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在温家宝总理和丹麦首相拉尔斯·拉斯穆森先生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与丹麦科技创新部部长Charlotte Sahl-Madsen、丹麦高校联盟主席Jens Oddershede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签署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合作伙伴协议》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雁栖湖园区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建设、维护和运行协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丹麦科技创新部及相关大学负责人,出席签字仪式。
 
4月11日,丹麦科技部长一行在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艳芬、院长助理朱相彬等人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中丹科教中心选址所在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雁栖湖新校区。12日,丹麦科技部长代表团在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朱相彬的陪同下,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
 
自2008年5月21日丹麦科技创新部及丹麦8所高校联合代表团访问研究生院以来,中丹双方就中丹科教中心项目先后进行了7轮谈判并达成共识。双方同意由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赠8000万丹麦克朗(约合1亿元人民币)作为中丹科教中心大楼建设资金,中科院研究生院在雁栖湖新校区提供建筑用地。2009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中丹科教中心项目谈判取得原则一致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丹麦8所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先导性的Symposium & Workshop学术交流活动,中丹双方各有80余位教授和专家踊跃参加了该项学术活动。
 
中丹科教中心项目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牵头,联合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以及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丹麦8所大学全部参与,发挥中丹双方互补优势,将在纳米科学与技术、可再生能源、水和环境、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以及创新和福利等领域,进行研究生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深入全面的合作。
 
 

4月7日上午,由中科院人事教育局、中科院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第25期所局级领导干部上岗培训班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开班典礼。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院党校校长方新出席开班典礼并作《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专题报告。开班典礼由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主持。中科院党校副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副书记苗建明出席开班典礼。
 
在开班典礼仪式上,李和风局长指出:作为近期上任的所局级领导干部,大家都肩负着领导研究所知识创新队伍、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战略的重要使命,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李和风局长给学员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珍惜此次学习机会,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虚心请教,努力掌握领导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专门的领导技能和领导艺术。二要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讨,实现自身领导能力的飞跃。三要在学习期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培训班纪律,实现自我管理。
 
方新的报告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二是学习科学发展观,三是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素质。
 
方新强调,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深刻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决定》提出的“四个着眼于”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提出的“四项要求”则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对于这些内容,大家都要认真理解并要带头贯彻执行。
 
方新指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进我院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要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注重正面教育的原则;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四要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凝练科技目标,居安思危,打造核心竞争力;五要守住底线,争创一流,不断促进研究所的持续发展;六要以科学家为本,以人民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尊严、价值和首创精神,以科教兴国、创新为民为己任;七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和能力建设,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八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处理好各类人才群体的关系,做好离退休干部的工作,尤其是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在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方面,方新书记结合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开阔的眼界,要做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要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还要讲政治、讲大局。方新还结合党对领导干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要求,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带好队伍,造就一流人才;要学会沟通,坚持民主集中制,能够讲宽容,讲包容;要遵守纪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同时还要做到不惹事、不怕事;要做到居安思危、开拓进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正确把握好得与失、进与退、利与义、荣与辱的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张洁处长、李洪伟副处长,研究生院培训部霍国庆主任、谭红军副主任参加开班典礼。此次培训班共有76名学员,其中来自中科院科研院所63人、直属企业6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3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4人。培训班为期12天,将于4月17日结束。
 
 
 

“我们希望奉献给社会的人才,应该有深深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印痕:坚定的信念、开阔的胸怀,深厚的基础、广阔的视野,严谨的学风、创新的精神,并具有强烈的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
 
 为提高动物所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自身建设,2010年1月12日,动物所首届“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导师研讨会”在九华山庄如期隆重举行。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研究员、副院长王颖研究员应邀作了大会报告。动物研究所所长孟安明院士、党委书记段恩奎研究员、副所长张德兴研究员、副所长兼党委副书记李志毅译审、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刘以训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张钟宁研究员以及动物所50多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部全体教育干部齐聚一堂,就新导师的角色调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与职责、如何处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规划人生和择业、如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等导师们所关注的10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地讨论。会议由动物所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张德兴副所长主持。
 
   孟安明所长首先在大会上致辞。他指出研究生是研究所主要科研力量,研究组的发展与研究生分不开,研究生的培养与导师的认真指导分不开,希望导师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高质量特别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术型人才,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时都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够胜任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马石庄副院长作了关于《以人为本、依法办学,努力做好全院学生工作》的报告。该报告从关注科研教育和谐、分析学生思想状况、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和提出学生工作建设四方面进行了阐述。报告中强调导师要以自己的学识、才智、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从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对于中共中央关于全国高校加强稳定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及针对中科院研究生党建工作和学生特点,马石庄副院长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导师培训,强化教师角色;健全学生会,疏通正常诉求渠道;健全应急机制,快速有序反应;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使教育管理干部稳定化和专业化。
 
