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可能有些同学来的比较晚,所以我开始不讲什么重要的内容”,一句简单的开场白便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态度谦逊,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老师。

  金声老师来自于世界上最小的陆地和最大的岛屿。他于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2年获新西兰奥塔戈大学博士。现任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设计传媒信息技术学院信息技术首席教授。同时兼职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及悉尼理工大学。他是多媒体技术和可视信息检索及处理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他目前主持七项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科研项目,创澳大利亚个人立项最高纪录。拥有研究基金总数过百万。他已发表241篇学术论文,15本专著,1项专利并有3项专利正在申请当中。他创办一个高科技公司并获澳大利亚科技园1999年最佳新企业奖。他同时是多家公司,例如摩托罗拉,CA,扫描世界,超软的顾问。他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访问/客座教授。他曾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海外评委,澳华科技协会终身会员和现任会长。金声教授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人体视觉的计算机视觉模型,被国际计算机视觉权威科西教授(Russell Kirsch, 科西算子的发明人)称为济身于该领域专家的作品。自1992年金声博士从事多媒体中可视信息检索研究并做出几个里程碑贡献。在可视信息检索,图像搜索引擎,多媒体传输等诸多领域,金声博士都独创性的提出了各种更为优秀的算法,获得多项专利。

  带着如此显赫的背景和多年科研的经验,金声老师给我们生动地讲叙了多媒体创意,制作和传输这门课程的发展前沿和背景。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历尽了多个时代,从硬件,计算,软件,数据库,桌面,网络直到现今如日中天的多媒体,每一个时代都有着里程碑的进步,也标志着计算机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日益走向人的生活,日益人性化。它不再是以往冷冰冰的机器和机械的数据,而是更多的表现为视频,图像,音乐等五彩缤纷的元素,这与人类社会不断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不谋而合。而这些也意味着多媒体的可操作性在不久的未来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人类驾驭计算机实现多媒体的能力也需要不断得到提升。

  在这门课上,金声老师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多媒体的开发,应用和发展前景。多媒体的开发从需求分析,细节制作,素材收集,集成,检验和试用直到传输,而其具体的应用更是多种多样,在视频医生,视频教学,多媒体电影等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软件系统中便可略见一斑,而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将更多地出现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更深刻的描述多媒体,开始时金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人视觉的感知模型。从各种歧义的视觉图像出发,直到人的眼睛在看事物时人的心理,阅历,思维定势等各方面在视觉图像上的影响,在了解了如何在图像中通过颜色,环境,关系来体现各种不同视觉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款制作多媒体的软件,通过这款软件可以简单明了的掌握多媒体的制作,并亲自体现到自己导演,摄制,剪辑的乐趣。

  短短的3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之后老师还会更深入的给我们介绍这一领域的前沿知识。虽然时间短暂,但老师还是以他渊博的学术和热情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们。

2008年7月1日早晨,8:10,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301,顾毓清老师的《软件测试》。
 
顾老师:“上课之前我想跟大家说说上次课提出的公交车刷卡系统的问题。课后有一位地理所的同学找我讨论,他想到了用开括号闭括号的方法来解决公交车上下车刷卡计价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思路是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位同学思维很有逻辑性。那么,我有个问题要问,如果是你编程,你怎么在程序中识别配对的括号呢?”
 
因为这是一个本科就学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他寻找的同学很容易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使用栈”。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能想到这样的例子么?在使用栈判断后结果为开闭括号匹配时,但程序实际上不是严格的括号匹配呢?”
 
一阵沉默后,课堂里响起了窃窃私语声,顾老师走到教室一角,挨个问着同学。
 
面对这样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笑着摇了摇头。老师还是继续耐心的挨个问着大家。
 
终于,另一个角落里有同学举起了手,顾老师快步走上前去。“我觉得,如果程序里面有输出一个括号的情况,那么这个程序就符合您刚才说的情况。”
 
顾老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思路很好,是我也没有想到的。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大家再想一想。”
 
又过了大约一分钟,老师笑着放弃了等待。
 
“注释!大家怎么没有想起注释来呢?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提这个问题,是为了告诉大家,写程序的时候,需要保持这种总是思考程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头脑,这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并且是发散的,需要你自己把所有的可能性想出来,只有这样,你实现的算法才能比别人实现的更胜一筹,而不是仅仅保证一般情况下的正确性。”
 
