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骆遥】10月16日星期日,选修《地球科学学术交流与实践》课程的同学们自己独立组织、精细筹划,在604、605和607三个教室里召开了一场题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模拟国际学术会议。

    虽说只是模拟的国际学术会议,但议程却完全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同学们专门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和地方组织委员会,大家在会议前都提交了论文摘要,精心准备了提交大会的论文,作口头报告的同学还制作了图文生动的演示文稿,本次会议全部用英语进行。8:00开始,参加会议的同学们陆续来到主会场604教室报到注册,8:10会议准时开幕。首先会议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朱铁源同学宣布会议开幕并致欢迎辞,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袁玥同学致欢迎辞。接下来,许洋同学为大会做了题为“Science of Beau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的主题报告。在Coffee break过后,三间教室分别同时进行了关于“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and public”和“Environment, natural disaster, and sustainability”的口头报告,许多报告者流利的外语表达和精彩的报告内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展示了学术展板(Poster),由于与会的同学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国家地震局、海洋局、气象科院等诸多培养单位,所学的专业也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展示的论文涉及了环境、气象、地质等各方面内容。同时,大家互相就论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地球科学学术交流与实践》的任课教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吴忠良教授也参与其中……

    由于上午口头报告的一些话题,如风水与科学的问题,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所以大会的主席临时决定在Poster之后增加一次集体讨论。最后,本次会议形成了大会决议、评比出了优秀报告并在15:00胜利闭幕。会后吴忠良教授对本次模拟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模拟会议开的非常成功,有些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会议开幕辞内容过长,有左右会议方向之嫌;会议志愿者服务过于“热情”,通常志愿者没有为与会人员倒咖啡的义务;会议决议委员会太不“民主”,在没有与会者参与的情况下就制定了大会的决议……会后,许多同学表示这样的课堂学习对自己帮助很大,既熟悉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流程,又提供了大家的外语交流的机会,十分锻炼人,自己学习了很多在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希望以后还能够参加到类似的活动!

     【新闻网讯】10月15日上午9时,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二届代表大会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101教室隆重开幕。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副院长马石庄,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正局级巡视员远泽清,中国科学院团委副书记欧云、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赵宝奇,资环学院副院长石敏俊、信息学院副院长黄庆明、生物系副主任王嵬、中关村园区管理部主任张风华、成教学院副院长张一峰等领导和来自各院系的学生主管老师以及146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马石庄副院长代表研究生院党委为开幕式致词,他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作为党的后备军,我们青年团员应该按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要“爱国、奉献、成才”,在中国科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青年团员更应以身作则,带头投入到知识创新工程的伟大实践中去。

    中科院团委副书记欧云代表院团委致词,她肯定了研究生院第一届团委三年来取得的成绩,并且衷心希望新一届团委围绕研究生院的中心工作,结合新时期青年思想的新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拓广新的工作领域,秉承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理念,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代表,为研究生院以及科学院青年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共青团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一届团委书记邱文丰向大会做了题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团建创新,为建设一流研究生院多做贡献”的工作报告,他向与会代表汇报了第一届团委三年来的各方面的工作,回顾了成绩,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不足,并对新一届团委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随后,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选举总监票人赵宝奇主持了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第二届团委委员候选人由每个院系推选1名候选人,教工团总支推选1名候选人,院团委推荐4名候选人组成,共计15人。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共青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暂行)》的规定,与会代表依照民主程序,从15名委员候选人中无记名差额投票选举产生了13名委员(差额比例13%),刘红雨、王丹、王静、余志晟、杜晨光、李志红、董纪昌、余永亮、孔健松、钱丽瑾、孙燕新、肖斌、刘斌等人当选,新一届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委员会正式组成。

    选举结束后,远泽清巡视员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此次大会取得的成果,希望新一届团委在研究生院党委的领导下,在知识创新工程进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特殊时期,并结合研究生院的办院方针和工作重点认真研究确定今后三年的工作任务,为创建和谐校园、实现一流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刘红雨代表新一届团委作了发言,她强调新一届团委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引导广大青年成为自觉的爱国者,全面有效地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始终不渝地代表最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全力构建稳定、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积极开创团学工作的新局面。(研究生记者团 陈普锋 对此文也有贡献)

