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2005年1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的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做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报告。在报告结束的时候,吴老这样总结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件事是全社会达成共识” “只要有关部门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个改革就干不了了。” 他提到自己在21世纪论坛发表的认为政府的工作有越位和不到位的讲话,遭到了一个网站评论员迎头痛击,认为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呼吁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做法,要把中国变成拉丁美洲。 从这一例子吴老指出由此可见社会上对基本问题认识的差异很大,所以需要有社会达到共识。然后需要对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坚定党性,不要因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妨碍了我们整个体制的改善。同时需要领导要加大贯彻中央这些决定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改革贯彻下去。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12月3日下午,人民大会堂700座的小礼堂里即将进行第六单元人文论坛最后一场的第一个报告——报告人是颇受公众关注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

    延续两周的论坛到最后一场,但是听报告的人不仅丝毫没有减少,甚至比以前更多:一向看起来整齐有致的人民大会堂报告厅今天竟然显出一丝拥挤,中间供人走的过道破天荒的摆上了两排椅子,两边的过道也站满了听众。这传达出一个信息:中国的青年群体对中国经济的状态和未来走向非常关心,大家希望现场聆听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的观点。

    下午2:30,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准时到来,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对场下700多学子和听众娓娓道来他对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见解。

    吴敬琏当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自2004年7月以来,他首先提出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经济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质疑后,并在各种公开场合的报告和发表的文章,不遗余力的鼓呼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致有评论认为他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传教”。

    他认为,中国现在许多具体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就是在增长模式或者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我们以前建立仿照苏联建立的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模式已经显现出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将制造业要向附加值高的研发,原材料采购,设计延伸,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并指出转变的重点在于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在报告过程中全场一直非常安静,听众们或是专注的倾听,或是频频点头,或者面带疑惑思考的神情。报告结束的自由提问也异常热烈,一位显然有所准备的听众一连提出三个问题请吴老给予解答。由于时间限制主持人不得不结束提问时,可以看到不少人脸上遗憾的表情。会后人群散去的时候,很多人仍然余兴未尽的讨论着这个话题。可见学子们对于走在富强之路上的中国未来如何发展非常关注。

    如他对股市的发言,他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言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又一次震动。而这场震动显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学界内,在大众中亦有不小的震感。今天的现场气氛便是一个证据。

    相信这一报告会在所有听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这群将来会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一显风采的年轻学子关注和思考中国经济的问题。(编辑:饶芳)

【新闻网讯 记者马振亚】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12月3日表示,要开展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工程,推动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建设,以减少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大量伤亡,同时避免农民因灾致贫。 陈建民在此间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阐述了我国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设想和思路。他指出,我国农村农民的房屋基础条件很差,基本上不设防,经不起各类自然灾害的冲击,能量很小的地震如四级左右就要倒塌,这第一造成人员伤亡,第二造成房屋损坏,影响生活,农民因灾致贫。国外六级多地震都零死亡和零伤亡。所以现在我们要引导农民把自己的房子建设好。 他说,我们首先要推动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第一:搞示范,搞试点工程。新疆每年搞民居安全工程,政府补一点,给他出图纸,这些都会见效果;第二,加强指导,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第三,对农村工瓦匠加强培训,引导他们建造有抗震设防能力结构的房屋。 其次,我们逐步把农村建设纳入到设计规范里面去,逐步的采取一些措施引导,这方面工作要和建设部配合协调。最后,我们要利用灾后重建有规模有系统地提高农居的抗震设防能力。总之,我们要因地制宜,培训工瓦匠,逐步搞实验工程,利用农民平时翻修房屋以及灾后重建的机会,逐步提高农居抗震设防能力,搞一刀切则会造成破坏、损失。 陈建民在演讲中四次强调设防工作的重要性。他举例说,76年唐山7.8级地震,在这个不设防的城市造成24.2万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设防与不设防的结果不同,日本95年的坂神地震,倒的房子都是50年代至70年代建的,那时没有抗震设计规划,没有法律规定,房子建设没有标准,没有倒的房子都是七、八十年代以后按照新的规范来建设的。美国、日本的设防水平比较高,美国2003年加州的6.5级地震死三个人,日本新泻的7级地震只死亡了40个人。 陈建民最后指出,当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又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大矿难,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也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在12月3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分析了“矿难”多发的深层原因——经济增长方式,他认为,解决“矿难”的治本之策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乍一听来,矿难发生的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这个说法让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但以全局性视野去分析,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之间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吴敬琏解释说,我国现在是粗放的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然会提出对于能源的要求。我国现在主要依靠的能源是煤炭,而大概有40%的煤矿安全不达标。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要求导致了矿难增加。他同时也认可,矿难发生包含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执法不严,但是他认为除了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努力之外,我们的增长方式要改变,增长方式改变了才能把40%的安全不达标的煤矿停下来,否则能源的紧张程度比现在还要紧张,矿难依然会发生。 (编辑:饶芳)

     【新闻网12月4日讯 记者 何仲太】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截至11月27日11时统计,九江地震共造成13人死亡,800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许多原本有家的人无家可归,也使身处顺境的人开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此时被描上浓重的一笔。

    一个星期以后,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来到人民大会堂,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做最后一场报告。这个早已拟定好的主题——“我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因为这场刚刚发生的地震而变得颇具时效性。

    为什么九江地震没有预测出来?我国的地震预警机制是否完善?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带着这些问题,研究生记者团记者对陈建民局长做了专访——

    记者:前几天刚刚发生在江西九江的5.7级地震,震前中国地震局有没有预测到?

    陈建民:江西这个地方很少有地震,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这次地震是江西百年不遇的大震。的确是这样,我们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也很少把精力放在江西这个地方。至于我国的预报水平,简单地说,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像我们有国际上首例成功的地震预报--1966年辽宁海城地震。

    记者:那是不是可以说这次江西九江地震震前根本就没有预测到?

    陈建民:是的,我们没有预测到。

    记者:那我国的预报水平跟日本、美国相比呢?

    陈建民:我认为我们比他们强,但是从地震台站的规模,震后应急与救援等方面与这些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记者:网上有传言说这次九江地震与三峡工程有关系,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陈建民:没有!

    记者:今年5月份,《报告文学》杂志推出了一个长篇调查《唐山警世录》,揭露说76年死亡24万人的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预测过,由于当时国家地震局决策层的原因,没有向公众发出警报,从而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加重,您觉的这种说法属实吗?

    陈建民:这位唐山的作家叫张庆洲,他的那篇报告文学我看过。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还特别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也跟一些当年的地震专家探讨过。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客观,不负责任的。当时的唐山地震确实有一些前兆,地震监测台也监测到了,国家地震局还专门组织了专家到唐山去开会。但当时的预报水平没那么高,还有好几个台没有上报监测到的情况,根据当时仅有的个别台的资料很难发出预报。漏报确实存在,但不是像作家说的那样是因为地震局的领导压制的说法。虽然那时是文革时期,但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记者:唐山地震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陈建民:只要我们预测到了,就一定会客观地发出预报。我们的工作首先是为人民的生命负责。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下面监测到了情况不上报。

    记者:谢谢陈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