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研究生记者团梁琪报道〕 在今天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首场报告会上,王岐山市长和刘东生院士先后应邀作了演讲,气氛相当热烈。而这次论坛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主讲人在台上的演说,还有台上与台下、以及演讲台外极具价值的交流和对话。   讲台上下交流:怎么办好奥运开幕式   王岐山市长演讲结束前,郑必坚理事长代坐在台下的中国著名宗教学专家、哲学史专家任继愈教授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北京奥运开幕式能不能搞得真正高水平、有档次。   王市长连声说:您这个问题太尖端了。开幕式成功可以说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这个问题太重要。他特别说到了开幕式设计的程序,但也幽默地提到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保密的,希望给大家最后来一个惊喜的同时, 也就决定了无法以招标的方式进行。“所以,选出一些办开幕式的领军人物太重要了,也是个难题。”他还说临来之前,圈阅的文件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文件,准备找历史学家、美学家、艺术学家、电影、电视相关的专家先开几场座谈会。王市长最后承诺,一定将任老这样的大家请去座谈,听取意见,他说:“我回去一定把那个文件追回来,把您写进去。”引出全场再次的热烈掌声,体现了市长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善于听取意见的现代政府管理者风范。此时任老也满意地笑了起来……   台外大师对话:幽默睿智意犹未尽   本次报告会的演讲人之一, 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提前到现场,在贵宾休息室巧遇了同为演讲人的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宾塞先生。斯宾塞先生原定于6号来演讲,但一贯严谨认真的他坚持要来提前看一下场地,以保证演讲的高质量。   两位中外顶级专家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充满睿智的交流。斯宾塞先生特别提到昨天美国大选的结果,并问刘院士对此有什么看法。刘老想了一下,幽默地答到:“我个人认为布什当总统是件不错的事,反正只当四年嘛。但其实美国政策有其一贯性,谁当总统也不能改变这个。”斯宾塞认为刘老的回答相当地有见地。两个人又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交换了一些看法,最后意犹未尽的他们发现第一场报告已经结束了,刘院士要准备第二场演讲了,这才互留电子邮件,约定以后再交流。   两位大师虽然只谈了几分钟,但相互之间已留下深刻的印象,斯宾塞先生最后还胜赞刘院士是顶尖的科学家。

