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揭晓,“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迎来30周年庆典”、“中科院师生情系汶川 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10大新闻事件入选。
 
“2008年度十大新闻”是在综合投票结果、领导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评选活动从12月22日正式启动,1月14日投票结束,广大师生和网友踊跃参与。有许多师生和网友还通过在线留言系统对学校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
 
入选的十大新闻分别是(以新闻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迎来30周年庆典
 
 
2008年,行走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里的中科院研究生教育,迎来了较为集中的回顾、反思和小结。5月10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举行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生、校友,近千人参加了大会。6月22日,中国科学院“坚持科教结合,培育创新人才”50周年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坚持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研讨会。2008年,中科院电工所、心理所等多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迎来所庆周年庆典。庆典活动对于系统地总结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特色,梳理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师生情系汶川 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中科院师生情系汶川,以多种方式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白春礼院长希望中科院研究生们坚定信心、作出表率;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第一时间解读汶川地震的内在机理,向公众阐释地震的发生机制;心理学者和心理学研究生们编制的灾后心理援助手册,第一时间送达灾区;学子们在第一时间发出“灾情发生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反思和倡议,募捐、科普、面向川籍学子的帮扶援助等行动渐次展开;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抗震救灾”专题报告会,不仅面向公众开展地震科普,也向各级决策层提供灾后重建方略;最引人关注的是,中科院成都教育基地的研究生们在这场灾难面前的理智和从容:杨钟贤被困北川数日后终于安全脱身,珍贵的科研设施和数据完好无损。“地球母亲的一次颤抖,让我们感到了恐惧,恐惧走后,让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温暖。”正如成都教育基地博士生许文彦所说,地震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通过这场考验,我们将更稳健地走向未来。
 
 
中科院学位授予再创历史新高 8245位研究生获授博士硕士学位
 
 
7月6日上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玉泉路园区隆重举行2008年学位授予仪式。近1400名博士、硕士参加参加仪式。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再创历史新高,共有8245位研究生获授学位,其中,4489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3756位研究生获授硕士学位。 其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新建培养单位的首批博士也顺利出炉。
 
 
研究生院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本年度共举办13场主题报告会,包括抗震救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等专题报告会。其中,第78、79场主题报告会主题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年”。论坛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郑必坚分别以“科学的价值与精神”、“关于改革开放30年根本历史经验的若干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报告。研究生院还联合人民网等媒体联合举办了“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征文活动。
 
 
“课程网站”建设:主动迎接自主学习时代的到来
 
 
2007年,远程教育中心为配合研究生院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根据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开始课程网站构建。2007年12月,在教务处和各院系协调配合下,有5位教师开始试用课程网站。2008年1月,研究生院通过专家论证会初步确定了课程网站的技术路线和应用计划。自2008年3月起,扩大课程网站试用范围,远程教育中心同时进行新功能的开发;自2008年9月新生入学起,面向300位专任教师全面推广课程网站的应用。
 
 
用行动创造收获:中科院研究生勇夺多个奖项
 
 
2008年,中科院广大研究生摘取了种类繁多的奖项: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院长奖、中国卓越研究奖,到各省、市开展的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再到必和必拓等公司设立的奖学金……他们用春天的行动创造着秋天的收获。
 
 
远行的大师,共同的身份:中科院博士生导师
 
 
2008年3月6日下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逝世,享年91岁。6月1日,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朱抱真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8岁。9月28,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新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卓越开拓者荆其诚先生逝世,享年82岁。11月25日,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陈述彭院士逝世,享年88岁。这些远行的学术大师,不仅在各自学科领域内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毕业生主动迎应就业挑战
 
 
调查显示,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仍是中科院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优先选择,而大多数硕士生选择的就业去向为企业、科研单位和出国,就业到高校的硕士人数排在硕士就业去向的末位,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各培养单位在就业指导、就业联络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生的就业并未遇到明显障碍。金属所2006、2007年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成都山地所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2%。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以科研机构、研发企业和高校为就业目标的中科院毕业生,是否也会遇到就业的严冬?12月20日,50多家招聘单位提供的理想工作机会与众多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参与所呈现出的“供需两旺”的场景,成为今年求职寒冬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或许仅仅是就业的一个侧面。事实上,求职难是2009届毕业生的共同感受。面对就业,我们期待中科院毕业生们打好专业基础,放眼更长远的未来,更主动迎接这一场挑战。
 
