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科院党校教学计划安排,6月18日至24日,中科院党校第十五期科技管理骨干进修班41名学员和带队老师赴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学。此次教学活动,是本期进修班为学员设计安排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目的是使学员通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实地体验感受延安革命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
 
 这次学习考察的组织形式以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为主,同时辅以课堂的专题讲授。进修班组织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延安干部学院、宝塔山、“四八”烈士陵园共9次现场教学,聆听了延安大学高尚斌教授、杨延虎教授分别做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在排除万难中创造辉煌奇迹》、《延安精神:走向共和国的精神支柱》两个专题报告。还组织了向革命领袖铜像敬献花环、在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
 
 学员们普遍反映,此次革命传统教学活动,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显得更有意义。教学活动目标明确、组织严密、形式多样,起到了净化灵魂、激发革命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用。通过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学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对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睹物思源、睹物思人,大家纷纷表示,时代条件变了,历史任务变了,但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加强党性修养,保持革命的激情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我们毕业啦

盛夏,蔷薇花盛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二层多功能厅又响起了熟悉的典礼乐曲。中心导师、管理部门老师和中心学生共聚一堂,23余名身穿学位服的研究生又成为了此刻最美丽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6月23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为2011届毕业研究生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仪式。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培养办主任张晋连教授、学生处牛晓莉处长、就业指导中心刘斌主任应邀出席典礼,中心主任王琛研究员、党委书记查连芳研究员为毕业生进行毕业授予,中心研究生部主任范伟民老师主持典礼仪式。

在听完中心合唱团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后,马石庄作精彩讲话,他赞扬了中心开放创新的研究生文化,并祝福毕业生前程似锦、一路平安。他提醒即将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们,一要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二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希望大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不要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三要学会尊重他人,有团队精神,适应环境。2008届毕业生马晓晶博士(目前任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也特意赶来为师弟师妹们送上祝福,并叮嘱师弟师妹们踏入社会后依然要脚踏实地工作、健康愉快地生活。本届毕业典礼中有将近半数毕业生的家长从外地专程赶到北京分享毕业生难忘的时刻,他们开心的笑脸是本届毕业典礼最为温馨的画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1届毕业生共有23名,包括18名博士和5名硕士研究生。该届毕业研究生在论文工作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8名博士人均论文篇数为2.5,人均论文影响因子为11.9。目前,23名毕业生中90%已确定了就业去向,其中70%选择在国内就业,包括:航天三院、中石化研究院、中钢集团、联想公司、宝洁公司、德国布鲁克公司等企业单位以及赣南师范学院等高校,有3名毕业生在高校拿到副教授职位。30%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外继续深造,包括剑桥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等。

合唱团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给大家带来美好的心情

王琛、查连芳为毕业生进行毕业授予

毕业生代表程恩隽同学发表《感激.成长.未来》感言

毕业生以一曲《老男孩》追忆研究生往事

研究生院领导和毕业生一起唱响《桃花朵朵》

毕业生李国栋同学和导师及亲属合影

亲手种下毕业树

 

6月25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业余党校2011年京区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在中关村教学楼S201教室开班,来自北京地区各院所的15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为期两天的培训。

    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此次入党分子培训班具有特殊的意义。6月25日上午8时30分,培训班在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牛晓莉老师的主持下准时开始。中科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首先进行了动员报告,他继续沿袭了他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就“为什么要参加党课学习”、“值不值得”和“从中能得到什么”与培训班学员们进行了交流,给予了到课的同学们很大的启示。

    学员们观看了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谢春涛教授所作“治国创业,与时俱进”的主题报告视频后,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再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所作的治国探索,期间经历的波折、取得的成绩。之后,又聆听了马石庄副院长所作的主题报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以翔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分别从“民族的毛泽东”、“时代的毛泽东”、“实践的毛泽东”和“世界的毛泽东”,为培训班的学员们勾勒出毛泽东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培训班的第二天,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郭海燕教授的“提升自身素质 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以及中央党校的田应奎教授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同样让入党积极分子收获良多。

    最后,培训班在马石庄副院长的总结中圆满结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两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思想认识上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的时刻接受这样的思想启蒙,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信念。

 

 

 

6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昌华奖学金颁奖仪式在研究生公寓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出席毕业典礼的领导有武汉分院院长朱耀仲,武汉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平平,病毒所所长陈新文,岩土所所长李海波,物数所党委书记詹明生,水生所党委书记胡征宇,测地所副所长王勇,植物园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健强,国科图武汉分馆党委书记陈丹;各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指导老师、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全体毕业研究生以及部分学生家属参加了毕业典礼;昌华电气集团副总经理刘佳女士和工会主席沈新先生作为昌华奖学金颁奖嘉宾也应邀出席;毕业典礼由陈平平主持。
      
    在雄壮的国歌声之后,陈书记首先宣读2011届毕业研究生名单,代表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教育基地向179名博士毕业生和132名硕士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导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随后,朱院长宣读了《关于表彰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2011届优秀毕业生的决定》和《关于公布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2011年度“昌华奖学金”评选结果的通知》,牛磊等38名同学荣获“2011届优秀毕业生”称号,刘秀敏等48位同学获得昌华奖学金。
      
