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下午,由中科院人事教育局、中科院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六期所局级领导干部上岗培训班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开班典礼。中科院院长、院党组书记白春礼院士出席开班典礼并发表讲话,党组副书记、院党校校长方新出席典礼并提出学习要求。开班典礼由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主持,中科院党校副校长、研究生院副书记、副院长苗建明出席开班典礼。
 
白春礼在讲话指出,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科院“创新2020”正式启动之年,本期培训班有特殊的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次学习班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坚定理想信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面来。中科院作为我国最大的国立科研学术机构,是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和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责无旁贷,必须在推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白春礼指出,要凝练目标,明确定位,认真组织实施“创新2020”。在实施“创新2020”中,要坚持简化程序、突出重点,要辨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理念的关系、前瞻思考与务实推进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的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自主创新和全球竞争的统一、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重点在科研与人才、科研与教育的结合上,在科技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上狠下工夫。中科院的前沿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既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大家要遵循规律。学科前沿牵引的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应以自下而上为主来组织,战略目标牵引的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应以自上而下为主来部署,两者的比例要合理。应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实施“创新2020”,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与智慧。
 
白春礼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为“创新2020”提供组织保障。中科院要始终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积极打造创新型领导班子,努力形成解放思想的“龙头”。要加大选拔干部的竞争性力度,完善考核机制,推进干部交流,建立并完善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新型干部人事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一手抓配备、一手抓后备”,保证领导班子的持续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就是要让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发展的意识。“大业需携手,重任贵同心”。要努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的整体执行力。领导班子应该努力作“凝聚态”的中心,班子成员决不作“内耗”的PI。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学以致用,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科技发展史,掌握科技发展规律。要着重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中心,着重提高领导干部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
 
白春礼对所长上岗培训班学员提出希望。他指出,各位所长上岗培训班的学员们要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发展方向。实施“创新2020”,首先必须凝练科技目标。中科院提出了“一三五”的概念,也就是“一个定位、三项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的科研方向”;要关心人才的成长,重视队伍建设。实施“创新2020”,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中科院的中心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我院的重要使命之一,要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继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创新2020”提供可靠保证;要加强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以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创新载体、增强活力,进一步提高中科院党建工作水平;要适应新角色,履行好岗位职责。通过上岗班的学习,大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尽快适应新角色和新岗位的要求,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方新对所长上岗培训班学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她指出,作为近期上任的所局级领导干部,大家都肩负着领导研究所知识创新队伍、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战略的重要使命,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她提出三点希望:一要珍惜此次学习机会,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虚心请教,努力掌握领导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专门的领导技能和领导艺术;二要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讨,实现自身领导能力的飞跃;三要在学习期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培训班纪律,实现自我管理。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张洁处长、董伟峰处长,研究生院培训部霍国庆主任、谭红军副主任参加开班典礼。此次培训班共有82名学员,其中来自中科院科研院所57人、直属企业8人;省科学院4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5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5人、解放军第29基地3人。培训班为期11天,将于4月16日结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中心”揭牌仪式暨首次顾问委员会会议于3月31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和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著名青铜鉴定专家孔祥星先生共同为新成立的“文物科技评估中心”揭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鉴定专家2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胡耀武教授及相关负责人参加仪式。揭牌仪式后,侯泉林院长向孔祥星等20余位顾问委员会专家颁发了聘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由王昌燧教授担任主任,顾问委员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裕恒院士担任主任,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著名青铜鉴定专家孔祥星先生和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担任副主任。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的成立,旨在依托科学家的研究理念、先进设备和文物鉴定专家的丰富经验,实现强强联合、优化资源,建立一个具有良好信誉及权威性的文物科技评估机构,最终为健全我国文物评估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文物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侯泉林副院长在致辞中对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向各位专家介绍了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特别介绍了近年来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王昌燧教授带领下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他表示,研究生院将竭力为“文物科技评估中心”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其顺利发展。同时希望各位顾问委员会专家能够为中心的良性运行出谋划策。 

