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土壤的成分异常丰富,不过前去开采银的代价太高。


月球土壤的成分异常丰富,不过前去开采银的代价太高。

碎片(突出的嵌入物)是“半人马座”火箭撞上“凯布斯”陨石坑后产生的喷射物,分析结果显示,月球土壤中大约6%是银。


碎片(突出的嵌入物)是“半人马座”火箭撞上“凯布斯”陨石坑后产生的喷射物,分析结果显示,月球土壤中大约6%是银

撞击月球图示


撞击月球图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去年科学家用一枚用过的火箭轰击月球南极的“凯布斯”陨石坑,意外发现一些宝贵元素,其中包括银。不过含量很低,还不值得开辟月球银矿。除此以外,这次太空探索还在该陨石坑底部发现大量水。月球土壤中水大约占5.6%,完全够未来载人任务使用。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安东尼·科拉普瑞特表示,这是“很多很多水”。“它以水冰粒子的形式存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水冰是一种很好处理的资源。不用加太高温,只要把它拿到室温环境下,就能把它与杂质分开。如果有1公吨月球土壤,按含水大约5%计算,你就能从中提取出11到12加仑(41.64升到45.42升)水。”然而不好的消息是,他们发现月球土壤里的水银含量也很高,这可能会给探索家带来潜在风险。
  
    “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 (LCROSS)任务涉及到有意用一枚用过的“半人马座”火箭撞击位于这颗天体南极的“凯布斯”陨石坑。然后用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的仪器对撞击产生的羽状喷射物进行分析。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陨石坑,是因为它一直处于阴影处,温度低达零下238摄氏度。去年10月9日这枚火箭撞到“凯布斯”陨石坑的坑底,在它上面留下一个直径70英尺(20.34米)到100英尺(30.48米),深6英尺(1.83米)的坑。
  
    据估计,有2吨物质随羽状喷射物升至超过0.5英里(804.67米)高空。这些尘埃和水汽被阳光照亮后,月球勘测轨道器上的仪器对它的特征进行了长达4分钟的检测。发表在22日的《科学》杂志上的该研究成果显示,这个陨石坑里的土壤成分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它不仅包含水,还包含很多化合物和元素,例如水银、钙、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氨、钠,以及少量银的迹象。
  
    行星地质学家彼得·舒兹是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布朗大学的科学家,他说:“这个地方看起来就像一个元素藏宝箱,曾经被释放到月球各地的化合物,现在都聚集在这些永久阴暗处。”美国宇航局“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在月球“近地面(near side)”发现银和金的痕迹。在“凯布斯”陨石坑发现银,说明遍布月球的银原子都移动到极区。舒兹博士认为,由流星撞月球释放的大量元素,可能在阳光的驱使下,都转移到了寒冷的极地。它们被极区永远处于阴暗处的寒冷、黑暗的陨石坑捕获到。
  
    舒兹解释说:“释放和转移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他从1984年开始在布朗大学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月球。“这说明转移占据了上风。我们收集材料,并不只是简单的处理。”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西南研究院的库尔特·勒斯福德是负责操作月球勘测轨道器上的仪器的科学家,他表示,最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发现月球土壤里的水银几乎跟水一样丰富。他说:“这种物质有毒,因此这对人类探索是一大挑战。”
  
    银原子可能也是迁移物质的一员。但是舒兹强调说,发现贵金属痕迹“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到那里去开采它们”。舒兹说:“它们在月球永久阴影区保存了几十亿年,那里可能有与地球历史、太阳系和我们的银河有关的线索。它们都储存在那里,这是隐藏的历史,正等待我们去取回。”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最新观测发现奇特的“太空日偏食”,这些照片犹如某人用大拇指遮挡着相机镜头一样。

美国宇航局卫星最新拍摄“太空日偏食”(图)

美国宇航局卫星最新拍摄“太空日偏食”(图)

