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是生物学科研中下一个新焦点学科。近日,瑞士国家基金会(SNF)网站公布消息:瑞士政府将出资2亿瑞郎,从事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这笔拨款的前提条件是,参与该项目的各高校也必须出资1亿瑞郎。此外,加上来自制药、生物科技和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的资金,瑞士将有4亿瑞郎投入系统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据了解,所有项目的审批都由瑞士国家基金会负责。
 
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由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这是一个逐步整合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因此,人们常把系统生物学称为21世纪的生物学。这一学科对整个生物系统进行分析,着重检验这一系统的功能。所获得的资料将保存在电脑中,通过电脑对这一系统进行效仿和定性,找出它在遇到问题时的反应。
 
瑞士国家基金会负责人称:“系统生物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信息学和工程科学于一身。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所有这些领域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瑞士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上已经走在了欧洲最前列。”
 
因此,专家表示,名为“SystemsX.ch”的网站的建立可以说是瑞士科研史上的一个壮举,这一网站由瑞士几大著名高校联合建立,共同合作研究尖端学科——系统生物学。瑞士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希望以此成为世界系统生物学的带头人。
 
据介绍,2004年,英国为系统生物学投资2.14亿瑞郎。2008~2011年,德国每年将为这个领域投资6200万瑞郎。2007~2013年,欧盟在第七框架计划范围之内将为此拨款1.34亿~1.67亿瑞郎。而瑞士将在2008~2011年期间为这个领域投资3亿瑞郎,是人均投资最高的国家。
 
据了解,除苏黎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参加系统生物学科研联盟外,保罗谢勒学院(Paul Scherrer Institut)、Friedrich Miescher学院和生物信息学院(Institut für Bioinformatik)也先后加入。
 
瑞士教育与科研国务秘书Charles Kleiber说:“10年前进行这样的项目是不可能的,这样大规模的合作是没有先例的,这为院校间的合作树立了榜样。”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所有有关系统生物学的科研项目申请都已递交。瑞士国家基金会(SNF)将决定选择哪些项目。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院长Ralph Eichler认为,经济部门一定会积极参与这样的科研项目。而制药行业则希望通过对系统生物学的认可,打通更多通往新型药物的渠道。
 
新药物的研制对于制药行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自2000年以来,新药制造的批准数量在逐渐减少,同时科研的费用又在持续上升。
 
长期以来,生物学研究是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里进行的,而系统生物学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进行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计划、人类表观基因组学计划等。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转变为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科学,已在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医学中得到应用。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也于2007年底宣布,向纽约大学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中心拨款440万美元。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利用这笔资金,设法从基因组范畴内识别出决定谷物特征的基因。此项拨款只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的新的总额高达8580万美元的26项拨款中的一项。这些拨款将用于资助一个新的被称为“植物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这些资金是其植物基因组研究计划(PGRP)的组成部分,该计划到现在已推行了10年。

 1月9日至11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先后公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软件研究”“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沙尘暴遥感监测与预报集成技术研究”“京津冀城市群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四项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通知。
 
详细信息请登陆http://www.most.gov.cn/tztg/index.htm查询。

北京时间1月14日消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该网站日前评选出未来将改变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分别为:

    1、氢经济

 

    氢经济

    除了不断消耗进口石油,受石油供应商的支配外,我们可以将水转化为氢用来燃烧或者给燃料电池充电,而且,氢燃料的唯一副产品又是更多的水!然而,由于氢的密度小,因此氢的存储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不管怎样,氢将有望成为取代目前石油经济的最佳候选人。

    2、治疗法克隆术

    治疗法克隆术

    忘记有关克隆某只特殊的羊或者某个特殊人的故事吧。克隆时代的最新理念是在容器中培养出用以替换的器官或者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不会受到身体的任何排异。所有长有癌细胞或者损坏的器官都可以用克隆出的新的健康细胞来取代。

  3、电子摩尔定律

电子摩尔定律

    1965年,Intel共同创始人戈登-摩尔的定律暗示,任何电子系统的整体效率会每24个月翻一番。二十多年来,批评家曾指出摩尔定律的重点在于电池,而芯片产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电池的发展。如今,如果摩尔定律在未来几十年或者600年间依照正确,那么就应该从系统的节能效率上考虑整体性能上的提升。

