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十二五——我们未来的五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青年发展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十二五”规划与高技术科技发展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原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原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所长侯自强先生,中国移动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田利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集团政府解决方案与MKT部部长房肃出席了论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主持论坛。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近两百名同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大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论坛开幕式上,王颖首先阐述了举办本次系列活动的初衷。她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必将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亚洲最大的研究生培养机构,担负着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使命。此次活动将从政策、行业与学科交融的高度出发,引导青年认识国家发展方向、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复兴大业,促进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促进科院学子扩展视野,完善科研、职业规划,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穆荣平做了“十二五”政策解读的主题报告。他回顾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探讨了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解析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政策取向。同时,他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两方面解读政策制定过程和去向,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政策的引领作用和实际意义。他勉励大家技术与思想并进,抓住机遇,结合社会发展,更好的去实现人生价值。

侯自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主题,介绍了十二五规划在信息技术领域将重点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等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他指出,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论网络、智能手机也好,商业模式的发展也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格局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一个高技术的多机遇同时也是多挑战的时代。

中国移动、华为两大公司高层与现场专家积极交流,参加论坛的青年学生也纷纷写下自己的问题参与讨论几位嘉宾,站在政策规划、行业趋势、技术战略的高度,为中国科学院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十二五”政策解读,指导他们掌握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制定自己的长期科研计划和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

   据悉,“十二五”系列活动将紧随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重点发展行业,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四大专题论坛作为活动主体,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围绕主线开展多场外围活动,引导广大同学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认识国家发展方向、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复兴大业,促进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促进大家扩展视野,完善科研、职业规划,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个活动预期持续八个月,涉及活动二十余项。

“华奥学校”—— 一个容易让人想起奥数、特长兴趣等关联词的校名。一般这类学校位于闹市,门口停满家长的车。
 
但实际上,华奥是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静静地藏在北京石景山区焦家坟一片老旧的小区里。除了语文数学这些主课,那些与特长兴趣挨边的课是没有专职老师的。
 
该校称其办学理念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华奥孩子的快乐科普日
 
5月18日,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苑支教社的志愿者一起,《科学时报》记者走进这间学校,参加北京科技周的一次活动。
 
校内有一幢灰色的四层教学楼。一楼的化学实验室里,志愿者们主持的环保知识竞赛正在进行。
 
“这个标识我看到过,垃圾桶上有。上面的图案是不可回收,下面的图案是可以回收的!”一个孩子正在抢答志愿者的问题。
 
在得到肯定的评价后,小伙伴们激动地给他鼓掌。
 
“你们三年级的要争气哦,能不求助尽量不求助。”一名七年级的男孩郑重提醒身后同一小组的师弟。
 
这是一场三、四、五、六、七、八年级各派代表混合组队参加的知识竞赛,中科院的研究生们特意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难度的考题。
 
之所以有七、八年级,是因为华奥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都包括,还有托儿所。
 
这所私立学校创办于1997年,全部招收进城农民工子女,2004年获得政府办学许可证。目前在校生为900人,其中小学生600多人,中学生200多人,其余为托儿所小朋友;全体教职工有44人。
 
楼里的计算机室是铁将军把门,提示说“因为维修而停止使用”。
 
三楼的一间教室分外热闹。
 
“亮了!亮了!老师快来看!”一个男孩子兴奋地叫着。
 
原来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上物理课。孩子们四五个一组,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小灯泡、电池和电线。
 
“大哥哥大姐姐们每个星期都来,他们上的课挺有意思的。”一个叫王玥的小女孩告诉记者。
 
支教社的王泽东告诉记者:志愿者除了给孩子们上课,上课所需的材料和教具都是自己准备。
 
科苑支教社已有好几年的历史。经常参与支教社活动的同学,现在已达近200名。“2011年春季学期我们共有24名志愿者固定负责华奥1~9年级22个班的副科课程。每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均有志愿者前去华奥支教。”科苑支教社的社长姜政伟告诉《科学时报》。
 
来到操场上,记者看到孩子们分组让报纸粘连而成的“履带”向前运动。这是研究生院生命学院的志愿者设计的青少年心理团体辅导,即素质拓展活动。志愿者们已经提前排练了三次。
 