这些奇特的太空日偏食照片是月球运行至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和太阳之间形成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是在超紫外线波长下观测太阳,呈现出黑暗的月球遮挡了前方的太阳。

在照片中可清晰地看到超炽热的太阳耀斑向外太空延伸,太阳耀斑形成的等离子圈可达到2000万摄氏度,这些明亮的等离子圈直径可达到1384035.84公里(860000英里)。

最新拍摄的“太空日偏食”照片除了令人惊讶的观赏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负责监控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科学家称,拍摄太空日偏食照片有助于改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装载仪器的性能。

科学家说,太阳日偏食中非常清晰的月球边缘有利于我们测量该探测器轨道观测性能,例如:光学衍射和电压过滤。我们可以使用这些信息进一步纠正观测器装载的仪器,并呈现更加清晰的图像。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可拍摄到高清晰度太阳不同波长范围,揭示近几个月内太阳活跃期壮观的太阳耀斑。该探测器于2010年2月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基地发射,现位于距离地球35405公里(22000英里)的太空轨道运行。

 

 

10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救救我们的城市》(Save our cities),称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应该更多地将关注重点放在城市。同期《自然》还刊登了关于科研与城市的系列文章。以下为社论主要内容:
 
统计数据显示,就论文数和它们的科学影响来说,城市是最多产的区域。拥有巨量人口的东京、伦敦、巴黎、纽约及北京等大城市在这两方面均表现出色。这些大城市不仅为科学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同时也拥有大量非科学资源,往往是文化、企事业和金融市场中心。
 
从城市获益的科学家应该对城市进行回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且这一数量不断增长。而目前城市遭受着污染、贫穷和疾病的困扰,而且易受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人科学家,不论所从事的专业是否相关,科学家都应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除了具体的科研和为决策者提供建议之外,科学家还可以通过科学教育与科普帮助城市社区。许多城市缺乏相应资源,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科学和数学教育。科学家可以指导学生,给科学展览提供意见,或是向公众阐释自己的研究。在拥挤的大都市里,灵感往往缺乏,科学家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北京正式叫停一机双号业务 中电信已进行清理

中国电信“一机双号”业务宣传广告

本报讯(记者 古晓宇) 昨天,记者从工信部网站了解到,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北京相关运营商采取措施,确保“一机双号”业务真正退出北京市场。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表示,针对北京电信市场个别代理商继续私自办理“一机双号”业务、出售库存号码的行为,明确要求所涉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彻底清理原有库存,规范销售渠道,确保“一机双号”业务真正退出北京市场。

据了解,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已经对此项业务进行了清理整顿,并采取了更新10000号客户服务知识库,对客户做出正确解释;加强对代理商的管理,全面回收一卡双号话机的代理业务;规范销售组织,提高、完善渠道管理、市场宣传等工作的三项具体措施。

据中国电信客服热线介绍,所谓“一机双号”是指无线固话的一种业务,即一部无线固话可拥有两个号码,一个8位固话号和一个11位的手机号,拨打这两个号码都可以接入本机。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没有解释明确叫停“一机双号”的原因,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机双号”虽然为一些用户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该业务模糊了固话业务与手机业务之间的界限,不便于相关部门的管理,同时也对号码资源造成了浪费。

 

 

2010年10月19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二十一届院士大会在印度海得拉巴市举行,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TWAS院士、获奖科学家、特邀代表400多人出席了大会。在本次TWAS大会上,共增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8名,其中包括18名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学者。
 
以下为当选的中国学者名单:
 
姚孟肇,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
 
赵进东,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庄文颖,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贺林,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伍焜玉,男,博士,台湾“国家卫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万立骏,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东元,男,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海岩,男,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晓静,女,博士,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向群,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贺曾朴,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所长,特聘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士。
 
周卫健,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范守善,男,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叔贤,男,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敬一,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方新,女,博士,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曾志朗,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员。
 
叶嘉安,男,博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