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云南盈江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生已经复课,但部分学生缺少文具。鉴于此,生命学院党总支号召广大同学踊跃为震区学生捐献文具,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月28日中午,生命学院党总支在全校范围内发起募捐活动,活动的主要地点安排在综合楼食堂前面和四号食堂前面。图为生命学院502党支部的部分党员为大家宣传讲解此次活动的情况,并忙着张贴海报。众多前来就餐的同学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爱心书包”倡议书
——生命学院党总支为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学生捐献文具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汶川、海地大地震的惨痛记忆尚未抹去,我国云南盈江地震的悲讯又接踵而至!

    “大地无义、上苍无眼,念生灵遭遇天灾”。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随后在同一位置,又相继发生3次余震。一时间,风云因而变色,草木为之含悲。据云南省民政厅3月11日14时统计,地震已造成盈江、陇川、梁河、瑞丽、潞西5个县(市)7.27万户34.3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5人,受伤250人(重伤134人、轻伤116人),紧急转移安置12.71万人。房屋倒塌3618户18418间,严重损坏11356户54956间,轻度损坏19416户89004间。道路、水利、电力、通信、学校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人间有爱,骨肉有情,将爱心温暖人寰!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我们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我们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伟大力量!是谁在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也许你会说:我的力量有点儿微不足道,但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我们总能战胜苦难迎来新生!为此,生命学院党总支发出倡议:

    灾难无情人有情,让我们紧急行动起来,积极为云南盈江地震灾区的学生伸出热情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共同发起爱心活动,请伸出我们的双手,献一份爱心书包(钢笔、铅笔、橡皮擦、卷笔刀、文具盒、作业本等均可),托起孩子们的未来!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赠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同学们,请发动您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灾区的学生送去我们温暖的问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我们挺起脊梁,为中华民族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同学们,今天你播下一颗爱的种子,明日的祖国就会花香满园!让我们一起告诉盈江的小朋友:不用怕!因为,我们在一起,所有的灾难都将会很快过去,迎接我们的终将是灿烂的明天!

    捐赠须知:

    1.考虑到卫生消毒问题,我们此次仅接受新文具的捐助。望谅解!

    2.捐赠热线:15201191053 李同学
    15810305692 杨同学

    3.捐赠方式:电话预约

    4.捐赠截止时间:2011年4月3日

 

 

 

 

【新闻网讯 记者步凯】325日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点课程第《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玉泉路园区开讲。本次课程由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主讲。

 

孟建伟教授介绍了邓小平的成长经历与政治经历。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邓小平的主持和倡导下,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是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课程从“亲历历史——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春天的故事”、“全面改革”等几个方面串接起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逐步揭示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脉络及主要理论创新观点。

 

孟建伟教授结合自身上山下乡、参加高考、事业发展等经历,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向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我国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红宝书”、“忠字舞”、“样板戏”、新星音乐会、朦胧诗派等等都成为课程讲授的素材,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不同时期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

 

 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出的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孟建伟教授特别指出,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全盘西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以阶级斗争为纲”、“抓纲治国”在中国更走不通。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一部分中,孟建伟教授总结了邓小平支持、倡导和做出的诸多重大决策,包括恢复高考、真理标准大讨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改革、金融改革、三步走战略、建设经济特区、所有制与分配制度改革、一国两制、科技教学体制改革、南方谈话等,向同学全景式展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历史担当与卓越贡献。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与事件不仅改变了他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孟建伟教授提醒同学,要珍惜时光,奋发进取,做好建设国家的准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具备政治素养。

 

课程最后,孟建伟教授援引美国《时代周刊》及其主编两次对于邓小平的评论:“他(邓小平)改革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可以更为恰当的说,在人类历史上,邓小平的改革使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机会。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不是中国人的事,是我们的故事,是全人类的故事——这就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遗产。

 

  据悉,与本次主讲课对应的讨论课,同学们将围绕“从我的父亲母亲那里感悟邓小平时代”、“邓小平和毛泽东:继承与超越”、“为什么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农村改革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如何推进城乡改革”等四个问题展开。

 

 

 

最近,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苏刚教授及其博士生李伟等人提出了一个用于研究量子多体关联系统热力学性质的新方法,被命名为线性张量重整化群(LTRG)方法。

强关联量子多体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些复杂的系统依然所知有限。由于处理量子多体问题的可靠解析方法很少,数值模拟方法遂成为研究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且后者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算法之一量子蒙特卡罗方法,不仅在处理相互作用玻色子系统中取得了成功,而且在许多自旋和费米子模型中也获得了很好的结果。这些结果使我们加深了对复杂量子多体系统物性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如此,量子蒙特卡罗方法仍然存在不足,如受计算机能力所限其研究的系统尺寸不能太大,同时在计算强关联电子和具有阻挫的自旋系统时也会遇到负符号问题等。