斑驳破损的水泥地操场上,参与着拓展训练的孩子们兴高采烈。
 
每年六一,科苑支教社都会帮助华奥组织运动会。中科院研究生院团委的老师王静说,学校非常支持志愿者的行动。“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也很想帮助这些农民工的孩子。”
 
即将关闭的春蕾
 
而华奥的条件,相对于其他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其实已经算是不错了。
 
石景山区刘娘府的春蕾小学,就在一个废弃的厂房里,用砖砌墙隔出一间一间的教室。一间教室30人,就是一个年级。
 
春蕾小学,是中科院研究生另一个固定的支教点,也是最早的一个。
 
支教社前任社长杨辉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春蕾小学的场景,面对旧厂房改造成的教室,残缺不全的黑板,拿着800块钱工资依然坚守在岗的老师以及孩子们充满渴求的眼神,他说自己有种时空颠倒的错觉:“这是在北京吗?”
 
姜政伟说:“冬天去支教,赶上暖气不好,我感觉自己的脚趾头没多久就冻僵了。春蕾的孩子好多都有冻疮。”
 
与华奥不同,春蕾没有取得北京市正式的办学资格。它是2000年建起来的。
 
“当时外地孩子在北京上学,要交很多赞助费和借读费。最少一个学期2000元,而且一次性交6年。这对于民工家庭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公立小学一层层的面试,考孩子的水平,也看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和家庭的经济情况,最后根本轮不上农民工的孩子。”春蕾小学的校长王从智说。1996年他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教中学,后来创办了春蕾小学。
 
开始时春蕾小学每个孩子交400元作为一学期学费,现在是600元。“另外,公立学校中午吃饭,一顿饭至少要交8元,春蕾小学是4元。”王从智说。
 
王从智对于中科院研究生的支教评价颇高。“他们都是研究生,与一些本科院校大一的支教者比较起来,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做事的认真态度都更胜一筹。”
 
今年六一,支教社也会帮春蕾小学举办运动会。但这是最后一次。因为春蕾小学马上要彻底被关闭。
 
“我们这里要搞开发,正在拆迁。除了三所学校,周围已经都拆光了。”王从智说。
 
王从智去其他地方找过办学场地,都因租金过于昂贵而放弃。
 
那么,孩子们何去何从?
 
王从智估计了一下。三所学校大约共有一千六七百名学生,由于拆迁,大部分农民工家庭被迫搬走,实际可能还剩下四五百名学生。
 
“教委说会统一安排剩下的这些孩子进入公立学校。”王从智说,“这次孩子们也许能借这个机会入学吧。”
 
而据报道,一些公立学校学生的家长在得知学校要大批招收农民工子女后,纷纷把孩子转出原来学校。而一些农民工孩子也担心进入新校后被歧视。
 
志愿者眼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
 
除了华奥和春蕾,天通苑的东方红学校、海淀区的振兴学校、石景山区的田村社区学习活动中心都是中科院研究生在北京的支教点。中科院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些项目资金。
 
姜政伟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经费不足是农民子弟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需要支付房屋租赁费、教师工资等各项费用,国家的财政补贴不能满足需要。以华奥为例,收入主要来源是学费,其他资金则来自慈善组织。
 
“在华奥,教师每个月工资为1000元,加上加班费和补课费,不会超过1400元,由于无力支付更高的工资,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最终不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姜政伟说。
 
学生的流动性大也是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导致其子女就学地点不断变更。据支教社统计,华奥平均每年流动学生数量占固定学生数量的1/3,大约为200~300人,最近两年该比例下降为1/4。
 
“相比公立学校而言,农民工学校在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上比较薄弱。华奥的计算机课程今年就没有开课。”姜政伟说。
 
“这些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窄,老师都反映学生都很聪明,但相比公立学校的学生,他们课外知识涉猎少,很少有人会用电脑,缺少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志愿者对于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表示担忧。他们曾经问过孩子们,如果作业不会做怎么办?“抄作业”是很常见的回答。
 
由于学生的副课课本是循环使用的,学生不能在课本上做任何笔记,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本。当问及喜欢哪类课程时,更多的孩子选择主课,只有少数几个学生选择体育、音乐、美术。
 
孩子的家长们能力有限,无法支付额外的费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这与城市孩子兴趣班多得上不过来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会在初二时返回家乡上高中,再考大学;一部分学生会在北京读完初中,继续读职中或者技校。姜政伟介绍说,后者所占比重较大。
 
