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 8月4日晚上,在青海盐湖所的礼堂里,博士合唱团演出的同学正在走场。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微笑的白衣女孩中有一个陌生的面孔,而她却显然和合唱团的同学非常熟稔,在别人走台的时候,她在台下也会跟着轻唱。

    她是曾经在合唱团一年的老团员——车国冬。今天在这里,她亦是观众、亦是演员、亦是主人、亦是客人。合唱团来到西宁,她帮助所里的老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联系时间、请同学传谱子、布置场地、租钢琴……那晚盐湖所的演出,她作为主持人一直微笑贯穿整场。

    不仅是她,其他的一些毕业的同学也常常挂念合唱团的情况,在离合唱团不远的地方,和他们共喜共忧。

    有的因为毕业参加工作无法参加此次活动,时刻短信关注着合唱团的行程。而有的甚至暂时不找工作,跟着合唱团一起来西部。

    还有一位同学从上海千里迢迢赶来,只为和合唱团一起唱最后两场。为了这个她一个人坐了一天一夜的硬座。

    有的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前往新疆的同学,在兰州站的站台上,被人看到红红的泪眼。

    为了这次西部行活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提前加班加点赶进度,为了不耽误科研工作,他们随身带着文献和论文。在紧张的演出和参观活动中,抽时间看。

    这一次西部行活动将几十位博士、硕士,还有四位老师和一位院长聚集在一起。他们每个人都是非常的繁忙,这十三天的西部行活动能够聚集这么多的人在一起,都是因为每个人对这个集体的感情,对歌唱的钟情,以及对西部的热爱。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白院长说:我们的同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西安、杨凌、西宁、兰州到新疆,博士合唱团在中国地图上拖出一条长长的痕迹。这风尘仆仆的辗转路程,确有万里之长。这一万里路同学们唱了一路,看了一路。

    十几天的行程结束,歌声已经消散在风中,记忆都留存在心里。也许大家觉得,过去的就那么过去了。

    其实不然。这一路之后,每个人都有了成长。每个人的心灵,都已一颗种子在慢慢的生根、发芽。

    正如带队的赵宝奇老师所说:这次出行最重要的,是每个同学都获得了成长。

    “我学会了感恩”

    有的同学这样描述自己西部行之后的心情——我学会了感恩。

    是的,这一路的行程,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成长,他们变得体贴他人,变得心细。最开始的同学们,总是需要林老师吩咐“同学们,右边的同学们,招招手”。而在兰州站的演出结束,车即将离开的时候,合唱团同学们在车上大声喊着“再见”“谢谢你”,“我们爱你。”……

    从最开始只是几个最热情积极的人在帮忙装卸行李,其他的人礼貌的袖手旁观,到每个人都会伸出手来帮别人拿多余的行李,每个人都会拿出自己的食物来和别人分享,每个人都会主动拿乐器……

    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对老师尊敬却敬而远之,而到了最后,老师和同学都模糊了师生的界线,夜晚在火车上的知心倾谈,在火车上争着给老师发短信,想像老师一下子收到很多条相同短信的心情。老师对同学们来说,就像大朋友一样。

    没有来的时候总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来了之后才觉得感动。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好,自己应该用千百倍来回报。

    学着感恩,学着爱别人,这是一个人最温暖,最美好的品质。

   “ 我的心里有一点疼”

    马院长说,我们这次出来,并不只是唱歌,更是想让你们看看西部,看看西部的科研人员他们怎么样的工作。

    在原子城,我们首先看到了我们父辈那个年代科学家们的工作情况——在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606号厂几间黑暗的小房间里触摸当时做实验的各种机器的时候,发现当时的科学家设备简陋到用铁桶搅拌炸药,用线锯来锯固体炸药的时候,我们的同学震惊了。习惯了高大宽敞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的他们无法想象当时的科学家是怎么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做出了原子弹这样伟大的发明。