    4、台式三维打印

台式三维打印

    不用去店里寻找你所需的小器具,你可以下载你所想要的器具图案,然后通过台式三维打印机生成这个小器具。接下来,你可以设计自己的新发明、海报和图案,然后销售它们,例如,玩具、厨具和家具装饰物品。噢,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手工业!
      5、基于位置信息的计算

基于位置信息的计算

    不用在浏览器屏幕上点击某个图标,你可以在户外行走时,将手机指向一个真实的三维物体(假设是一个商业大楼),然后按一下电话,就可以得到你所指物体的信息(或者是跳转到环球网站上)。除了获得因特网地址外,你还可以获得地理坐标。

    6、更好、更便宜的太阳电池

更好、更便宜的太阳电池

    光电池(将太阳光转化成为电能)的成本正在逐渐降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光能的成本将等同于电网发电的成本,那时光电池将成为新型住宅建设中的标准特色装置。你的房屋将可以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自己发电(除了夜晚和恶劣天气外)。

    7、移动式遥控装置

移动式遥控装置

    最近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的挑战(使用遥控车进行郊区交通)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生活。如果可以驱使爱车自动去熟食店取预订的食物,为什么还要亲自开车去呢?我们将可以看到公路上到处都是这种移动式遥控卡车车队。不可否认,这些移动式遥控装置将比人们更适合在仓库里工作,处理挑挑拣拣和拖拉牵引的繁重杂事。

    8、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

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

    WiMAX、3G和4G等等无一不将目标直指无处不在的无线因特网,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保持在线状态。这也就意味着,任意两个设备之间都具备顺畅的连通性。想通过手机检查你的防盗自动警铃吗?这很容易,这甚至会比脱下外套放松一下还要容易得多。
      9、基因疗法和/或干细胞

基因疗法和/或干细胞

    许多疾病事实上都含有遗传因素,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基因。不过,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改变这些致病基因,将缺陷细胞转变成了正常细胞。或许,有一天出生缺陷将会如肺炎一样可以治愈。

  10、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如果你得到的是有关帕丽斯-希尔顿的最新绯闻,那么上不上网就不重要了。然而,人类成堆著作的数字化进程正在飞速加快。例如,目前,麻省理工大学的所有课程都有网络版了。如果你还没有在线学习的经历,可以马上开始使用“谷歌图书搜索”。在网络上直接寻找方法解答问题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可惜解答的问题通常都是简单的问题。

1月8日,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揭晓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奖励数量上的不断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一方面,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今年国家科技奖有四大亮点

    由张钟华院士领衔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国家基准”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钟华解释说,“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是电学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质量单位千克三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依据,对整个计量系统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关系着国家的技术主权。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的项目组经过17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建成了我国自己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并成功研制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量子化霍尔电阻器件”,准确度比国外最好的同类装置还要高出10倍以上。

    这只是获奖项目的一个代表。翻看获奖项目简介:“17年的科研探索”、“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际封锁”……这些词汇让短短几页获奖项目介绍重逾千斤。透过这些获奖项目,我们看到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亮点。

    亮点一:原创性成果多,建立了标准。2007年度反映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数量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90项。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说:“在国家科技工作中实施人才战略、标准战略、专利战略后,近年来获得专利的获奖成果数量在不断增长。一批成果建立了国内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这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

    亮点二: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增加。陈传宏表示,过去获奖单位多是大学或科研机构,而现在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57%的项目有企业参与,其中39%是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和申报的。

    亮点三:中青年获奖比例高。据统计,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61%。青年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亮点四:解决民生问题获奖项目增多。很多获奖成果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并且直接作用于国民经济发展。陈传宏举例说,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品种自2004年推广以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一成果不仅阻止了跨国公司对我国玉米种业的冲击,也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最佳诠释

    工业、农业,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环境、水利、信息……获奖项目百花齐放,不仅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布局,而且是我国科学发展成果和技术创新成就的最佳诠释。

    ——原始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从获奖项目上分析,反映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完成;体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则多以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分别完成或者合作完成。从获奖项目的经费投入看,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研发投入主要由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分别为60.7%和64%。而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技进步奖项目,其经费来源多元化,研发经费来自企业投入的项目数量在不断增加,占获奖项目的69.3%。说明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逐步形成。

    ——科技在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等一批关注民生的科技成果获奖,体现了党中央提出要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三亿人民,也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在民生科技方面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科技在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人才回流明显,科技发展带来凝聚力的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海外学子纷纷回到国内效力。在2007年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项目共90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33%,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61.5%,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6.2%,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25.5%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我国人才战略成效显著,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科技奖励在发现、凝聚和培养尖子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奖励指标引导科研方向

