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日下午,“中国葛洲坝集团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科学院-葛洲坝院企合作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筹备组组长、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杨继学代表双方共同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葛洲坝培训基地”揭牌,双方领导、专家近40人参与了仪式及座谈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苗建明主持仪式及座谈会。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保民在致辞中说,“中国葛洲坝集团培训基地”的成立具有开拓性的示范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成立能够促进国资企业、央企企业体制改革产生深刻变化,提高企业生存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他指出,中国科学院有着过硬的人才队伍,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将会极大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步伐。葛洲坝集团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借此平台,可以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品牌强化、资源协调、人才队伍建设的富强之路。 

 

杨继学认为,一流企业制定标准,二流企业生产产品,三流企业劳务成本。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要做一流企业,虽然有过光荣的历史和辉煌,仍面临着从劳务密集型企业转型为知识、技术集约型企业的压力。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的精诚合作,“在三到五年里,更新一代葛洲坝员工。”更新,即为将“劳务密集”转型为“技术密集”,以提升全体职工的各项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创世界一流、敢于同国际同行竞争的跨国企业。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陈邦峰在致辞中指出,中科院研究生院葛洲坝培训基地将借助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高水平科技专家资源、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资源、影响深远的科技教育品牌资源以及独特领先的科技创新培训能力,针对集团及其各类人才当前和潜在的培训需求,以引领式、咨询式、行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样式,与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展个性化和创新化培训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评估、服务及咨询,合作开展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及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合作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应用研究并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面向集团领导干部和员工的培训执行组织。其宗旨是,全面系统地提高集团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集团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集团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邓勇对“中国葛洲坝集团培训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有着光荣的历史,曾创造过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奇迹,在中国企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承担着国家许多重大科技研究项目,能源领域特别是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新能源领域是其中重点之一。2011年是中科院全面实施 “创新2020”的开局之年。他历数中科院相关院所在能源及新能源研究中的优势及科研进展,表示与葛洲坝集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他希望双方本着“沟通”与“互信”的精神,在合作中收获产学研一体化的硕果。

 

座谈中,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孙殿义表示,对重组后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发展愿景的展望感触很深。他希望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切实针对实际需求,科技以企业为载体,开启合作契机,促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指出,中科院不同于其他大学科研机构的最鲜明特点就是,研究员、副研究员的教学任务不重,有着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且十分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他随即谈到,工程热物理所关于风能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始把技术转让给德国。这标志着中科院的科研实力。他坚信中科院必将在以后的合作中,凸显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江明对中科院与葛洲坝集团公司“结对子”对接充满期待。她提出过程工程所是一个有特点的培养工程人才的教育基地,希望能够与葛洲坝集团公司开展深入的合作,达到共赢。

 

中国科学院党组原副书记郭传杰指出,双方在座谈中恳切交流,一致把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这传达着一个良好的信号。他希望双方的合作能够持续发展,把事情实实在在做下去。他将双方的合作比作“用双手握手”,值得大家共同期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葛洲坝集团于2011618日在湖北宜昌签署了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并成功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葛洲坝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葛洲坝创新讲堂”启动仪式。为了进一步推进双方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探讨中国科学院与葛洲坝集团及其重组后成立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全面合作的前景与策略,经双方商定,再次在北京举办“中国葛洲坝集团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科学院-葛洲坝院企合作座谈会”。中国葛洲坝集团培训基地将通过培训规划和系列培训项目的实施,加速推动葛洲坝集团战略重组和八大主营业务板块的提升发展,为葛洲坝集团全面建设大强富集团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为即将成立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提供人力保障。

 

 

为落实2010年11月30日中科院与天津市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培养天津地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壮大创业导师队伍,激发全市科技领军人才掀起创新创业浪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科院与天津市院地合作团队的相互交流,在院市双方积极推动下,2011年7月7日,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天津市科委、国科控股共同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科学院联想学院实训班第七期天津创业导师班”在天津开班。

