午举行的“小平在我们心中”--全国大学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网上交流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40余所高校共同发起并参与。   今天的活动以中国大学生在线“纪念小平诞辰100周年交流论坛”为平台,采取异地同步交流的形式进行,包括“向党说句心里话”“缅怀小平丰功伟绩”“共话国家未来发展”等三方面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学生、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李磊写道:“只有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请允许我代表全国大学生对小平同志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来自山东大学的徐以强等同学则用诗歌的形式来倾诉:“虽然您连躯体都交给了大海;但是‘邓小平’三个大字铸就的丰碑,与太行山同在!与大别山同在!与共和国同在!”“虽然,您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您的思想仍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您不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这些优美而朴实的语句都是真情的流露,表达了莘莘学子对世纪伟人邓小平的爱戴之情。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周玉卿同学在交流中所说的“用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贴切表达我们对党的热爱、对伟人邓小平的敬仰之情。”   两个多小时的学习交流和讨论热烈而丰富,共发表热帖1万多篇。在讨论中,广大学子纷纷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青年学子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切实贯彻,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真正把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完) (文章来源:新华网)

  今年是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小平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重温小平同志对科技工作的关切和支持,全面把握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我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是领导我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民族英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伟人。   小平同志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他所深爱的祖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卓越功勋。小平同志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了改革开放,并从世界发展经验和我国实际出发,探索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文明悠久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还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期间,小平同志始终大力支持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小平同志更是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在政治上给知识分子很高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正确地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启动我国的“863”计划,使我国把握住上个世纪后期世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小平同志关心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与科技人员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小平同志积极倡导科技要走出去、请进来,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毅然做出大批选派留学生的决策,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小平同志对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在1975年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治理整顿的重点单位之一就是中国科学院。1977年春天,小平同志还没有正式出来工作期间,就约见中国科学院当时的领导方毅、李昌同志等,就如何提高科技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1977年9月,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几个工作问题的报告》、《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在教育改革方面起了带头作用。为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小平同志支持高能所建立正负电子对撞机,亲自为对撞机工程开工奠基并埋下第一铲土。1981年5月,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89位学部委员关于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建议,开创了新中国科学基金制的先河。他还批准中国科学院建立遥感卫星地面站,并为该站题写了站名。小平同志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和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付出了很多心血。每忆及此,在中科院工作的同志都深受感动和鼓舞。   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远见和思想家的深邃,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对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全面的总结,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形成了系统丰富的科技思想。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包括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是我党领导科技实践的理论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技术论述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小平同志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他根据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征和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深刻指出,只有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国家的实力才能增强,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改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论断提高了全党和全国人们对科学技术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小平同志对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高瞻远瞩的思考。他以政治家的高远眼光,敏锐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不抓科学和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要像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样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努力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进而带动我国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   小平同志对基础研究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确指出,基础研究是应用开发的先导,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着应用技术的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关系着我国的长远利益。“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他指示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确定重点,集中力量,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形成一定的优势。   小平同志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看待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仅充分认识到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亲自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他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应该通过分配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应该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要“加强企业的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应当越来越多”。   小平同志非常重视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他说过,“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因此,要“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并且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他还教育我国广大干部,“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搞科技,越新越好,越高越好”。