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和8日,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将如期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数千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非户籍地参加高考。虽然在900万人的高考大军中,这只是一个小数字,但却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进步。
户籍仍在河北邯郸老家的赵泽华是今年辽宁552名异地高考考生之一。从上初中起就跟随父母在沈阳上学的小赵说:“辽宁和河北语文、外语教材不一样,回去考,肯定影响成绩。赶上异地高考的第一班车,真是太好了!”
2012年8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原则上2012年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实施方案。截至2012年最后一天,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的十多个省份相继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辽宁异地高考的政策很宽松,基本只有高中3年学籍这一个限定条件。”辽宁省招考办普招处处长邓玉波介绍。
由于考生多、高校录取率偏低,河南省历年来是中国高考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今年出台“零门槛”的异地高考方案后,有49名外省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异地高考。一名福建籍考生家长刘女士说:“我儿子在河南参加高考并不占便宜,但不必再两地奔波了,这个政策好在以人为本,给人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据粗略统计,今年中国有二十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报名人数达数千人,其中重庆、湖南等少数省份达千人左右,江苏、安徽、湖北等多数省份为二三百人。
在前些年实施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这次开启异地高考大门是一次更为深入的改革。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这项改革将有可能改变中国一贯的教育资源计划分配办法。
政策不平衡是今年中国初次实施异地高考的现实情况。人口输出省的门槛普遍较低,而人口输入省份的门槛则设定得较高,最突出的是北京、上海、广东。
一位河南籍、北京某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北京的异地高考方案只放开了职业学校,等于原封没动,完全没有诚意。”
广东省出台了异地高考“三步走”的方案,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广东省参加社会保险连续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省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自2016年起才可以在广东报名高考。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平均每个年级有20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解决随迁子女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等困难和压力相当大,如果异地高考不设准入条件,每年还可能有几十万的随迁子女涌入广东,形成“高考移民”。
“异地高考虽然仅仅是一小步,但也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进步。”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劳凯声认为,这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北上广等地方政府对“高考移民”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异地高考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资源配置、人口政策、户籍管理、社会管理、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应从国家层面通盘考虑,制定相关举措。
“尽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葛新斌建议,应健全中央、省级、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之间公平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以减轻流入地政府过重的财政负担,把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北京时间5月21日晚7时,被视为“MOOC(Massive 0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三驾马车”之一的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赫然在列。
集结,源自一种“危险又魅惑”的信号。
2012年,这场发端于硅谷、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在线学习浪潮,如一场海啸席卷而来。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更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震动,“洪水猛兽”抑或“济世仙丹”因之成为一种争论。
对中国而言,尽管这一切有些“姗姗来迟”,但其对高等教育的刺激正在持续发酵——6月3日,清华大学召开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政府部门、edX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共聚一堂,深入讨论新一代在线教育的规律、模式和制度,共同寻找大学的应对之策。
教育“物美价廉”——
在线课堂,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
相比于班里其他同学,山东大学生刘磊的学习模式显得有些另类:6点起床,旋即打开电脑“刷”课。为此他甚至逃掉了不少真实课堂里的课程,“如果只是傻呆呆地坐在那儿,老师念学生记,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而就在他钟爱的“果壳网”的“MOOC自习室”里,因为选修了一门Udacity的生物课(Udacity与Coursera、edX构成MOOC三驾马车),他拥有了肤色各异的2万多名同学。每天,坐在宿舍里,看着视频上金发碧眼的教授和十几个学生或侃侃而谈、或激烈争论,时不时提交自己的见解,他经常会产生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以前总觉得身处‘二流大学’,离现代世界太远。现在发现,也许你只是需要一台电脑和不那么慢的网速。”
正如刘磊的亲身体验,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于社交网络的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技术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效果测评技术的应用,这场席卷高等教育的“MOOC教学实践”让“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的理想成为可能,也让“随时随地”的终身学习不再遥远。