    随后,王昌燧教授作了文物科技评估中心发展规划的报告。他强调指出,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的性质是科研机构而不是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心运行成败的关键、立足的根本是信誉。中心今后将围绕树立良好信誉,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开展工作。中心的运作方案分为三个阶段:一、起步阶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培训班普及科技评估知识,通过中科研源公司和熟悉的、有信誉的拍卖行合作;二、过渡阶段,有计划的开展公益性评估工作,同时与有关机构开展合作;三、成熟阶段,拓展合作领域,开展与银行、拍卖机构的合作,最终形成产业链。 

    孔祥星先生近年来一直对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的筹备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他说,自己多年来就期盼着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一个相关机构,以大力开展文物科技鉴定工作,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他还指出,目前我国文物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鉴定领域则处于一个无序状态,这制约了文物市场的发展。中心的成立,对促进我国文物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周卫荣先生作了题为《失蜡工艺与青铜器鉴定》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回顾了失蜡工艺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工艺特征,并指出了失蜡工艺与传统泥范工艺的区别,最后还向大家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些特征和区别来鉴别真伪青铜器。 

    吴隽、夏君定等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当前比较成熟的陶瓷器科技鉴定方法;黄云鹏、贾文忠等先生谈到了当前文物造假活动中的新材料、新方法;禚振西、陈丽琼等先生强调了与文博界开展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欧阳世彬等先生表示了对当前文物鉴定领域混乱形势的忧虑,并认为科技鉴定是未来文物鉴定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罗武干老师介绍了从锈蚀角度进行青铜器科技鉴定的理论依据及工作流程。 

    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文物鉴定中必须“眼学与科学并重,传统与科技结合”,文物鉴定方法应与时俱进,要加快推进现代科技方法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最后,王昌燧教授激情满怀地说:在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专家的鼎力相助下,文物科技评估中心将前途无量! 

 

 

 

 


4月6日下午,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代表团访问中科院研究生院,并参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泰国公务员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备忘录》续签仪式。诗琳通公主一行包括泰国驻华使馆、泰国公务员委员会(OCSC)、泰国高校代表等40余人。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在玉泉路校区礼堂一楼接待室会见了来访的贵宾。这是诗琳通公主第三次访问研究生院。
 
邓勇书记对诗琳通公主的到访表示欢迎,并对公主为中泰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表达了敬意。他说,自诗琳通公主2005年访问研究生院以来,来研究生院求学的泰国学生不断增加,专业领域日趋广泛。泰国学生勤奋好学,得到了导师较好的评价。他希望研究生院能继续扩大与泰国的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合作。诗琳通公主说,她非常高兴能再次造访研究生院,并见证备忘录的续签仪式。她说,泰国政府将选派更多优秀的学生来研究生院学习。
 
会谈后,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泰国公务员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备忘录》续签仪式。
 
诗琳通公主一行还参观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

4月7日下午,中科院召开“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应用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旨在统一认识,交流经验,推进平台在全院的深入应用,促进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新发展。院人事教育局李和风局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陈明奇处长主持。

    李和风局长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并强调要切实加强各单位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力度,鼓励职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自主选学;要求院、所和教学单位共同努力,做好培训资源建设,满足广大职工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希望项目承担单位加强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构建平台的服务保障体系。

    中科院教育信息化项目技术负责人、研究生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罗铁坚教授全面介绍了平台建设、应用推广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对系统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讲解说明并进行了相关功能演示。

    长春分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应用平台的情况、经验体会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进一步加强平台使用的应用指导与培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功能,助力中科院继续教育培训信息化。

    最后,中科院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陈明奇处长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表示,感谢全院各单位对院信息化工作特别是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希望教育信息化项目组在“十二五”期间以服务应用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不断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优化系统的功能,提高平台应用的易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并借鉴其他项目的经验建立专业化的运维队伍,为中科院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与服务。

    中科院院属各有关单位继续教育工作部门负责人和业务主管100余人分别在北京主会场及41个视频会议地点参加了会议。

 

 

 

 