为了更直接地帮助农民工的孩子,支教社还发起了“一帮一”活动,让志愿者与特困儿童结对子。
 
“尽管此项活动要求至少每周通信一次,每两周要去看望一次孩子,要持续一个学期,但很多志愿者都能坚持到底。”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学院的孟超说。他表示,在科研和学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能坚持支教,也不容易。
 
而志愿者们认为,“一帮一”让他们深切接触贫困家庭的现状。
 
支教社成员白秀峰说:“很多农民工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些孩子可能读完初中后就退学,或者比这更早。那时候这些孩子能做什么?走父母的老路?甚至可能还不如父母?这些事情孩子们早晚要面对,这个社会早晚也要面对。”
 
《科学时报》 (2011-06-01 A3 科学 社会)

5月30日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雁栖湖园区第一座建筑——学生公寓C组团封顶的日子。这天一早,记者从玉泉路园区辗转到中关村园区,搭上了开赴新园区的教工班车,开赴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请叫它“风车楼”
 
    “马上封顶的这个C组团,就是‘风车楼’。” 雁栖湖园区建设指挥部的赵安平老师接到了我们。“风车楼?”“你要是从上面俯瞰,就像三个连起来的风车。”说着,他在模型上把学生公寓C组团指给我们看。的确,它像极了具有浓郁荷兰风情的大风车。

    学生公寓组团的施工单位——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三公司书记李宗水陪我们一道爬上“风车楼”的顶层。据他介绍,学生公寓C组团是西区的最高建筑,也是最名副其实的“风车楼”。他说,即将陆续封顶的学生公寓A、B、D组团从上往下看,虽然也有风车的样子,但是它们的“叶轮”高低不一,不如C组团来得工整、神似。

    几乎可以预见,这座学生公寓将会被所有师生亲切地叫做“风车楼”。

    单间公寓样板间

    这是博士生公寓的样板,全部为单间,9-10平方米大小。7个或8个宿舍单间组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客厅,公共洗刷间、淋浴间和卫生间。我们看到,不同的宿舍单间有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防盗门。浅色雅致,深色厚重;木质色泽古色古香,金属色泽大方活泼。循门而入,光亮从半落地窗铺展开来,整个房间采光充足。再看,就连床头台灯也风格迥异,姿态不一。

    按规划,硕士公寓也全部为单间,除房间面积略小于博士公寓外,其他结构布局、功能以及风格与博士公寓无异。学生公寓设计成单间单元形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人空间和集体空间的结合。不同同学有不同的生物钟,单间宿舍避免了同学们之间的干扰,客厅这个公共空间又促进了同学们的交流。

    绿色施工

    在学生公寓组团的施工现场,不得不提“新兴”——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三公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程总队三大队。这是一支响当当的建设铁军,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国防部外事办公楼、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就是出自他们之手笔,中科院研究生院雁栖湖园区将会是他们的下一篇杰作。

    在新园区施工现场,除了随处而见关于安全施工、保证质量的标语外,我们没有看到太多气势磅礴的口号,但见工人休息区的一处宣传栏——“废水利用系统图”吸引了我们。上写:

    1.雨水、淋浴、洗漱、食堂用水经过沉淀后再利用。

    2.废水回收池长5米、宽4米、高2.8米,满池可集水56立方米,有效集水50立方米,每天生活用水100立方米,经循环处理后利用(用于冲刷厕所、马路洒水、洗车、绿化),每天大约节水80立方米。

    据李书记介绍,公司很注重绿色施工,施工过程中很注重中水的二次利用。此外,为了美化建筑环境,他们专门买来草籽、花种,洒在工地周围,让工地不致太过单调。

    滴水折日晖。一个把细节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的施工单位,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就不足为奇了。相信他们“手握‘长城’,力争 ‘鲁班’”不是一句空话。

 

 

 

6月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青年发展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十二五”规划与高技术科技发展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隆重举行并圆满落幕。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必将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十二五”规划涵盖创新驱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高技术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强力引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中国科学院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侯自强,中国移动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田利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集团政府解决方案与MKT部部长房肃出席论坛。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近两百名学生及中科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主持。

