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东北大西洋、地中海及其相连海域海啸预警和减灾系统NEAMTWS 8月10日对其通讯网络进行了首次测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主导下,于2005年创立的地中海海啸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信息,在这次演习中,设在地中海地区31个国家的各海啸协调中心都收到了从土耳其坎迪利天文台与地震研究所分别以电子邮件、传真和全球电信系统发出的测试信息,初步的测试结果表明,协调中心在警报发出后的数分钟内就能收到预警信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对测试成功表示满意,她表示,过去10年中,地震和海啸在数个海域向人们展示了其可怕的破坏力,这次成功的测试表明,全世界正朝着改善和保障地中海地区数百万人口生命安全的目标迈进,该组织积极推动的建立一个全球早期海啸预警系统的宏伟计划正在顺利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尽管从历史上看,在地中海和东北大西洋地区所观测到的强烈地震活动远少于太平洋地区,但海啸曾给地中海地区带来严重灾难。1755年发生在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断裂带的强烈地震以及随后发生的海啸曾摧毁了里斯本市,而1908年发生在意大利墨西拿的海啸夺去了85000人的生命。最近几年,在地中海地区观测到了一些较弱的海啸,特别是2003年在阿尔及利亚海域生成的海啸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一些经济损失。
东北大西洋、地中海及其相连海域海啸预警和减灾系统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进行全球性协调的四个区域性早期预警和减灾系统之一,太平洋、印度洋和加勒比地区前期已经建立了类似的系统。通常,这种系统由两个同等重要的部分组成,一个是侦测海啸的传感器网络,另一个是即时发布警报以批准沿海区域实施避难措施的通信基础设施。当海啸来临时,地震警报照惯例会发出一连串的监控和警报信息,随后再通过各个观察点获得的海平面高度资料来验证海啸的存在。
艺术家绘制的关于黑洞吞噬恒星时的情景 |
本报讯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8日报道,悉尼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称,他们观测到了每个星系1万年才会发生一次的罕见事件:一颗恒星由于过于接近超大质量黑洞的边缘而被“撕碎”。相关论文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作为悉尼大学物理系航空研究委员会的博士后研究员,肖恩·法雷尔博士表示,首次观测源自2006年,观测设备为欧空局(ESA)的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这颗恒星是由此项研究的领导者林达成(音译)博士最初发现的,他观测到了明亮的闪光。
一年后,林达成博士再次进行了观测。对比初始时的闪光亮度,此时亮度又有了明显提升。他随后对1992年开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并没有X射线源的痕迹。
2011年2月,借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雨燕”(SWIFT)X射线望远镜,林达成博士再次观测了该区域,并发现闪耀的亮度已经明显减弱。这时研究团队才知道他们见证了十分惊人的一幕:这是在500万光年之外,一颗恒星因过于靠近超大质量黑洞而被“扯破”的信号。
法雷尔说:“林达成博士的研究增大了我们遇见稀有极端事件的可能性。我们十分幸运,望远镜碰巧把这一活动尽收眼底。”
虽然早在1915年,爱因斯坦的理论就预言了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却少得可怜。“我们知道它们存在于星系的中心,具有三个已知的特性:质量、自旋和电荷。前两个特性相对易于判断,而第三个则很难确定。”法雷尔说,“我们知道一旦物体被吸入超大质量黑洞,就将永远消失于我们的视线。因此目睹了这一罕见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常难得的机会,可以研究当恒星十分接近超大质量黑洞的边缘时,它将会怎样。这一观测对于测试地心引力理论十分重要,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或‘喂养’方式。”
黑洞对于星系的形成和进化十分重要,其对星系的影响对于气体、恒星和行星等都有巨大作用。通过研究黑洞的边界,科学家能获得有关这一极端物体的关键知识,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8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吹风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左二)介绍中国西部200万平方千米1:5万地形图无图区测绘情况,并答记者问。(人民网记者 赵竹青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