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你们接到获奖证书的同时,心中一定会萌发一种‘浓浓春晖情,悠悠寸草心’的情怀。”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李桂喜副总领事5月4日向美南地区的优秀自费中国留学生颁发了奖学金,鼓励大家继续刻苦钻研、回报社会。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设立的。该项目主要面对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规模从最初5个国家共95人,发展到2012年度的27个国家共计489人,累计人数已达3396人。从2012年开始,奖学金金额也从上一年度的5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
在美国,今年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共150名。“虽然美国是历年获奖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但相对于近20万在美高等院校就读的中国内地留学生而言,你们的确是留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李桂喜由衷地为这些学生感到骄傲。
该奖学金项目是为了鼓励和帮助品学兼优的自费留学人员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李桂喜指出,美南地区今年有来自得州大学、莱斯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等28名同学获奖,所学专业涉及物理、化学、光学、力学、电子、机械、材料、计算机、环境工程、生物医学、数学等广泛科学领域,“获得奖学金是国家对你们优异学术与科研成就的认可和鼓励”。
李桂喜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出色完成学业,增强自身能力,为开拓自己今后成功的事业轨迹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国家、回报社会、感恩生活。
据统计,2011到2012年度,共有25万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在美国各地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学习访问,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读的中国内地留学生人数达19.4万人,连续3年在美国国际学生总数中名列第一。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问题得到了教育部正式回应。
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单位对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招聘时有歧视,这种状况对于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科学选拔青年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非211、985歧视由来已久
“985工程”是指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指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到目前,211高校共有110多所,985高校共有39所。因为985高校同时也是211高校,所以二者合并总共110多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等名校,也不乏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西部高校。
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表示,教育部主导这两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前已经被一些单位当成划分高校三六九等的依据。在招聘活动中,有的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有的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高校毕业生。
据分析,这种“院校门槛”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记者检索一些招聘网站,发现用人单位这类问题颇为多见,例如杭州市下城区、青海省海东地区、上海市金山区、惠州大亚湾区等地,近年来引进储备人才时明确要求是“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也有一些非211高校招聘教师,要求应聘者具有211的教育和学术背景。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研究生说:“现在用人单位动不动就要求是211高校毕业生,甚至第一学历也得是211的,这让我们这些千辛万苦考研到211高校的本科生情何以堪?一些好点的单位,我们连报名、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指望与名校毕业生公平竞争了。”
长沙学院就业处处长李学勇多年来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他发现,一些国企不论职位是否需要、是否适合,都喜欢招收名牌高校毕业生,或者只愿意到211、985等重点院校招聘人员。相对来说,民营企业反而会从岗位需要出发,招聘研发人员去重点高校,招聘一线人员就到一般高校。
非211、985歧视不公平、不科学
专家测算,“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
据分析,虽然211、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水准确实整体上要优于一般大学,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大学也有优秀生。
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哪些工作。所以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211和非211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指出,我国农村大学生很多集中于非“211工程”高校,就业时学历不过硬,又受户籍等限制,这样一来他们的上升通道受阻。这种现象如果代际传递,后果不堪设想。
夏学銮、罗和安等表示,用人单位设置211、985“院校门槛”,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先给平等机会,然后接受竞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表示,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三个严禁”,首次确认“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禁令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让全社会意识到,用人单位限定名牌高校行为并非理所当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的。
“效果有待观察。在我国,行政指令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后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该不会公开限定211、985高校了,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可喜进步。”杨德广指出,教育部禁令只能规范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和企业尚无约束作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罗和安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呼吁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维护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
专家建议,目前推出一揽子反就业歧视法可能有困难,而单个部门下发通知又难以保证效果,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出台规定,禁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在招聘时设置“院校门槛”,首先在机会上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
“长远来看,要抓紧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将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户籍、院校等限制因素予以规范,明确可以设置和不可以设置‘限制性条款’的各种情形,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纠错和救济制度。”罗和安表示。

