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世界发现的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海上,而且45%~50%都在深海。深海油气资源不仅是其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日前,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如此表示。
 
周守为指出,2020年,中国海油规划将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成“四个大庆”的目标——“稠油大庆”、“海外大庆”、“LNG(液化天然气)大庆”和“深水大庆”。其中,深水战略是重点。
 
深水是指超过300米水深的海域。我国深水海域面积相当大,油气资源丰富。但深海油气开发绝非易事。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热带风暴最为频繁的地区,海面下巨大的内波流最大可达2米/秒,自然条件复杂多变,都对深水勘探开发安全有极大影响。因此,海上油气田开发成本和所需的大型装备要求都非常高,有的吊装设备甚至“可以把埃菲尔铁塔吊起来”。在浅海钻一口井的成本大约是陆上的6~10倍;如果在深水钻井,成本则是浅水的6~10倍,更是陆上成本的几十倍。
 
周守为说:“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建成了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多年走过的历史。但在此期间,国外的技术又继续发展了。现在国外的深海技术发展非常快,已经能在3000多米水深的地方作业。”
 
尽管如此,这位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还是颇有信心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5到10年的时间,迅速赶上深海开发的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有一些(技术)我们还要走在前面。”
 
中国海油“十一五”期间已经投资150亿元,建造了第一批深海重大装备。其中,于上月交付使用的“海洋石油981号”耗资60亿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深水钻井平台之一。这个深水钻井平台能够在3000米水深的海域钻井,地层钻深可达1万米,被称之为深海油气开发的“航空母舰”。周守为作比喻说,如果将该钻井平台放在北京市中心3000米上空,采用锚泊定位的方式,它的锚链足以覆盖整个北京市的六环。
 
中国海油还计划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继续大力投资建设其他深海开发工程装备。周守为进一步介绍说,他们还将研发深潜装置以及深水维修技术。(肖洁)
 
《科学时报》 (2011-06-28 A1 要闻)

6月28日下午, SONY公司东京总部人才开发部部长米田牧子女士一行三人如约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商谈SONY东京总部招聘我院优秀毕业生事宜,就业指导中心常宏武同志与其进行了会谈。

米田牧子女士首先表示感谢就业指导中心多年来对SONY公司中国区人才招聘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SONY公司对研究生院毕业生的素质感到满意。 米田牧子女士说,本次会谈的目的是希望在研究生院招聘优秀毕业生到SONY公司东京总部工作,希望就业指导中心给予配合和支持。

随后, SONY公司东京总部人才开发部新卒采用部统括课长小林康裕先生通过PPT详细介绍了SONY公司的概况、业务、文化、团体、新员工招聘等情况,并着重介绍了SONY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优厚的待遇、生活条件等情况。

就业指导中心常宏武同志也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校概况、办学模式、招生培养规模、专业设置、办学优势、毕业生情况等向SONY 做了详细介绍,并就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行了交流,对SONY公司东京总部的招聘流程提出了建议。

双方商定,根据研究生院学生的特点和情况,举办暑期实习计划,选拔研究生院优秀学生赴SONY东经总部参加暑期实习;9月底,SONY公司将到研究生院举办专场宣讲会。常宏武同志代表就业指导中心表示会对SONY的招聘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实现研究生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SONY招聘到优秀人才的双赢效果。米田牧子女士对本次会谈感到非常满意,最后,她用较为生硬的中文说“我还会来”。

 近几年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不遗余力的致力于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我院在企业中的知名度,已经与IBM、GE、宝洁、微软等数百家国际知名公司中国分公司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为我院毕业生争取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本次活动是就业指导中心为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开拓海外就业市场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我们相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这样的活动会为研究生院毕业生开拓出新的就业通道和方向,把我院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国际人才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宽广的人生舞台.