7月7日至9日,中科院联想学院实训班天津创业导师实训班开班仪式暨第一阶段培训工作在天津顺利进行。来自天津各区县科委、孵化公司、科技园等单位46名负责人及中科院有关研究所、转化中心14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孙殿义、天津市科委副主任李宝纯、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吕本富出席开班典礼。

李宝纯对天津市近年来科技发展情况做了介绍,并感谢中科院长期以来在支持天津市经济社会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方面做出的贡献。希望此次联想学院在天津市的培训能够良好开局,形成良性循环,为今后双方更深入的合作奠定基础。

李静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领导和老师对于此次培训班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李静指出,只有通过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并与考察项目、优选投资孵化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希望学员们能够增强意识,主动思考,珍惜此次培训机会。

吕本富在开班仪式上介绍了联想学院实训班的成立背景和培训宗旨。针对此次天津创业导师培训班,联想学院设计了政策、金融、创新、组织和领导艺术五大授课模块,知识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强化实战演练。在第一阶段的培训中,邀请了六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者与专家,从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领导者的金控思维、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历程、国内外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以及科学创业的特点和成功案例分析各个视角解读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规律和成功经验。

开班仪式结束后,孙殿义为天津创业导师班学员作了题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学员们通过学习与交流,深感肩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使命和责任,认为创业导师培训工作对推动天津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和氛围形成意义深远。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题记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老师不是诗人,却让知识的韵脚连贯流畅,朗诵出迷人的篇章;老师不是画家,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吸引着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老师不是雕塑家,却雕刻着一批批学子的灵魂,让知识的甘泉在我们心底回荡……老师!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研究生院“我最喜爱的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即“十佳优秀教师”)评选结果新鲜出炉,胡良平教授的名字高列榜单之上,而据同学反映这样的评选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这已是他第二次获评“优秀教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才是他来研究生院讲课的第三年。

据悉,本次“十佳优秀教师”是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来的,获评教师称得上是最受学生认可和肯定的教师代表。

 上篇·教学篇

“要想把课讲好,最重要的是你对课程内容本身要很懂。”

尽管作为外聘教师在研究生院讲课,胡良平教授却能在众多的教师中脱颖而出。在他看来,获评“十佳优秀教师”并不值得炫耀,面对记者的采访邀请,他谦逊地说“其实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一个老师要想把课讲好,最重要的是你对课程内容本身要很懂”。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熟能生巧的典故:据欧阳修《卖油翁》记载,有卖油翁拿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从钱口注油进去而钱口不湿,这样的高超技艺在卖油翁看来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胡良平教授总结的教学心得首先是“对课程内容本身要很懂”,他把“精通”课程内容视为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对这个课的内容本身还存在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你就不可能把这个课讲好。”在讲课过程中,他常会举出一些期刊上的统计学错误作为课堂案例,教学生用“专业”的眼光钻研文献。

数学专业出身的他常会给学生介绍统计学前沿研究,“许多研究集中在复杂问题的性质和层次上,例如多水平模型。新方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关系揭示出来。而数据挖掘只是多种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统计方法。”

“我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

1985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至今,胡良平老师已连续在讲台上度过了近30个春秋。甚至在本科学习时,他就已经开始给研究生讲课了。

“我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胡良平老师这样概括自己的教学风格。

他总是善于用最简单、最通俗、最形象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深奥的道理。

为了给学生解释自由度的概念,胡良平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自由度就像选会议代表的选民一样,如果一个代表是100个人选出来的,那么他说话就有底气,而如果是10个人选出来的,代表说话底气就不是那么足了。所以自由度越大,意味着检验结果的可信度越大。”

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他的课堂

老师的思维是跳跃性的,课堂上的“妙语”常常是他即兴而作。

在强调实验设计“重复”原则的重要性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老师语调一转:“为了你自己,为了你将来的学生,更为了国家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让我们多做重复实验吧!”一席话逗得大家忍俊不禁、拍手叫好。课程本身的枯燥、难懂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化解了,这样的轻松场面只是他无数节课的一个缩影。

