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作者:研究生记者团
-
分类:专题报道-old
-
-
点击数:4009
【新闻网讯 记者马振亚】12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报告会圆满结束。三天以来,共有2000余人次听取了第六单元报告会。除了中科院研究生、各研究所科研人员、政府和媒体人员,首都部分高校的学生也参加论坛。
中科院研究生、科研人员、媒体记者对论坛的评论,近日来涌现在报端和网络上。然而,其他高校学生对论坛的看法,较为鲜见。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人文论坛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人文论坛在北京高校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到底如何?他们会有什么建议或者批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首都高校的听众。
林萧对人民大会堂内部的小厅以及大理石建筑非常着迷,但她的分析并不因这些而失去冷静和深刻。她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谈及参加论坛的感受,她说:“我在现场询问了很多听众,但发现绝大多数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首都高校的听众非常少。如果要扩大论坛的影响力,我认为必须让更多的外界人士参与进来,达到听众多样化。如果北京乃至全国高校都有学生代表来参加人文论坛,这既实现了听众多样化,又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人文论坛。”
外交学院二年级硕士生武永首先肯定了人文论坛的高规格和清晰的主题。他说:“论坛嘉宾、主题、地点,决定了论坛规格。我们有一个外交学院论坛,主题定位也非常清晰,邀请嘉宾是国内外政要,外交家和顶级学者,但你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我们还局限在外交学院。你们应该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系统优势,围绕主题和嘉宾塑造自己的品牌。你们已经做到了“走出去”,下一步是如何扩大社会影响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塑造品牌,提升品牌形象。”
“除了演讲人,我不清楚论坛邀请的其他嘉宾的情况,也许你们应该为听众发放论坛手册之类的东西,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一位不愿透漏身份的女学生说。
北师大一位同学比较了人文论坛和他们的 “京师学堂”名人论坛。他认为,论坛合作伙伴也会对宣传发挥很大的作用。他说:“我注意到你们的合作伙伴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那么你们在论坛宣传上应该具备优势。你们可以把论坛内容以书籍,画册,光盘,网络视频的形式传播,当然,如果光盘和画册能够免费发放更好,因为,定价太高的话,很少有人去购买。网络视频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成本低,而且这个方式适合广大在校生。”
来自北京大学的一个本科生向记者介绍了“北京论坛”的一些情况,他自称做过“北京论坛”的志愿工作者。他认为,论坛定位非常重要,主题内容可以纵深拓展。他说:“北京论坛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和你们相比,北京论坛内容更丰富,我们设有政治、社会、经营管理、教育、法学等分坛;此外,我们一次论坛就会邀请40余个国家的代表参加,规模比较大。我希望你们人文论坛今后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就充分说明了你们的实力。”
阅读更多: 层次高影响力大,改进空间也大:首都学子评论坛