新闻网讯 记者黄娉婷6221444电话预约采访时间:“你好,胡老师现在有事不在,但是明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的时候有空。”

6230908分手机来电:“你好,胡老师在办公室等着你,你不用打电话了直接过去吧!”我赶忙从刚找到胡老师电话的手机通讯录中退出,拿上纸笔来到教学楼一层。

办公室门虚掩,门口有两张小型办公桌,摆放着书本、文具和电脑。敲门而入,他立马从靠里的另外一张办公桌座位上起身迎我,引我在旁边的沙发上就坐。

 

优秀教师之获奖前后

“您这是第一次评上优秀教师吗?”

“是啊,这是学校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评比,我给你看证书。”说完如同孩子般地从书柜取来荣誉证书,“你看这上面写的,是通过网络评选的方式选出来的,这一点和我以往其他很多奖项都不一样。我甚至在想,除了上完课立马给予课程评估外,可不可以把这种评估方式进一步发展,等同学们回所一年后乃至更久的时间之后再来评价每门课程。到了我这个年纪,荣誉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传道授业解惑才是主要目的,这样的网络评估方式让我觉得很高兴,至少是教学方式或者思路得到了我们的服务对象的部分认可和肯定是吧?所以我还是很珍惜这个奖励的。”

“您怎么看待这项荣誉的意义呢?”

他将证书放在桌上,转身对我说:“对我本人来说,首先是一种促进和激励作用,拿着它我就要更好地为同学服务,要去思考怎样在未来提供更多同学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另外,学校优秀的教师很多,由于受到了名额限制,大家才只看到了十位。我想对所有教师的激励应该也是这次评比的目的之一。”

我还没来得及问课程特色,他接着说道:“同学们给了我认可,我就要想想更深层次的东西,想想他们在网上给我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我总结了大家的评价,也进行了自我思考,还有以下这么些不足——”说到这里,他一改之前自在放松的表情,腼腆地笑了笑。

“首先,是普通话的问题,许多同学反映,我的课他们都至少要适应两周才能听懂。”

“是吗?不过普通话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个困扰。”

“对啊,我这是实事求是地跟你说,因为这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而我家乡是安徽的,这么大年纪了,乡音难改嘛。我就在想,以后上课的前两周讲慢点,让同学们有个适应阶段,缓冲一下。”说完他又大声笑开了。

停顿了几秒,他接着往下说:“第二点,就是我教学5年还没有写一本自己的教材,这是一个遗憾。同学们给我这样一个荣誉又激发起我编教材的动力,我想争取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内完成这个目标。”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能力训练问题。”他皱了一下眉头,脸上表情开始严肃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课对学生的能力方面的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平时的授课集中在知识传授上,能力传授方面不足。当然,缺少训练平台是所有老师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近两年去加拿大、德国、瑞士、美国等地考察农业环境工程也能够感受到,国外老师对我们中国学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因为我们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很扎实,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还是很欠缺。”

办公室电话响起,他转身处理公务,我放下笔环顾办公室。沙发正对面还有一张小型办公桌,看来这是一位导师和三位学生一起工作的地方,加上一张茶几,一张待客沙发,一个书柜,几摞书本、材料,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摆得满满当当。

 

优秀教师之获奖因果

“您一开始就谦虚地说出自己所教授课程的不足地方和改进方法,那您认为您的课受大家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呢?”看到他放下电话,我继续提问。

他换了个随意而舒服的姿势,理顺头脑中的思路,说道:“虽然在本部任教,但我来自研究所,之前在南京土壤所待了十年,我在所里带的最后一个研究生刚好今年毕业。研究所的经历让我知道学生缺少什么,需要我作为一名老师去教什么东西。”他首先道出自己的学术研究背景对课堂授课的影响。

“第二点是,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重将传播知识和传授能力结合起来。”

“您一直强调的能力传授是不是指的通过课堂汇报、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能力?”

