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应科学评价福岛核事故影响”、“要坚定不移发展水电”……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15日下午作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为题发表演讲。

  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长期重大战略选择

  周大地强调,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一个重要绿色支柱。他说,铀资源不构成对中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积极试验和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将推动中国快堆技术加快发展。中国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核电近期可达到年增1200万千瓦、中期可达到年增2000万千瓦的建设规模,“如果需要还可以扩大”。他认为,中国核电2020年可望达到建成7000-8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2亿千瓦、2050年达到4亿千瓦以上,届时,可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

  这位长期从事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研究的专家称,除积极发展核电外,中国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还包括4方面内容:一是强化“节能优先,总量控制”战略,节能、提效、合理控制能源需求;二是煤炭的科学开发、洁净高效利用,煤炭目前是中国主力能源,其开采和利用必须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比重应该也可能逐步下降,2050年可望减至40%甚至35%以下,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三是要把天然气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中国国内石油年产量2亿吨左右可争取保持几十年,但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而天然气(含煤层气、页岩气)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和长期供应能力,应尽可能增大其在中国能源中的比重;四是积极、加快、有序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水电是2030年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要坚定不移发展水电。

  科学评价福岛核事故影响

  周大地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强震海啸引发的核泄露事故,对全世界核电发展将有重大负面影响,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可能有调整。但福岛核事故直接损失有限,间接影响难以估计,取决于不同社会条件和管理水平,应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并进行科学总结,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同时,要加强核电科学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防止谈核色变与不必要的核恐怖。

  “我个人认为,中国如果简单的跟着西方放弃核电,实际上西方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放弃,我觉得中国自己就有点傻。所以我是赞成对福岛核事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思,把(福岛核事故)究竟影响多大、究竟对社会和环境有多大的影响研究透了再说。同时还得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说一看这个事不行,我们就不干了,那不干的事多了:中国的煤矿也不能干了,石油也不能打(井)了,天然气当然也有问题,所有的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周大地认为,福岛核事故必然推动核电总结经验,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应该以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吃一堑长一智,我个人对核电的看法还是乐观的”。

  国际能源格高升中国被动买单

  在国际金融和矿产品寡头垄断控制之下,国际能源价格脱离生产成本,成为盘剥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领域。周大地指出,石油定价机制变化方面,期货引导的定价机制将国际油价持续试探需求方最高支付能力,有利于石油输出方抬高油价。

  他说,从1999年到2009年,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原油消费共增长3.6亿吨,其中,中国就增长1.95亿吨,占世界10年石油消费增长量的54%。中国去年石油进口增速17%,总量超过2.7亿吨。“从我们现在的进口量来看,原油价格每涨1美元,中国每天要多付出500多万美元,它每涨10美元,中国每天就要多掏5000多万美元来买单”。

 

 

【新闻网讯  记者陈丽莎】4月15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百人学者论坛”主办的“国际化学年”科学系列讲座第三场报告会在研究生院玉泉路校区礼堂二楼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院士以“超双亲分子与可控自组装”为题,结合他的研究经历和实验室研究近况,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超双亲分子的结构和可控自组装的研究进展。来自国家纳米中心的蒋兴宇研究员主持了这次报告会,“百人学者论坛”理事长宋卫国研究员在报告会前向张希院士赠送了“百人学者论坛”的纪念杯。
 
超分子体系的形成——两亲分子的“物以类聚”
 
“大家知道,化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分子层次展开的,人类创造了近五千万的化合物。不少是有用的材料和药物,极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张希院士以此作为报告的开头,“但随着分子化学的高速发展,人们发现许多新颖的现象不仅与单个分子有关,而且还与分子有序,有层次的聚集有关这使化学从分子层次向超分子层次发展。”
 
在简单地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研究产生的背景后,张希院士向同学们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肥皂为什么能够洗干净手和脸?哪位同学给我们讲一讲。”在他的鼓励下,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因为物以类聚,两亲分子放到水中时,疏水的要在一起,亲水的在外头与水接触。换成化学语言,叫疏水相互作用。所以双亲分子会形成超分子体系。最典型的就是胶束。”他用简单的语言把一个化学概念形象的表达出来。对于超分子体系,他认为这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形成的,如由疏水效应形成的胶束,或者说熵效应。提到了熵,张希院士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双亲分子放到水中自发形成了胶束,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那它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是有矛盾的呢?”同学们都陷入思考中。
 
当有同学提出这是由于整个体系的表面能减少因而水中的双亲分子会有序组装而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张希院士又问道:“为什么表面能会减少呢?”这种一问一答再问再答的互动方式,让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我们要计算整个体系的熵的变化,”张希院士解释,“考虑到跟水相互作用会影响到水与其界面很多的熵变化,因此整体的熵是一个增大的过程。”
 
各种两亲性分子的设计——亲水头部和疏水尾巴的多种链接方式
 
“你们可以做这样的游戏,拿出一张纸一支笔,把你们能够想到的亲疏水的连接方式都画出来。比如说两个亲水的头通过一个疏水的尾巴把它们连在一起。第一个做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张希院士说。他告诉大家,有一种两亲分子,两个亲水的头,通过一个柔性的间隔就是两个尾巴,也可以是离子对,有极低的临界胶束浓度。
 
