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下海,这是人类千百年来探索广袤未知空间的最大梦想。今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上天对接天宫一号,继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潜后,中国潜入深海的计划进展如何?
 
昨天(3月11日),快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他透露,按照计划,再过两三个月,即五六月份,“蛟龙号”就要赴太平洋,载人挑战7000米深海,取得成功就意味着中国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将能在全球99.9%的海底“漫步”,领跑世界深潜俱乐部。
 
7000米,中国深潜将达世界之最
 
位于无锡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主要研发单位之一,首席潜航员叶聪也来自这个所。
 
“叶聪不光是潜水器的驾驶员,也是‘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颜开告诉记者,目前一共有3名潜航员,另两名也是叶聪亲手培训出来的。去年,他们顺利完成了5000米的海试,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今年,又将挑战7000米的深度,这意味着什么?
 
颜开介绍,“蛟龙号”的设计能力就是深潜7000米,如果“蛟龙号”成功潜到7000米处,那么,除了少数几个海沟以外,世界上99.9%的海域,“蛟龙号”都可以载着人在海底“漫步”了。“我们是第五个掌握深潜器的国家,如果今年的7000米成功,这就标志着中国掌握了世界上最大载人下潜能力的设计技术、总装集成技术。”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的载人深潜器还没有到达这个深度的,现在日本是6500米,俄罗斯6000米。
 
没空调,两三个小时从夏穿越到冬
 
“蛟龙号”内部可以活动的空间狭小,“大概直径2.1米。”颜开说。与神舟飞船不同的是,密闭舱里是常压的,因此对人体素质要求没那么高,但是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是温差太大。海试一般在夏季,水面以上温度30多摄氏度,随着下沉,温度也不断降低,如果是到7000米的海底,只有2摄氏度左右,相当于在短短两三小时内,从夏天穿越到了冬天,因此潜航人员要不断往身上加衣服,他们的衣服要求必须是纯棉防静电材质,无论是什么样式,都有一个特点:没有扣子。因为纽扣等硬物可能不小心破坏舱内的精密仪器。
 
这么先进的深潜器里,为何不能装个空调呢?颜开解释,这是为了节约能源。
 
压力大,相当于700公斤压在指甲上
 
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越大。深潜的最大难题,就是深潜器必须非常耐压。道理很简单,不过,7000米深,究竟压力有多大?
 
颜开说,这意味着“蛟龙号”要在水下承受700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1平方米厘米也就是指甲盖那么大小的单位面积上,要承受700公斤!
 
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任何一个小缺陷或一条小缝隙,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会带来致命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蛟龙号”虽然设计能力就是7000米,但并没有一下子让它潜下去,而是花了几年时间,进行一次次的海试。“2009年进行1000米海试,2010年是3000米海试,2011年5000米。”颜开说,经过前三次的海试,已经充分验证设计没有问题,应该可以满足7000米的深潜要求。
 
当然前几次的试验,也分别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设计人员已经一一修正改进,确保万无一失。颜开说,每次海试之前,都要做多次耐压试验,各个部件要做,整体也要做。
 
4小时,普通人训练后也可以潜到海底
 
普通人也可以潜到海底吗?颜开说,当然可以。“蛟龙号”就是为科学家、普通人提供探索的平台。去年深潜5000米,一共9个人轮流下潜,除了3名专业的“司机”,还有6名专家、学者。今年的7000米深潜,也将有一些科学家跟着潜入海底。
 
据了解,只要没心脏病、没呼吸传染病等疾病,年龄在26岁~56岁之间,经过申请,组织推荐,获得批准后,经过4个小时培训就能跟随潜航员潜入海底。但对于“蛟龙号”的潜航员来说,选拔和专业训练非常严格。
 
据了解,目前“蛟龙号”正在为7000米海试做各项准备工作。海试地点就在马里亚纳海沟旁边。时间预计在今年五六月份,具体还要根据当地的海洋气象条件选择最佳时机。
 
 
 
 
 
 
 
 
 


    [导读]美国家地理杂志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2012预言是真实的,超过70%的人相信存在超自然现象。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新的民调显示,几乎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玛雅预言中的2012全球灾难事件“有些真实”。事实上,所谓的玛雅预言是来源于一个位于墨西哥奇琴伊察的巨石阵,它同时也是一种石阵历法。来自詹姆斯·赖迪基金会(JREF)的研究人员从另一个角度解析了关于玛雅文明所预言的灾难事件,认为这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该基金会旨在揭示超自然、神秘事件以及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人,是一个从科学角度证明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机构,有许多科学家、统计学家和专家参与评估。

    持怀疑态度揭示神秘事件、自然规律的科学家如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美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数学大师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larke),虽然人类并非天生就是疯狂的,但一些“荒唐的科学”理论不知何故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立足点。不一致的理论、观点并非都是危险的,而一些公众却接受了许多明显是伪科学的观点,比如很多人认为鲸鱼是鱼。