“不完全是这些。提问和讨论体现的都是思考能力,这是上课应该具备的基础东西,还是知识学习的范畴。能力传授也包括启发性教育与能力训练。”

他举出例子来消除我的满脸疑惑。“比如说,我在课程《土壤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中会介绍根际分泌物采集方法与技术,这是典型的知识传授,在这个知识点上怎样提升能力?我让学生去了解相关的专利,然后让他们去想能不能对这项专利进行必要修改,思考怎样改进可以满足他们自己研究需要。同样,看论文能获取基本的知识,这个同学们自己就能做到。我有时候拿到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在课上会问论文里的图表设计能不能改进,怎样改进会更好。一开始同学们都觉得奇怪,心想人家发表在SCI上的文章怎么还需要改进?经过课堂讨论,同学们发现许多已发表论文仍然存在不足,同学们不仅能找出问题,也能尝试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样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很多人的自主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那这样的能力传授的结果好坏怎么样衡量呢?”

“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我一共教三门课,每门课都会保持20个左右的案例分析,相当于课堂上只有50%60%的知识传授。我的课不点名,我也不硬性要求同学们都要来,甚至你累了在课堂上也可以休息一会,不过这些用来训练能力的案例分析课件中不会有,而考试中的能力问题可能会占上80%。因此,上课时大家都能认真听课和参与讨论。今年的《土壤环境化学》这门课成绩没有人上90分,平均分比前几年少5分左右。虽然同学们的分数比他们的师兄师姐少几分,但能力训练却更多,这些能力是回所后直接可以用在导师课题上的,而那个时候就很少有机会再做这样的训练了。从网络评估课程的系统上也能看到,虽然任教五年来我教的每门课程总评都是优秀,但是不同年份还是有一些差异,学生给的评价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头两年单项评价偶尔还有中等现象,后来就都是良好以上了。”

“你喝水吗?”他问我,然后端起茶杯,润了润讲了近一个小时的嗓子。我微笑摇摇头,请他继续讲下去。

“第三,开设课程兼顾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发展。我的《土壤环境化学》与徐明岗老师的《土壤化学》,王淑平老师的《土壤生态学》在同一学期开设。我上课一开始就要给同学们比较分析这三门课,明确地告诉他们哪些同学一定要选《土壤环境化学》,什么样的同学可以选,什么样的同学不必选。我既要考虑讲授的东西适合大部分同学,又要兼顾上课同学的专业背景和个性发展,不能抹灭天性。同学们都说老师你真实在,这是因为我要把实际情况跟学生讲清楚,要兼顾同学感受,让他们自己做判断,不能通过说会让同学挂科的方式限制人数,把同学们赶走。”

电话声又响了几次,“行,好,我知道,你让他过来。”看到他放下电话,心想他工作忙碌,我得赶紧结束采访。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担任着资环学院总支书记和副院长行政工作的关系,平时就会在怎么提高同学们的素养方面想得多些,要达到教育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同学们追求个性的时代特征,不能强行灌输。”他笑着看着我稍作停顿,眼神里好像真的就有了学院领导的那种长者的慈祥。

“同学们从小到大听惯了一种教育模式,一旦换种模式引导,对他们的触动很大。”他讲了几个小故事,来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重塑柔性人格特征,调整人生观上所起的作用。

“上次日本大地震核辐射强度公布的数据再三更改,我就趁机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要同学们谈谈感想,他们有的提是政府不负责,有的说是数据造假,那么这样一来我就顺水推舟点出在数据处理上认真负责态度的重要性,就很容易让同学们接受了。”

“还有一次上课正好是母亲节后,我说我女儿打了电话问候,让我感觉动力很大,问同学们有没有给家里电话或者短信,有些没有想起来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父母的同学听了就觉得很愧疚,是真的触动了他们的内心。我希望通过那次让同学们脑海中有这么一根弦,记住他们的机会是来自父母的,没有父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不会有现在的幸福。”

他接着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做学生工作书本上找不到范例;同样,做教师也只能做到80%的任务准备,剩下的20%要靠临场发挥。我现在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这样在一些时事上也能和同学交流。包括昨天下午马石庄副院长作的关于毛泽东的讲座,全场一百四十余名教职工没有一个中途退场,这与他认真花费很大心血做PPT,带着自己鲜明观点解说,以及一改平时严肃的风格,恰如其分的运用幽默都是离不开的。”

听到敲门声,有学生拿着请假条来找他。他边签字边问:“什么时候走?火车票买好了吗?”