首先带来的是,学生成了最面目模糊的一个群体,不论地域、职业、年龄、肤色。而它的另一个好处“慷慨又好脾气的选课系统”,也被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多次提及,“我们此前推出的‘上海高校共享课’中,学校‘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的《哲学通论》首轮入选,此前全校1000多名选课学生中只有50名通过‘拼人品’才能被系统幸运选中,而现在上海3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学生都有了‘座位’。”
从校内到校外,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让“物美价廉”的高等教育实现共享成为了可能,“MOOC拆掉了大学的‘围墙’,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如是表示。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也认为,“与已有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不同,近年在美国兴起的MOOC模式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得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可能,使全球各国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
对于这一点,切身参与MOOC改革的清华大学电路教学组负责人于歆杰感慨良多,“我理解的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核心就是有可能提供价格便宜量又足的高等教育。但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价格和质量的看重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获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成本。但在中国主要问题是教育质量,需要注意,我们的生师比已经从2001年的8:1,变成了现在的接近14:1。高水平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普通高校如何把老师从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许都可以从中寻找答案。”
事关大学存亡——
炸掉“围墙”,大学“开放或被抛弃”
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的喜悦过后,MOOC浪潮袭来后的严峻挑战随之显现,这一次,甚至事关大学存亡。
如今,像刘磊一样热衷MOOC的人或多或少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点:对传统教学方式心生厌倦。“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教授的笔记直接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并未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大脑中停留片刻。这种授课式教学方法,也是现在最流行、使用最广、最枯燥的一种。”在“MOOC自习室”的社交论坛上,有网友如此感叹。
而在MOOC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的通关设置——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MOOC粉”们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
让于歆杰等一线授课教师“感觉美妙”的还有MOOC的及时反馈功能,“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视频观看,每一次作业提交都是数据”。“原来我们的状态反馈来自上课跟学生的沟通、批改作业、判期末考试卷子,但是这些都太晚了,MOOC的在线大数据分析可以马上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非常棒。”
“在越来越倾向于把获取知识的渠道碎片化的背景下,MOOC深谙大脑的学习特点与反应机制,让大规模的在线社区的讨论成为激励学生的助推器。”将于歆杰“打动”的这种全新学习方式,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学者们精准地形容为“炸弹”,“MOOC将炸醒昏昏欲睡的课堂,把老师和学生炸到几百年来最深刻的教育变革浪潮中去跳舞。”而挑战当前,“大学中照本宣科的课程将要被取消”。“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内容相同、上课时间灵活并且费用同样低廉乃至免费的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了学生选择的重要指标,包括内容是否有用、丰富,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课程节奏是否合理等等。如果有一天学生可以用‘脚’投票,没有人选择教学水平差的教师,这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课程。即便是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可能预先或同时在线上学习一门同样的课程,这也是对现实课堂上教师的无形压力。这对于很多得过且过的教师和学校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于高校教学和学生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在陆昉眼里,这场巨大变革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校园外部的“优质资源分享”,而在于切实发生在大学肌理深处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分管教学,我看到了我们本科教学当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学生为什么要逃课?既然学校提供这么好的条件,但为什么这些学生没有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学习和提高呢?我想MOOC能让我们很好地反思高等教育的利弊。”
“开放,或者被抛弃。”对于这场变革的未来走向,于歆杰的态度更为坚决,“我理解MOOC大规模兴起以后有可能教学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功能会进一步地整合,趋向一致。这是一场革命,而我们有可能是革命者,也有可能是被革命者。”
考验教育者智慧——
把课堂搬到网上远远不够
“我对这样的未来很兴奋,也很恐惧。”乔治亚理工大学校长乔治P.皮特森曾这样表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向那些每年收5万美元学费的大学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知识可以从互联网免费获得,你得提供什么才值这个钱?”而面对汹涌袭来的教育变革浪潮,美国《时代周刊》也在去年10月展开了题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
考验,摆在了每一位教育者面前。融合,则成为他们切身实践后得出的结论。