    而在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展馆里,虽然只是一些宣传画板,和一些照片文字资料,同学们却看得异常认真,并且沉默。那些黑白照片记录了一些如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穿着臃肿的军装,只为祖国一个号召就离开家坐火车来到青海,在这里搭建着帐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科研。那时的金银滩聚集着一批全国最好的专家。他们看到了那个战火已不再纷飞的年代的豪情。

    有同学说,看了这个我心里有一点疼。我们当年的老科学家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他们完全是凭着理想和信念在工作。

    而在杨凌、西宁、兰州、新疆,我们看了很多实验室,看着水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衣着异常朴素的向同学们介绍实验室研究情况的时候,看着新疆天文台,寒旱所、西高所、盐湖所的科研人员野外工作站的恶劣条件时,同学们又一次的受到了触动。曾经为住宿、补贴、各种待遇或者工作繁忙抱怨的同学,在这里,完成着一个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心理转变。

    让我们看看西部

    每当学子们到一个地方,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欢迎你们和你们的同学到西部来工作、学习。”而博士生合唱团西部行的起因,也是因为在金银滩,对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充满热爱的西北高原所的赵所长跟马院长说:把你们的同学们带来吧。

    西部的科院人想让自己的学子看看大西北,看看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占了近1/3土地的地方。他们更想让自己的学子爱上西部,能够来建设西部。尽管这里会有点苦,有点难。

    在合唱团里,大部分同学都来自东部、南部、中部。尽管西部大开发在报纸、电视上叫的热闹非凡,而我们也对其耳熟能详,但我们中的很多人却不知道西部是个什么样子。

    而当我们真正到达这片土地,我们才发现他多么辽阔,却又多么需要人建设。那连绵不断的黄色山丘,火车车窗外几个小时没有绿色的戈壁,让我们看到西部的荒凉,而美丽美丽的草原、蓝色的天空、绿绿的青稞、浩淼的湖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让我们爱上这个地方。

    感受艺术

    我们走过的地方,是一个音乐的圣地,也是一个科学的圣地……来之前就有同学说,想到能够在王洛宾当年写歌的地方歌唱,就感到激动。

    而真正的到了青海,看到了产生“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歌儿的地方,这歌儿在同学们心中才真正的活起来。

    亲身体验过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欢乐热情、青海藏族小伙的淳朴大方、那些原本离自己很遥远的歌曲《七月的草原》、《雕花的马鞍》,全都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唱之时,歌中有情,感人深长。

    结语

    一路歌过舞过的同学们,现在都已经回到了各自的研究所,在熟悉的环境做每个人的工作。也许在周围的人眼睛里,他们并没有变化,也许只是黑了些、瘦了些,但是这些日子在每个经历过的人心里都将结成一颗璀璨的珍珠,在每一个黯淡的时候给予他成长的力量。

