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文学家计算出球状星团——半人马座ω星团内的恒星在未来1万年如何移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9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发现以及所拍摄的照片,美国天文学家计算出球状星团——半人马座ω星团内的恒星在未来1万年如何移动。形象地说,他们打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时光机器,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未来1万年的宇宙景象。

在2000年前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第一次记录下这个星团时,半人马座ω星团还被认为是一颗恒星。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这个位于银河系,距离地球近1.6万光年的星团拥有大约1000万颗恒星,并且均绕着一个共同的引力中心运行。

通过分析哈勃望远镜先进巡天照相机4年内拍摄的存档照片,天文学家对这个球状星团内10万多个居民的移动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精确的测量。此外,这也是迄今为止针对星团内恒星移动而进行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杰伊·安德森与同为天文学家的同事罗兰德·范·德尔·马莱尔进行了此项研究。他表示:“我们需要高速而精密的计算机程序测量恒星位置在短短4年内发生的微小变化。‘哈勃’的敏锐视觉是我们能够对这个星团内的恒星移动进行测量的关键。”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在2002年至2006年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一段视频,模拟半人马座ω星团内恒星的狂乱移动。这段视频呈现了未来1万年的恒星迁移景象。1867年,半人马座ω获得球状星团身份。我们的银河系共有大约150个球状星团,半人马座ω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这个位于南天半人马座的巨大星团也是银河系内最大并且最明亮的球状星团,同时也是我们能够用肉眼观察到的少数几个星团之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9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研究员莫兰·科夫博士表示,他计划利用电子设备记录和解读人们的梦境。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科夫带头的一组科学家称他们已经开发出一个能够记录更高一层大脑活动的系统。他说:“我们希望‘阅读’人们的想法。”

研制梦境记录设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闯入他人的梦境,而是为了加深有关人类如何以及为何做梦的了解。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便对梦本身以及可能代表的含义充满好奇。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梦是神灵发出的信息。最近,梦境分析成为心理学家的一个工具,用于了解和研究潜意识。

科夫领导的这一项目最终目的是开发出一个系统,能够让心理学家通过比较有关大脑活动的电子可视化信息证实人们对梦境的记忆。科夫说:“对于人类为何会做梦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希望解答的一个疑问是——我们何时开始做梦?”

记录梦境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想法,科夫的这种大胆立基于一项初步研究。他在研究中指出个体大脑细胞(神经元)的活动与特定的事物或者想法有关。根据他的发现,在想到玛丽莲·梦露时,志愿者大脑内的一个特殊的神经元被激活。通过向志愿者展示一系列图片,科夫及其同事确定了神经元对应的大量事物和想法,他们依此为每一名患者创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涵盖的事物包括比尔·克林顿、希拉里·克林顿、埃菲尔铁塔以及其他一些名人。科夫表示,通过观察哪些大脑细胞被激活以及何时激活,他便可以有效地“‘阅读’患者的想法。”

他承认,从这种简单的观察到最终可以记录梦境的仪器或者说捕梦仪,他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他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他也愿意进行这种尝试。他们的下一步工作是在志愿者进入睡眠后监视他们的大脑活动。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只能鉴别与储存在数据库内的信息有联系的图像或者想法。从理论上说,这个数据库是可以建立的,例如在志愿者观看影片时监视他们的神经元活动,进而获取用于创建数据库的信息。

临床心理学家和梦境研究专家罗德里克·奥纳博士认为,虽然这种有限的可视化信息可能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但不可能对梦境的解释带来帮助,也不可能用于治疗。他说:“因为你需要对复杂的梦境有一个完整的记叙。”这项技术遭遇的另一个难度是,获得满意的解析度需要对个体神经元进行监视,被监视者不得不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电极植入大脑内部深处。

根据《自然》刊登的论文,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脑内植入电极治疗癫痫的患者得出研究发现。科夫认为传感器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最终有望让以一种不采用侵入式外科手术的方式监视大脑活动成为一种可能。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便可开辟一片新天地,各种可能性都有望成为现实。他说:“能够‘阅读’无法与之进行交流的人——例如陷入昏迷的人——的想法一定非常奇妙。”

在此之前,科学家就曾多次尝试开发机器界面,将人的想法翻译成指令,控制计算机或者其他机器。但这些尝试主要关注的是与运动控制有关的大脑区域。科夫的系统能够监视更高一层的大脑区域活动,可潜在地鉴别抽象的想法。他说:“我们要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在可以走进人们的大脑并用可视化信息呈现他们的想法情况下,我们可以思考一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例如,如果想告诉你一些事情,我们并不需要给你发电子邮件,只要想就可以了。另一个具有未来派色彩的应用是,用户可以想象一个信息流并在他们眼前呈现。”牛津大学神经学家科林·布莱克摩尔教授认为,从这项研究得出的有限结果到记录梦境绝对是一个巨大飞跃。

 

 

 

 

       银河
                         (银河核心深处神秘物质相撞在一起产生的伽马射线)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在银河核心深处发现与暗物质粒子有关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地的这种神秘物质相撞在一起产生伽马射线的次数,比天空中的其他临近区域更频繁。
  