从自己的课程入手,陆昉早在半年前就进行了“混合式的教学变革”——将MOOC和传统课堂教育两相结合,“我从半导体物理课中拿出一个章节,内容通过视频讲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看。然后在课上分小组、分班交流,学生的感觉非常不错,一个是对问题掌握得更深了;第二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好的锻炼,因为每个学生不仅要把问题看明白,还要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又是他的思维锻炼和学习的过程;第三是团队协作功能,每一个人是随机上台的,他的成绩就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尽管这要花更多的时间,但收获也是显而易见的。”
千里之外的清华园里,基于同样的敏锐嗅觉,刚刚回国三个月的年轻学者徐葳,因为“巧合”从美国伯克利大学带回了一门名为“云计算与软件工程”的在线课程,这成为在线教育在清华的第一块“试验田”,“课堂与在线混合式的教学,可以实现更加深度和个性化的学习,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有好的网络版本的基础课程可以重新设计,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度和方式随时随地学习。”
两种教育方式转换间的收益也开始显现。于歆杰在自己教授的电机基础课程上进行了对比:使用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班级的期中考试平均分比其他平行班高出10分。而edX内容开发副主席霍华德·劳瑞带来的消息则更让人振奋,“一位来自印度的高中男孩因为在edX电路与电子学课程中的考试得分在前3%之列,被MIT录取。”
“一定要特别小心!原来我们说PPT引入绝不是书本搬家,现在MOOC引入也绝不是课堂搬家。”欣喜之余,于歆杰发出这样的告诫——而在现实中,其实早有例证:此前一门乔治亚理工大学的“计划和实施”课程因许多学生投诉“课程干巴、混乱”而被迫停课。“我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不是简单地把一门课放到线上,也不是简单组织一下就可以了。”陆昉也认为。
“也许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比如教师的原动力缺乏、社交网论坛参与程度低、学习效果缺乏权威性检验、是否引进商业模式等,在中国可能将会变得更严重。”论坛上,尽管对这一教育变革寄予厚望,但讨论者们依然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而答案,也许可以从比尔·盖茨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乐观态度中寻找一二,那就是,尽管有疑问,“但是这种努力仍然很有必要。因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很高,人们持续学习的需求也很强烈,同时,教育质量也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我认为,10年之后,我们会真正理解如何利用它们,并且让全世界拥有更好的教育系统。”
【焦点关注】
在线教育是否会替代传统教育?
“在线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这样的判断成为不少教育专家的共识。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认为,“在目前的技术背景下,比较适合MOOC的课程有两类,一是通过文字、视频这种传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或者可接受性比较强的课程;二是某些虽然复杂一点,甚至需要动手操作,但可以通过逻辑或者代码比较容易得到的一些课程。真正凭借自身体验和锻炼的课程,还要依靠课堂教育。”
“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你只能在场才能获得,比如上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静寰补充,“传统课堂教育中思考、深度探讨、动手实践、与老师同学一起生活等特质是在线教育无法提供的。它出现的更大意义在于重构学习和教育方式。”
北大清华的在线课程怎么开?
陈吉宁介绍,目前清华已在校内实现了十几门课程的在线化,预计今年年底前一些精品课将登陆edX平台,同时还将继续酝酿“建立中国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前期先开4门课,后面还准备了30多门”。北大也表示,目前的课程遴选阶段,已有覆盖文理多个学科门类的14门课程申报。
而对于具体课程名称,两校都表示“仍在商讨中”,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场全球高等教育的比拼中,“他们拿出的,一定是自己最有优势的课程。”

近日有媒体称“成为美国公民后可直接在北京高考并获10分加分”。这种“跨国高考移民”的情况存在吗?做法是否符合规定?各地对此有何规定?
北京市教委称,报道不属实,对现行政策理解不准确
这篇报道称,一名非京籍高中生本来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但加入美国国籍后,可凭外国侨民的身份参加北京高考并享受10分的加分政策。
对此,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称,现行高考政策中对于外国侨民、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以及外国留学生有不同的报名或加分要求,当事人混淆了这几方面的政策,导致理解错误。
据介绍,按照教育部规定,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所在省(区、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报名。对此,北京市对政策进行了细化: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身体健康,可参加高考报名。报名时须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
针对“这名非京籍高中生加入美国国籍后能否以留学生身份报名参加中国高考”的问题,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2009年发布《关于规范我国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高等学校接受祖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居民在移民外国后作为外国留学生来华进入本专科阶段学习作出明确规定。按照规定,自2010年起,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两年以上的记录。
对于“10分加分优惠”,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这是当事人将外国侨民的入学途径与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的高考照顾加分政策混淆了。按照教育部规定,对于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降低分数要求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北京市的具体规定是:归侨、华侨子女和归侨子女,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报道中提到的这名非京籍高中生加入美国国籍后,只是按外国侨民对待,无法享受对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的高考加分政策。
在符合规定前提下,高考报名资格由各省市自行决定
对于“跨国高考移民”,教育部有什么看法?