同时,他还认识到,产业化是发展高科技的最终目的,所以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他教导我们“要把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他还告诫我们,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民族进步必须坚持的长远方针。   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是他留给我党、我国人民,特别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结合科技创新实践,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全面把握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把握其精髓,坚持用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统领我国的科技工作,使我国的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出现较大的失误,切实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学习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小平同志科技思想,要始终坚持从战略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资源,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要以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和我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前瞻筹划,纵深部署,不仅着眼于未来10年的对科技需求,还要着眼于未来20、30年的发展需求,考虑中华民族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学习小平同志科技思想,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重视和鼓励原始性科学创新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在国际合作中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益。   学习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环境和氛围。要关心科技人员,爱护科技人员,支持科技人员。科技战线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小平同志学习,努力做好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   我们要牢记小平同志对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开创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新局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文章来源:科学网)

  中新网台州7月29日电(记者 潘旭临)为期三天的中国绿色学校国际研讨会今天在浙江台州隆重开幕,来自瑞典、澳大利亚、德国及中国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全球“绿色学校”更快发展。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焦志延以及浙江省环保局、台州市委领导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潘岳在开幕式致辞时对是次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给予高度评价。他称,这次研讨会,对于中国“绿色学校”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他说,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依靠法制和公共管理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同时,通过教育这一根本手段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和参与能力,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九九四年欧洲开始创建“绿色学校”,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绿色学校”达三万余所。中国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创建”绿色学校”,到目前为止,已建立各级“绿色学校”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三所,超过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总和,成为“绿色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有六十万中小学校,其中“绿色学校”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三,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   中国为促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于二000年和二00三年表彰了两批共计二百八十四所国家级“绿色学校”先进学校,今后第两年举行一次表彰活动。第三次表彰活动将在年内进行。   据了解,“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已成为开展学校环境教育的有力载体和抓手,成为中国绿色创建系列活动的基石和先导,成为环保模范城、生态省、生态市、花园城市等重大环境建设工程的评价内容之一,许多地方政府还将“绿色学校”的工作纳入地方行政工作目标和政绩评估系统中。   研讨会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浙江省环保局和台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德国海因里希-波尔基金会、中国-欧盟环境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文章来源:中新网)

                    宋健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正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深情缅怀这位中华民族的巨子。坚持他所指引的方向,铭记他的重托,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奋发前进,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全面突破,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用这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归纳了世界各国近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点出了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翻了两番。全国各地实行了科技兴农、兴业、兴省、兴市的方针;老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新的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敞开大门吸收了世界各国先进适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新产品、新品种、新食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发动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命题的确立,反映了工业化社会的根本特征,指示着中国21世纪的奋斗方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的延伸。要在21世纪上半叶,完成工业化,建立起信息化、智能化、高效率的工、农、商业和服务业,使国民经济再翻两番,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5~10倍,把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仍然要靠科技进步。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证明,任何别的什么异途巧径都不可能把中国人民引向繁荣幸福。   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扩大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容量和水平,建立终生教育机制,全面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要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曾亲自抓教育。他告诫我们说,在21世纪的新社会中,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力量,没有事做。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工艺,要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过去2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义务教育制度正在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加强,高等教育容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全国高校招生仅28万人,到2003年达到380万,研究生27万,增加了13倍。能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已提高到19%,在校大学生已超过1100万。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空前的新成就,保障了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为科技强国提供可持续的可靠保障。   早在80年代初,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要求,得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响应。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到2003年末,全国新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2万5千家,资产总额45000亿元,年总收入达到37000亿元,人均年收入38.