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紧盯着电脑监视器,监视器的一端连接着高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他面前,一群红色的微型杀手游进视野。“噢!噢……来看这里。”他自言自语道。只见杀手们正十几个十几个地快速穿越肿瘤细胞的细胞膜,攻击它们内部的细胞器和细胞核。
 
其中有一个杀手似乎高兴地舞动起来,将蓝色的细胞核吞入口中,以一种可怕的舞姿转来转去。一个竞争对手也很快参与进来。数十个小时的杀戮过后,唐宁再度观察显微镜,发现原本结构完整的梭形肺癌细胞,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这说明肿瘤细胞已经死亡。”这个26岁的大男孩做出一副胜利者的表情。
 
作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他和几名同学一道,用两年的时间研制出这款“红色杀手”。这种学名叫做以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作为载体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能够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并能降低其毒副作用。半个月前,关于研究过程的论文,发表在该领域的权威刊物《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
 
坐在摆满瓶瓶罐罐和大小仪器的主实验间里,唐宁轻描淡写地评价自己的重大发现:“就像炒菜一样,有人做西红柿鸡蛋,有人做土豆烧牛肉。而我们只是试着把土豆和西红柿炒成一盘菜,意外地发现味道不错。”
 
两年前,唐宁根据导师梁伟的安排,接下了这个类似大厨的任务。当时,他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在他原本的印象里,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和阿霉素,二者是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东西。前者多作为药物载体的添加剂和修饰成分,就像厨房里的葱、姜、蒜一样,后者是常见的广谱抗癌药,“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呢”?
 
但导师梁伟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位来自明尼苏达大学药物制剂系的博士后,已经从事了十多年抗癌药物输送载体的研究。其中,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一直是他研究的重点。原来,由于无法辨别好坏,化疗药物常常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消灭。
 
直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高分辨率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诞生,科学家们才逐渐发现肿瘤细胞组织内部的脉管结构。不同于正常组织,肿瘤血管上有直径100至2000纳米的孔洞,而正常的血管缝隙只有2至6纳米。
 
这一生理学特点为药物研究者带来启发:能否设计一种微小的载体,可以携带具有治疗活性的物质穿过肿瘤血管的孔洞。这种药物输送的方式,被英国牛津大学的西摩教授总结为“渗透滞留增强效应”理论。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给抗癌药物配上隐身衣和火眼金睛,一方面避免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一方面能够被动地识别敌友。
 
与此同时,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药物输送实践提供了便利。作为一种计量单位,1纳米是人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是三四个原子排列在一起的长度。在这个极其微小的空间内,由于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和界面效应,物质的很多性质将发生改变。
 
因此,之前的输送抗肿瘤药物方法,大多是借助强力,将阿霉素等药物填充在脂质体等高分子网格中。但随之而来的困扰是,由于借助外力,载体和药物可能在未到达癌细胞之前,就自行散开,从而降低了效果。
 
“那些载体是卡车,而我们的是远程火箭。经过静脉注射能够直接命中并深入肿瘤细胞。”梁伟颇为自豪地介绍着“红色杀手”的优越性。
 
多年的研究经历,促使他思考研发出更为高效的输送载体。梁伟难忘住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病房里,和癌症病人亲密接触的情景。“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因为耳边萦绕着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他蹙着眉头回忆,声音压得很低。
 
而目前流行的抗癌输送系统中,属于中国人的自主知识产权更是少得可怜,只占2%左右。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化疗药物价格居高不下。据说,一小瓶阿霉素不过20多块钱,一旦装载上脂质体,就高达9000元左右。
 
梁伟决心研发出价格更低、效果更好的药物输送系统。几经筛选,他把目光投向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这种酷似小蝌蚪的物质,和阿霉素的结构颇为类似,都是一端为亲水、一端为疏水的两亲性大分子。之前,这种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安全无毒性物质,大多在药物输送时扮演配角。
 