“买好了,收拾一下马上就走。”那个同学说话很小声。

“你爸是……胃癌……医生怎么说?准备采取什么治疗方式?”他又仔细看了看请假条。

“只能保守治疗……没有办法了。”说完那个同学的头埋得更低了,转身准备离开。

“你要好好坚强起来!你是一个男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你挑起担子,尤其要安慰你母亲。当年我也是研一突然失去母亲的,所以我很能理解你现在心情。你比我好的是自己还有个心理准备的时间,你一定要坚强点,坚强做个男子汉。”他对已经走到门口的那位同学说道。

那个男生轻轻点了点头含泪走了出去。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不知道怎么将采访继续下去了,诧异地问:“老师您每次都是用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来劝慰这些有困难的学生吗?”

“经常会有同学来找我,师生矛盾、个人问题,都让我感慨很多。我比他们多的只是丰富的人生经历,虽然其中很多是挫折和坎坷,他们给我信任,我就要尽量想办法减少他们的烦恼。”

 

优秀教师之为师左右

“说了这么多您的课程特色,那您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停顿片刻,整理了一下心情,我继续提问。

“当教师容易,当好教师很难,非常难。首先,不要把同学们当学生,不能以老师身份去强制学生接受观点或知识,而应该是和同学之间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我在课上会对科学家们的定义和概念什么给出自己的评价,同时也要同学们思考不同定义的优缺点,我们对书本上的东西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他首先指出了师生的角色定位。

“然后是要讲授知识、能力、成长、发展等方面有用的东西,有些课程选的人越来越少,而有些课程的人数却越来越多,当然是有各种原因的。秋季学期同学们刚来,选课的不确定性大些,春季学期就更加真实了,因为现在同学们选课不仅是自己做决定,而且还会参考他们师兄师姐的建议。老师一定要尽力提供有用的知识,训练他们能力,考书本上的东西得到高分,学生未必会给高的评价,重要的是是否真的有收获,是否真的佩服你。老师用心了,课程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

 他的讲话又一次被电话声打断,“恩恩,他刚刚来过了,孩子挺不容易的,我很理解他的心情,我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安慰了下他……” 讲完电话,听筒还未完全放下,他立马切换思路接着上面的话题继续跟我讲。

“当然,同学自身也要端正学习态度。有同学反映说一些研究所的老师适合科研不适合教学,这是因为他们在以传统思维听课。我们外聘的老师一般讲述的是整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史和特点,就像夏季学期的课程,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具有前瞻性。知识是第二位的,第一位需要同学们搞懂的是为什么在这方面成为专家,这些专家这些牛人都是怎么走过学生时代的,他们人格魅力是什么。也许一般的知识你看文章就能学到,但是不同老师的经历千差万别,他们的丰富阅历实际上是本活教材。”

他手机短信铃声响起,我一看时间,1054分,将近两个小时了,赶紧道谢结束采访。“刚好阶梯教室那边的专家讲座也该下课了,我过去看看。”他站起来开始收拾东西。

我走出办公室,看到门口有一盆兰草,正安静而挺拔生长着

他,就是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2010-2011学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我最喜爱的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十佳获得者胡正义老师。

 

 

6月28日晚7点,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专题的兰州教育基地第五期研究生论坛在综合楼第一教室举办。本次论坛选题广泛、主题突出,4位研究生紧密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从不同视角为大家做了精彩纷呈、富有意义的报告。
 
首先登台的是来自近物所的硕士生王志刚,题目是“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报告从焦裕禄生平谈起,给大家详细介绍了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是如何带领干部群众在恶劣环境中与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艰苦斗争的:头顶风沙、脚淌洪水时,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患绝症、病痛侵袭时,他坚持工作,全然忘我;命令孩子把戏票送还戏院,反对干部及子弟看“白戏”,他用平常行动对大家进行着反对干部特殊化的深刻教育;积劳成疾的他被肝癌夺去年轻生命,临终前向组织提出唯一要求,却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的赤诚希冀。随着王志刚同学的讲解,这位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在大家心目中愈发清晰。
 