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600亿元,全年净利润2300亿元。当年上交国家税金2100亿元,出口创汇800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中国高技术的发展,多次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6年3月,他批复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即863计划)。1991年4月,他号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以久蓄之势进军高技术发展前沿,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天,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部门,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2003年已超过10%。仅在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就诞生了3.2万家科技型企业,职工总数达到400万人,营业收入从1991年的90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0000亿元,增长220倍。每年缴税从3.9亿元上升到990亿元,年增29%。高技术产业正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由重点行业向传统产业渗透,进而带动老企业的改造和提升;从重点城市向全国延伸,由孤岛向交叉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高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支战略性力量。   邓小平同志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面对新问题、新现象,敢于质疑传统,大胆提出符合科学实验和观察结果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成果一旦被实践所证实,就会成为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近几年科学实验和航天深空探测观察到的大量新现象,向自然科学各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的新发现与过去的理论相悖。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量子纠缠、生命起源、地外生命等都是现有科学知识还不能回答的问题。地球已存在了46亿年,人类的历史有数百万年,而现代科学的历史还很短,才400年。我们对错综复杂的大自然了解得还不多,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无不带有相对性。西方有人提出“科学已经终结”是荒谬的。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将不断激励着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勇敢地探求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创造和建设从未有过的伟大工程,这就是原始性创新。   中国近20年来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其中开放政策起了关键作用。开放使国家进步,封闭则导致落后。改革开放使中国能迅速学到各种适用技术,而不必一切从头做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都同等重要。中国工业界、科技界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才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开发创新,更快地逼近前沿。   近几年系统科学有了长足发展,进一步证实了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较快地发展壮大。相反,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走向无序和衰落。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资金就是能量。过去2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5000亿美元,近来每年都在400亿美元以上,就是吸收能量。2003年外贸8500亿美元,进出口各半,这是与外界交换能量。50万青年学者出国留学,15万人已回国效力,在各条战线上肩负重任。留在国外的学子们眷恋着故土的炊烟,用各种方法为祖国人民奉献。过去20年间,应邀到中国工作的各类外国专家超过100万人,仅2000和2001年这两年,每年就有20万人。中国到国外工作的,每年在10万人以上。这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开放运动所取得的成就。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使我们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突飞猛进,在微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为缩小。在生命科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生物技术曾经是我们比较落后的科学领域,现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已在农、工、医、畜牧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动物基因测序、植物基因分析、转基因动植物、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和生产,为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   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成就自豪,但是没有资格骄傲。中国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要全面实现生产工业化和自动化,还需要50年。毛主席曾说过:“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科学技术是智慧和经验的产物,属于全人类。在历史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为现代文明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努力吸收全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本国生产能力,只能昭上进之志气,绝不会损民族之尊严。欲使中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必须继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只有与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的态势,造成关不住、憋不死的局面,才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利。不能指望今后一切都会一帆风顺。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不管世界上今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可能,都要坚持开放,这样,中国经济和科技事业才能持续前进,接近世界前沿,进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小平同志生前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中华民族有勇气、有能力置身于国际开放的大系统中,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是通过别人“恩赐”强大起来的。只有靠自力更生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交流中赢得主动和受到尊重。人慕自强、天道酬勤。中华民族的复兴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虚心学习、不断创新。   我们曾经落后了2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暂时的起伏。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奋起直追,建立了现代工业和科技体系。人们可以描述过去,而决定未来的是奋斗和创造。让我们铭记小平同志的重托,为建设更加灿烂的明天,实现科技强国夙愿,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转载《求是》第16期)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来临之际,新华网隆重推出《百年小平》(http://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dxp100/cover.htm)大型专题网站,通过互联网全新的报道形式,以平民视角缅怀领袖人物,用求实思想解读精神遗产。 专题网站由百年小平、怀念小平、告慰小平等三大板块组成,集纪念新闻、理论评论、珍贵图片、嘉宾访谈和网民留言等精彩内容于一体,已刊发文字上百万,配图数百幅,其中很多资料和照片都是第一次发表,弥足珍贵。   网站开设了评论、语录、读书、图片、影视、歌曲、手迹等专页,集纳了政要纪念、亲友思念、海外评说、网民和群众纪念等丰富内容,围绕改革开发、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教兴国、国防建设、民主法制、载人航天、三峡工程等方面,充分展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为海内外网友了解有关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查阅有关资料提供了重要平台。    网站还以“始终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为题,围绕邓小平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外交理论和军事理论等方面,专门开设了邓小平理论网上学习课堂。   新华网专门推出专题网站英文版(http://www.chinaview.cn/dxp100/index.htm),并选择一批邓小平同志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开设各地纪念专版——四川版(http://www.sc.xinhuanet.com/topic/xp/)、广西版(http://www.gx.xinhuanet.com/)、江西版(http://www.jx.xinhua.org/ztdj/2004-07/09/content_2464117.htm)、上海版(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xiaoping/index.htm)、广东版(http://www.gd.xinhuanet.com/ztbd/XiaoPing100/)。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