 
中科院杨佳教授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
 
 
在纽约当地时间11月3日举行的《残疾人权利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专家委员选举中,中国政府提名的候选人,中国盲协副主席、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顺利当选该委员会委员,任期四年。
 
 
提升学子人文素养:高雅艺术进校园再掀热潮
 
 
12月13日晚,北京舞蹈学院再次为研究生院师生带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舞动经典—北京舞蹈学院精品舞蹈欣赏晚会” ,这为学校今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2008年,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等院校师生先后走进研究生院,为广大学子献上了多场演出,颇受学子欢迎。
 
 
 
 

     为了让2008级研究生尽快融入中科院的科研学习生活,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学习体系,拥有更加明确的人生目标,1月14日下午,武汉教育基地办公室组织了研究生迎新春茶话会,邀请武汉地区六个培养单位中即将毕业的优秀研究生代表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
 
     来自岩土所的王勇同学、物数所的石涛同学、病毒所的赵硕同学、水生所的颜庆云同学、植物园的王静同学以及测地所的霍星亮同学分别结合自己的科研生活,与师弟师妹们分享了在科学院的生活体会和科研经历。
 
     石涛同学用激情澎湃、轻松诙谐的风格,大方得体的谈吐,别出心裁地从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中阐述了他对生活、对人生、对智慧的见解;同时还告诉大家应该在生活中处理好和导师、同学们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整个发言妙语连珠,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赵硕同学以其洪亮的声音、沉稳的气质感染了每一个人。他告诉大家“志存高远;胸襟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要性。在互动环节中,他还用幽默、风趣的现身说法传达出:自信,就是挑战自己的弱点。霍星亮同学用深厚的古文功底,旁征博引地阐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建议学弟学妹们要培养乐观谦虚、不耻下问的特质,利用好科苑丰富的资源,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王勇、颜庆云两位同学用他们优异的科研成绩、扎实的科研水平,向大家介绍了很多具体实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例如查找文献的程序、论文写作和投稿的流程等等,给刚刚开始科研历程的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最后,来自武汉植物园的王静同学从女性的角度向大家讲述了“女博士的苦乐年华”。她平易近人的台风、娓娓道来的故事,让科苑的的女生们理解了坚持就是胜利。同时,她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她成功的就职经历,获得一份好工作所需要准备的点点滴滴,例如找工作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真实且闪光的简历,要有充分准备的面试等等,为我们以后的求职之路指点迷津。
 
      本次茶话会旨在通过老生与新生间的交流,解决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惑。新生们在与学长们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在科研工作中正确与导师和同学交流等重要的知识,为自己走好科研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8年12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钛铝化合物实验室参观了金属所建所以来,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的重要科研成果,亲切接见了在所工作的师昌绪、叶恒强、李依依、胡壮麒、柯伟、闻立时、卢柯等7位院士,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给全所职工和研究生以极大地鼓舞和鞭策。

根据金属所党政领导班子的统一部署,研究生部专门召开了全处会议,研究部署在全体研究生中开展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活动。提出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金属所的优良传统,弘扬“三严”精神,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13个研究生班级按照研究生部的要求,在各班级党支部和班主任的组织下,通过观看新闻联播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金属所的报道,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等活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研究生部主任刘敏、研究生党总支书记裴亢老师分别参加了各班级的学习活动,向同学们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金属所的前期准备工作、视察经过,以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全所动员大会的情况,并结合实际对如何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刘敏老师引导大家从国家、金属所和个人发展三个层面进行思索,如何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建设、金属所以及材料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培养。

学习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表示:通过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使大家精神更加振奋,深切地感到作为金属所人的自豪和荣耀,更增添了为祖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事业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所以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8年“聚光-分析测量仪器创新奖学金”日前揭晓,共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5人。包括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等17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6名研究生榜上有名,其中大连化物所3名博士研究生董璨、徐静、袁辉明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聚光-分析测量仪器创新奖学金”由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全资赞助,旨在推进我国的分析和测量仪器技术的发展,激励在校学生努力进取、勤奋学习,奋发成才。2008年,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首次参加该奖学金的评选就获得了殊荣,并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不仅为大连化物所争得了荣誉,也体现了大连化物所在分析测量技术方面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
 
 