胡良平教授主讲《科研设计和统计基础》、《统计分析与SAS实现》、《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现在他的四门统计课已成为同学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课程。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研究生院讲课的情形:“那时因为学生不太了解这门课程,只有51个同学选课。”而现在的情形却是,选课系统刚一开通,150人的限选名额就被疯抢一空。更让人称道的是,他上课从来不点名,但他的课出勤率却极高,常常有没有选上课的同学前去旁听。

点破一个深奥的道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只需要一句话

“正交表的表头设计就像安排小孩吃饭的座位。把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做调皮的小孩,先把他们安排好,再让老实的小孩随便坐。”话音未落,课堂上就爆发出一阵笑声。“如果第四个小孩老跟第三个小孩打架(有交互作用),那就要把他们空开一个位置。”一句通俗的话使复杂的表头设计规则在同学们脑海中豁然开朗。

“如果突然给你一个设计案例让你去分析,你可能不知道怎么办。你不要把它想成一个数学问题或者一个很高深的统计问题而无法去驾驭它。按照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问题。”

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他的教学风格。

举例以后,他这样做了总结。“在做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这个实验是怎么设计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验设计本身,要严密,不能有错误,要不然分析出来就是错的。你看,这就很关键。”

他很重视总结和反馈,几乎每讲一个具体的实验设计类型,他都会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反馈,讲完所有内容后他又会建议学生对知识脉络做一个梳理。

        下篇·育人篇

“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学会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去学习。”

他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学生“首先是要来听课,要能提出问题,自己要多思考多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启发学生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学会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如说,我给你一个很复杂的资料,你应该知道这个资料应该怎么去分析。”

他常常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很多初搞科研的人经常犯的错误是,拿到数据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进行复杂的分析,错误地以为统计分析方法越复杂越好。他告诫学生:“有了真实而又准确的材料你才能去分析,如果材料都是错的,分析得再好也没用。例如变异度很大的试验场合下,用无重复试验的正交表安排试验并分析结果,分析做得再好,水平再高,也可能是错误的。”

“现在有许多现成的统计分析软件,你只要把数据输入进去就可以出来分析结果。但是你如果不去思考设计是否正确和数据收集时的质量控制是否严格,若数据来得就不正确,那么你再怎么分析也是错的。”

讲课的过程中,他会把每种实验设计类型的概念、特点、适用场合讲清楚,然后通过案例进行实战练习。他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强调“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几乎天天都在琢磨,一有新的灵感,我就赶紧添加到课件里去。”

记者翻开胡老师的课件,发现上面很少有结论性的陈述,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在上面也几乎找不到灌输式的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他引导式、启发式问题。看得出来他要用这种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思考”。

在《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第一个课件里,胡良平老师提出一个“研究不同饲料对动物体重影响”的问题。他并没有满堂灌式地讲述应该怎样设计实验,而是通过列举7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案例——“阿斗、张飞、关羽、赵云、刘备、诸葛亮、平民”的实验设计方案,使实验方案的优劣一目了然。具体讲解剖析之后,他一针见血地做了总结:“同一个实验研究问题,不同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会得出彼此相反的结论。实验设计的奥妙就在于此!”

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布置的作业很有特点:让学生查阅文献中错误的实验设计案例并做出点评、分析和改正。这等于是教会了学生批判性思考。他告诫学生不要迷信高级期刊,即使是已经发表的文章也可能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漏洞。

他会“站在学生的鞋里”想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生最实际、最实用的东西,是他获得“十佳优秀教师”的原因之一。有同学告诉记者,他的课“讲得好、听得进、学得懂、用得上”。

胡老师很重视 “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他的讲课风格。“我经常会举一些大家经常接触、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例子。如果上来就讲公式推导,学生就会觉得很玄乎,尤其当你数学不是太好的时候。”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许多学生不必掌握数学推导。而如果授课对象是数学系本科生,他们则希望把推导和证明讲出来,那么这个课就不能这么讲,需要换一个方式,这就要因人而异。”

