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和30日,由研究生院承担的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专项——中国科学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六大子任务经过各专家组的逐一评审全部通过了验收,并同时得到了各方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分为研究生教育业务管理平台、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协同学习服务平台、资源融合平台和组织管理类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及基础建设类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六项子任务。依照院信息办的安排,项目组根据子任务涉及的内容邀请了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院教育信息化用户委员会委员、院内院所与职能部门的用户代表及专家等,分别成立了专家组对子任务进行了评审验收。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研究生院所作的各子任务建设完成情况报告,观看了各平台及系统的演示,审阅了相关文档和材料,对用户单位应用情况进行了现场抽查,并就子任务相关情况进行了现场质询。各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各子任务均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内容,达到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相应文档齐备,符合任务书规定要求和验收条件,同意通过验收。
 
与会专家在讨论交流中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从中科院教育发展目标与需求出发,根据用户特点自主研发所有的平台和系统的工作模式。专家们认为现已建设完成的各子任务形成了服务于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特色功能,特别是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面,提供了借鉴和范例。专家们还就中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负责人、研究生院苗建明副院长认真听取了各子任务专家组的意见。他衷心感谢全院各院所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表示项目组将针对各位专家和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教育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的持续优化与完善提升,并力争在院“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好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成果,为中国科学院构建起了服务全院近4.5万在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网络化培养管理和学习互动平台,构建起了服务全院近5.5万科研、管理及支撑等岗位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初步形成了集成全院各类教育资源的知识共享和共建平台。在项目建设中,项目组积极应对平台用户范围广、角色多,系统运行时限性强、业务复杂和变化频繁等诸多挑战,以需求为牵引超额完成了演讲影音软件和学术搜索系统的研发。通过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获得了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截至目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生教育业务管理、继续教育培训和协同学习服务三大平台共积累研究生课程资源10万余个、课程视频1.9万余个,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资源1100余个、课程视频1200余个。平台总访问量已达609万人次。

 

313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305班党支部组织支部33名党员一起参观了抗战雕塑、卢沟桥遗址与抗日战争纪念馆,引导同学们铭记抗战历史,悼念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无数英灵,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早晨,一改前几日和煦的阳光,刮起了大风,气温也有所降低,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33位党员同学集合完毕,简短交代了活动注意事项后,大家登上了983支路汽车,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首站到达抗战雕塑园。

抗战雕塑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建成的,雕塑园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宛平城墙、绿林等几个主要景区构成。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为日冠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个部分,摆放38尊直径2、高 4.3、重6吨的青铜柱形雕塑。群雕以《国歌》为主题,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借鉴中国传统雕塑形式创作,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各色的雕塑诉说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也镌刻着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在雕塑园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石鼓,每一个上面都记述了日本侵略者制造的累累血案和令人发指的种种罪行,不禁让人们深切怀念逝去的同胞,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大家牢记历史、珍惜生活、奋发进取。

卢沟桥遗址的东头是个小广场,广场的北边有巨大的雕塑碑画,画面上描述着和平时期卢沟桥上的繁忙景象,描绘出在和平环境中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场景。广场南边的雕塑碑画,记述了当年修建此桥的壮观情景。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视察此桥时立下的记载碑文分别矗立在桥的北头和西头,属于燕京八大景之一的卢沟晓月碑历经风雨沧桑和战火的洗礼,仍屹立在桥的东北侧,清乾隆皇帝亲笔提写的碑文,字里行间清楚地记载着当年卢沟桥的美丽、重要和繁华。广场上卢沟桥事变时我军将士使用过的几门战炮时刻提醒人们,在193777的那天在这里打响了全国抗战的第一枪。怀着沉重的心情,缓步走上卢沟桥,桥面已重新铺设过,仅在桥的中部还保留着一长条当年战争留下的真实桥面,这段桥面的石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枪炮弹孔,这是那次战争留下的痕迹,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看着这些密集的弹孔,耳边似乎响起了枪炮齐鸣子弹呼啸声,眼前浮现出国民革命军二十九路军在失去后援的情况下,坚守城池、孤军奋战的英勇气概,令人敬畏。两边的石制护栏因日月风雨的侵蚀己是千疮百孔,栏杆上491只形态可鞠的小石狮,见证了抗战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修缮一新的宛平城,展厅里展出的抗战实物和图文展板,记述了从1931“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4年的风雨沧桑。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目睹着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一次次苦难。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下,我国的资源被疯狂地掠夺,我们同胞的头颅被随意砍下,我们同胞的躯体被用做活体解剖,做活体细菌试验,我们的同胞被驱赶着修碉堡、修工事、修铁路、挖煤矿,我们的姐妹被肆意蹂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奸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时的中国是如此的山河飘零。,一幕幕凄惨的景象,在同学心中激起无比的愤慨,润湿的眼眶伴随着恨不能生于当时、为国而战的悲愤。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伟大的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落后就要挨打”。参观学习这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大家应更加发奋图强;抚今追昔,应更加珍爱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在和平年代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为祖国的强盛做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梁田到上海微系统所作了关于 “SCI论文写作与投稿” 的专题讲座,来自全所各个研究室的研究生和部分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梁田首先讲述了SCI论文写作部分的内容,对论文的选题、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5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在论文投稿方面,针对如何查阅期刊的影响因子、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以及投稿时的注意事项等3大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梁田还对研究生们提出的诸多有关论文写作和投稿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让研究生们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专题讲座让研究生们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了SCI论文的写作过程,掌握了写好SCI论文的方法和技巧,明确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为他们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奠定了扎实基础。

