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胡雪琼 吴振坤 李志强】为了加强与各大院校之间的交流,拓宽研究生招生的生源渠道,促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新途径,2006年7月,长春应化所举办了相关高校本科学生“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40多名在学本科学生来所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7月14日上午,“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长春应化所研究生教育大厦5039会议室开幕,应邀本科学生与导师代表欢聚一堂。开幕式上,研究生部副主任贾艳老师就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等整体情况作了说明,所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洪杰研究员介绍了应化所科研工作发展的整体概况,各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秀荣、杨向光、韩艳春、徐经伟等研究员分别介绍了长春应化所相关专业相关研究室的整体情况。

    下午,研究生部老师组织应邀本科学生参观了长春应化所集住宿、餐饮、学习、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研究生教育大厦。应邀学生走进了新大楼、无机分析楼、合成楼、聚合基地各研究室、图书馆、所情展室等科学研究场所及其相关支撑部门,在相关人员的热心引导下,通过各专业组有关人员对本专业的特色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应化所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坚定了自己在未来考研中报考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决心和信心。

    晚上,在长春应化所研究生代表国富强同学的带领下,进行了应化所园区漫步、南湖风景区夜景观光等活动。

    7月15-16日,我们组织了科研体验活动。根据应邀学生意愿组织他们进入其感兴趣的实验课题组,在师生的引领下,分别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学实验生活体验。

    7月17日,分别组织了校友座谈会,交流了感想;组织了乒乓球、棋类、健身等活动,增进了友谊。

    7月18日,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应化所。踏上了返校的旅途。四天暂短的实践活动,应邀学生尽情感受了应化所齐全的科研设施、优厚的科研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夏日气候。同学们感慨颇多,他们一致认为,“长春应化所是科研之家,是做科学研究的最佳选择”;“应化所是个温馨的大家庭,随时你都可以感受到家人的那种关怀”;“这里(应化所)的环境和天气,实在是给人一种享受”;“长春应化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科研单位之一” ……

    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将在长春应化所所继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学研究生活体验。

    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化所是首次正式举办。此次活动为相关高校本科学生了解长春应化所的发展历程和科研现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为今后加强长春应化所与相关高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科学的明天,长春应化所将继续举办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新闻网讯】根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和落实中科院研究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金属研究所同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合作,于2006年5月份启动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工作,首批为2005级90名硕士生进行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三项心理健康测试评估。

    研究生部根据测试数据的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专门安排了本次心理健康测试评估的主持人—中国医科大学范学胜副教授为同学们做了《关爱心理健康》的讲座,并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研究生部在将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反馈给本人的同时也对各项测试指标做了解答。下一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在研究生其他年级中展开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并以心理健康测试评估数据为基础,陆续为在学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用以指导研究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心理能力”的工作。

    金属所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帮助研究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自2004年以来,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课程教育之中,分别聘请了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刘盈教授等心理专家举办了多次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针对研究生中少数同学出现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2005年初,研究生部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特聘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科主任范学胜副教授定期来所为同学们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在指导同学们正确认知心理健康问题,化解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已收到了效果,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新闻网讯】“一个高效、积极、新颖与发展的教育团体 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治学严谨 、教学有方 授课教授/论文导师水平高、认真、热情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让自己向着正确的职业方向发展 没有让入学时的期望落空,是负责的、实践前沿的学校,值得自豪与推荐 希望学院能成为真正的'IT黄埔军校’”…… 2003级同学在7月22日结业典礼仪式上写下上面的留言。 典礼仪式在国歌声中揭幕,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颖教授回顾了同学们入学、课程及论文培养情况,对同学们辛勤付出表示赞赏,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继续进步,她表示学院将通过校友会继续为同学们提供支持与服务。中科院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在致辞中对获得证书的同学表示祝贺,希望毕业的同学成为未来IT信息业的精英。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潘辛平教授通报了学院在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新探索和对教育的感受。潘辛平教授从学院定位为行业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骨干人才的目标出发,针对学生在职学习的状况与IT人职业发展中职位变化速度快的特点,提出学院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培养同学们应用型研究能力,以支撑大家在未来在职业上的高效发展。学院通过开设科研方法论、论文综述、专业领域讨论课以及论文环节对加强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毕业时拿到的不仅是学位证书,而是感受研究、培养出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握问题的实质,使同学们在学院学习的这一段时光的价值最大化。 作为教师代表,姚郑教授从教学与论文指导实践上谈了自己的感受。姚老师称他与学院其他老师一样,希望与带着产业问题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师益友、教学相长的境界。对于同学们未来发展,姚老师建议大家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不断充电以更好的适应IT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倡议同学们体会学院会做人的培养目标,在未来发展不断锤炼自己的心态,保持谦虚、谨慎,获得更多机会与资源。在袁永成同学的发言中,让学院欣喜的是:“三年来,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进一步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丰富与凝练,学会了合作与竞争,学会了继承与创新,也进一步学会了如何不断超越、突破自己的极限而成长。细细琢磨,学院给予我们的又何止是知识和素质,更为可贵的是给予了我们研究的方法和创造的思维,从而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动!” 为增进同学们的相互沟通,学院组织了“找同学、增友谊”的互动活动。活动以同学们自助的形式,以现场找同学的方式使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增进了彼此的认识。活动中,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学习感受、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相互鼓励、彼此分享。典礼仪式上,王颖教授还就校友会组织及工作安排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倡议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来,增进彼此的沟通与信息互动,获得更多价值共享机会。会后,参会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新闻网讯 陈元伟】2006年7月14日下午3:3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栾恩杰教授来到中关村园区, 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生做题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学术报告。

