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近双星是什么?在观测上有什么特征?它能解释什么现象?由物理学院主办的夏季学期“天体物理前沿讲座”中,国家天文台的张孝斌副研究员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密近双星新视点”报告”。

张老师从双星的性质和分类出发,逐步引出了密近双星的概念。双星就是两颗相互绕转的被彼此的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恒星。从观测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视双星、分光双星和食双星三种。由两颗恒星的引力势位形和恒星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分离双星、半相接双星和密近双星三种,其中密近双星最容易发生质量交流,在观测上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双星的性质,因此在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观测上,曾经有一些奇特的现象为人们所不理解,如Algol悖论,现在已经被确认为快速的密近双星质量交流所导致的两颗恒星的质量和年龄关系倒转;蓝离散星,也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其中密近双星相互作用是最有可能的原因之一。

张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密近双星的一些独特的现象,如质量交流导致密近双星的两颗子星与经典恒星质量光度关系之间发生偏离。这是由于质量转移的过程太快,恒星的内部结构来不及调整到和现有质量相平衡的状态。这些现象同样有可能对星系性质的研究产生影响。

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针对报告中有疑问的地方与张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还有同学对于报告中提及的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建议。张孝斌老师的此次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同学们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


 

众所周知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宇宙中对人类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给地球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而太阳的绝大多数物质是高温等离子体,太阳的物态、运动和演变都与磁场密切相关。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活动现象,更是直接与磁场有关。因此,太阳磁场的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物理学院主办的夏期学期“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第二讲由国家天文台的首席研究员张军老师作有关“太阳磁场的观测研究”的报告。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磁场分类,按大小可分:小尺度磁场、活动区磁场和大尺度磁场。按照层次分类,有:光球磁场、色球磁场和日冕磁场。目前磁场的产生机制,有满足太阳周行为的发电机和解释小尺度磁场演化的局地发电机两种。接下来,他介绍了他所在研究团组的部分研究成果。结合丰富的观测资料,张老师一一介绍了冕洞和宁静区磁场特征、活动磁场特征、CME(日冕物质抛射)源区的活动区磁场的起源。他指出磁通量的消失、新磁通量的出现以及磁通量系统与异号螺旋通量的交互作用和重接可能与CME源区活动磁场的起源相关。最后张老师介绍了太阳发电机的概念和基本假设,并展示了国外对太阳活动磁场的一些高分辨率观测。

太阳磁场的研究现在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而此次张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在座的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张军,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1998年云南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太阳小尺度磁场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分别于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和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访问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2005年9月至12月访问美国大熊湖天文台。曾参加(将主持)科技部973的子课题研究,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两项(2006.1-2009.12)。现在是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多年来从事太阳磁场活动的分析研究,对太阳光球磁场的观测和研究处于国际上较为领先的地位。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工作被国际核心刊物独立引用120多次。获得1999年度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十大科技进展;2000年度王宽诚奖励基金、‘纪念成中杰’奖和中国科学院十佳优秀博士后。200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汪景琇,张军,史忠先)。日冕物质抛射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天文台十大科技进展。

7月1日,中科院海洋所组织召开了“纪念建党87周年 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座谈会,所党委书记孙松,党委副书记王启尧,刘瑞玉院士及党委委员出席了座谈会,各支部委员、2007年度所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机关全体党员、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党办主任朱继春主持。

      会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全体党员起立,向国旗行注目礼。随后进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代亮副所长领誓,新党员郑重地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研究生张莹代表新党员进行了发言,向党组织承诺要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党委副书记王启尧宣读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表彰先进的决定”,孙松同志被授予“青岛市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研究生第四党支部被授予“青岛市2007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要求全所广大党员向获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学习。

      座谈会上,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刘书明、刘瑞玉院士、党委委员李鹏程、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肖鹏、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支部书记郭晓林先后发言,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畅谈了对党的认识,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刘瑞玉院士在发言中向与会党员传达了全国第十四次院士代表大会精神,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取得伟大成就。刘院士表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新时期还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做好科研工作。