出乎意料,这两种物质结合顺畅自然。“以前都是包办婚姻,现在是自由恋爱了,它们俩结构雷同,所以很自然地在一起。”梁伟幽默地说。
 
“制作也非常简单。”一旁的唐宁拿出细胞培养皿。这个类似小二锅头酒瓶的器皿,装满了亮晶晶的红色液体,正是“红色杀手”溶解于生理盐水后的模样。
 
“通过正负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唐宁指着“红色杀手”的化学结构示意图解释,“小蝌蚪形状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和小铲子模样的阿霉素就结合成了这个样子。”幻灯片上,一个直径10~20纳米的“章鱼”胶束,正张牙舞爪地伸展着触角。
 
此时,隔壁实验室里念念有词地传来:“乖啊,不要乱动。打一下就不疼了。”唐宁忍不住笑了,“那是善良的杜刚军老师在给实验小鼠注射药物。”
 
原来,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除了进行显微镜下的体外实验,还需开展动物的体内实验。曾经一度,唐宁用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装载另一种抗癌药物,体内实验的结果出奇地好。“那个时候大家都以为实验成功了。”他回忆说,“梁老师高兴得在实验室里又蹦又跳。”但由于体外实验并不成功,不得不放弃那一组合。
 
换上无菌服,走进饲养房,一股小鼠味道扑面而来。上千只实验小鼠安静地在鼠笼里吃东西,食物和水都放在它们够得着的地方。时不时地,一些小鼠用爪子拼命抓挠身上的肿块。
 
“那就是肿瘤,所以这些小鼠又叫荷瘤小鼠。”博士后杜刚军介绍。据说,这些肿瘤分别来自人源和鼠源的各种癌细胞,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等。他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为小鼠们称量体重,因为这是药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2000多只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统计,杜刚军发现,不使用任何药物的小鼠能活30天左右,使用游离阿霉素的能活40天左右,而使用了“红色杀手”的最长能延续至90天左右。
 
唐宁则用另一组数据说明“红色杀手”的威力:体外实验中,在一定剂量下,游离阿霉素能够杀死包括癌细胞在内的70%的细胞,使用脂质体装载的阿霉素能够杀死50%的癌细胞,而用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包裹的阿霉素纳米粒能够杀死的癌细胞比例达90%。
 
这一看似简单的“西红柿炒土豆”,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论文发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马休斯·得鲁贺教授评价,这是一个简单但能有效地将药物和合适的载体整合起来产生很好效果的例子,也许药理学概念上的“导弹”(抗肿瘤药物)由于不能正确识别它们的“靶标”和“友军”而滥杀无辜的日子将会很快结束。
 
但其他权威专家也指出了论文的不足。有人质疑,聚乙二醇衍生磷脂的分子量会影响其自组装过程,使它从胶束变成脂质体。还有人指出,由于没有详细描述阿霉素聚乙二醇衍生磷脂胶束降解过程的数据,在对比游离药物和胶束包载药物的肿瘤抑制效果的实验中,这两种药物实际上在形式上是不是真的有区别还有待考察。
 
“我们现在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唐宁坦言。他解释说,即使目前最为先进的电子显微镜,也只能观察到5纳米范围的空间结构,导致很难得到最精确的实验数据。这个由于喜欢“恶搞”而被誉为“实验室最坏的人”脸上露出少有的认真。
 
马休斯据此发出呼吁,未来的药物输运系统发展需要材料学家、化学家、药剂学家、药理学家、生物学家、生物工程师和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他还指出,现阶段大多数的药物输运系统只设计了输送单一的药物。然而,化疗联合用药已经成为治疗的标准方式。因此,他预言未来药物输运系统将解决如何输运多种可联合的化疗药物并在肿瘤内部时间和空间上有合理的分布。
 
而自称为实验“导演”的梁伟,正在掐算这一“远程火箭”临床应用的时间表。这几天,他经常接到癌症患者的电话,询问何时能够买到此类药物。
 
对此,他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手术、放疗、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步骤。他目前的研究,只属于化疗药物中的一部分。“发现脂质体的装载功用到临床使用,中间经历了漫长的35年。”他轻声说,“希望我们‘红色杀手’问世的时间会早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07-18  记者:杨芳 )
 

 
 