随后,张希院士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陪外国朋友到长白山天池,发现在滚烫的温泉水中有青苔长出,后来,人们发现在这种青苔的细胞膜中发现有结构特殊的脂质——有两个亲水的头,通过两个疏水尾巴连在一起。“凡是这样的分子,其相变温度都能够达到六七十度。”他告诉大家。
 
接着,张希院士给出了超两亲性分子的定义:“人们能够利用共价键、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可以组装两亲分子,这些两亲分子叫超两亲分子。”他随后分别以“电子转移相互作用”进行超两亲分子、环境响应性超两亲分子以及类似X、H型的超两亲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三个合成过程为实例,从合成反应的原料、合成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等详实讲解了合成的过程与表征,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合成研究思路。在讲解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张希院士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实验过程中一些要注意的细节。
 
他告诉同学们:“对于合成的物质,光用一种方法表征是不够的。”作为科学研究,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要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果才能够有足够的说服力。“比如,在用电镜表征之后再加上一个光散射检测。”他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经历为例告诉大家,如果在电镜中进行观察,由于高强度的电子束不停地轰击,有机物的结构很容易被打破。“你们在电镜下看到样品被打破了应该还高兴,因为这证实它确实是有机物组成的。”他还提醒同学们:“即使是研究超于分子层次的化学,其基础都源于分子化学,所以每一个学化学的人都应该掌握各种合成的方法。”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都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有同学针对张希院士讲解中涉及到的酶响应性超两亲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缓释应用前景提出了自己对靶向的准确性的想法;有同学对老师的PPT中精美的动画和图片制作感兴趣,向老师讨教制作的过程;有同学关注薄膜合成的前沿进展,请老师分析薄膜合成的发展与前景;也有同学向老师提出了自己对超双亲分子的构筑模式的看法。老师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并激励大家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要保持着不停提出新的想法,即使是别人做过的也没关系,只要你总有想法,终有一天你有些想法别人是没做过的,你将来就可以第一个做。没准做十个工作就有一个工作是很重要的。”他还鼓励同学们要到不同的单位、地方去学习和发展,争取在思维未形成定势之前更多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新知识。
 
针对有同学提出使用超两亲分子组装成螺旋结构的想法,张希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告诉同学们,人们在化学发展中都在不停地向生命学习。但一直人们都没能成功合成有自复制功能的人工DNA的结构,或者是类似的结构。“有人做过,但是最后发现结构做错了。错了就是错了,科学就是这样,不能保证每句话都是对的。”他鼓励同学们大胆去设想,“将来你要是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想,设计什么样的体系来组装具有复制功能的超分子结构。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有人尝试过,但是失败了,所以你还有机会!”同学们对张希院士幽默的回答报以会意的笑声。
 

4月13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生态与地球科学机构主任Natarajan ISHWARAN先生等一行3人访问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在玉泉路园区会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一行。
      
    邓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客人的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回顾了2010年8月访问教科文组织总部期间双方业已达成的共识,即充分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开展培训项目。随后,双方就具体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双方商定将在人文科学、绿色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培训项目。
      
    Natarajan ISHWARAN先生表示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科学院117个研究所,拥有近37000名研究生,科教资源丰富。中国幅员辽阔,拥有28个生物圈保护区,在中国开展生物圈方面的培训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会促进周边地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朱相彬一同参加了会谈。

 

 

 

 

4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13场报告会在中科院玉泉路园区大礼堂如期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先生带来一场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精彩演讲。

周大地先生长期从事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的研究,在推动提高能效,调整能源结构,制定能源战略,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较多建树和贡献。在本次报告中,周大地先生特别强调在“十二五”能源建设期间,能源发展战略包括需求管理和供应保障两个方面,就中国目前发展状况而言,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需求管理,即用比较少的能源实现现代化,使GDP能源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

周先生在报告中分析了国际能源的整个态势、能源价格震荡以及国内、国际的环境压力,包括气侯变化对碳排放的压力,得出我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中国能源生产现状——效率低、环境差、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等,周先生指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面临诸多挑战。周先生还分析了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能源的应用前景。总结出中国科学、绿色、低碳的能源战略:第一,加快调控转型;第二,强化节能优先;第三,实现总量控制;第四,保障合理需求;保障需求很重要,但是要合理,你浪费了我就不能保障了;第五,优化多元结构;第六,实现绿色低碳;第七,科技创新引领;第八,系统经济高效。总之,要努力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演讲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听众踊跃提问,周先生分别就石油紧缺、矿难频发原因、中国核能发展计划和中国能源发展模式等问题科学、理性、严谨作答。

4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GUCAS-BHPB职业生涯与发展研讨会首次在华南植物园举行。中科院心理所高文斌教授以及必和必拓公司中国区事务部副总裁吕建中博士围绕“职业生涯与发展”的主题为同学们作专题讲座。会议由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朱相彬主持,华南植物园傅声雷所长到会并致词。

    高文斌教授作了“心理能力与个人发展”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人的心理发育与成长展开。高教授还就智力测试、与导师沟通交流、研究生职业发展、人格与性格等问题回答了与会学生的提问。

    吕建中博士为参会同学作了“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在实践中培养领导力”的讲座。吕博士结合自身经验向同学们阐释了能力、责任、创新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讲座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模拟了企业招聘面试现场,吕老师还对面试进行了精彩点评。整场讲座互动性强,同学们受益匪浅。吕博士还针对与会同学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互动。

    最后,朱相彬在总结发言中,勉励同学们择业时要不怕吃苦和付出,并希望同学们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见识,同学们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