     党委副书记王启尧发表讲话,代表所党委对全所党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海洋所的创新工程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做出的成绩表示感谢,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员修养,促进全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王副书记着重指出,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委作为政治核心,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海洋所党委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形成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所的良好氛围,并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要求全所党员结合我所实际,继续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我为创新做贡献”活动;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从物化层面、制度建设层面、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保证我所各项工作和谐、顺利的开展,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全力保证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的顺利举行,希望各支部加强安全方面的检查和部署。

      党委书记孙松针对近期青岛海域漂浮绿藻现象的情况做了通报,要求科研人员加紧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全体党员动员起来,身体力行、谏言献策,为科学有效的治理浒苔,保证奥帆赛的顺利举行尽自己一份力量。(党委办公室)

6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白以龙院士为夏季学期物理学院学生作了题为“跨尺度力学”报告,此报告是力学进展系列讲座之一。跨尺度力学是,白先生定义的一个新的力学分支,它是力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的物理问题,用传统力学无法解决。

白先生首先先提出了“为什么要发展跨尺度力学”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在理想连续介质力学里,只有物体尺度;之二是重力和粘性破坏了几何相似,从而导致新“涌现的尺度”;之三是处理有内在结构的介质,它们具有内禀的特征尺度。所以为了处理新“涌现的尺度”和内禀的特征尺度,就需要发展跨尺度力学。对于宏观对象特征的尺度,可以用场方程;对于原子的内禀时间和空间尺度,可以用牛顿方程。但对于新“涌现的尺度”和物质的内禀特征尺度效应,尚没有解决办法,所以跨尺度力学是一个全新的力学分支,有待解决。

随后,白先生举了四个案例,通过案例阐述了跨尺度力学具体所涉及的物理问题的类型和范围。分别是:1、在宏观层次上,由于多个不同的物理机制所控制的多时空尺度问题。例如,非晶剪切带:非晶金属没有晶格(10-1nm),也没有微组织结构(μm),为什么会出现10nm 量级特征宽度尺度——剪切位错,并影响宏观性能?本问题中所含的三种时间尺度及对应的空间尺度各差三个量级,这是用传统力学无法解决的。2、由宏观和细观上不同物理机制控制的多时空尺度藕合。例如应力波引起的层裂,它既不符合能量准则,也不符合冲量准则,这也是用传统力学无法理解的。3、涉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跨尺度问题。例如针尖和表面。看似是一个简单问题,但当针尖将碰还没碰到液体表面的一瞬间,这里面涉及了范德华力、表面张力和重力三者的藕合,而三者的特征尺度分别是nm, μm和mm。4、涉及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内禀空间和时间尺度的跨尺度计算。

这些跨尺度力学问题所包含的时空尺度都有较大的几个量级的差别,用传统力学方法都不能解决,白先生又给出了三个可能的解决途径:范式一,非平衡统计力学,即将微观结构演化动力学方程与宏观量的变化联系起来;范式二,跨尺度耦合方程组,利用连续方程和本构方程,如果再加上微观的方程,就可以形成封闭方程组;范式三,基于底层的跨尺度算法,即对每个原子或分子建立牛顿方程,然后用统计热力学和时空扩展得到结果。三个范式都有可能,但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这也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

通过白先生的讲解,白先生对问题透彻地分析、系统的归纳总结等,令我们 大有收获。主要有:1、力学是发展了几百年的一门学科了,原以为基础的问题大都予以解决。但今天听了白先生的讲座才知道连续介质力学和微观结构演化间缺失了一个环节——跨尺度力学。增长了知识。2、针对白先生提出的三个可能范式,我们认为范式一和范式二都需要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予以支持,否则只能解决个别能把方程解耦或简化的问题。范式三的方法是最基础的,但其计算量极其庞大,也许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可以将其实现。或者反过来,利用跨尺度力学的解决方法——将大量的微观演化转化为宏观变化,从而推动计算机速度的新革命——大量近似计算趋向于某一结果。

