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日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天文工作者从最新的美国斯隆望远镜数字照相巡天数据中发现了13万多个星系团,这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最大的星系团列表,将对宇宙暗物质、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研究作出贡献。这一研究结果发布在最新出版的国际著名天文专业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副刊系列》上。

    几十年前,有人注意到一些星系呈现成团的现象。天文学家阿贝尔等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找出了4000多个星系团。研究发现,来自星系团背后天体的光线会因为星系团的巨大质量而弯曲,使得星系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透镜,即引力透镜,对引力透镜现象的研究揭示出星系团中含有大量的暗物质。

    近年来美国的斯隆巡天用5个颜色拍摄全天的照片,成为目前国际天文界研究最多的数据。国家天文台的文中略博士、韩金林研究员和沈阳师范大学刘凤山博士一起,从斯隆的多色照片数据中寻找聚集成团的星系,一共证认出132684个星系团。他们还仔细查看了每张星系团的照片,发现了近一百个明显的引力透镜系统。

    据介绍,我国天文工作者加入国际的星系团发现“竞赛”是2008年。他们从当时公布的斯隆彩色图像中发现了39668个星系团,是当时已经发布的最大星系团表的3倍。2010年和2011年,两个美国研究团队先后发表了55424和69173个星系团,赶超了我国天文工作者2009年的结果。而我国此次发布新星系团表中,有132684个星系团。

    “发现宇宙空间的大量星系团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星系团内的暗物质和热气体分布,还可以研究星系团的碰撞和并合过程,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韩金林说。

 

 

被业界誉为北斗系统进入寻常百姓家“第一只春燕”的全球首款“北斗+GPS”双系统车载导航产品,近日由华阳集团正式发布。
 
“它标志着北斗在产业化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北斗”已正式进入建设和应用并举的新阶段,而由“北斗”直接推动的中国导航产业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不争事实。
 
中国导航产业的春天,已然来临。
 
挖掘技术优势 带动产业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尽管美国GPS目前已垄断国内导航产业95%以上,但“北斗”独特的技术优势将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逐渐显现出来。
 
北斗系统主要特点是具有传送短报文的通信功能,可以在系统的覆盖区域内进行双向短报文通信,这是其他系统所没有的创新性的功能。同时“北斗”又将全球系统和区域系统,以及区域增强系统组合在一起。
 
据悉,目前北斗系统的注册用户达10万个左右,其中军民用户数量约各占半壁江山。而民用的主要领域是海洋渔业,约3万余个,其次是水利、气象、林业等等。
 
曹冲告诉记者,这些用户主要利用的是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是从使用北斗一号延续过来的。
 
“今后北斗系统的应用,可能大部分是应用北斗系统的无源定位功能,其用户数量不会受到通信容量的限制,会是10万数量的成百上千倍的增长。”曹冲说。
 
面对GPS的强劲市场竞争,“北斗”积极应对。
 
“从系统而言,必须加强抓紧兼容互操作可交换方面的适应性改进工作,这是可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关键性举措。”曹冲解释。
 
曹冲认为,尤其应在用户终端上做好兼容机的工作,事实证明“北斗+GPS”终端性能优于“GPS”终端。同时,只有把“北斗+GPS”终端价格做到与“GPS”终端接近,甚至一样,才能突破市场壁垒,将北斗产业做大做强。
 
“后面很快会有一大批各种各样的北斗终端产品相继问世,装点北斗产业的春天。”曹冲说。
 
不过,曹冲也指出,大众化应用是摆在北斗产业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可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大众市场提出的高性能和低价位这样的双重要求。
 
打造成熟产业链仍需时日
 
从芯片到板卡、整机,一直到相关软件应用,卫星导航产业链目前在中国正逐步建设和完善起来。
 
“主要得益于GPS应用多年来在中国的推进。”刘经南认为。
 
他告诉记者,从技术上讲,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导航产业链已经没什么障碍了。未来关键是在市场运作、商业模式和需求拓展等方面进一步跟进。
 
就卫星导航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卫星导航信号提供、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制造、工程系统集成、应用运营服务为重要环节的产业链。
 
“但整个产业链仍很不完善,很不健全。”曹冲认为,完善产业链仍需时日。
 
近年来,国家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都把“北斗”作为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使得整个卫星导航产业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曹冲作了一个预测: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年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一直备受关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其中卫星导航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骨干、基础、主线之一。可以确信,规划出台将给导航产业带来政策利好。
 
