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年的集中教学之后,数千名研究生搬到了自己的“第三个家”——各自所在的培养单位,真正开始自己的科研历程。科研的路途上可谓荆棘丛生、险阻重重,如何跨越这一系列的难关?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级博士生张翼结合自己的科研历程,从文献阅读、科学实验、论文撰写三个环节,总结了自己的经验。
 
张翼的指导老师是信息学院凃国防教授,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张翼于2004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文献阅读:走稳科研第一步
 
阅读文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如果能掌握一些原则,就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
 
张翼建议先看些综述性的和经典的文章。这些文章会带我们走进要研究的领域,使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于研究领域内的文献,大量阅读很重要,通过阅读可以增进对本领域的了解,进而可以从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大量的其它方向的文章可以看摘要,但是有关这个方向的一定要精读、多读、细读。
 
还有就是阅读文献时要做标记,阅读之后要写读书笔记,过一段时间要复习。这是在消化吸收文献,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量消化吸收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后,自己对一些科研问题的认识也会加深。有了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有了对本领域的一些本质深刻认识,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的思想。
 
等到自己科研进行一段时间,有一定基础了,就要开始注意追踪新的文献,管理旧的文献。一方面,每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本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出来。如果自己科研进行的比较前沿,就要及时追踪这些新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随着科研的积累,手上的文献会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用一些方法来管理文献。电子版的文献,可以使用Endnote软件进行管理,纸板的文献可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
 
阅读并消化吸收了文献,有了自己新的思想,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或对比自己的新思想。这就到了下一个步骤——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翼说,科学实验的准备要充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实验的目的要明确,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要了如指掌,实验的过程要认真,任何的疏忽大意都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导致重新实验或者放弃思路。如果出现了问题,就要反复推敲,找出原因,不可轻言放弃。
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验的条件,很多比较和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的。实验的纪录要充分准确,对结果的纪录要全面,便于以后重复。可以使用专门的文档来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实验日期等等。如果是程序文件,需要有适当的注释,为以后进一步的完善做必要的提示。对待实验结果的心态要成熟,实验失败应该是大家都会遇到的现象。
 
一方面,要接受失败,不能弄虚作假,这是科学态度的问题,不用多说。然后,不能萎靡不振,丧失信心。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有毅力,可以从头再来。另一方面,失败的教训也是难能可贵的,要吸收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如果有好的实验结果,那对自己是一个认可和鼓励,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数据,以加深对科研问题的理解。如果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新思想的优越性,就说明科研出成果了,下一步就是展示科研成果。
 
撰写论文:闭门造车弊端多多
 
张翼认为,撰写学术论文是最常见的一种展示科研成果的途径。如何撰写好的科研论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论题。撰写中文稿件时,大家都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流畅的文笔。然而许多SCI期刊都需要英文稿件,语言障碍就为我们这些中国学生制造了困难。这里张翼有几个小小的建议:研读几篇所投期刊的invite paper,一般这些文章都比较规范,可以用它做模板来撰写自己的文章;另外我们在大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累一些经典的句型,学习一些论述具体问题的方法,比如图表说明的方法可以通过模仿一些经典论文学会,这样就可以为以后自己撰写文章搭桥铺路;如果老师或师兄能为自己改一篇文章,那将善莫大焉,我们会从中发现许多自己的问题。
 
还有就是张翼认为科研中的交流很重要。闭门造车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虽然有时我们也不愿意,但还是会不知不觉的深陷其中。这时就要注意一些小的方面:一个实验室里做同一方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大家要珍惜机会,通过做幻灯片,认真的讲,可以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思路;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样不仅能够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也能和一些同行建立联系,以便与同行针对一些问题,通过邮件或者面谈的方式交换各自的看法;还要注意定期向导师或师兄做正式的工作汇报,业余时间也可以向导师、师兄请教,他们毕竟是过来人,能够给予我们一些指导性意见。
 
最后,张翼指出科研源自于积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多多阅读文献,及时追踪前沿科研成果,认真进行科学实验,同时掌握一定的撰写文献的技巧,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必将展现在我们所研究的领域之中。
 
【记者评述】:许多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包括作者本人),对于如何学习基础知识,如何早日融入实验室并走向科研之路,一直很迷茫。通过对张翼的采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阅读文献、进行科学实验、展示科研成果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更加有信心的走向科研之路。
 
(本文采访对象张翼,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本部2004级博士生;本文作者岳兆娟,信息学院2006级研究生,学生会宣传部干部)
 

7月20日,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冯斐女士捐赠仪式,我国已故著名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志道先生的夫人、94岁高龄的冯斐女士向学校捐赠个人积蓄,用于奖励和资助我院化学与化学工程领域的优秀在学博士研究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冯斐女士就向研究生院捐赠了3万元,这次她又向学校捐赠7万元。研究生院将以冯斐女士捐赠的10万元资金为基础,设立“钱志道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中国科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领域的优秀在学博士研究生。

在捐赠仪式上,党委书记邓勇代表学校教师员工,对冯斐女士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感人行为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邓书记号召全体学生以钱志道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楷模,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立志为国家和民族多做贡献。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黄明宝教授作为教师代表随后发言,他追述了钱志道先生的革命事迹,表达了对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并祝冯老健康长寿。马石庄副院长随后代替94岁高龄的冯斐女士向大家简述了钱志道先生的一生。
 