    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不仅是对成绩的认可,更是一种政策导向,引导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陈传宏表示,在推荐和评审中,通过调整推荐指标和奖励指标等措施,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数量,加强对科学理论、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等原始性创新的奖励,推动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国家科技奖励的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这些细微的调整,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深意。陈传宏举例说,近年来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科技奖励部门就有意识地在推荐、评审中,通过调整奖励指标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注重对社会、资源、环境类项目技术的奖励。“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等一批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得到奖励。

    2007年的国家科技奖励有这样几个侧重:突出对尖子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的奖励;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专利、标准战略的实施;坚持对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激励导向;继续把对工人农民科技创新的激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奖励;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学术风气是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的风向标之一。陈传宏介绍说,今年特别加强了对项目完成人的实质性贡献的评价。推荐时,要求写明获奖候选人参加项目研发的工作量,明确获奖候选人对科学发现点、技术发明点以及技术创新点的具体贡献,并需提供知识产权、发表论文等能够证明学术贡献的旁证材料;评审中,要求项目主要完成人到会答辩,并专门介绍项目所有获奖候选人的贡献,以便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对完成人贡献进行评价、把关。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对项目没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员搭车现象,进一步杜绝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使真正在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研发人员得到肯定和激励。

    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已落下帷幕,更大的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的步伐将要迈出。正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所说:“大家仍需敬业乐群、深刻钻研!”明年,我们期待再相会!

 

人造心脏(资料图片)

    美国科学家昨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利用“去细胞法”使一个来自死老鼠的心脏重新跳动。这是科学界首次令整个“生物人工心脏”起死回生,若相同技术应用于人类身上,意味着可创造出无限量的心脏及其他器官,甚至可用病人本身的细胞培植可供移植的器官,器官移植技术的历史或许从此改写。

    

新细胞注入“旧架子”

    美国科学家成功利用“去细胞法”,制造出全球首个“生物人工心脏”。其方法是先用强力清洁剂把死老鼠心脏的所有细胞除去,但保留心房、心瓣、血管等结构,最后只剩下由蛋白质组成的支架。

    研究员然后在这个“空架子”中注入来自新生老鼠的心脏细胞,再把心脏置于无菌实验室内培植。只是短短四日后,心脏就开始收缩,到第八日就开始跳动,心跳强度大约是成年老鼠心脏的百分之二。

    这一激动人心的成果甚至让参与这个项目的科学家感到意外。“之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参与研究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哈罗德·奥特说,“但当我们看到这颗心脏开始跳动时,我们惊喜到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可解决器官短缺问题

    该技术可望解决器官短缺问题,并为目前全球2200万名有心脏衰竭危机的病人提供一种突破性疗法。这也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培育出完整的人体器官,这一突破性成就可以帮助培育人造器官,并将这些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

    研究人员也成功将同类技术应用在猪心脏,而猪心脏无论在大小和结构复杂程度,均与人类心脏最相似。

    研究人员目前正着手改善“生物人工心脏”的功能,他们已将这些新心脏移植到老鼠体内,并把心脏连接到它们的主动脉,以观察这些老鼠是否能成功存活下来。

    一些科学家对这项突破性技术表示欢迎。曾经成功地在老鼠体内培育出人体心肌的澳大利亚科学家韦恩·莫里森说:“这些研究人员制造出的心脏无论在外形、构造上都和真正的心脏一样,而且,最令人惊喜的是,他们没有丢弃原有的血管结构。”

  有望培育出无排异器官

    领导研究的明尼苏达大学心血管修复中心总监多里斯·泰勒表示,他们已准备好利用病人本身的干细胞,为他们培植出可供移植的心脏,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出的器官几乎没有排异的风险。

    泰勒指出,这方法可用来培植“任何有血液供应的器官”,“‘去细胞法’可用来制造任何器官──肝、肾、肺、胰腺──任何你说得出的,我们都希望可制造出来。”

    由于培育首颗“老鼠人工心脏”的干细胞来自于100只幼鼠的未发育完全的心脏,如果这项技术要应用到人类身上,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干细胞作为“原料”。而去年在干细胞研究界的一大突破——科学家利用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干细胞——可能会为这项新技术提供支持。

    伯明翰大学的乔恩·富兰普顿说:“虽然这只是制造人工心脏的第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这项技术无疑是一个让人振奋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