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寒暑二十载,良师益友超过百。
师恩厚爱连成串,涌泉报恩深似海。
毛毯暖茶毛巾在,美丽约定坚不改。
演讲比赛心澎湃,知遇之恩不忘怀。
 

Episode 1 毛毯-暖茶-热毛巾

寒冬里,一块毛毯,一杯暖茶,一块热乎乎的毛巾。
汤永容老师是我们华东师大一附中最德高望重的化学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并不是面前这位学生的任课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对这位刚跑完1000米后虚脱甚至有些迷糊的学生一无所知,虽然这位老师年迈多病自己的身体也非常虚弱,但是她那慈母般的温暖还是照耀在裹着毛毯趟在椅子上,手握着暖茶杯,额头孵着热毛巾的学生身上,使得他的心里暖暖的。
时隔几日再去老师办公室已发现门锁紧闭,仔细打听方知老师已退休。师恩未报,些许遗憾。时至今日,每当我忆往昔高中生涯,汤老师笑容依旧灿烂温暖,关爱依旧体贴入微,毛毯、暖茶和热毛巾依旧历历在目。

Episode 2 “美丽约定”

“考取哪个学校了啊?”
“没发挥好,志愿又填错了,去了一个普通211高校,学生物科学。”
“生物很好啊,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好好把握大学生活”。
“徐老师,我心有不甘,但又不太想复读。”
“人生短暂,何必去重复走一条路呢?人生起起伏伏才会让生命变得绚烂,老师还是很看好你的。”
“徐老师,我会努力的。”
……
离沪北上前想看附中最后一眼,愧疚失落如打翻的五味瓶,校门前犹豫多时终未入园,踏上单车远离,眼中薄雾迷茫视线。
亲切而温馨的声音,偶遇的高中第一任班主任——徐美丽老师的鼓励如flash文件在脑海中反复replay。
细细回忆9年前老师的教导,品到的不仅是“冬天不要砍树”的坚韧和自信,更被我赋意为这是一生不断前行远航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本科专业学习名列前茅,课余社会实践磨练自我。在我心中,这是一个“美丽约定”,一个可能连老师都不知道的被我赋予特殊意义的“美丽约定”。
当接到免试推进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的接收函时,我激动地想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这个好消息,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平静的沉默——因为,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下个成功路口,见。

Episode 3 “如歌岁月·感念师恩”

研究生工作繁忙,-[-文献→实验→申请专利→发表文章→工作汇报→文献→实验-]n-
在征求是否要在大连化物所开办演讲比赛时,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经过SWOT分析,优劣陈述后最终决定举办研究所首届“如歌岁月·感念师恩”教师节演讲比赛。
其实,在我心中,我早就希望有这样一个演讲比赛,讲述每个人在求学阶段遇到的恩师,抒发对他们的感恩情怀。但到底会有多少人参加?有没有时间准备?热情是否高涨怎样?参与程度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十分荣幸,我作为发起人和承办人参与到这次活动的筹备中。选手招募,抽签排序,聘师培训,会场布置,设备准备,正是出于对老师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让我们热血沸腾,成员之间鼎力合作。
11位参赛选手奉献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原先的顾虑显得如此多余,也为这届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于浩的《恩师颂》体现了林炳承研究员和秦建华研究员对研究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师德,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一桩桩、一幕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真实故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李灿院士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其他选手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看着讲台上同学们的深情演讲,真羡慕他们能将对老师们的恩怀尽情抒发。我承认自己是个不善于表现的人,也担心自己的孱弱的演讲功底无法将对老师们最深的感情表达清楚。
那好吧,就让我把对老师们最诚挚的感恩记在心中,用最平凡的文字愿他们桃李满天下。

Episode 4 知遇之恩

五指山瀑布的悬崖峭壁边,一直负责取样的我刚准备登高取样时,杜昱光研究员抢身开始攀岩。当我听到浑厚的“我来”两字时,老师已站在陡峭的岩石壁开始取样工作,小心翼翼地让我接应样品。关心学生,一个微小的动作即可胜过一打漂亮的词藻。
古城西安——杜老师的故乡。会议空闲,他并没有抽空回家探亲访友。相反,做起了专业导游带领师兄和我领略灯火璀璨的古都夜景,徜徉于鼓楼回民街,介绍他儿时的快乐岁月,用相机为我们记录在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与其说他是我们的导师,更不如说是我们的朋友,以东道主的身份热情地感染初来咋到的远方朋友。平易近人,让老师的心与学生的靠的更紧密。
杜老师对课题的把握和研究组的发展方向特别关心,每周工作总结都要抽时间检查,对有新的结果或开会获得的新的进展都要抽空讨论一下。实验操作规范、团队文化建设、文献学习,他都尽量抽出宝贵时间亲力亲为,鼓励大家提问,最后提出他的看法和建议。严谨学风,让科研进展地更快一定。
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铭记心间。