5月23日,记者致函教育部。教育部在回应中表示,2007年起,“跨国高考移民”现象开始出现,呈扩展之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些“跨国高考移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外国人身份,持外国护照参加国内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考试(考核),从而达到避开国内高考、进入我国高等学校学习的目的。“跨国高考移民”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育部在回应中称:“为此,2009年教育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专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规范我国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
此外,关于外国侨民参加高考的政策,各地出台了细化规定。北京某高校招生处负责人也表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高考报名资格由各省市自行规定。”因此,各地关于报名资格的规定五花八门。
比如,根据北京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只要是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符合相应条件就可以在北京报名参加高考,而不只限于在北京定居。
在这一点上,其他地区的规定有别于北京。比如,甘肃规定“在甘肃省内定居的外国人”,才能在甘肃省报名参加高考;湖北则规定外国侨民不能在湖北报名参加高考;《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规定》规定,在天津市定居的外国侨民,持市公安局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报名。
 
 

日前,在美国国务院进一步收紧“夏季工作旅行计划”的背景下,中国国内的一些教育中介机构没有披露相关政策变化内容,仍在大规模组织2013年赴美国带薪实习雇主见面会。
看到骗过自己的一些教育中介机构仍在继续欺骗他人,部分参加过此项目的学生找到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们已经无法要回被教育中介机构拿走的血汗钱,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大家,请同学们不要再犯同样的糊涂。”
这些学生参加过的赴美国带薪实习项目(简称SWT),是基于美国政府在1948年通过的《信息及教育交流法案》而设立的。这个法案在1961年被纳入并扩展为《教育及文化平等交流法案》,“交流访问学者项目”作为其修正案被颁布实施。通过这个项目,外国大学生可以在暑假期间到美国工作、旅游,最长时间为4个月。
SWT项目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运作了40余年,2007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推广。据中国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从2008年开始,国内参加SWT项目的学生有100多人,到目前已有3000多人。
来自教育界内部熟知情况的范虹(化名)女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赴美国带薪实习项目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表面上看起来运作成熟、名声好听,实际上近两年来问题频发,暗藏着重重陷阱与风险,不为广大学生与家长所知。”
美国500强企业实习名额是一个美丽的幌子
“北京大学秦汉、黄涛、李睿、张昕悦等同学在美国波音公司带薪实习,中国人民大学卢纯青、复旦大学黄小晶、上海交通大学朱鸥,山东大学杨毅沉在世界500强公司带薪实习,浙江大学吴倩在希尔顿酒店实习……”国内一家教育中介机构的SWT项目手册列举了全国50余所重点大学100多名带薪实习的学生名单。
截至记者发稿时,在上海海洋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官方网站上,依然保留2013年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的招募通知。
南京大学一位姓陈的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某教育中介机构向他们推荐:该项目是与美国国务院指定的非营利性机构合作,在促进美国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提供美国奥兰多环球影城、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等一批美国500强企业的实习名额,一小时最低工资8美元。
这个中介机构提供的大量在美国实习学生的感言与充满笑容的照片,让不少学生信以为真:暑期赴美国带薪实习3个月,不但可以周游美国、加拿大,而且可以带回几万元人民币,还可能拿着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
不过,申请该项目的费用分别打入国内外的两个账户上:2500元人民币汇入国内某指定账户,2150美元汇入美国执行方指定账户,签证与往返机票等费用自理。陈同学及其家长盘算:“整个实习过程需要花费3.5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在美国待3个月,英语口语一定会非常流利;在美国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也是将来找工作一块重要的‘敲门砖’。物有所值。”
包括陈同学在内的一批学生按照教育中介机构的规定报名、缴费后,就盼着美国企业派人来面试,并憧憬在美国的实习生活。但是,同行的不少人没有发现,他们签字的中文版协议与英文版协议内容不一样。
实际上,在出国前,这家教育中介机构就“挖”了第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陷阱”——它没有说清楚带薪实习企业的具体位置。准备去美国实习的学生们无法在国内远程租赁美国的住房,只能接受协议中的条款:从工资中扣除每人每月450美金的房租。租房期限则从到美国前一周的日子开始,到离开美国后的第5天计算。