    虽然这是极为明显的错误,但还不算是疯狂的认知。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有大约70%的美国人相信存在超自然现象,比如超距离的感知能力,灵魂与鬼神、死亡轮回等,并且有超过25%的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某种感知能力预测未来,还有20%的人相信我们可以与已经去世的人交谈。

    换句话说,本次由国家地理发起的关于玛雅文明2012灾难预言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美国人相信世界上存在神奇的、看不见的超自然力量,而剩下的那部分人则想办法去发现、研究超自然力量。每个人的性格、心里动机、有缺陷的认知、不稳定的情绪以及当地的人口教育环境、社会影响都有助于导致某种“缺失综合征”的出现。但实验心理学尚未充分解释为什么理性的人却需要缺乏理性的思维,许多人都喜欢轻信一些东西,却缺少必要的洞察力。

 

 

 

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提出,中国应对核电开发规划进行重新审视,进一步明确发展路线图和空间布局,完善相关政策和监管体系,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增长,并适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整。
 
2011年日本“3·11”强震海啸引发福岛核事故对未来核能政策产生深远影响,重新审视全球核能发展和中国的核电发展战略,梳理核电安全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王毅为《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撰文“关于核能安全发展的思考”称,从能源安全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角度看,中国发展核电是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完全必要的,但核电发展计划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多种风险因素:
 
一是不断演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将会给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能源需求产生多大的影响。二是铀资源的安全供应及其价格问题。三是经济成本问题,包括巨大的投资建设成本和较长的建设周期、不断增长的预算、日益积累的核废料及其高额的处理成本等。四是技术问题及其成本不断提高的影响,包括处理好第三代核电及“二代加”核电等多种堆型的并存、标准化及国产化问题;解决第三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问题;快堆及其他先进堆型的研发路径及商业化示范;选取和论证核废料处理技术路线等。五是保证项目的严格审批,建设、运行和退役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安全监管。六是公众的沟通交流问题。
 
为推动实现核能安全发展,王毅在报告中提出6项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快《原子能法》或《核安全法》及相关安全规范的制定;改革核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核能监管机构;在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框架下调整和完善核电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核电技术发展路线图,充分论证主流技术及乏燃料的处理方式;采用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方式,提高核电运营管理水平;完善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机制,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沟通。
 
 
 
 
 
 
 


    [导读]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导师蔡晓红表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探测到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意义十分重大,这有可能是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的成就。

    这可能是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成就

    “探测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意义十分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导师蔡晓红在两会间隙,跟记者聊起了刚刚发布成果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前两次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者都得到了诺贝尔奖。”

    “我感觉,这有可能是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的成就。”蔡晓红介绍说,在中国实验物理的历史上,吴有训1920年代研究X射线散射“康普顿效应”,还有吴健雄1950年代验证宇称不守恒,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两位前辈都是在美国做的实验。

    据《自然》网站3月8日报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精确地测定了一种新的中子振荡的振荡几率。而在2011年,日本、美国和法国的同类实验都未做到这一点。

 

 



    中微子分三种。所谓振荡,就是一种变成另一种。中微子就好像一块怪味糖,刚尝着是甜的,一会儿变酸,一会儿又变苦。三种振荡中的两种,已经被确认存在了。而另一种就是大亚湾的科学家们试图寻找的。

    核裂变反应堆是科学家青睐的中微子源,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每秒流过的中微子数量,多达10的21次方。中国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团队在地下挖了大洞(防止太阳中微子干扰),布置了离核电站远近不同的几个探测器。如果靠近核电站的探测器和较远的探测器结果明显不一,就说明中微子在这段旅程中变身了。中微子不喜欢与其他粒子互动。极大量的中微子穿过探测器中的特殊物质,才产生一丝半点的“变质产品”,供睁大眼睛的科学家寻找。

    在大亚湾,他们的运气极好——这个差异很明显。

    蔡晓红认为,中国的实验之所以成绩更好,除了运气外,应该是实验和仪器设计中采用新的思路,提高了探测精度。而这些思路有可能接下来应用于其他中微子实验。

    “实验技术创新或许能应用于其他领域。但实验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蔡晓红说。探测中微子振荡引起科学界兴趣,是因为它为研究反物质打下基础。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评价说,这一结果“使我们知道中微子物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可以较为容易地建造下一代中微子实验,寻找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

    所谓CP破坏,是物理学设想的机制,它让宇宙中的物质远多于反物质。现在我们缺乏验证的手段,而大亚湾地下的胜利,有可能开辟一条通向答案的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和平3月11日对记者透露,中国已建成世界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制动试验台,最高试验速度达到530公里/小时。
 
据李和平介绍,高速列车制动系统是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日前,世界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制动试验台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其最高试验速度达到530公里/小时,该试验台能够1:1地动态模拟高速列车制动情况,还可以模拟干燥、潮湿、气流、低温、降雪等环境条件。这标志着中国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研发和试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高速制动盘和闸片也通过了530公里/小时的试验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