结语

夜已深,无心睡眠。脑海闪过无数鲜活的场景。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和关怀景象犹如记忆长河中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感念阳光的普照下,闪烁着绚烂的光芒。

9月8日,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2011年开学典礼暨颁奖大会在思源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数学院院长郭雷院士、党委书记王跃飞、吴文俊院士、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马志明院士、副院长汪寿阳、陈敏、洪佳林以及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郭田德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参加开学典礼和颁奖大会的有全体2011级新生与部分高年级学生代表以及数学院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创办的华罗庚数学英才班2008级同学。大会由刘明熹、李响两位同学主持。

    新学年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王跃飞宣布了获得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优秀奖、院长特等奖、优秀教师奖的获奖名单。今年张文生、杨翠红、赵彤、郭田德、徐晓平、韩丕功共6位老师荣获优秀教师奖,王勇、刘亚峰、李伟、周川、聂思安、黄景炽、薛文超共7位同学荣获院长奖学金特等奖,凡石磊、王晓、王博等20位同学荣获院长奖学金优秀奖。获奖师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和祝贺中上台领奖。

    随后,郭雷代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向获得优秀教师奖的老师们和获得院长奖学金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进入新学年的全体研究生们和首次参加数学科学学院开学典礼的华罗庚班2008级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在教师节和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向全体导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郭雷在致辞中介绍了数学院的光荣历史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向广大新同学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强调同学们作为数学院的新成员肩负着薪火传承的使命与责任,希望大家不仅具备勤奋与执著的基本品质,还应当具有只争朝夕、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具有敢于挑战困难、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心;具有不怕失败、不怕非议、不怕磨难的科学精神;具有理论“顶天”、应用“立地”的奋斗目标。同时,郭雷希望同学们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等浮躁作风,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努力成长为优秀的科研人才。

    之后,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马志明发表讲话。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新生要在数学院这个大熔炉里千锤百炼、学有所用,不仅学习知识,更要继承和发扬数学院的优良学风。

    接下来,吴文俊在致辞中谈到今年是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陈省身先生的科学精神,继承陈省身先生的遗志,为将中国发展成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汪寿阳在讲话中向同学们介绍了数学院的优势资源特别是科研平台,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好资源,取得优异成绩。

    优秀教师代表杨翠红研究员在感言中表示自己的进步离不开数学院众多前辈的栽培与鞭策。在感到责任与压力的同时,她也非常享受数学院严谨、创新的轻松氛围。

    获奖学生代表王勇同学在感言中表示自己一直深深为科学院的学习环境所自豪。他认为努力是科学的唯一捷径,号召同学们持之以恒、奋发向上。

    院领导和老师们殷切关怀和谆谆教诲,激起了广大新生对于今后学习科研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从院长奖学金获得者的工作介绍中同学们获得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他们表示将以这些学长作为榜样,将无限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

    典礼之后,郭雷院长作了题为《与研究生谈科学创新》的精彩报告,他以生动翔实的资料讲述了在科学创新的历史风云中科学前辈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传奇经历。对于科研工作尚未起步、仍处于好奇和迷茫阶段的新生而言,郭雷院长的报告不啻为拨云见日,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相信在科学的求索征途上,在前方先行者的指引之下,数学院新一届的学子们必将继往开来,取得更大进步。

 

 

 

9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在京会见了丹麦科技创新部常务副部长Uffe Toudal Pedersen先生一行。

    双方探讨了中丹两国科研教育合作的历史和现状,特别就中丹科教中心事宜交换了意见。白春礼表示我方与丹方的合作由来已久,多年前就有学生在丹方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白春礼相信借助中丹科教中心的平台,双方的合作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会谈后,白春礼陪同Uffe Toudal Pedersen先生参观了中国科学院院史馆。