为表示对奥运的支持、引起广大居民对天气形势及环境的关注,在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生党总支和科普宣传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该所05级博士班同学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于2007年7月14日至15日分别在科学院南里和华严北里社区举行了主题为“畅想奥运,绿动社区”的气象与奥运公益宣传活动。活动反响良好,得到普遍好评。
 
本次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绿色奥运与北京空气质量,可吸入颗粒物,极端天气事件,北京奥运气象保障,天气预报与人工影响天气,全球变暖----中国的区域气候响应以及倡议和行动。
 
当7月14日上午活动展板在科学院南里社区展开时,便迅速吸引了诸多居民和路人。大家就北京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咨询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许多问题和建议。比如有人提出定时、定点、定量天气预报可行性问题,可吸入颗粒物对家居住房影响问题,北京人口对环境压力问题等等。同学们均热情地予以解答,引得不少路人参与到现场讨论中,气氛非常活跃。尽管大家都知道,对于环境的治理和天气预报还有太多的困难,可是都乐观地相信,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并且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北京空气质量形势和气候问题,还需要每一位市民积极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当然也有些居民对环境问题持着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
 
“环境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个人能干得了什么?”对这些不当认识,同学们就当前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与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上耐心地作出解释,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而当居民们得知活动人员是中科院大气所的学生时,都对这些在读学子关心北京奥运环境问题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活动期间,同学们还发放了《绿色奥运及环保行为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其中列举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可操作的环境保护与气象科普知识。因居民参与热情较高,索要宣传册众多,最后不得不追加印数。
 
7月15日在华严北里的活动中,大气所研究生部刘荣华老师也加入到我们行列。她以一个老党员和学生的身份参与,更激发了同学们的活动热情。
 
北京奥运已经越来越近,而北京的气候环境也确实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期待北京能拥有更蓝的天、更绿的水,用更美的城市环境迎接08夏日的热情。
 

 
 
罗宇翔,何许人也?
 
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如果你向知道他的人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十之八九是:“就是太极拳打得不错的那个。”
 
罗宇翔,中科院软件所2007届优秀硕士毕业生,现为Google(中国)软件工程师。曾经是北京师范大学武术队的队长,曾经是班级体育委员,曾经因练太极而收研究生同学为徒,曾经多次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和软件所表演武术。
 
一脸帅气的他,遇到熟人总是笑得最灿烂,和人聊天总是有说不完的惊喜。学弟学妹向他取经研究生生活,他总说:“太极拳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
 
自信乐观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爽快大方是他性格最好的注脚,精明干练是他处事最醒目的标记。而执著却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为什么会是“执著”?这可不得不说太极拳了。“太极拳特别讲究中庸之道。”罗宇翔解释多年打太极拳的体会时说,“不偏为之中,不易(‘易’意指改变)为之庸。练太极就是要立身中正,不偏不易。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大多如此,一要方向正确,二要坚持。”。这中正、不偏不倚,可是太极拳的核心。前人有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偏一点都不行。迷恋太极拳的罗宇翔,深谙此理。
 
当初考研,非计算机专业的他,硬是凭着自己对软件的热爱,放弃了本专业的保研资格,开始了被人喻为“痛苦惨于‘猪狗’”的考研生活。他说:“当时就是喜欢计算机软件,愣头就冲着中科院软件所,考不上的后果从来就没想过。”想起当初的冲劲,罗宇翔觉得有点像赌博。
 
来到科学院研究生院两个月后,已经使用Linux的两年的他,在科苑BBS上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于是,他联合同学,成立一个致力于推广Linux操作系统及其理念的协会。谈起成立之初,他说:“我当时就想,成立Linux协会,在科学院的研究生中推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Linux的乐趣。”
 
活跃的他想法远远不仅于此。在科院,他曾一度想创建太极拳协会。可就在起草申请前,罗宇翔还是选择了放弃。“成立Linux协会和我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而太极拳毕竟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时间和精力实在太有限了。”
 
二年级回到研究所,他便成了实验室的劳模。几乎是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实验室,晚上最后一个走,成天就埋头实验室项目之中。
 