4月13日,藉上海交大喜迎117周年华诞之际,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开通上线。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国际化的网络平台,打造立体动态展示李政道先生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与艺术情操,多语种、交互式的数字图书馆。
早在2011年6月,李政道先生表达意愿,愿将其毕生积累和收藏的各类科学文献、研究手稿、通讯信件、“科-艺”结合作品、诺贝尔奖章、证书和其它各类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以期惠益后人。2011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选址新建李政道图书馆。
“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由“史·记”“物·理”“授·业”“科·艺”“实·时”五大板块组成。包括李政道先生的生活照片、书信、手稿、成果报告、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料。目前,已对李政道捐赠的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共计完成45万页资料的加工工作。对这些数字化资料,上海交大进行了编目,编目数据达6.23万条,主题标引8116条。这些资源将采取授权发布的形式,通过审核的数字资源将逐步在数字资源中心网站发布。
此外,考虑到目前用户习惯使用多种移动终端设备,李政道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心将兼容各类终端设备的浏览。

本月起,多所香港高校开始陆续进京发布2013年招生政策,今年港校内地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涨”声一片。
八所港校学费同涨
学费上涨是今年港校内地招生的一大关键词。纵览今年港校内地招生简章,相比去年,香港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教育学院等8所内地考生热报的港校,学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最高达到20%。
其中,港大学费从去年的11.9万元(港元,下同)涨至13.5万元,中大、科大和城大学费从10万元涨至12万元,教育学院从8.5万元涨至10万元,理大、浸大、岭南的学费均从10万元涨至11万元。除学费上涨外,部分学校的住宿费也相应有所提高。
这已不是港校第一次提高内地生的学费,早在2010年,多所港校就已涨过一次学费。据城大对外联络事务经理介绍,在香港,一名高校学生一年的培养成本约为20万元,目前所收的学费仍低于实际成本。除学生所交的学费,特区政府会根据高校招收的内地生和香港本地生名额,按不同标准补贴。
相比英美还算便宜
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在北京四中读高三,去年起她就开始关注香港高校招生的信息。对于此次港校学费集体上涨,她表示,并不会因此打消送孩子去香港读书的念头。
王女士说,让孩子去香港读书,在那里不仅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还可以拓宽国际视野,港校学历在世界范围内采认程度高,教育质量不错,很多学校都排在亚洲前几名。她算了一笔账,香港求学一年的花费约在15万元人民币,4年下来约60万元。“这笔钱要是去美国留学只够花两年。”王女士说,去香港读书的费用即使涨价,相比英美等国还是便宜,何况港校还有丰厚的奖学金以及不同类别的奖励金等供申请。
学费涨奖学金亦涨
港大中国事务处总监表示,学校每隔2至3年会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测算,考虑到人民币与港元汇率持续走高、物价上涨、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学校对今年的学费进行再次调整。
在提高学费的同时,港大今年也扩大了奖学金发放力度。据介绍,部分成绩和综合素质优秀的内地生,可获得入学奖学金。其中全额奖学金每年17.5万元,可涵盖学生在港大就读期间全部的学费及基本生活费。除了学校发放的奖学金外,理学院和工学院还为报考相关专业的内地优秀生提供学院奖学金,根据学生高考成绩、面试表现等综合考量后发放。
除了港大,科大的全额奖学金也增至4年共64万元。理工大学今年则为内地生设立了40个入学奖学金名额,奖学金最高金额为每年15万元。
港校招生负责人均表示,此次学费上调后,今后几年仍会根据经济形势继续对学费进行调整。

由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学,4月13日迎来建校开学百年纪念日。中国大学北京校友会当日在京举办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51名80岁以上的老校友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
这51位老校友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有84岁,不少都在亲人的搀扶下进场,甚至还有人坐着轮椅来参加活动。他们虽然有的行动不便,听力亦有衰退,但当国歌和校歌在会场响起时,仍坚持起立合唱。老校友在追忆当年的求学岁月时,思路依然清晰。
93岁的老校友赵振声1947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今天他在老伴和侄女的陪同下来参加纪念活动。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校是何其巩任校长时期,“那时接受的校训是爱国、科学、民主、奉献”。
赵振声回忆说,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国大学的学子一向走在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列队参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大学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到新华门请愿……“我们学校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大学也可以看成一所革命的大学,学生在这里学习的是一种革命的精神”。
中国大学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该校于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1949年停办,历时36年。期间,有李大钊、鲁迅、李达、黄松龄等1100名知名学者在中国大学任教,培养了两万余名莘莘学子。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担任该校的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董事长,宋教仁、黄兴、何其巩曾为校长。
据悉,北京中山堂和中大校友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百年纪念展览,于4月9日开幕。展品计约230余件,包括照片140余张、书报刊6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