    研究生导师代表、物数所张冰研究员发言,他勉励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再攀高峰;毕业研究生代表、病毒所门冬同学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感谢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毕业典礼由朱院长作总结讲话,他寄予全体毕业生三点殷切希望:一是“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二是“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努力成才”;三是“要爱岗敬业,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临别之际,对于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朱院长也送上了美好的祝愿,表示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典礼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欢快的乐曲中,全体毕业生分组陆续走上主席台,各位领导为他们颁发毕业证书、拨正学位帽流苏。毕业典礼结束,各位领导、嘉宾、导师与全体毕业生合影留念。

 

 

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穿行,透过舷窗极目远眺,云南美景尽收眼底。俯瞰云贵高原,滇池钟灵毓秀,若一颗蓝宝石镶嵌在辽阔大地上,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极美的自然图画。
 
昆明东川的夏天,清爽宜人。一千两百多米的海拔,处处耸立着云雾缭绕的高山,亦真亦幻,在明净蓝天的掩映下,显得异常高大巍峨。轻飘的白云,仿佛触手可及,在山峰间飘走游移,宛若给远峰披上了一件神圣的薄纱。
 
山上长满了银合欢树,翠绿的叶子,柔嫩的枝条,细细的树身,竟能与高大挺拔的白杨媲美。一次野外实验,我见到了它树身下深达2米的根系,亲眼目睹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怎样的一种恶劣状态——上面一层薄薄的贫瘠红壤,紧接着就是厚厚的坚硬砾石层,犬牙交错的石块阻挡着根的延伸发展。而它的根系,就在石块间的缝隙中,左冲右突,不屈不挠地生长着,交错盘桓,最终贯穿了整个砾石层,牢牢地把住了这片极难扎根的劣土。
 
很难想象弱小的种子是怎样在恶劣的条件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的。它无法选择命运,但掌握着生命的方向——它没有抱怨生存环境的恶劣,很多时候甚至是在生死的边缘苦苦挣扎,任凭着暴雨的击打冲刷,任凭着烈日的烘烤曝晒,将根一点点地往深处延伸,一根根地往四方蔓延;碰到了岩石,就在缝隙中穿过;遇到了树根,就与之纠缠交错,抢夺着有限的营养水分;向生命极限挑战,无论有多艰难都不会退缩,否则,面临的只有灭亡!
 
最终,它就是靠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挣扎生存了下来,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它虽没有白杨的粗壮高大,但却有自己特有的韧性与刚强,尽情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有首小诗描述得恰如其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碎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这风光旖旎的南国,实验研究却是异常的辛苦。在这里,挖取原状土及重塑土进行直剪实验和三轴实验,研究银合欢根系的固土机制,为定量评价其在加固边坡、防治水土流失并抑制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方面发挥的作用收集着数据。多数时间都是默默地独自一人进行取样、制样、安装、数据记录、拆卸,然后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总结。为了自己的学业,更为了科研成果在实际中的推广应用而努力奋斗,于身心都是一种极大的锻炼与考验,最终我走过来了……
 
自从写论文开始,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在自以为正确的纲领中努力编织着自己的学业之梦……
 
预答辩如期来到了,出人意料的是,在座的专家把论文批得体无完肤,直接指出论文结构存在问题,完全局限在实验里面没有从中跳出归纳出切题的实质性内容。当时虽没有五雷轰顶的感觉但也是懊恼至极,毕竟在这篇论文上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包括导师含辛茹苦的悉心教导,包括千辛万苦的三轴实验,仅土样累计就有1吨之重!还有接踵而至的数据处理,三四万个数据均要列表画图,真的是极其谨慎地贯彻到论文的始终,哪怕参考文献中的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统一为英文格式。可是结果不但没有半点被肯定,还惨遭劈头盖脸的质疑和批评,心里的滋味真的是难受异常,没有人能够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一刹那间,我脑海中闪过作茧自缚的念头,要么坐以待毙,要么破茧而出!当然义不容辞地选择后者,将论文的结构重新调整,从头再来!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虽不是切肤之痛,但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拼命地修改论文,甚至在睡梦中依然在和别人探讨章节如何展开,问题如何解决等,真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云南漫山的银合欢树出现在了我的脑海,无论土壤怎样贫瘠,它们还是不屈不挠地用尽所有的力量成长,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经过日夜奋战,论文如期修改完成,导师审阅后还比较满意,我也松弛了紧绷的神经。与我相比,多数人是幸福的,第一没有耗费大量体力的实验,第二没有对论文进行结构上的大改,而我极其“幸运”地都赶上了,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在论文完成的瞬间,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真的是极其不易,很多时候是孤身一人默默地做实验,很多次辛辛苦苦制成的土样在实验过程中进水导致一切徒劳,心中的愤懑,阴霾的天气,几近崩溃。
 
但糟糕的心情很快就过去了,太阳也从云朵后面悄悄地露出笑脸,很感谢我的师兄亦是同乡,是他不厌其烦地对我耐心指导,陪伴我度过那些难熬的岁月,同时培养了深厚的友情。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中,在一遍又一遍的论文修改中,磨砺着我的意志,考验着我的心灵,在自作的茧中潜心修行,经历了一次身心的升华,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向着蓝天、向着自己的梦想奋飞……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工作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科学时报》 (2011-06-24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