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史前巨企鹅 身着红褐色羽毛(组图)

“水中之王”史前企鹅是由一位秘鲁学生在秘鲁东海岸帕拉卡斯保护区发现的

科学家发现史前巨企鹅 身着红褐色羽毛(组图)

艺术家描绘的史前企鹅外形模样

科学家发现史前巨企鹅 身着红褐色羽毛(组图)

这种史前企鹅身高1.5米

最新发现史前巨企鹅 身高1.5米长着红褐色羽毛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科学家最新挖掘发现一种体形巨大、曾漫步在0.36亿年前的史前企鹅化石,这种身高1.5米的史前企鹅被命名为“水中之王”。它们的体形是现代企鹅的两倍,并且身体表面覆盖着红褐色羽毛。

不同于现代企鹅,这种史前企鹅生活在热带区域,平时潜入温暖的海水中,使用15厘米长、颇似矛状的尖喙捕猎鱼类。据悉,“水中之王”史前企鹅是由一位秘鲁学生在秘鲁东海岸帕拉卡斯保护区发现的。当时,研究小组注意到在挖掘发现的足部化石上存在着鳞状软组织,便将它称为“彼得罗”,这一名称源自哥伦比亚热播电视剧一个小角色。

这种巨型史前企鹅生活在恐龙末期和地球气候比现今更温暖、庞大史前鸟类和哺乳动物漫游地球时期之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丹-克塞普卡(Dan Ksepka)教授说:“我们恢复了仍附加在翅膀上的羽毛,它与现今企鹅身体上的廓羽相似,廓羽在现代企鹅身体上起到防水和调控身体温度的作用。按照史前企鹅的体形,它们身体上的羽毛没有现代企鹅身体的羽毛长,事实上一些体形较小现代企鹅的羽毛比史前企鹅羽毛更长。”

 

 

嫦娥二号第1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嫦娥二号近月制动全过程演示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田兆运、杨冰、姜宁)北京时间6日11时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32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副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说,近月制动是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嫦娥二号卫星飞行到月球附近时,其相对月球的速度大于月球逃逸速度,如果不减速,卫星将飞离月球。要实现绕月飞行,必须进行制动,将其飞行速度降低到月球逃逸速度以内,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月球卫星。

11时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地面测控系统,向嫦娥二号发出指令,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32分钟后,正常关机。对各项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据介绍,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实施近月制动时距月面更近、速度更快、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进而影响近月点轨道预报、轨道控制精度和近月点捕获后快速定轨的精度。这对卫星的控制能力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二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航天测控“月球精密定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据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于近日择机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一次轨道平面机动和两次近月制动,确保卫星进入周期118分钟的“使命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开展科学探测活动。

 

 

试管婴儿之父获诺贝尔奖 首位婴儿已为人母

爱德华兹现年85岁。

试管婴儿之父获诺贝尔奖 首位婴儿已为人母

2008年,首位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在30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

爱德华兹的成就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如治疗癌症、胚胎干细胞研究等。

——瑞典隆德大学生殖研究所负责人吉维尔曼

当地时间10月4日,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获奖者为素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由其开创的体外受精技术使400多万人得以降生。

爱德华兹妻子称高兴

当日,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在公布奖项时表示:“爱德华兹的成就让不育症能得到治疗。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今天,爱德华兹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帮助全世界不育的夫妇带来幸福……这一成就代表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一座里程碑。”

尽管爱德华兹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奖金,然而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格兰·汉森透露,目前,爱德华兹由于身体欠佳,无法在获奖后立即接受采访。

汉森说:“我和爱德华兹的妻子通了电话。她感到很高兴,并说自己的丈夫也一定会为此感到高兴。”

本周还将公布和平奖

瑞典隆德大学生殖研究所负责人吉维尔曼指出,爱德华兹的成就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如治疗癌症、胚胎干细胞研究等,“因为我们成年后患上的很多疾病都是在生命早期埋下伏笔,包括受孕阶段”。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今年公布的首个诺贝尔奖。本周随后揭晓的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以及和平奖。而备受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10月11日公布。

(谢来)

■ 焦点

试管婴儿曾引发伦理争议

许多宗教领袖一度要求爱德华兹停止“扮演上帝”

现年85岁的爱德华兹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名誉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就开始与同事共同研究体外受精技术。

通过这一技术诞生的婴儿被称为试管婴儿,即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最初,爱德华兹同英国外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合作开始治疗不孕症的理论研究,并着手研究体外受精技术。1969年,爱德华兹在试管中培育出第一个胚胎。1980年,两人在剑桥大学成立了第一所体外受精技术诊所。

10月4日,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指出,试管婴儿技术最初引发了“激烈的伦理争议”。许多宗教领袖甚至科学家都站到反对的阵营,要求爱德华兹立即停止“扮演上帝”的做法。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也一度拒绝为爱德华兹提供研究资金,但是来自私人的捐赠使其能继续进行此项研究。