哦!原来如此。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软件设计和测试中,保持逻辑的缜密和全面周到,是每一个学习过软件编写的同学都曾得到过的教导。可是上面那短短的几个字,又怎么会有今天这堂课这几分钟的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到听到答案豁然开朗,直到觉悟出老师的目的后而得到深深感悟呢?这时候,你才不得不从心底了里佩服讲台上这位已经68岁却能从坚持一早上上4节课,上课时不是端坐讲台而是在同学中间巡回,提出问题,等待答案的老者:他有着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经常把课程和自己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讲给大家;他也是一位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学者,把自己总结的科研心得“理论和应用的关系”毫无保留的介绍给大家;他更是一位思想自由的交流者,课堂里似乎没有师与生,长与少的区别,只因同学的课后讨论,他就会在下一堂课把同学请上讲台,给大家介绍他最新的工作进展。
 
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让大家喜爱的老师;而他的课,就是这样的让大家感受到别致和新颖,实用和难忘。
 
 

6月23日上午,教学楼404里座无虚席,“生态学家必须是社会学家。”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在讲台上掷地有声地如此说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研究员正在给同学们做一场题为“生态与城市”的精彩报告,此次报告将为《城市生态系列讲座》添上丰富多彩的一笔。
 
现代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中国经过三十年的社会生态变迁,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生态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冲击及压力,快速发展的生态胁迫效应导致了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等各种问题。面对着这些问题的生态学家,应当如何应对,这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王老师先从城市快速发展的环境效应和生态内涵谈起,引出了生态关系的四个层面即物理生态、事理生态、智理生态、系统生态等层面,整体概述了生态学即其研究内涵。而后谈到了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方法,先是做了基础概念的铺垫,解释了什么是生态城市,其应该具有的形态特征,生态政区建设遭遇的诸如生态规划缺乏法律基础支撑、政府主要官员调动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等矛盾。而后由此引入生态规划的内涵,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讲解了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生态管理规划等。
 
最后王老师以从传统循环经济走向现代生态经济的论题收尾,提出了生态市建设12项原则,讲述了生态方法的转型。短短3个小时的精彩讲解,王老师让同学们对城市生态学的前沿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与王老师交流与沟通,同学们深刻的体会到学术大师那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针砭时弊、敢言敢批追求真理的处世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王如松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副主席兼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及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执委,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在主持中德国际城市生态学合作研究及京津, 宜昌城市生态系统等研究中成绩显著, 先后获国际人类生态学突出贡献奖和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次。曾先后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国务院颁发“在科学技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博导),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7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杨振宁讲座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王小云老师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作题为“Survey of Recent Research on Hash Functions”的讲座。

王老师的研究领域为密码算法分析与设计,先后破译了MD5和SHA-1等广泛应用于金融、证券等电子商务领域的电子签名密码算法,她的研究被同行称为“近年来密码学领域最具实质性的研究进展”。王老师为2005年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密码发展基金项目、863项目、973课题及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由于在密码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外专家称为“当今密码学界的巾帼英雄”。

在讲座中,王老师与前来听讲的同学们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讲述了哈希函数和攻击哈希函数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方法。哈希函数作为三大基础性密码算法之一,王老师介绍了它的原理、运用模型和主要发展版本。随后,王老师回顾了历史上哈希函数的攻击方法,并介绍了她早期的一些研究。王老师重点讲述了哈希函数攻击方法的近期研究——“Bit Tracing”。王老师继续介绍了一些攻击哈希函数的实际密码破译方法和其他理论研究。最后,王老师说道MD5 和SHA-1即将成为历史,并对下一阶段的哈希函数作出了展望。

从讲座中,同学们对针对哈希函数的密码破译方法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感到大有收获。在讲述中王老师融入了个人的经历和科研感受,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表示不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科研方法上,都受到了有益的启发。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于2008年5月17日和7月5日组织了2007级工程硕士选题报告会,专家评委组由多名资深研究员组成,共有23名同学参加了本次选题报告会。

      报告会上,每名同学都以PPT的形式作了报告,介绍了课题的来源、背景和主要内容,对选题的依据作了分析和说明。各评委专家都本着“严谨、负责”的原则,认真听取了每位同学的报告,对相关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提问,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同时专家们对同学们的论文选题工作也予以了充分肯定。

      通过两次选题报告会,同学们认识到了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性,听取了专家评委的意见后,对论文的选题进行了及时地修正,为论文的开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家评委根据每名同学课题的研究方向推荐了校内导师,并希望同学们能在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工程硕士论文的后续工作。

      2007级共有23名工程硕士,经过两次选题报告会所有同学已经确定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同学们也普遍认为选题报告会很必要、很重要,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