对于未来中国的导航产业格局,曹冲认为,将形成“四段论”的发展局面。这就是:以“北斗”为核心推动力,推进中国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产业整体发展;以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为主线,构建并完善卫星导航产业体系;以卫星导航产业体系为基础,构建新时空服务体系;以新时空服务体系为主体,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与基础,推进智能信息产业全面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制造出迄今最小的室温纳米激光器以及一台效率很高的无阈值激光器,能让所有光子都以激光形式进行发射,不浪费任何光子。
 
所有激光器都需要源于外部特定数量的抽运功率来发射相干光束或激光。产生激光还必须满足阈值条件,也就是相干输出要大于产生的自发辐射。然而,激光器越小,达到发射激光的阈值所需的抽运功率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为新激光器设计了一种新方法,使用共轴纳米腔内的量子电动力效应来减轻阈值限制。该激光腔包含有一个被一圈金属镀层所包裹的金属棒,通过修改该激光腔的几何形状,科学家们制造出了这种无阈值激光器。
 
新设计也使他们制造出了迄今最小的室温激光器。新的室温纳米尺度的共轴激光器比两年前《自然—光子学》杂志介绍的最小激光器小一个数量级,整个设备的直径仅为半微米。
 
这两台激光器需要的操作功率都非常低,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这些小尺寸且超低功率的纳米激光器可成为未来微型计算机芯片上的光学电路的重要元件。这些高效的激光器可被用于增强未来光子通讯使用的计算芯片的能力,光子通讯领域需要使用激光器在芯片上遥远的点之间建立通讯链接。这种激光器需要的抽运功率更少,也意味着传送信息需要的光子数量也更少。
 
参与该研究的雅可布工程学院的Mercedeh Khajavikhan认为,这种无阈值激光器还能被缩小,这使其能从更小的纳米设备捕获激光,因此能被用于制造和分析比目前激光器发出的光波波长更小的超材料。超材料的应用范围从能看见单个病毒或DNA分子的超级镜头到能让物体周围的光弯曲使它“隐身”的隐形设备。
 
 
 
 
 
 
 
俄罗斯国立新西伯利亚大学微生物与病毒学实验室即将于4月份开启一项新实验——利用新技术培育溶瘤细胞病毒以治疗癌症,俄罗斯国立西伯利亚大学副校长谢尔盖·涅杰索夫近日向媒体宣布了这一消息。
 
据涅杰索夫介绍,国立新西伯利亚大学已经花巨资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和实验设备的购置工作,并将其列入了俄罗斯政府的“百万资助”项目。参与该研究项目的除国立新西伯利亚大学外,还包括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以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和美国勒纳研究所。
 
涅杰索夫称,为了培育出符合条件的溶瘤细胞病毒,科学家对初始非病原病毒基因进行改造,并将能够摧毁癌细胞的基因嵌入其中形成融合基因,以确保能够杀死机体内不需要的病毒细胞。他说:“当机体内病毒突然活跃并开始大量扩散时,融合基因就会杀死这种异常病毒。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确曾发生一起这样的医学案例,全世界的遗传学家认为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
 
涅杰索夫透露,该科研团队已经发现了几种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的病毒,试管实验很成功。4月份,该团队将递交第一份专利申请,随后将在老鼠身上开始动物活体实验。
 
据报道,俄罗斯国立“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早在1998年就开始进行类似研究,该研究所的首批“抗癌制剂”已经开始在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肿瘤学研究中心投入临床试验。而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生物化学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在2010年至2011年也展开了相关研究。
 
 
 
 
 
 
 
 
 
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签约大会今天在京举行。北京中科科仪、中国科学报社、中国铁道科学院等9家项目单位与北京市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启动11个项目建设。
 
据介绍,11个签约项目中,国际文化产业、纪录影视产业、科学传媒产业等6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园项目,体现了北京市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意图。
 
据了解,11个签约项目中有5个来自中科院,体现了科研院所参与和支持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重要性。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在会上表示,中科院非常重视参与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中科院各研究所将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契机,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成果,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
 
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介绍,中关村科学城在加速优势资源要素聚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凸显,他希望在京企业和高校院所通过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创新,释放更多的科技与空间资源,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据悉,自中关村科学城启动建设以来,目前已有46家单位纳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体系,共推进建设了4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项目,吸引了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参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