在研究方向上,他从导师那里获益非浅。“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很主动。经常找我谈对研究方向的想法,非常有主见。”他的指导老师曾这样评价罗宇翔。临毕业前,罗宇翔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摞论文,就是那个时候打印的。
 
而罗宇翔自己,对导师也是无比感恩。“导师对我的研究方向给了很多指点。”“我的毕业论文,老师看得十分仔细。甚至一个错别字,他都不放过。章节安排上,他更是把我叫到面前指点。”
 
不偏不倚的“中庸”,自然要用心来铸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罗宇翔所在的研究组还承担了一些工程项目。作为硕士生的他,自然要在工程上担当开路先锋。然而,一次性能测试的结果,却差点让他全面返工。
 
罗宇翔负责的项目是代码审计,该项工作在国内很少有人研究。在项目快要收尾时,发现遇到大规模、高复杂度的程序代码时,审计效率非常低。这可直接关系到项目下一步的应用发展。
 
“难道是当初设计思路就错了!”他怀疑着。设计返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好比是好不容易盖好了房子,却突然发现房屋的结构错了,要重新盖。一年多的自己辛苦不说,对实验室而言,这也是资源的浪费。
 
罗宇翔深感棘手,苦苦思索着良方。他查资料,看设计图,理清思路,重点分析,反复比较实验。终于,在一个小模块找到设计上的一个漏洞,解决了性能的瓶颈。
 
“在做项目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也许是运气好吧!每次经过探索和试验,都安然过关。没有大规模返工。”这就是锻炼。一个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种真实的项目中培养出来的。
 
罗宇翔在工程实践中,还练就了一套过硬基本功——编写代码。一位同学曾这样介绍罗宇翔:“一个小功能,他(罗宇翔)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的敲几分钟,就写完了,而且质量很好。Bug出现率低”
代码写的如此轻车熟路,他又什么秘诀吗?“我哪里是写的快,只是用心写而已。”罗宇翔笑言。
 
工程实践和实际需求联系的非常紧密,客观上要求代码产量高,代码质量好。达到这一点,只有靠多练,用心去写代码。代码产量高,纯粹靠键盘敲得又准又快。这只能靠多练,只能靠专心。代码质量好,必需要用心来写代码。平时多注意积累,从细微处入手,尤其对容易产生bug的情形。还要牢记编程规范,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道“中庸”而性善仁。现实生活中,罗宇翔是一位十分乐于助人的人。
 
有一次,实验室一位工作人员小金对程序运行结果产生疑惑,百般调试,却总不得要领。无奈之下,找到罗宇翔。他立刻停下手头工作,手把手教小金调试程序。编译器和程序缺陷检查是罗宇翔的强项,没有费太多功夫就解决了问题。但小金的疑惑始终没有消除。
 
于是,他借着着调试过程,把程序仔细讲解了一番。终于,小金明白了程序中隐藏的奥秘。
 
“他在编程方面的功底非常好,而且非常热心和耐心!”事后,小金这样评价他。
 
平时,同学向他借个东西,求他讲解某个技术,只要能办到的他都答应,几乎是毫无保留。再加上协会职务和武术,他的知名度很高。
 
练太极拳悟太极心态,方知无为而无不为。看罗宇翔找工作的经历,感觉真没有费多少力气。他说自己只面试了五六家公司,就收到了Google中国的录用通知,而 Google 又是多少计算机系毕业生的梦想。
 
提起找工作,他总不忘说到在研究所做的项目。“在软件所,有很多国家级的项目实践机会。面试的时候,拿着项目成果向面试官说。他认同你,觉得很有技术含量,自然会给你工作机会。”
 
原来,工作机会的获取源自研究生三年做出的成绩。是故无为而无不为。
 
太极拳源远流长,内外兼修,柔中带刚,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罗宇翔自己也说:“我本身追求太极的中庸,而练久了,太极又陶冶了我的性格。”两相迎合,罗宇翔的生活与太极拳实在是太密切了。
 

 
2007年5月2日,西安某口吃俱乐部。十几名“吃友”围坐在会议室一张狭长的桌子旁边,凝神听着《国内外口吃研究成果及动态——口吃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的报告——他们想知道,口吃是否可以治愈,学术界对于口吃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最新进展。
 