王颖副院长作了题为《研究生教育与制度解读》的报告,向动物所各位导师详尽地介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我院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政策以及培养方式、研究生院学位组织与学位授予制度。王院长强调,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心灵的沟通,永远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计算机和网络所不能取代的。在报告最后,王院长指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根本的检验标准还是要靠历史评价,靠实践评价,要靠社会评价,也包括国内国际学术界的评价。
 
  张德兴副所长对动物所教育工作进行了展望。他首先指出,现阶段动物所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导师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同时提出动物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目标,即“公平、公正、主动、服务”和“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高效率”,并强调导师在意见反馈、政策建议、监督和培训等方面对研究生管理部门支持和配合的重要性。
 
  动物所段恩奎书记对于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了《传道、授业、解惑——应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始终》的报告。段书记结合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思想品德教育如何融入到“传道、授业、解惑”中为各位导师做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并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将是“1+1>2”。
 
  听完了精彩的报告,导师们针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议题展开了自由的交流与讨论。导师们积极踊跃的发言,对动物所招生选拔制度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大胆锐意的改革思路,对学生学术水平如何提高和对实践环节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导师们对于科研与实践、教学环节对研究生创新模式的培养各抒己见,形成了共识;并明确了导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们多次提到要多关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使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能够顺利行走。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在座的领导和导师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样的会议给导师们创造了一个交流培养学生经验的机会和平台,对于动物所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大有裨益。
 
 
 

4月6日下午,武汉教育基地召开构建“共有 共治 共享 ”机制座谈会,对教育基地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院属在汉六个培养单位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所领导、相关导师、研究生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武汉分院院长朱耀仲,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平平出席了会议。
 
此前的3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武汉分院视察期间,对教育基地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白春礼院长充分肯定了武汉教育基地近年来做的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希望武汉教育基地在构建共有、共治、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研究所、导师作用,集中力量,在搭建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平台方面先行一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力求在如何更好发挥区域性教育基地的作用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教育基地办公室及各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全体人员及时认真地学习了白院长的讲话精神,并在座谈会上交流了学习体会。参会代表表示,武汉教育基地成立十年来,切实发挥了区域性教育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在研究生招生、建立教学体系、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归属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基地应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构建共有、共治、共享机制,更好发挥区域性教育基地的作用。
 
陈平平书记指出,白院长的讲话一方面肯定了武汉教育基地成立十年来的成果,一方面也是对教育基地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武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区域性培养特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立足于为培养单位服务,在构建教学平台、营造校园文化平台、服务管理平台方面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武汉教育基地办公室及各培养单位要共同认真总结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基地在全院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朱耀仲院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与会代表对武汉教育基地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武汉教育基地要认真总结好过去的经验和成果,并且积极探索今后的发展方向,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区域性教育功能,与研究生院、研究所更好的有机结合,发挥整合优势。下一步,各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开展座谈、研讨,认真领会白院长讲话精神,总结本单位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经验,共同为武汉教育基地的发展做出努力。
 
 

  3月24日,我校名誉教授、德国马普学会莱比锡进化人类学研究所Svante Pääbo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论文《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genome of an unknown hominin from southern Siberia》。

      2008年考古学家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Denisova洞穴中发现一段人类指骨化石,年代测定表明,该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到4.8万年。Pääbo教授他们使用多种古DNA提取和测序方法,排除了潜在的DNA污染,获得了该古人类线粒体DNA基因组的完整序列。根据与现代人(晚期智人)、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线粒体DNA序列的种系对比分析,发现Denisova洞穴人为一个迄今未知的人种,其祖先与现代人祖先分野的时间约距今100万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伯利亚南部,现代人对当地古人类完全的、连续性的取代并未发生,这与欧洲西部的情况一样。这表明,三个不同谱系的古人类灭绝种:Denisova洞穴古人、尼安德特人和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哈比人”,很可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与现代人类同时生存在欧亚大陆上。

      该论文第二作者付巧妹去年毕业于我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获科技考古硕士学位,现在莱比锡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此项研究中负责部分实验及数据处理工作。

    Svante Pääbo教授现兼任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相信Pääbo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关专家的精诚合作,定能为我国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做出令世人瞩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