2月23日,上海微系统所召开研究生代表座谈会。微系统所党委副书记俞跃辉、研究生部主任罗琦、信晟公司总经理孙炳玉及相关工作负责人、微系统所学代会全体成员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由罗琦主持。俞跃辉书记首先对微系统所筹备进入中科院“创新2020”择优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动员。同时强调一定要通过改善服务、制度改革来提高所后勤工作水平,为所职工及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做好有力保障。

本次座谈会召开前,学代会成员在各自研究室收集了研究生对后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会上积极发言。除了对食堂、宿舍、办公楼的后勤工作提出建议外,还对后勤的制度改革提出想法。信晟公司经理孙炳玉表示会就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尽力为全所职工、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最后,俞跃辉书记还就近期的国际局势与大家展开了讨论,要求研究生们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团结。同时也要求大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珍惜在所学习的青春岁月,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据悉,上海微系统所研究生部将定期举行学代会,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管理部门与研究生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服务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

物理学院同学合影
人文学院同学合影
 
 
3月27日,迎着北京春日暖暖的太阳,物理学院与人文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试点班的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国家博物馆。
 
这天是新国博首日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新国博实行参观人数总量控制,每天接待量设定为8000人,同学们很幸运地预约上了。除了《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大型基本陈列,中国古代青铜、佛造像、瓷器艺术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等国画大师代表作也正式亮相新国博。同学们一共欣赏了包括《复兴之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潘天寿艺术展》《李可染艺术展》《黄胄艺术展》在内的7个展览。
 
国博内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当然是《复兴之路》大型陈列了。展览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讲起,到各国列强暴力打开中国大门,屠杀中国人民,逼迫清政府割让土地,赔偿金钱,签订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看到这里,同学们心中都感到了无比沉重的压力,难以言表的屈辱感,同时又在想,生活在当时的人民,该是怎样的绝望: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个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想想先辈有过的痛苦,身上真的可以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一大批爱国人士的救国救亡运动,今天会是个什么样子?
 
接下来,展览就开始讲述中国爱国人士的抗争。许多英勇的先辈以他们的方式在抗击着外国的列强,探索着中国的出路。当同学们看到义和团战士被捕后大义凛然的照片,看到他们用过的那生锈的铁枪时,仿佛就看到了当时他们是怎样浴血奋战,抗击敌人;当同学们看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写下的各种著作和纲领,看到他们兴办的船厂和工厂时,仿佛就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执着地探索着中国的出路。所有的这一切努力,都使中国在曲折中前进着,然而,历史表明,他们坚持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他们的举动,不能完全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这样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看到这里,同学们就想,在那个时代,必须要有一个组织勇于站出来,来领导大家抗争,来领导大家救国。这种站出来的勇气是巨大的,站出来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献身,这该需要多大的魄力与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站出来了,也担起了这份责任,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看到这里,再回想之前刚看到的屈辱历史,参观不过是几小时,但是历史已翻过一百多年!冷汗似乎还没干掉,但是终于是感觉到复兴的味道了。看着仿造的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同学们心中感慨万分。
 
天下是打下来了,但是天下还没定。在此之后,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广大的人民开始了国内的经济建设,研制了两弹一星,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打下来的基础,一直到今天,国力日益强大,不容再受外人欺侮,中国人民终于吐气扬眉了!
 
参观完《复兴之路》大型陈列,同学们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国博的青铜器、佛造像收藏,一直为世界博物馆界所称道。同学们对于青铜器的了解,最熟悉的莫过于小学课本中的“司母戊鼎”。而在这次展览中,该国宝首次以新名字“后母戊鼎”展出,并且是没有玻璃展柜隔开的“裸展”。同学们可以近距离地观看这件教科书上的实物。与“后母戊鼎”一同“裸展”的,还有“大盂鼎”、“子龙鼎”等多件国宝级文物。
 
参观博物馆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活动,既可以了解过去,又可以启迪未来。通过观看,同学们增加了爱国爱党热情,同时再一次温习了祖国的文化。这次的课外实践,可以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