“口吃是一种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以不随意的音节重复、拖长或停顿等节律性异常为特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分为发展性口吃和获得性口吃两种。”
 
“口吃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高达1%以上。”……
 
报告人是一名研究生,“汇报者:潘春卉,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幻灯片的首页显示着上述信息;而在幻灯片的末尾,经过艺术处理的“谢谢”两字,有些调皮,仿佛在微笑着说“研究尚不成熟”……
 
西安之行,给“吃友”带去福音
 
潘春卉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大脑言语认知机制的初步探讨———口吃的遗传易感性”课题的研究。今年“五一”,她和兰洁两人专程奔赴西安,向汇集在西安矫正口吃的17名“吃友”进行采集血样。采血前,应俱乐部邀请,潘春卉为“吃友”们做上述的学术报告。
 
去西安采集血液样本的主意,是由潘春卉提出的,她说,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200个血样,我们目前在北京采集了40个。“我在口吃俱乐部的论坛发贴寻找口吃志愿者,希望他们能支持我们。西安版的版主随后主动和我们联系,接受采血。”
 
报告结束后,两位研究生和“吃友”们共同探讨了口吃研究和矫正中的关键疑难等问题。随后,口吃课题组分发了口吃调查问卷,学员积极填写了个人的具体情况;接下来,进行了血样采集工作,以用作研究样本。
 
潘春卉和兰洁两个被西安“吃友”们称为“很淑女、很漂亮、很可爱、很礼貌”的“姐姐”,受到口吃俱乐部“吃友”们的欢迎。她们从事的工作,“如果能揭示口吃发生的真正原因,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口吃者都会带来福音”。五一长假结束后,他们回到北京开展后续工作。
 
今年,潘春卉和兰洁都是二年级硕士生,一年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她们已经进入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了。潘春卉主要做口吃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兰洁做吸毒成瘾的遗传学研究。
 
周六,我们不休息
 
5月13日,周六。我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学楼805室,这是一间30余平米的办公室,四周的桌子上摆放着电脑等各式仪器,中间隔档的两侧放置着各类实验材料。几个穿着白大褂的研究生,各自侍弄着手中的瓶瓶罐罐,振荡、观察、沉淀、清洗……
 
这里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遗传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从遗传学角度寻找致病基因。口吃、白血病、吸毒、艾滋病等患者的遗传学研究是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略显窄小,我们落座在旋转式椅子上,潘春卉聊起她们的实验:“对于口吃发生的原因,学术界提出了注意异常学说、心理障碍学说、言语器官肌肉运动障碍学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异常学说、家族遗传学说、多巴胺系统功能活性过度增强学说等。”
 
“上述学说从不同角度、层面来研究口吃发生的原因。而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就是为了揭示非流畅性言语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多巴胺系统功能活性过度增强学说,选定多巴胺能基因作为口吃候选基因,用遗传学方法研究口吃的易感性。”
 
“我们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首先采集口吃者(病例组)和非口吃者(对照组)的血液,从血细胞提取DNA。然后对于所选取的目标片断用PCR仪(聚合酶链反应仪器)进行扩增。最后采用焦磷酸测序仪分析其基因序列,比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该基因片断上的差异,来确定该基因片断是否与口吃的易感性相关。这个课题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用遗传学方法对口吃的易感性进行研究,是一个原始性的创新尝试。”
 
“周六我们不休息,”潘春卉说。从西安回来后,他们加班加点,从采集到的血样中提取DNA并进行保存。将口吃者的DNA(基因序列)与非口吃者的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加之对口吃人群的问卷调查的研究,得出口吃现象(表型)与遗传(基因型)的关系。
潘春卉对“口吃”研究的阐述逻辑清洗、条理分明,不难看出,这个来自广西的女孩,对当前所从事的研究很感兴趣,也非常投入。
 