    栾恩杰教授刚一走进教室,研究生院师生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室内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报告开始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凃国防教授首先代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对栾恩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介绍了栾恩杰教授的科学成就。

    栾恩杰教授精神饱满,首先指出“嫦娥工程”是中国第一个深空探测工程。它以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来命名,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飞天梦想和对科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愿望。今天,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达到了一定基础后,我们开始启动这项工程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要求和中国人民愿望的。

    关于“嫦娥工程”方案确定原则,栾恩杰教授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航天活动有一个原则,尽量采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在这个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完成我们的任务,这是一个通用的设计原则,再就是对我们中国来看是发展中国家,从目前的准备来看,我们只准备了一个火箭、一个卫星,就完成这个任务,就更逼着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在工程一开始就把质量和可靠性放在首位,来保证我们一箭一星能完成任务。

    接下来,栾恩杰教授道出,中国探月工程与数字“3”有着不解之缘: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探”就是探月,对未知的月球先要有所了解,探索掌握必备的信息;“登”就是登月,人类能够登陆到月球上去,近距离的接触月球资源并安全返回。“驻(住)”就是驻(住)月,指设备或人类能够短期或中长期驻扎在月球,实现对月球资源的开发或居住的梦想。中国目前的探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一期“绕”就是发射一颗围绕月球转的卫星,在离月球表面一定高度的月球极地轨道开展科学探测;二期“落”就是选准地方落到月球表面,利用月球巡视车进行探索工作;三期“回”就是采集一些样品返回地球;“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两大里程碑,而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大里程碑;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的轨道过程将分三个阶段:环地轨道、奔月轨道和绕月轨道;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一期绕月工程目前进展顺利,但要过三大关,即轨道关、测控关和环境关;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确定了筹备领导小组,开展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工程立项后,确定了其一期工程绕月探测的主要科学目标;还有,以中国航天的成熟技术为基础,“嫦娥一号”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运载工具选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加以改进……

    栾恩杰教授着重指出:当卫星进入月球引力区时,我们要对卫星进行适时“刹车”,让其被月球引力捕获。而“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为此我们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判断,然后指挥“嫦娥一号”及时“刹车”。如果“刹车”晚了,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就会飘向太空,所以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我们经过反复的复核、复算,已经突破了这个技术难题。

    栾恩杰教授指出,中国探月工程的开展,带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和带动中国材料、能源、机电、计算机、生命科学、农业、医药、通信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同时,栾恩杰教授指出现阶段我国器件发展受制于人、对信息源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对卫星图片后处理研究空白等科研劣势,鼓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科学院“严谨、谦虚”的作风,积极带动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倡导严谨的学术氛围。报告最后,栾恩杰教授提出两个思考:(一)思考航天对基础科学的推动作用;(二)如何有效提高中国学术氛围。

    栾恩杰教授在报告结束前,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面分析了现阶段各国航天技术研究现状,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各国发展的航天技术优劣。栾恩杰教授虽然已年近古稀,但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始终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给同学们极大的鼓舞和促进。栾恩杰教授讲话直率幽默,报告气氛轻松热烈,同学们不时对栾恩杰教授的话语报以热烈的掌声。栾恩杰教授最后寄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有雄心壮志,有不服气的精神,才能把中国的科研水平尽快地提高上去!报告结束,同学们对栾恩杰教授的报告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栾恩杰,满族,1940年11月生,辽宁沈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攻读研究生,1968年毕业后分配至七机部,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1988年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1993年任航天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1998年-2004年任国防科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

    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他具有强烈的科学献身精神和重大科学工程决策管理才能,学识渊博,埋头苦干,勇于创新,成就卓著。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才。出版和发表专著多部、论文多篇。

    作为是我国著名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栾恩杰不仅在国防科技管理和航天专业技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诗词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作品,曾出版诗词集《村子情怀》。全集共分豪情、亲情、心情、友情共四个篇章,既表达了作者上九天揽月的雄心,又体现了对父母妻儿的眷顾与柔情。诗言志,这本诗词集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位科技专家的别样情怀。除诗词之外,这本集子中还收录了栾恩杰同志部分手稿,这些手稿既是作者作诗状况真实再现,又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文如其人,见字如面,通过这些手稿,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

     “目前中科院的博士生超过了在读生的一半,我们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以培养博士生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这是在18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透露的消息。

    据介绍,200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挂牌。2002年以来,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招生规模以每年22%的速度递增。目前该院有在读研究生近3.1万人,其中博士生占50%以上。到2010年,中科院在学研究生将达3.5万人。一向以“科技国家队”著称的中科院,将变成一所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大学校”。(记者 武卫政)

    (人民日报 2006-07-20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