    参加会见的人员还有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等。
    

 

 

 

  【新闻网讯 记者温超】9月3-4日,科苑支教社2011年秋季招新活动在玉泉路园区综合楼前成功举办。今年共有200余名同学(含中关村园区)加入支教社的大家庭,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他们将在未来的一年里,将整个科苑对民工子弟这份浓浓的关爱持之以恒地传递下去。

图为支教社骨干为同学提供咨询。


  由于中科院研究生院教育基地的培养模式,支教社往年成员已基本回到各自的院所。十余名新进骨干在09级硕博生姜政伟社长的组织下,迅速进入角色,以活动项目组负责人的身份,向每一位有志于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科苑学子,介绍支教社成熟的体制、丰富的活动项目以及活泼开放的社团文化。
  招新现场摆放的宣传展板和播放的视频资料,直观地再现支教自2008年成立之日起,为孩子们尤其是打工子弟学校里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的切实帮助。其中,"一帮一"交友助学活动帮助打工子弟学校的特困儿童以及学习上需要辅导的儿童,使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自然与人"科普活动既发挥了科院学子在科学领域的优势,又增强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图书馆逐步培养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社会调研开展"城市流动儿童生存状态调研与对策分析"、"科苑点灯-照亮城市流动儿童的天空"活动,对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分析,为流动儿童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和帮助,为政府和职能机关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案例支持……

图为支教社招新现场报名。


  新加入的社员们来自京内外不同院所、不同专业,当中不少同学有教师资格证或支教、志愿服务经验,决定在支教社里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带来较为专业的课程辅导和生活交流。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高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丰富志愿者经历的同学,他在本科加入中国志愿者协会,先后参加赈灾义务卖报、救助白血病校友校外募捐等志愿者活动,并一直坚持为贫困山区孩子救助月捐。当然,绝大部分同学仅是怀着一颗爱心,愿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民工子弟教育,让他们的希望之灯继续闪耀。心理所的成年同学表示,她对加入支教社这一举动并未想太深,只是发自内心地认同"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有机会服务更多的人"。

图为希望加入支教社的同学们。

  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十佳社团、优秀社团、北京市科技周优秀活动奖、两度夺得Google杯"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的全国优胜团队称号……这一连串的荣誉足以体现支教社"尽我所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创社目标。2011-2012年的主要项目包含华奥学校、振华民生学校、新源学校支教项目、"大手牵小手"一帮一亲情互动项目、"自然与人"系列科普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爱心图书馆"、田村社区咨询等多项内容,支教社将继续深入城乡结合部,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生活、学习情况,巩固与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关系,让"支教"这一核心项目得到加强的同时,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新活动结束后的9月5日,新加入的志愿者转身便投身于图书义卖活动中,累计卖出图书三百余本,募集资金1638.5元,这些钱将用于建立贫困学校的爱心图书馆,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带去宝贵的精神食粮。

新学期伊始,2011级新生入住中关村青年公寓和玉泉路公寓,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同时在中关村园区和玉泉路园区开展招新工作。 

    鉴于园区及新生分布复杂的新情况,学生会招新工作小组于暑假期间就对招收新成员工作进行筹备,制订了周密的招新计划和方案,为本次招新做了充分的前期筹备。8月27日新生报到当天,学生会即展招收新成员工作。在中关村园区的公寓门口、玉泉路园区的主干道旁、综合楼食堂前都设有招新咨询和报名表发放,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秩序井然。许多新同学在听过介绍后对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踊跃报名,自愿为同学服务而加入学生会。 

    据悉,本次招新部门共包括十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术交流部、创业就业部、实践部、体育部、文艺部、生活部和女生部。 

    学生会在9月3日、4日在中关村青年公寓ABCD楼下和玉泉路校园集中进行了招新活动,招新工作主要是部门负责制,主席团、部长与新加入学生会的同学一起进行宣传,并与研一同学热情交流,责任到人,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一贯作风,真正体现校学生会良好的人事管理制度。期间招新工作进行顺利,两天内共有几百名同学积极参加了各个部门。 

    截至报道,本次招新工作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表现突出的同学,这即将为我校学生会注入新鲜血液。近期还将有主席竞选活动、部长竞选活动以及新成员的培训工作。学生会各部门还将会组织相应的面试,我院的学生工作将有序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