教育中介机构再三提醒他们说,初到异国他乡安全最重要,赴美国带薪实习学生如果达到25人以上同行,美国执行方将统一安排接机,否则自己打车的费用较高。临行前一天,一些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突然接到电话通知:每人缴纳35美元接机费。而实际上,他们回来得知:从机场坐巴士到住宿区不到15美元。
去年,当他们抵达住地后发现,虽说住的是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公寓,但是每个房间都铺着容纳三四个人住的通铺。协议中每人房租是450美元/月,相当于一套公寓的租金在2700~4050美元/月。而当地小区一套同等面积的公寓租金大约是1300美元/月。
当学生们向美国执行方提出异议与不满时,却被告知:“不履行签字协议就遣送回国,留下不良记录以后就别想再来美国了。”
这些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发现“恶梦”才刚开始。
花费三四万元买一个美国短期的苦力活
在中国国内高校宣讲时,美国执行方代表说,在美国实习岗位自己可以选择,住地离工作的地方很近,工资每周结算,鼓励大家骑自行车上下班……
在北京念大学的Joey同学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去年他在西雅图国际机场转机时结识了国内某大学两名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大三学生,几天后就接到对方的电话:他俩被安排住在“黑人区”,10多个人“蜗居”在一个房间里,根本没有实习企业。执行方每天派一个人带他俩去街头的餐馆面试打工。
“其他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的在工厂流水线上从事简单的工种,有的被分配到阿拉斯加从事搬运冻鱼的工作,工资不到1美元/小时。”Joey同学说。
南京大学的陈同学则表示,美方推介带薪实习岗位时描绘加州洛杉矶六旗主题公园是全美最富盛名的过山车主题乐园与全美最大的连锁游乐场,听起来棒极了。可他们一行却被分配到洛杉矶北部山区城市Santa Clarita,干起了打扫垃圾、当游乐设施操作员等苦力活。尽管涂了SPF值达到50的防晒霜,但是每个人的皮肤还是被晒得通红。
“住宿区离工作地并非只有当初介绍的半小时自行车的车程。”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实习学生说:从住地要走20分钟才能到达公交车站,再换乘两趟车,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到Santa Clarita市。每天他们在路上就要花费4小时,乘坐公共交通的费用大约是每月70美元。
据透露,六旗主题公园是赴美国带薪实习的一个定点基地,有时候各执行方领来的实习生比游客还要多,实习岗位根本安排不过来。缩减工作时间成为执行方解决实习生多岗位少的主要办法。原协定是每周工作40小时、薪资400美元,每小时加班工资是平时工作的1.5倍;后来实习生工作时间每周“缩水”到了30小时以内。
“我们每人花费三四万元人民币到底来美国干什么?卖苦力给中介机构挣钱,自己的收入根本不够缴纳房租,吃的、用的都是家里带来的钱或者刷银联信用卡。”这些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不断反问自己:“这就是海外实习的意义吗?”
经常面临“申诉难”与“维权难”的现象
美国国务院授权实施访问学者交流计划的机构存在规模、实力的差异。大的机构负责操作此项目的团队有几百人,小的机构只有几个人在操作,甚至有的原来是做中美教师培训交流项目的机构,也转身申请资质来做SWT项目。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去美国带薪实习的一些学生那里了解到,项目费用中含有1000美元的机票交通费用。而中国大陆部分赴美国带薪实习学生的这笔费用都落进了教育中介机构与美国执行方的腰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实习学生告诉记者,前年,有一个周末,包括自己在内的六旗主题公园100多名实习学生被安排加班到晚上10点,结果错过了回洛杉矶的末班公交车。面对100多名加班的实习生,执行方只派来一辆有30多个座位的中巴车。双方矛盾激化,最后拨打911电话,警方来后才平息此事。
在向执行机构反映种种遭遇都石沉大海之后,部分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转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或总领事馆求助。中方使领馆的领导高度重视,在表明立场与关切的同时,协助推荐律师向美国司法机构提出诉求。
不过,当地的律师则表示,部分赴美国带薪实习学生遇到的问题,未构成严重侵犯人权、造成肢体与身心伤害等法律后果,还得依据实习学生和公司签订的合同,通过协商等手段加以解决。
根据美国《教育及文化平等交流法案》规定,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是先得到了预雇佣进入该国的。如果实习学生不接受雇主安排,擅自辞职另找工作的话,其在美国的留居身份就变成了非法的,人身安全与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
北京一所大学的Cora同学介绍,在美国与她同住一套公寓的国内某大学7名学生,因为对教育中介机构以及美国执行方和雇主不满意,辞职后没有履行相关义务,被前雇主告上美国移民局。结果7人被遣返回国,赴美国带薪实习的想梦灰飞烟灭。
“美国是一个不错的国度,去美国学习交流与体验文化的途径有很多,请擦亮眼睛,谨慎选择交流项目。”部分参加过赴美国带薪实习项目的学生忠告说。
学生海外实习仍属“三不管”地带
由于部分欧洲国家学生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美国从事色情业等原因,去年美国国务院调整了实行了40多年的赴美带薪实习项目(Summer Work & Travel Program,简称为SWT),并在2012年5月、11月以及今年3月进行了相关改革,并出台了监督与审查措施。其中,美国国务院新发布的暂行最终规则(IFR)是从2012年11月1日实行。