    中科院副院长王颖致欢迎辞。穆荣平老师做“十二五”政策解读的主题报告。穆老师回顾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探讨了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解析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政策取向。侯自强老师作“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的主题报告。

    主题演讲之后,“十二五”规划与高技术科技发展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参加论坛的青年学生纷纷写下自己的问题交由主持人王颖老师,由她代表学生们发问,让出席论坛的嘉宾们解答学生的疑惑。

    王颖:请问华为集团是如何实现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

    房肃:首先是任正非董事长的正确领导,其次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华为正在由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相信不久的将来华为的市场份额会超过索尼爱立信,跃居世界第一。

    王颖:穆老师,现在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城市创新”,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

    穆荣平:其实不叫“城市创新”,应该叫“创新型城市”。2007年,深圳是第一个“创新型城市”的试验基地。创新是有条件,有环境,有主体的;创新要有要素集聚;创新要有效率,辐射广,带动范围宽。

    王颖:侯老师,对于农村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有什么政策引导吗?

    侯自强:5月17日电信日的主题就是农村信息化。现在移动的覆盖面积扩大,达到90%以上,农村有“行动村”。利用移动通信和低成本终端,跨越数字鸿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话费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田利民:话费高是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决定的。中国移动通信是国有企业,话费价格的制定必须报备国家批准。长途、漫游费普遍偏高。中国移动每年要交一定数额的税费。另外还要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员工的培养。

    王颖:穆老师,理工科学生如何解读科技政策?

    穆荣平: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性一般是比较强的,除了学习理工科的知识外,还应该读一些哲学相关的书籍,与科技政策有关的文献。在阅读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阅读,不是只读取一部分内容。

    王颖:侯老师,您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请问您是如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

    侯自强:关心技术创新,做什么都要亲自实践。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会对比着学习。

    王颖:华为作为一家很强的企业,为什么一直都比较低调,广告宣也传比较少?

    房肃:过去华为的客户群有限,没有必要。未来华为不会那么低调,因为在移动营业厅,你能看到华为的手机、上网卡和CDMA,华为将越来越透明化。

    王颖: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什么,作为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

    田利民:我的孩子曾经问我什么叫跟上时代,我说就是有共同语言。企业文化源于9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家,那个时候穿西服扎领带就说是一种企业文化。后来,国外的定义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现在,企业文化是指存在于企业中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是坚持“正德厚生,臻于至善”,其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让员工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服务客户,回报国家。对于员工的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官本位,员工成长渠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家渠道;各种员工明星服务的评选。用心去理解客户,用心践行一流的服务。

    王颖:创新政策的实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度应如何改革?

    穆荣平:创新的着眼点是长期的,这事关中国的全局发展。有效调动企业的创新,研发经费的有效使用,提高人的积极性,正确评价人和机构的贡献。要包容创新风险,创新要有回报。科技计划与战略新兴企业结合起来。

    王颖:青年学生在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侯自强:学知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沟通与交流。

    田利民:生命表现单向,生命成长曲折,生命是有终点的。学,看和思考很重要。人是渺小的,要把生命上升到慧命。日有知,心要承受得住各种磨练,做到“天地人和一”。“天”指机遇,“地”指环境,人要有定力,做好当下的事情。人是今天与明天的结合。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抛弃,不放弃。

    房肃: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要有方向,做事要有方法。学以致用,情智并茂,善于调整。华为对员工的要求有两点:成就客户;奋斗者的心态,艰苦奋斗,要有危机感。

    穆荣平:我送大家八个字“自尊,自信,自强,感恩”。

    论坛在一片祥和的探讨氛围中进入尾声,青年学生用最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老师的答疑解惑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日前,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了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的名单,在全国50所“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和170个“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中,中科院研究生院榜上有名,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荣誉称号,软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项目管理3个工程领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这是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兄弟院校及同行专家对我校工程硕士教育成果的充分肯定。

2002年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始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长远发展目标为宗旨,以打造一流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高层次人才为使命,本着“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服务国家”为培养原则,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多维度培养教育机制,以实现国家、社会、学校、企业与个人共赢格局。十年来,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及工程硕士生的广泛认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工程硕士教育品牌。

本次评选活动是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开展的一项重要的表彰活动,将进一步促进各培养单位总结经验,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