      6月24日傍晚,海洋所记者团记者对海洋所院长优秀奖获得者汪文俊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当记者团人员依约来到汪文俊师姐的寝室时,师姐正在整理手头的一篇文章。当其他同学都在忙着离所的最后几天,汪文俊师姐还能如此气定神闲地继续手头的工作让我们记者顿时心生钦佩之感。在简短的介绍之后我们便开始了轻松随意的闲聊式访谈。
      记者:师姐,很高兴你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获得院长优秀奖是你的荣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汪文俊:呵呵……不要把采访弄得那么正式,我们就随便聊聊就好了。说实话,当时公示出来后真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好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没有什么不同。记得最有感触的一次是研究生一年级从北京回所那次获得的所一等奖学金,听到消息后觉得特兴奋,那算是有惊喜的感觉吧。
      记者:奥,看来是获得的奖太多了,这次成功在心里激不起太大的涟漪了?
      汪文俊:也不能这么说,其实成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记得在哪本书里看过“成功实际上就是一种积累的结果,只要工作做到了,想要的结果很自然地就获得了。”
      记者:相对大学来说,科研院所的生活相对单调一些,你平常是怎样安排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呢?
      汪文俊:我这个人比较懒散,连我们老师现在都知道我最爱睡觉了。哈……不过我喜欢累了就去休息,等休息充分了,就去专心学习工作,这样效率反而会比较高。
      记者:听说你已经确定毕业后要去南海所工作了,那你现在有什么打算没有?
      汪文俊:具体的也没有,上面我也说过了我这个人比较懒散,也可以说是没什么宏图大志。我硕士也是在海洋所读的,毕业的时候我就考虑:自己的性格偏静,而且自己也喜欢这个专业,希望能将自己的工作继续下去,所以就继续考取了海洋所的博士,一直做到现在。目前只希望能踏踏实实先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在一些客观条件成熟完善之后可能会深入全面地做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
      记者:看来师姐真的是那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呢。那我想问一下师姐平常会不会有很多应酬,现在科研界存在一些歪风气,做研究就必须得有资金的支持,而研究经费是不是就必须得花心思去争取?
      汪文俊:我觉得不是,我觉得真正的科研并不一定非得要用金钱来累积。我在研究生院上课的时候,有位老师就给我们讲过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我发现很多科研并不需要太多的经费,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研究费用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的。
      记者:平时我跟同学还有师兄师姐的交往中,发现很多人都有就业压力,再加上科研院所里相对单调的研究生活,以至于他们很消极,丧失学习研究热情,你遇到过这种情况没有,是怎样调节的呢?
      汪文俊:其实这就是一种心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研究所的生活确实乏味了一些,但海洋所并不是个牢笼啊,如果觉得实验做的枯燥乏味了,有精力你可以走出去,跟所外的朋友聊聊天,在节假日出去旅游,爬山,还可以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而且有海洋所有双休,平时空闲时间也不会少,你可以考虑把你周围的人带动起来,组织些活动让大家都活跃起来,而不是嘴里喊空虚无聊,行动上也不积极。我还是相信,很多事积极与否决定于一个人心态是否摆得正。
      记者:师姐,最后再问你一个问题,你马上就要离所了,对师弟师妹们你有什么建议呢?
     汪文俊:有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在这里我把它送给师弟师妹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然后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科研一直都是一份比较清苦的工作,师弟师妹们如果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当然好,那就继续读博,没有问题。但如果只把读博作为一种找不到工作而暂时选择的过渡,这种投资就很不值了。因此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然后做出理智的选择,相信大家都会有很美好的未来。
     记者:谢谢师姐,很感谢你给我们这次采访的机会,也很感谢你给我们人生信条,相信我们都会受益匪浅的。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汪文俊师姐正是守着一份淡泊的心境,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从事着她自己喜欢的科研事业。她这种平淡的心态以及对科研的这份热情会激励我们海洋所的每一位同学。我们也祝福汪文俊师姐的科研之路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