     【新闻网讯 王筑】广州教育基地在多年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强化师资、优化课程、后阶段评估等措施,提高了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质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研讨,2005年秋季,开始进入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的教学,并完善了教学管理中相关管理制度。

    根据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对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及掌握基础理论的要求,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通过特定语言教学设备力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教材与当前时事结合的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切入点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2005年广州教育基地研究生大楼正式落成,各项硬件设备及管理措施相继完善。根据广州教育基地近年的发展规划,将来的课程教学分为春秋两季,春季以博士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的教学为主,秋季以硕士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的教学为主。为完善课程体系,预计在夏季安排学科前沿的集中讲座。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及形成经典课程的基础上,广州教育基地将根据培养单位需求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新闻网讯 孙玲】日前,有“百年老店”之称的开滦集团公司与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开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中与管理学院高鹏副院长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意向书上签字。意向书约定,双方将在教育科研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签字仪式后,杨中先生为2004、2005级MBA学员作专场讲座。报告生动翔实,为同学们展现了一幅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的百年风雨历程以及一名企业家从矿工到董事长的成长经历。

    开滦集团公司成立于1878年,是华北地区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除煤炭产品外,还经营机械制造、建筑安装、电力、化工、矾土、运输、商贸、焦炭等产业。作为一家百年老企业,开滦既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拥有很多值得挖掘与探讨的经验与亮点,今后将在企业转型、企业文化研究和案例教学等方面与管理学院开展广泛的合作。

    【新闻网讯  记者 李娇】国庆长假期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十余名科学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倒河北正定科技馆这家民营科技馆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参观场馆、与馆长秦瑞强的座谈与交流,这些未来的科学传播专家们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下午的座谈会在位于科技馆二楼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正面的墙上,醒目地挂着秦馆长参加各种科技馆会议时与河北省领导、国家科技馆领导以及中国科协等领导的诸多合影。部分照片虽然已经有些褪色和模糊,但是,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领导们对科技馆的关注以及秦馆长对科技馆的执着与热爱。

    让人感动的还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装订整齐的“我看正定科技馆”有奖征文的合订本。这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正定科技馆和县教育局共同举行的征文活动,很多孩子参观之后写文章参加征文,科技馆评选出优秀文章并且进行了颁奖。秦馆长说:“每每我看到这些文章,感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了,什么阻碍都能够克服!”。另一个是帐本,是科技馆成立五年来秦馆长向别人的借款以及秦馆长个人投资的记录。2001年8月开馆,十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初期投资1050万,科技馆年支出70余万,五年来,共投资1560万左右。秦馆长说:“按现在每个月亏损二三十万算,我前半生挣的钱还能再赔五年,如果五年后,政策还没有很大改善,那就不行了。”同学们被苦苦维持科技馆的秦馆长深深地感动。

    同学们虽然被亲眼目睹的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仍然理智地提出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当被问及这样执着地做科技馆到底是为什么的时候,秦馆长回答,在农村,科普的市场非常大,尤其重要的是,科普对人的影响可能会延续一生,科技馆现在维持得非常艰难。秦馆长动情地说:“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行了,我现在'中了科普的毒’,出不来了。”

    秦馆长多次提到他会再坚持5年,他认为科普产业化的前景十分好,但需要有一个二三年的等待期。他在等什么?怎样才能够维持发展?秦馆长回答,他一直在等政策。秦馆长介绍说:“目前在国内民办的如此大规模的综合性科技馆我这里还是第一家。现在科技馆缺的就是经费,国家每年给省科技馆经费四五百万,如果给我四五十万,我一定比它运作的要好!”

    面对这些专业学生,秦馆长坦言,他希望得到“处方”,希望能够为他的科技馆出谋划策。但是,通过交谈得知,秦馆长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到周边各地中小学生拉生源、寻找当地科协的支持,寻找赞助企业等等,他最需要的是政策的支持。

    带队的李大光教授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提供了几个思考视角,在中国建民营科技馆是否具备国情条件?民营科技馆是否有出路?它与国家科技馆有什么不同的发展模式?他希望学生们能将理论与中国的科普现状结合起来,关注有价值的问题。

    (注:本文已发表于2005年10月14日《科学时报》 作者: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