1988年,爱德华兹的合作伙伴斯特普托去世后,反对者再次就试管婴儿发起大范围争论。

然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医学专家威廉·莱杰认为,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实至名归,“这是对一位改变了很多人生命的人的认可,唯一的缺憾是斯特普托没有看到这一切,分享团队的快乐。”(谢来)

■ 人物

全球首例试管婴儿已为人母

路易斯·布朗现年32岁,与“祖父”爱德华兹保持密切联系

1977年冬,爱德华兹开始为受不孕症困扰的布朗夫妇进行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受精手术。他从输卵管异常的布朗夫人体内取出卵子,同布朗先生的精子受精后,将受精卵植入布朗夫人的子宫内。

1978年7月25日,人类历史上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在英国通过剖腹产诞生,她的到来成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面对啼哭的路易斯·布朗,布朗先生语无伦次地说:“简直难以置信!”

至今,全世界已有400多万人通过此项革命性技术来到人世间。虽然反对者认为路易斯·布朗是“怪物”,但她一直健康成长着,并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现年32岁的布朗已身为人母。她在2007年自然受孕产下了一名男婴。

目前,布朗是英国布里斯托的一名邮政工作人员,她也始终和自己的“创造者”———爱德华兹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布朗说:“他在我眼中就像是自己祖父一样。”

从小到大,布朗习惯了媒体和外界的关注,就连她上学的生物学课本上也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有时走在布里斯托的街道上,布朗会被路人认出来。大家会问她各种奇怪的问题,例如:“试管那样的东西怎么能装得下你?”

对于过多的关注,布朗说:“我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个试管婴儿会是我,我只想成为普通人。成为第一个听起来有些让人害怕,但换个方式想这也很好:如果我没有出生,其他的试管婴儿也不会诞生。体外受精技术帮助了很多夫妇。”(谢来)

■ 资料

诺贝尔医学奖九年“成绩单”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澳大利亚公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瞬间

资料照:在摄于1969年7月20日的资料照片上,美国宇航员奥尔德林站在插在月球表面的美国国旗旁留影。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在《澳大利亚地理》杂志今天举行的颁奖大会上,一段从未公开的人类首次登月录像片段播出。这段视频画面分三段,第一段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沿梯子走到月球表面。第二段是奥尔德林登月的画面,第三段是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活动的画面。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此前表示,在反映那一时刻的资料片中,这段录像画面效果“最佳”。 当初阿姆斯特朗决定提前登月,受相对地理位置因素影响,美国本土尚未处于最佳信号接收区,而澳大利亚接收到清晰信号。

 澳大利亚一个研究小组从档案库中找到这段遭人遗忘的录像,发现它损坏严重。研究人员花费不小工夫,才把它逐帧数字化。录像先前只有阿波罗登月计划宇航员和一些航天界人士看过。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在北京时间15时半,澳大利亚地理杂志颁奖典礼在悉尼举行,主办方公布了一段从未公开的人类首次登月的录像片段。

据悉,这段视频记录了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沿梯子走到月球表面的最初数分钟。据报道,在反映那一时刻的资料片中,在澳大利亚观测站收到的这段录像画面效果“最佳”。这份录像只有几分钟长,被认为是记录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这一历史时刻的最好录像片段之一,也将是证明美国月球登陆的最好证据之一。

据报道,此段录像在档案馆丢失已好多年了,被发现时大部分已被损毁。录像描述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走出飞船的前几分钟,被保存在澳大利亚档案馆,清晰度远远高于最初在全世界范围内放映的其他登月录像。负责登月记录修复项目的澳大利亚天文历史学家萨基森(Sarkissian)表示,即将看到的这段录像是展示阿姆斯特朗从飞船扶梯走向月球过程的最高质量的录像。美国宇航局当时使用的是Goldstone空间站的信号,本身参数设置存在偏差,因此只能看到一些黑影,但在澳大利亚空间站接收的信号中可以清晰看到阿姆斯特朗。

新华网海牙10月5日电 (记者 潘治)“我们学校一下子培养了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在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荷兰奈梅亨大学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伊万霍利曼显得非常兴奋。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获得者之一安德烈海姆拥有荷兰国籍,他同时受聘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荷兰奈梅亨大学。而另一位获奖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拥有英国和俄罗斯双重国籍,虽然也在曼彻斯特大学做研究,但博士学位是在荷兰奈梅亨大学获得的。

5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名单宣布后,记者立即联系安德烈海姆所在的奈梅亨大学分子材料研究所,但该所的电话已被打“爆”。几经努力,记者才联系到该研究所所长霍利曼。

霍利曼告诉记者:“海姆已在这里工作十年,我们会和校长一起为他开香槟庆祝。另外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沃肖洛夫也是在我们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

“我们对他们获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整个研究所长期以来在他们获奖的这一项目上投入了很多努力,”霍利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