    最近几年,科学杂志上不断出现类似研究,不过要证实信息来源一直非常困难。然而费米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最新研究的第一论文作者丹·霍普表示,10月13日出现在arXiv.org网站上的这项最新研究与此不同。他说:“除了暗物质以外,我们考虑每一个天文学来源,然而我们了解的知识无法解释这些观测资料。也没有与之密切相关的解释。”这一断言还没得到其他科学家的严格审查,不过看过这篇论文的人表示,他们还需要对该成果进行更多讨论。
  
    费米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雷格·霍甘并没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项通过一个简单粒子模型,把少量与暗物质的证据有关的线索拼接在一起的研究。虽然它还没有充足证据,但它令人兴奋,值得我们去追根究底。”暗物质从137亿年前开始在庞大的能量膨胀——宇宙大爆炸过程中形成。能量冷却后形成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目前它们在宇宙中的比例分别是4%、23%和73%。
  
    跟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具有引力,几十亿颗恒星正是在它们的帮助下聚集到星系里。但是这种物质很难与普通物质发生互动,人们看不到它。微中子是唯一一种曾在实验室里发现的暗物质粒子,但是它们几乎是零质量,而且在暗物质的宇宙能量部分里仅占很小比例。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剩下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构成,这种粒子的能量大约比质子多10到1000倍。如果两个暗物质粒子撞在一起,它们就会彼此摧毁对方,产生伽马射线。
  
    霍普和他的科研组通过对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在两年多时间里传回地球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种高能死亡信号。费米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的伽马射线望远镜,主要用来扫描银河的高能活跃区。他们发现,发出信号的相撞在一起的暗物质粒子,比质子大约重8到9倍。霍普说:“它比我们大部分人猜测的结果可能更轻一些。迄今为止我们很擅长这方面。不过人们猜测的暗物质粒子的重量范围不会一成不变。”
  
    该科研组在银河核心处一个直径100光年的区域收集到的数据里发现这些信号。霍普解释说,他们之所以会关注这个区域,是因为它是暗物质最喜欢的聚集地,银河这个区域的暗物质密度,是银河边缘的10万倍。简而言之,银河核心就是一个暗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经常相撞的地方。
  
    然而,其他科学家希望看到卡尔·萨根的名言“不同凡响的发现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能变成现实。也就是说,他们希望看到从自然界和实验室两方面获得的证据。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迈克尔·特纳没参与这项研究,他说:“没人提供像萨根提到的那种证据。接受这一观点最困难的部分是,你必须拒绝接受天体物理学解释。大自然非常非常聪明,这可能是我们至今从没思考过的事情。”
  
    特纳表示,好消息是几项有希望的暗物质探测试验目前正在进行。相干锗中微子技术(CoGeNT)等深埋地下的探测器可助霍普一臂之力。该探测器近几年可能已经发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的迹象。特纳说:“这十年是暗物质的十年。这个问题即将解决。现在所有这些探测器都在观测正确方位。”霍普同意两人的观点,不过他表示,与他交谈过的天体物理学家,没人能解释清楚这一现象。他认为,在他的发现得到支持或痛批前,也许只要数周时间就能在实验室里验证暗物质是否存在。他说:“我从没像现在一样为自己是一名宇宙学家而感到激动不已。”

 

 

 

 

这是在中国智人洞里发现的一块人类下颚骨和几颗臼齿化石


                     (这是在中国智人洞里发现的一块人类下颚骨和几颗臼齿化石)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最近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人类颚骨化石,使我们对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时间产生质疑。
  
    科学家表示,古生物学家于2007年在中国智人洞(Zhiren Cave)发掘的这块下颚骨化石具有非常明显的现代人特征:突出的下颚。但是这些化石的年代,比以前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早6万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这篇论文的联合作者埃里克·特林库斯教授表示,事实上,在中国发现的这块大约已有10万年历史的化石,是“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
  
    被广为接受的一种理论认为,智人在大约6万年前走出非洲,这一时期现代人迅速取代了分布在全世界的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等早期人类。在中国发现这种远古人类样本,将会彻底改变人类迁徙的时间线。这一发现或许还意味着,5到6万年前,生活在中国的现代人与其他人类有交往,甚至是近亲结合。除此以外,它还说明现代人到达中国的时间显然比很多其他人类(包括我们自己)更早。
  
    例如,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ought)方式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人类特征,它包括利用珠子和图画代表物体、人和场景。有关这一特征的第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直到3万年前才出现在中国的考古学记录里。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家克里斯多佛·巴尔并没参与这一最新研究,他表示,迄今为止的大部分遗传证据都支持“走出非洲”理论提出的时间线。但在中国最新发现的颚骨化石对它发起了挑战。巴尔说:“它们是现代人出现的证据,通过它们可以确定现代人在这一地区出现的确切时间。”
  
    美国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的古人类学家约翰·霍克斯表示,这个下颚骨和3颗臼齿是在中国智人洞发现的唯一一批人类化石,它同时具备穴居人和现代人的下颚特征。他说,“如果这一推测是对的”,我们就需要对人类从非洲迁出的时限进行重新评估。“我认为他们的推测基本没错,不过我想看到更多证据。我非常非常希望能从这些(化石)里提取出一些遗传物质。”有关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人类下颚骨化石的论文,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中新网10月27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7日表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这位发言人介绍,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按照工程计划,中国将于明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