21岁,正是梦想腾飞的年龄; 21岁,正是求学生涯的开始; 21岁,正是描绘人生美好蓝图的浓重的第一笔! 2006年春节联欢会上表演过双簧的他,篮、排球场上奋力拼搏的他——2005级21岁的硕士研究生王喜,曾经是那样的开朗、那样的活泼……可今日却是面无血色,每天都要顽强地与病魔做着殊死拼搏——2006年8月3日,被确诊为骨髓纤维化晚期。惨痛的现实,无情地粉碎着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这个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山区的贫困家庭,省吃俭用供出了家中唯一的大学生。而如今,他那生养了8个孩子的父母,面对着儿子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眼看着每天近1500元的医疗费用,老泪纵横,浑然不知所措。 苍白的脸庞,微弱的话语,饱受着医疗痛苦的他——王喜同学——牵动着每个应化人的心。 长春应化所师生员工多次自发组织捐款,研究生部的老师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并给予鼓励,研究生们自发轮流到医院去照顾。所领导多次询问病情,给予关怀。王喜同学的导师、副所长高连勋老师出差刚回所就直奔医院去看望,并语重心长地说:“王喜,你是我的学生,你目前的任务就是安心养病。其他事情啥都不用你操心!你现在就等于是我在派你外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大家和你一起协力战胜了病魔,我将随时都会召唤你回所下实验室学习。请安心养病!”多么贴心的言辞!多么质朴的话语!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即使是死神也会望而却步。 2006年8月14日,在研究生部老师的支持下,在研究生学生会的倡导下,长春应化所所区内再次自发组织的“爱心捐助我们的朋友——王喜同学”的献爱心活动正在进行中!在当天,学生会还特地制作了“祝王喜同学早日康复!”的横幅,上面签满了向王喜同学献出爱心的老师、同学的祝语与希望。所领导及导师在白忙中抽时间亲临现场,带头捐款。出差在外地的领导和师生们及时委托所内人员为其捐款。无论是在所的,还是出差在外的,师生员工们通过各种渠道,细心了解王喜同学的病情,为其广泛查阅并提供相关病情资料,以各种方式再次表达了对王喜同学的亲切关怀。 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两点,短短的四个钟头,全所师生员工慷慨解囊,为王喜同学捐款达55434元。截止至目前,长春应化所师生员工为王喜同学捐款数额已经超过7万元人民币。目前仍有师生员工陆续在为王喜同学捐款。 付出的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付出永远比得到快乐。也许这些几十几百元捐款对个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但是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积少成多的爱心,是无言的呵护,它至今维持着王喜同学的生命。 我们相信,应化所师生员工的无私奉献,传递着王喜生命热度的自愿行动,能换回王喜同我们一样阳光的笑容,能换回王喜同我们一样健康的身体。王喜一定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战胜病魔! (胡雪琼、朱琳供稿)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8月10日晚上,在乌鲁木齐,一个有着“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之称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博士合唱团进行了最后一场表演。

    这一晚,观众如潮,合唱团的歌声融入了乌鲁木齐的夜晚,沉醉如晚风,灿烂如晚霞。

    这是一场谢幕演出。这场演出结束后,2006年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合唱团西部行活动也将画上一个句号。

    短短的十二天,竟是那么的快。7月31日兴高采烈在北京站集合的情景还清晰的印在心里,而不久,同学们竟又在乌鲁木齐告别。列车缓缓的开动,挤在窗口的同学用力的向外挥手,不知不觉中泪水已经湿了眼眶。

    一片泪眼朦胧望过去,看到的不是风沙,不是戈壁。曾经听马院长朗诵过多次的《再别康桥》浮上心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突然能够体会到诗人离开康桥的那种离愁别绪,因为当告别在即之时,十多天的欢乐和体验也历历在目:到达西安的兴奋,走入原子城的思考,参观每个研究所获得的新知和认识,西北大地的辽阔,以及日夜相聚的老师同学们之间形成的亲密感情……这些,都让人难以割舍。但是如同要微笑着谢幕,即使眼里有泪水,也要微笑着挥手告别。

    合唱团的同学走了,没有带走云彩,却带走了满眼满心的感动和想念,带走了舞台上每一次谢幕的感动,带走了院所同学们的热情,带走了对西部的认识和理解。也许哪一天,他们还会轻轻的来。来这里歌唱祖国的西部建设之歌。也许来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同学、朋友、是像他们一样,爱唱歌的年轻学子。

香港研究生联合会组织学生50多人到祖国西部考察,并于8月14日考察了寒旱所,参观了寒区旱区科技创新馆。 到寒旱所考察的学生主要是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他们参观了寒区旱区科技创新馆,听取了有关人员关于研究所历史沿革、学科定位、研究内容、科研成果等的介绍。学生们对冰川学、沙漠学、高原气象学等充满了好奇,饶有兴趣地就寒旱所新近进行的青藏铁路冻土研究、冰芯与气候研究和沙漠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与研究人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青年学生们表示要关心环境、关心自然和奉献社会,部分学生希望到内地来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