仪式由马石庄副院长主持,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50余名师生参加了捐赠仪式。
 

 
“哪天搬啊?”“搬完了没有?”“几号回所?”一周以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二公寓的走廊与电梯里大都听到同学们类似的问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实行“两段式”培养模式:研究生第一阶段在集中教学园区内进行一年集中的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习,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到研究所,利用研究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进行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在科研实践中学习,将学习融于实践。一年的集中教学结束后,研究生们分赴地跨22个省份的11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
 
从7月18号起,记者就看到京外所的同学在收拾东西,打算搬家。他们大多是京外所得同学,电脑,被子,衣服,盆子,书等等,摊了一地,在宿舍门口等待搬家公司的车辆的到来。看着他们汗流浃背,焦急地等待,翘首以盼,记者心中有些不忍,刚刚熟悉一个环境,但是又要离开,又要踏上未来的征途。
 
“虽然暑假不能直接回家,但是可以回到自己的“第三个家”——研究所还是很高兴得。”看到他们搬完家,又忙着买车票回所,却不是买回自己的家的车票,她们依然微笑面对。据他们自己说,他们迫切希望可以快点回所,快点熟悉所里的环境,见到自己的导师和自己的师兄师姐们,团聚,一起学习,参与科研工作。
 
一位沈阳某培养单位的女同学告诉记者:“虽然不舍得本部,可这儿毕竟不是我们专业的大本营,东北才是他们的乐土,有大兴安岭,有长白山,那是她们研究的地方……
 
“在玉泉的一年过得真的非常高兴,这儿依然有高校的气氛,喜欢这儿,这儿跟研究所是不一样的,真希望在这儿在呆一年。”这位男同学是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的,他情况比较特殊,研一在所,研二才在这儿上基础课。
 
“两年后,我一定要考回北京,考回咱们的本部上博士,我太喜欢北京,太喜欢这儿,我们资环学院本部也有我们这个专业的博士点,我要‘杀’回来……”看着他憨憨的笑脸,记者也为自己能在这儿三年感到庆幸。
 
亲爱的京外所得同学们,一路走好,玉泉与中关村校区永远是你们的家,记得长回家看看!
 
记者手记:
 
从研一刚开学时,同学们就都亲切的称呼研究生院本部是他们自己的第二个家,可以推知,第一个家就是有父母的家,第三个家就是自己的研究所。从这个称呼可以得知,他们对这儿有着无比的留恋。因为,正是在这里,他们经过蜕变,由名合格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教会了他们怎样更好的生活,帮助他们提升了自我 。
 
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重新走过校园的各个角落,让记者从新想到了大四的时光,我猜想,他们似乎又面临另一场形式的毕业——从研究生院毕业,到所里继续深造!
 

 
7月24日下午,中科院党校2007年第二次校务委员会在院机关顺利召开。中科院党校校务委员方新、王庭大、何岩、项国英、潘教峰、苗建明等同志参会。会议由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党校校长方新同志主持。
 
会议听取了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同志关于党校2007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党校分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想法,以及2007年下半年工作重点的相关安排与建议。
 
校务委员听取报告后,对党校的培训质量和效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针对中科院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经研究讨论,认为需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学习,强化指令性学习,全面系统地培训领导干部。
 
会议同时就党校培训的相关教学情况、培训班次规划和案例编写等事项,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建议,这都将有利于持续提升党校干部培训的质量与效果,进一步拓展党校干部培训的品牌。
 
人教局教育培训处副处长张洁和研究生院培训部副主任谭红军列席会议。(党校办公室)
 
 

 
7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校第六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暨第十一期党员管理骨干进修班毕业典礼在研究生院五公寓报告厅举行。中科院党组副书记、中科院党校校长方新同志出席了毕业典礼并为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毕业证书。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科院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岩同志出席并主持毕业典礼,研究生院副院长、中科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同志、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助理王小明同志、院党校2007年春季班的67名学员和研究生院培训部全体人员出席了毕业典礼。
 
方新同志在毕业典礼上主要从本期党校班的五个特点和学员的收获体会、院党组扩大会议精神、对党校学员的希望等三方面做了重要讲话。
 
方新同志指出,大家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勤于思考,联系实际,研讨交流,以与时俱进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完成了党校学习任务。大家对党校学习政治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的哲学思维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科研院所党的建设”这一特色单元课程和“学员论坛”办出了一定的特色,延安革命传统教育成效明显。2007年党校进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方新同志在传达了院党组扩大会议精神时指出,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高度概括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问题,充分反映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党的十七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要深刻领会高举“一面旗帜”、坚持“四个坚定不移”和全面推进“五大建设”的具体内涵和深远意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方新同志希望学员们要把院党校好的学习习惯和理念带回去,把好的学习方法带回去,把好的学习风气带回去,不仅自己学习,也要带动所在团队学习。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的必修课,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少一些主观臆断、多一些调查研究。大家要学以致用,更加努力、主动、科学地工作,要把主要心思用在想正事、办实事、干成事上,真正把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研究所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