(11月4日研究生记者团尚严伟报道〕 今天,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四单元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如期召开。为了了解论坛的影响和社会各界的评价,我们对现场观众进行了采访。   前两场的讲演人分别是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和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我们了解到本场的观众主要是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师生,还有来自全国各省的宣传部门的有关人士。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观众,他们都表示以前听说过这一论坛,并对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会场上,我们采访了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李明老师(化名)。   记者:你对这个论坛评价怎样?与你所知道的其他论坛有什么区别?   李明:我觉得这个论坛很好,请的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政府高级领导、一流学者,讨论的都是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科技和人文方面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在国内这样层次的论坛是不多见的。      接着我们又采访了来自中科院的学生张强弓。      记者:听说即使是中科院的学生,论坛的票挺也是紧张的,你对这点有体会吗?   张强弓:是挺紧张的。我们系只有几张票,每人还不能保证一场报告,我算是很幸运的了。听说网上有人出钱买票呢。      记者:对刘东生的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报告,您感觉怎样?有什么收获?   张强弓:总体感觉不错,但是讲的太专业,我学这个专业的感觉没什么问题,但是身边有很多非本专业的学生都表示只听懂了部分内容。      记者:你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对在场同学的提问有什么看法?   张强弓:感觉提问的同学可能都不是本专业的,问的问题都很泛泛,没有很深入的提问。   记者:那你觉得该论坛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吗?   张强弓:应该没有吧。已经很好了,就是票有点紧张,以后换一个大厅就好了;另外就是按专业来分票好一点,让对该领域有点基础的来听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11月4日研究生记者团李娇报道〕2004年11月4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讲了。戴着蓝色记者证的研究生记者们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会场,两三个人一个小组,商量现场采访方案、寻找新闻线索、联络采访对象,紧张而兴奋地行动起来。这是学生记者们首次参与“论坛”的报道工作,一周前,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大家鼓足了劲,一心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实战机会,打一场漂亮仗!   “我们负责报道一切”是学生记者团这次战役性新闻实践的口号。在新闻业务指导老师莫扬的引导下,学生记者们从查找演讲人背景资料、预析研究讲演可能涉及的内容准备起,商议选题、人员分组、准备提问,一周里开会讨论、做文案、请教老师,读研以来前所未有地忙。按照记者团的方案,讲演人、重要嘉宾、有代表性的听众,都是学生记者必抓的采访对象,组织“论坛”的老师们更是频频被这些经验不足但绝对认真的小记者缠住问东问西。莫扬老师还嘱咐:“一定要注意观察,不漏报任何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不落掉现场任何精彩场面,不放过任何有故事的人物,不忽略任何有情有趣的花絮。”老师的话让学生记者脑子里那根新闻的弦绷得紧紧的,也许,这就是老师说的进入一流工作状态的第一步。   在“论坛”上,研究生院的学生记者除了享有与其他媒体记者同等待遇外,还具有一些“特权”,比如会场提问优先权,与核心媒体有同等的参与小范围采访的权利等等。学校领导如此授权,让学生记者兴奋之余更感觉到责任重大之压力。大家牢牢记着:学生记者团的宗旨是服务同学,做研究生院师生和各院所同学的纽带。   4日的演讲结束了,学生记者们不负众望地抓住了与主讲人王岐山市长和刘东生院士交流的难得的机会。在返回的班车上,同学们兴奋而又激动,讨论、构思着自己的稿件。科学传播专业的同学又开会讨论了各自的选题,将采访的信息汇总,同时根据今天会场的情况,完善了明天的计划。截至本次报道,很多同学仍在紧张地工作中,以期将论坛的信息更快更好地报道出来。

〔11月4 日研究生记者团张焱报道〕今天,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开讲。会场来了中国科学界顶尖级专家学者,同时也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目光。据记者粗略统计,现场来了2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几十人,光新华社就有三名记者出席,足见其重视程度。很多记者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会场,等候报告人,寻找合适机位,俨然是一个新闻战役将要打响。   在报告开始之前,记者采访了《光明日报》记者王光荣。他从论坛第一单元开讲就一直参加。他感觉这个论坛越来越成熟,知名度和吸引力都在增加。他说,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能够听到国际国内顶尖级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以及政府官员对于科学人文发展前沿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而对于职业本身来说,这也是新闻报道的好的源头。   王岐山市长的报告开讲了,只见新华社记者李斌聚精会神,不时还在本子上记些什么。记者在报告间隙采访了李斌。李斌说近两单元的论坛他都参加了,他也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充电过程。首先,论坛本身的内容很好,抓住了当今在科学和人文领域的一些热点和重点,同时因为来参加论坛的都是各方面的"大家",他们的视野跟一般人不同,站在他们的高度和立场帮助我们了解更多。   同时,李斌也从记者的角度提出,论坛应该不局限于中国科学院本身,如何使论坛变得更加吸引人,在内容上不断出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更好的培育"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这个品牌,将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接下去要解决的问题。

  10月29日-11月5日,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白春礼院长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Robert Bruininks校长一行12人访华,11月4日上午专程到中国科学院拜访路甬祥院长,双方初步商定在生命科学、医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领域拟开展合作。   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居最富盛名的大学之列,具有优秀的教育和服务社会的传统。   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 比明尼苏达立州还早。经过153年的发展,明大已经成为拥有4所分校、370个专业、6万多名在校生及众多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的高等教学和研究机构。   明尼苏达大学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明尼苏达大学于1979年专门设立“中国中心”,致力于发展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为促进两校的合作,增进和扩大研究生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合作和交流,明尼苏达大学代表团于11月4日下午在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与我院洽谈合作事宜并签署伙伴合作协议。白院长授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Robert Bruininks校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并向其颁发证书。签字仪式后明尼苏达大学校长Bruininks作了题为“中美教育对比”的主题演讲报告。 (外事与留学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