近年来,人们陆续提出了一些基于数值重整化群技术的方法。其中包括密度矩阵重整化群(DMRG)方法,这一重要算法是迄今为止计算一维和准一维体系最为准确的数值方法,还有由DMRG方法派生出的转移矩阵重整化群以及结合了量子信息中的纯化概念和含时DMRG技术发展出的有限温度DMRG方法等。这些方法都基于DMRG算法,计算时需要将整个格点分成系统和环境两块,故而推广到更高维的情形时遇到了棘手的瓶颈。人们因此尝试探索另外的途径,提出了张量网格重整化群方法。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张量网格算法,其中包含粗粒化的张量重整化群,基于纠缠对投影态的张量网格算法,纠缠重整化,无穷时间演化块消减算法,以及纠缠过滤张量重整化群方法等。几乎所有这些算法都用来计算两维量子格点模型的基态特性,无法直接用于研究两维量子体系有限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质。由于实验数据都是在有限温度下获得的,为了直接与实验进行比较,发展有限温度下的高效理论计算方法就变得十分必要。

苏刚教授及其博士生李伟等人提出的LTRG新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首先,通过Trotter-Suzuki分解将一个D维的量子格点模型的配分函数变换为D+1维的经典张量网格;然后,采用无穷时间演化块消减算法技术来逐层线性地收缩该张量网格,进而计算出系统的自由能和各热力学量。为了验证该算法的计算精度,作者们利用LTRG方法计算了严格可解的自旋1/2的量子XY磁性链的热力学性质,并将数值结果与严格解进行了比较,发现LTRG给出的结果非常精确,其精度与广泛应用的转移矩阵重整化群的方法相当。另一方面,LTRG能够直接处理转移矩阵张量网格,比基于DMRG技术的算法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且易于编程,计算量相对较小。LTRG算法已经能够用于计算两维六角晶格上海森堡模型的热力学性质,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特别是LTRG方法没有量子蒙特卡罗算法遇到的“负符号”问题。因此,这一新方法为研究量子多体关联系统的热力学性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有望在研究一些至今尚未深入了解的强关联量子多体系统的物理性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6, 127202 (2011)]。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3月23日下午,近代物理所在学术厅举办学习“两会”精神报告会,由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蔡晓红研究员作《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情况汇报》的报告,全体研究生和职工党员听取了报告。
 
蔡晓红研究员向会议提交了《关于支持兰州重离子项目建设的提案》和《关于加快推进重离子治癌技术和装置产业化的提案》等两项提案。报告中,她通过自己参加会议的日程介绍了会议概况,重点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大会发言情况、提案情况以及刘延东同志在科技界联组会上的讲话要点等内容。蔡晓红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两会”精神的体会和经历的会议“花絮”。
 
 

3月23日下午,“国际化学年”科学系列报告首场讲座在玉泉路园区教学楼阶一6教室成功举行。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万立骏研究员作了主题为“分子组装:技术、结构与组装”的精彩报告。报告中,万院士结合自己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术(STM)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述了利用STM进行分子组装的相关技术方法,并展示了通过分子组装获得的纳米材料应用于功能分子器件的构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主持报告会。
 
STM,让科学家们眼中的世界更“细致”。“将遂穿电流收集起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换就可以得到表面的电子态密度的信息,那么通过这个信息就可以推算得到表面的原子、分子的结构信息,倒不是说真的可以看到分子和原子”,万院士在解释STM成像机理的时候这样说道。从分子科学面临的前沿和挑战问题出发,万院士多方面阐述了分子组装对于表面修饰、改性、纳米器件等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分子组装的重要技术——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ECSTM)在研究溶液中表面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构建多维纳米结构及其表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万院士分别从ECSTM和组装技术、表面吸附和结构形成、表面反应和结构转变控制、手性和手性组装、功能和潜在应用等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在固体表面制备大尺寸配合物超分子有序结构、配合物分子的组装规律和基底影响效应、手性分子在二维表面的吸附组装结构及其调控、利用分子模板对多种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可控单分散的相关技术和最新发展方向。
 
最后,万院士还给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课题组利用分子组装技术设计、制备的多种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纳米电极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万院士列举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度、次数和比功率等多项参数都表明纳米电极材料制备的锂电池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作为化学与物理,信息和生命科学交叉的分子科学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报告会提问环节万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针对同学提出的“STM表征过程中的溶剂选择”、“燃料电池的最新发展方向”等问题,万院士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本场报告由中科院“百人学者论坛”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