记者近日登录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输入“Summer Work & Travel Program Sponsors List(赴美带薪实习项目教育中介机构名单)查询,结果显示,目前只有47家机构具有执行SWT项目的资质。美国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规定有关机构必须为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与安全保障;若赴美国带薪实习的学生在赴美一周内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有关机构必须支付实习学生相应的工资和福利。
这势必给中国赴美国带薪实习项目带来一定影响。“较之美国国务院对SWT项目严加监督与审查,中国官方却没有正式表态的消息与措施,甚至有些‘暧昧’。”来自教育界内部的卢伟(化名)说:“SWT项目是一个短期实践行为,不在留学范围之内,中国公安部对哪些机构具有前期推荐资质没有设立任何的准入门监。”
“教育部对SWT项目一直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卢伟说,教育部有关官员在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非移民签证官主管的信中曾表示,与其他国家的参加者相比,中国参与其中的学校在SWT项目结束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反馈,并把SWT项目作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来锻炼及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该项目完全符合教育部关于鼓励社会实践项目的政策。这位官员说,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社会实践项目的发展和推广,鼓励大学生参加海外实践,以此来开阔视野和增强全球意识。
“虽然中美官方高度重视这一项目,但是实际上项目都是由教育中介机构在操作。部分教育中介机构利用学生家长在中美两国政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混水摸鱼扰乱市场,损害中国国内参与此项目学生的权益。”熟知内情的范虹女士(化名)表示。
“做一名学生的留学服务收费只有两三万元,赴美国带薪实习项目短短几个月,就能收取出国留学服务同等的费用,这就导致五花八门的机构出现,每年都有新面孔加入。”范虹说,中国国内承接SWT项目的教育中介机构更加鱼龙混杂。不少文化交流公司甚至皮包公司都在涉足这个项目。
一位知情人介绍,国内教育中介机构的运作路径基本上是:首先主动与美国执行方取得联系;其次是组织人员到国内高校尤其二线、三线城市的高校宣讲学生赴美国带薪实习的种种好处;第三是报名、缴费,向美国驻华大使馆提交签证有关资料与手续;第四是邀请美国执行机构代表来华面试学生;第五是把中国学生送到美国后直接分成。
据透露,此前受骗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上海、南京、西安等地高校。一些教育中介机构利用学生赴美带薪实习的旺盛需求,一心只顾往美国执行机构介绍与推荐学生,根本不承担任何组织方的责任与义务。
“SWT项目属于美国民间短期外交计划,中国赴美国学生受到的伤害尚未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官方层面,外交部较难介入。”卢伟说。
不可否认,SWT项目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业内人士建议,中国公安、教育与外交部门迫切需要借鉴美国国务院的做法,对国内从事SWT项目前期推荐的机构进行严格审核与授权。同时,加强同美国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以确保我国赴美国带薪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现在大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台湾20年前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去念大学,教育层次没有合理的分开。”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5月26日在贵阳中国科协年会上接受采访表示。
“台湾和大陆有一个时间差,现在中国大陆发展迅速人才集中,进步很快,大学增加,扩招,不可避免就会稀释,平均水平降低。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稀释的结果就会使得学校的经费不足以向前沿发展,整个教育的基础就不够坚实。”陈力俊认为,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会面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形。”
陈力俊进一步分析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与我们的某些传统观念相关,中国社会一向注重读书,现在更是有很多人把知识等同于学历,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家不去分析思考,只要可能就都去选择念大学。但是我们的社会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需要大学生,有很多不需要本科学历的工作等人去做,这就形成了矛盾。”
陈力俊表示,经过多年的调整,台湾目前情况已有所好转,“我觉得对于大陆现在的难题,一个是在扩大学,增学生上需要特别谨慎,另一方面,是观念上的引导,我们从小都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教育,有些观念早早形成根深蒂固,我认为,现在应该抛开这种观念。”陈力俊说:“比如在台湾,很多父母,甚至很多本身比较贫苦的父母,因为小孩没有考取好的学校,不惜自己吃苦,把孩子送到收费很贵的私立院校,但是毕业后,还是找不到事情做,这对家庭、对整个社会,都没有什么益处。”
陈力俊认为,在教育方面,中国大陆与台湾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十分相似,“两岸应该加强交流,在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上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