社会的期待,让我们做的更深入
 
兰洁的实验告一段落,她走了过来,和我们一起聊起了她在“科研中的成长”。
 
2006年6月18日,兰洁参加了2006中澳科学戒毒新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我如何做研究很有启发,”兰洁说,通过参加这次会议,让自己看到了科学的意义所在。在此次会议上,澳大利亚克顿大学药学院教授桑德兰讲述了澳大利亚在戒毒科研方面特别是在纳曲酮长效缓释剂方面的科研成果及推广应用经验。
 
“人们通常认为,吸毒是人品问题、社会问题,其实,不仅仅如此,吸毒更是一个科学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澳大利亚已于2001年制成可缓释3个月的纳曲酮长效缓释剂,经过几年的推广积累,在澳大利亚总共已使用1315例,在国际上使用近万例,没有导致死亡,没有严重副作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定。这说明,通过科学研究,有助于吸毒者摆脱对毒品的依赖,让他们恢复为健康人。”
 
本科在西安交通大学学化学的兰洁侃侃而谈,阐述她眼中的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科研可以为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从社会需求来看,科研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在真正接触到口吃患者后,潘春卉和兰洁都深切感知到,她们的这个研究被广大的“吃友”们深深期待的程度:他们迫切希望能发现真正的致病基因,对他们校正口吃有所帮助,有助于解决自身的问题。
 
“选择这个课题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实际做的时候,感觉社会有这种需求和期待。这样可以推动我们做的更加深入。”潘春卉说。兰洁说,“我们希望结果出来后,能尽快给他们一个答案。”
 
让“好事”更好
 
实验室响起了敲门声。随后,一位背着书包的中年老师走进来了。“老师好!”潘春卉和兰洁站了起来。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潘春卉和兰洁的导师王嵬教授,人类遗传学及分子遗传流行病学专家,曾长期在日、澳等国学习工作。周六,王嵬都要到办公室评阅论文、指导研究生实验工作。
 
“昨天我就看到你们去西安采集血样的报道了。” 王嵬说。五一期间,潘春卉和兰洁去采集血样的事情,西安当地媒体随后做了报道,国内各网络媒体迅速跟进,引起广泛关注。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应该是件“好事”,但王嵬却认为“喜忧参半”。“因为她们俩研究的是‘口吃’,这是个社会上普遍存在、老百姓们比较关注的话题,所以社会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导师说,总体上应该说是“好事”,但他担心的是媒体报道会让她们俩“飘飘然”,“她们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希望她们能静下心来。”
 
王嵬说的没错。和其他导师一样,他一直在给研究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师生关系上,他努力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形成平等、自然的协作关系;科研选题方面,他希望研究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科研态度上,他也希望研究生们能静心投入,正确理解社会的期待和关注,“就拿这次来说,社会关注反映了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但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潘春卉和兰洁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潘春卉期望有更多的吃友志愿者参与到这个课题的问卷和采血中。“采血仅采一次,4ml,”她举起右手比划着说,“只需一小针管,往返车费报销,电话为010-88257595。”
 
“我们现在主要想的,是把现在手头的课题做好,争取早日取得成果。”她们说,将来,他们有读博、工作、出国等多重选择,今天,她们更关注的是手头的工作,“这是一切的基础。”
 

 
7月16日下午,马石庄副院长应邀到大连化物所为研究生同学做了“从中科院走向成就”主题报告。大连化物所200余名研究生同学和部分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研究生部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马石庄副院长此次到大连化物所,不仅精心为研究生同学准备了精彩的报告内容,还特地为同学们准备了研究生院学生心理健康普测试卷,旨在为学生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保持和提高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获得成就,迈向成功人生,是每一位怀有鸿鹄之志的研究生同学追逐的理想,也是感到困惑的难题。马石庄副院长结合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感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论述了如何深刻理解中科院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如何正确认识成就、如何具备获得成就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达到心平气和,乐业成就的求学境界等等。
 
马石庄副院长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活泼风趣的演讲风格、对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独特理解,深深感染了在场研究生同学,激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会议现场不时响起大家会心的笑声,有些同学还忍不住鼓起掌来。会上,马石庄副院长还解答了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如何理解学位制度、如何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以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等问题。
 
报告会开始前2个小时,大连化物所220名研究生认真填涂回答了试卷设置的280道心理测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