【新闻网讯 赵广立 李林“小赵,实验做完了么?忙了一天了,咱出去走走休息下吧?”闻言,趴在电脑前计算数据的小赵摘下眼镜,伸了伸腰,“这组数据不大对劲,看样子实验的有些步骤还得改进,走吧,出去转转没准能想出好点子。前面雁栖湖的大雁来了,咱去看看去。”

 

这样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莘莘学子的生活中,成为现实。

 

彼时,中科院研究生院雁栖湖校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建设者们节假日不休,力保能够在2012年暑假后“具有部分入学条件”。这里“依山而卧,临水而坐”,规划中建筑楼群“和谐统一,高低错落”。恰如新园区建设办公室张风华主任所述:“从我们这个校园散步走去,就是雁栖湖畔”。雁栖湖校区是一个风景优美、充满诗意的科研圣地。诚然,在规划和建设中,处处凸显着设计者和建设者匠心独具的人文关怀。

 

校园用地:群山怀抱,湖水相依

园区设计根据雁栖湖校园用地东西布局、南北错动、群山环抱、湖水相依的山水特点,应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和院落空间,形成一轴、两带的校园规划结构。园区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宁静致远。

 

“一轴”融贯东西两区,是由中央主轴线统领,北、中、南几条副轴线复合而成的核心主轴空间。主轴紧密联系行政办公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公共教学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计算中心等公共空间,形成经典的校前广场。南北副轴线是西区山谷东侧山峰的视线走廊和东西交通的“动脉”,此设计不但将校园空间延展至西侧山间,并且立足步行优先原则形成北上、南下的交通回路,特别是连接东西区的天桥走廊和地下通道,使整个园区浑然一体

 

两带则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对话。东西校区中部,依据地形原有的高低起伏及冲沟,营造了一道迂回婉转错落有致的生态水体,形成山、水、建筑的高度和谐,并在东西校区形成形断意连的意境。此举不仅为校园内的景观增添亮色,更具备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此外,设计者们还沿生态水体景观设置了一条观赏游览的步行道,它既是连接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主要非机动车道路,又使师生在步行始终处身于优美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整个园区依山靠水且亲山近水,行走于校园之间,心情怡然。

 

校园分区:动静分离,适度聚集

新校区根据东西校园同步发展、适度聚集和动静分离的原则,形成强有力的中心公共空间,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核心公共空间、院系教学区、生活区和集中绿化区。

 

东西区广场由过街步行桥和地下通道联系成一个完整的核心公共空间。西区校园主入口广场可以看到广阔的水面及草坪,以图书馆为中心,南北两侧行政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及教一楼、计算中心的环绕下,形成开敞的三合院院落。东区校园生活广场校园休闲生活的聚集地。广场南北两侧为教二楼、学生礼堂、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以自由的形态和空间形式形成以龙山为背景的一个人文的主题广场发挥着主导校园气氛的重要作用

 

东西校园布局上各有一套教学生活配套建筑,有利于减少师生穿过高速路的交通流量。同时东西校区分别向南北向纵向发展形成院系教学区,单元格构的教学楼可水平向生长,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生活区融合了休闲运动区,显得相对集中。在西校区泄洪沟改造而成水岸公园广场及贯穿南北的景观带自然与教学区分隔,建筑群体以学院为单位,形成居住组团。组团间以集中绿化广场为节点,彼此咬合,相互渗透在东校区通过南北向的景观带与教学区分隔,建筑布局顺应教学区建筑群体格局,水平对应院系,纵向划分成相应组团。

 

区内绿化带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为主导,曲径通幽、清静宜人。校园西区毗邻军都山麓,邻接雁栖湖畔,自然风光秀丽雅致校园东区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用地东侧偏北有龙山,南面有一条天然沟坎。东区场地与校外联系紧密,人文气息浓厚。集中布置的学生运动场作为东西两个区域绿化带的终端,放置在高速路和铁路沿线靠近生活区的位置。这样既便于使用,又不干扰校区正常上课和居住,而且有效利用了空间,以回避校外噪声干扰。

 

同时,校园通过广场、水面、绿化带等公共元素进行有机渗透,达到适度联系,完成校园环境由外到内、闹到静的逐层过滤,使校园保持舒适宁静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