【新闻网讯 记者魏健报道】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研究生记者团倡议发起并承办,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有奖征文活动”,于1月13日下午,44篇入围作品经过评委们的终审,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研究生院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从2008年11月21日发文倡导至12月21日征文截止的一个月时间里,共收到来稿109篇,积极展示了同学们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识、感受,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教创新事业的政治热情。征文来稿大都紧扣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主题,紧密结合国家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结合身边发生的实事,联系自己成长经历和未来发展,抒发真情实感,无论是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还是认真反思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表达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此次征文评审委员会由人文学院、学生处、组织部、宣传部等院系及部门的老师组成,马石庄副院长担任评委会主任。同时,还吸纳了研究生记者团成员担任学生评委。

      本次评审分为初评、中评和终审三个阶段。在初评阶段,由宣传部工作人员和记者团同学进行初选,遴选出总计75篇文章进入中评;中评阶段,按照每个评委平均8-9篇文章的比例,宣传部工作人员将相关文章分发各评委,评委分别对所分文章进行评审,并提交奖项等级意见反馈宣传部,由工作人员进行汇总;13日下午,评奖进入终审阶段,在终审会议上每位评委根据中评提交的推荐篇目,发表了评审意见。经过全面认真的评审,评委们一致认为,本次征文来稿质量整体较高,涌现出很多生动、优秀的作品,应增加奖项设置,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最后,设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若干名。其中,华南植物园方中明、上海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顿爱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文平、水生生物研究所何小镇的作品荣获一等奖。

      获奖学生将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春节后发放)作为鼓励,学校将于近日在研究生院新闻网开辟专栏展示一、二、三等奖作品,部分获奖作品还将刊登在《研究生院》院刊上。

获奖名单:

一等奖(4名)
方中明    华南植物园    《80后,我们成长在金色的岁月》
顿爱欢    上海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    《祖父的拐杖》
何文平    水生所    《我父亲30年的农民工“职业生涯”》
何小镇    水生生物研究所    《布鞋》

二等奖(8名)
王启猛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光阴的故事----我们家和我们家的邻居们》
赵凯       人文学院       《激流》
邵宇飞    金属研究所    《我在栗哥家的一天》
唐毅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照片的故事》
宋万通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父亲的三十年》
黄鑫       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家人和一个人》
张颖君    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奔腾间的跨越 ——改革开放30年随想》
韩瑞       生态中心       《水乡泪》

三等奖(12名)
周晓龙    半导体研究所       《从科研的角度看改革开放的体制改革》
赵磊       生命科学院    《小村纪实》
高原       人文学院       《回老家的路》
方运潭    信息学院       《30年春秋,家的变迁》
丁翀       上海生化细胞所    《卅年•人•家•国》
刘林林    金属研究所    《流年似水,岁月留痕》
熊剑       水生生物研究所    《路》
孙慧兰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改革开放30年,我的26年》
丁玮杭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老照片里话沈阳——一个80后博士生眼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高云       半导体所       《归巢》
欧阳新星       武汉病毒研究所    《花向阳》

刘林林    金属研究所    《咨询电话》

优秀奖(20名)
张举重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锅底村的河》
朱鹏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满江红--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贾凡       武汉病毒研究所    《历程》
刘颖       水生生物研究所    《小贩》
方中明   华南植物园    《改革开放,三十年风雨兼程》
赵文文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院     《时代成就母亲的伟大》
廖玉超    过程工程研究所    《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用》
卢洪健    生命科学学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跨步求飞跃---科苑赞歌》
袁永强    地球化学研究所    《从电视及电话普及看农村三十年巨变》
吕斌       青海盐湖研究所    《一颗感恩的心----缅怀一位远去的长辈》
邱建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我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中感受幸福》
杨艳凤    资环学院       《我眼中的变化》
朱传庆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来年可听雁儿语 ——“苹果之乡”社会调查记》
户倩倩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房子的记忆》
岳玉娟    遥感应用研究所    《磕磕碰碰、跌跌撞撞30年》
许秀丽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历史的年轮》
刘斯璐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曾经住在“寡妇楼”——献给我亲爱的父亲母亲》
朱崇开    自然科学史所       《喜看家乡沂蒙山区的新变化》
辜麒麟    水生生物研究所    《茶香悠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家乡之历史变迁》
王坎       水生生物学科组    《碎 诗 札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