“对于实际应用人员来说,学习统计主要是搞清楚概念,再一个就是统计思想。统计思想的精华就在于,你要把实验的真实信息发掘出来。这是统计思想最核心的东西。”他用简单精辟的话概括出学习的目的。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胡良平教授敏锐地察觉到了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科研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许多同学还没有接触过课题,没有设计过科学实验,没有接触过复杂数据,不知道怎么去做科研。如果你接触过课题,做了一段时间,这时候再从基础理论讲起,再去讲实验设计,你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他提醒学生尽早接触和钻研研究项目,“这样的话你对统计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同样讲一个东西,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他是那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师

为人热情、平易近人是胡良平老师的风格。记者采访他时,他迎上来笑着拍了拍记者的肩膀,顿时让人倍感亲切。

他爱讲台,也爱学生。

“我每次来研究生院上课心情都很好,这里的学生求知欲很强。研究生院的学生很上进,爱问问题。”他的课间,总是有一群学生围着他问这问那,而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记者注意到,短暂的课间十分钟他根本得不到休息,甚至在记者利用课间采访他的间隙,还有几个同学趁机凑过来提问问题。看着胡老师忙碌的身影,记者不得不数次中断了采访。有同学告诉记者:“古人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莫过于此。”

采访是在课间进行的,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得很轻松也很充实。采访结束时记者能感觉到这位有着近30年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切感情。在胡良平教授看来,他最主要的教学心得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即“精于业”;而在记者看来,他更是“敬于业”而又“兢于业”——授业敬业、兢兢业业。这或许正是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群体的缩影,也是研究生院独特教风的精髓所在。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同时为了丰富外籍教师的业余生活,中科院研究生院于7月9日-10日组织外教游览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以及渤海盛夏避暑胜地---北戴河。
 
两日的行程安排紧凑而丰富。7月9日,外教一行游览了山海关。山海关是历史上的战略重镇,始建于明朝初年,是阻挡关外势力的重要屏障。当年吴三桂就是在此引清兵入关。山海关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古城,这里曾经历过山河破碎的黑暗,也迎接过新中国的曙光。1948年11月,刚刚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解放军百万雄狮正是通过山海关开启了解放全中国的征程。随后,外教们又来到了老龙头长城。老龙头是长城延伸入海的分支,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长城的雄伟之美,还能够体会大海的轻柔之丽。外教们对此赞不绝口。透过幽幽的古城墙,他们不仅再一次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而且还由衷地感叹中国历史的沧桑。
 
7月10日,外教们到达了本次游览的第二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尽管外教们不大理解这首词的含义,但北戴河整洁的市容以及清爽的海风让他们无不陶醉其间,留连忘返。“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透过北戴河的历史,依稀可以感受到毛泽东主席用“换了人间”来抒发对北戴河历史的感慨。北戴河的发展史,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摆脱苦难的一个缩影。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如今的北戴河,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外教赞叹道:置身于此,我仿佛置身欧洲小镇。
 
7月10日下午,外教顺利返京,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7月11-13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分会(以下称分会)在烟台海岸带所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领域25个研究所的教育管理干部、分管研究生教育的所领导以及研究生院领导和教师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分会秘书长苏宏主持。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首先宣布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正式成立,并对此表示祝贺。接着她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并就做好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烟台海岸带所副所长骆永明代表烟台海岸带所致辞,对分会成立表示祝贺、对来自研究生院和兄弟所的领导和会议代表欢迎,随后简要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广州地化所副所长何宏平研究员代表分会对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作用、分会下一步的任务等做了介绍。
 
会上,地理资源所、广州地化所、寒区旱区研究所及沈阳生态所做了典型发言,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研究生奖助体系设置方案、招生工作案例分析、硕博连读选拔方式、招生咨询等工作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围绕会议内容、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的召开,为各所间交流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分享先进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分会的成立为大家提供了有效的交流途径和开展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课题研究的组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