接着作报告的是来自兰化所的硕士生孙建楠同学,题目是“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青年》创刊的号角吹响、五四运动的思想开化、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千古佳话、嘉兴南湖游艇上的临时会议……随着报告的渐次展开,孙建楠同学从共产党成立背景、早期党组织、一大召开、一大各代表命运、创建特点及创立意义等方面向大家娓娓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明确指出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发生,是因为“历史的呼唤”,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报告中,孙建楠同学不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为什么陈独秀、李大钊未参加一大?”,这些问题给听众制造了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第三位报告人是寒旱所的硕士生曹艳萍同学。她用翔实的资料和珍贵的图片,为大家分别展现了周恩来、朱镕基和温家宝三位“人民心中的总理”的伟大形象。“天地中华一英才,抚今追昔有恩来”,配以这两句崇高赞誉的一幅总理端坐凝思的经典照片,在报告甫始,就立即吸引了现场同学的浓厚兴趣。尔后,从总理生平介绍、外交轶事、外宾评价等多方面向大家做了介绍。周总理的全心为公、过人胆略、超凡智慧让同学们钦佩不已。通过领略周总理的卓然风姿和非凡气度,不禁激起现场听众对这位人民心中的好总理的深深缅怀。随后,曹艳萍同学又分别介绍了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新时期总理的不同风范。通过真实事迹,朱总理刚直不阿、率性自然的真性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和温总理亲民爱民的朴实风格及记者会上旁征博引的儒雅风度,一一清晰展现在大家眼前。人民的总理为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是现场听众普遍而真实的心声!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兰州油气中心的硕士生田兵,题目为“孔繁森——一腔热血撒高原”。他的报告以“人物档案、首次进藏、再赴西藏、魂留阿里”为线索,串以“献血收养孤儿”、“暴风雪中写遗书”、“妻子返程借路费”等感人事迹,展现了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共产党员楷模孔繁森的光辉形象。在报告末尾,他进一步凝练出孔繁森精神,即坚定信仰、忠诚奉献、开拓奋进和追求卓越,并倡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将这种奉献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每个报告后,大家都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积极发言,期间,现场氛围热烈,大家抚今追昔,联系实际,各抒己见,感触和收获颇多。
 
活动最后,兰州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张兴仁和兰州分院团工委书记杨含斌为第四期研究生论坛和纪念建党90周年研究生演讲赛获奖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品。
 
                                                          
 

 
化学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化工企业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以及调控难、放大难的瓶颈问题。那么,作为科学研究者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何处考虑着手呢?6月28日下午,中科院过程所李洪钟院士在玉泉路园区阶一五教室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学子带来了《化工系列讲座》的第五讲:化学工程中的结构问题。
 
讲座一开始,李院士引用《辞海》中的解释介绍了结构的基本概念,进而引出了化学工程中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分子尺度、颗粒尺度和设备尺度。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设备及流程是关系工业产值的重要因素,而影响这两个因素的关键是分子-颗粒、颗粒-设备、设备-流程之间的构效关系,合理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
 
李院士用一张张直观的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三种尺度的结构,尤其是漂亮的空心球、绣球和花瓣的颗粒尺度结构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颗粒-设备尺度之间的介尺度结构时,李院士强调,在传统的化学工程中将不均匀结构拟均匀化是引起预测偏差和工程放大失败的根源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李院士介绍了他们课题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复杂的介尺度结构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各个工程参数,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李院士还提到了与闵恩泽院士组的合作项目,介绍了闵院士的一项创新工程——磁稳定床代替搅拌釜。李院士鼓励同学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李院士一一详尽的进行解答。李院士深入简出、图文并茂的报告使同学们对化工过程中的结构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化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求解决的思路及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